貝多芬傳的讀後感優秀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4W

我們寫的讀後感一定要基於書籍的相關內容發散思維,一份優秀的讀後感是可以讓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得到提升的,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貝多芬傳的讀後感優秀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優秀8篇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1

讀完了《名人傳》這本書,我深有感觸。《名人傳》這本書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者羅曼·羅蘭所著,創造了精神世界的太陽,能夠使人們獲得心靈上的支撐。

此書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琪羅與托爾斯泰有關的傳記,在一生中他們經歷了種.種磨難卻沒向命運低頭,仍堅持創作,艱難與命運鬥爭直到生命的最終一秒,終成了代代相傳的偉人。

貝多芬是一位生性倔強樂觀的音樂家,無論在哪裏,他的一生都在追求歡樂。從一開始命運就向他展示它的了殘酷和淒涼,他的童年是苦難的、不幸的。但他沒有放棄,他表示出一種進取樂觀生活的態度。到了晚年時期,作為音樂家的他聽覺完全喪失,但他仍然堅持創作音樂,他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音樂的執着追求戰勝了他的痛苦,痛苦變成了他創作力量的源泉。貝多芬以他驚人的毅力與他樂觀進取的態度向我們展示了他一生的偉大,並驅使我們向他學習。

米開朗琪羅是一位典型的杯具人物。米開朗琪羅的一生都是不幸的,更糟糕的是他的內心近乎黑暗。他眼觀開闊,志存高遠,他甚至認為“天才”這個詞都不配於他;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卻無人愛他,他是孤獨的,他覺得死對他來説是一種解脱、一種歡樂,他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不易。他的藝術是偉大的,米開朗基羅是人類天才、智慧和勇氣的結晶,他的光榮與成就屬於全人類。

托爾斯泰是一位熱愛生命的人。他天性善良,悲天憫人,期望天下所有人都幸福安詳,他有一顆博愛的心。他在十九世紀末的俄羅斯就像一個太陽,用他強而有力的筆吹散了籠罩着的霧霾。托爾斯泰終身都在學習,還吃苦耐勞,即使到了晚年時期他還堅持下地幹農活。他的一生都圍繞着宗教信仰,一向都處在懷疑、放棄、堅守信仰當中。托爾斯泰幼年喪母,九歲喪父,從小缺乏親情之愛,這種苦難磨礪了他作家的人生,為他作家的人生奠定了基礎。他的文學成就是無人爭議的,他用自我苦難又坎坷的一生向我們展示了他真誠善良的堅定信念,他寫出了千古流傳的世界名著。

這些偉大的英雄們的一生都是坎坷又充滿挑戰的,他們用他們頑強的意志與奮鬥的決心戰勝了生活的種.種挫折與苦難,創造了他們值得千古流傳的作品及名聲。他們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成了命運的強者。我想,我們此刻的生活條件如此優越,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中都能頑強奮鬥,擁有堅定的信念,我們又怎能不打起精神來,擁有奮鬥的決心與毅力,成為命運的強者。讓我們一齊鼓起勇氣去應對困難坎坷,奮勇直前,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2

“一陣風吧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沙,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藉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鍵。皮鞋匠靜靜地聽着。他好像面對着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無意間,我翻開了語文課本,看到了一篇名叫《月光曲》的文章,裏面生動得描寫了貝多芬創作這首曲子的全過程。

因此我慕名而去,在qq音樂裏聽起了這首曲子,淡淡的寧靜,朦朧的憂傷,以及婉轉的輕快,到後來的鏗鏘的力量,迸發的激情,一氣呵成,更襯托了這個音樂家的才華橫溢。我帶着好奇心和崇高的敬意,翻開了羅曼羅蘭的《名人傳》裏的“貝多芬傳”。在羅曼羅蘭的筆下,我看到了這個偉大音樂家的無比尋常的意志。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温順的女性,婚後備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貝多芬,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從此,貝多芬走上了偉大音樂的的道路。

然而,在貝多芬的事業如火如荼時,卻傳來噩耗,他最寶貴的東西—聽力,卻逐漸在創作歲月中消磨,直到他失聰為止。在如此毀滅性的艱難條件下,貝多芬以異於常人的意志,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第九交響曲》。

他的偉大不僅僅在於音樂上,更加以他散發出的不屈不撓英雄氣息讓世界人民為之折服。他的英雄氣息不僅僅在他的音樂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更充分體現於他承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爭精神,巨大創造力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中。他的音樂史不朽的,而他的靈魂是偉大的。羅曼羅蘭之所以要為他做傳,是因為她知道貝多芬的思想足以為當時數萬法國生靈帶來光明與希望,而事實,他做到了,他的一切影響着不僅僅是當時的法國民眾,也影響了世界上千千萬萬陷於水深火熱的民眾,他用他殘缺的身體向人們宣告“不可以向命運屈服”。

他一生為愛奮鬥,為了完成自己的音樂使命而活着,用痛苦換來歡樂。他做到了,是怎樣的煎熬,他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價值,在歷史上抹下了濃重的一筆。

看着貝多芬的事蹟,我不禁想起了我們當代的大學生。他們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過着安逸的生活,以至於意志力薄弱,完全禁不起大風大浪。現在普遍的現象就是,農民工找份工作比大學生好找,工資比大學生高。因為大學生怕吃苦,工資要求高,實踐能力薄弱,溝通技巧差。眾多的缺點也印證了大學生抗壓能力的減退,學習態度差,不懂得吃苦耐勞,糟蹋了自己的青春,也造成了國家資源的浪費。一句古話説的好“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將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個英雄,註定就要承受超乎尋常的苦難。這,已經成為一條不變的真理,每個偉人的誕生是和超乎尋常人的犧牲換來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擺在貝多芬面前的無非是讓他生命走到盡頭的犧牲,可他終究抱着自己的夢想踏上了這條路。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們是多麼的幸運,四肢健全,擁有那麼多的資源。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條件,而不是等到失去了,在艱苦的條件下才懂得去珍惜。艱苦的條件磨練人的意志,而優越的條件更應該出人才不是麼?所以,我們想要成為人才,就要厚積薄發,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主動積極的去學習,去爭取我們美好的未來。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3

我從貝多芬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崇高的精神,非凡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種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的精神.貝多芬全名叫“路德維希;馮;貝多芬”.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對他來説就似乎是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稍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了貝多芬的頭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只有寫信向朋友哭訴.

苦難中長大的貝多芬也是幸運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頓為師.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初次嚐到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降臨.慢慢地,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他的內臟也受着劇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還是瞞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隱瞞了,才寫信給韋格勒醫生和阿曼達牧師這兩位好友.貝多芬耳聾的程度是逐漸增加的,但沒有完全聾,可以説,幾乎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聾後寫的.

人們在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臉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從那目光里人們又可以看到他悲慘的命運.之後的歲月裏,性格過於自由急躁的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愛情的否絕.在遭受這些肉體痛苦之時,貝多芬又必須承受着另--種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體也“背叛”了他,先後得了肺病、關節炎、黃熱病、結膜炎等等.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儘管如此,但他從未放棄過音樂.要知道面對這麼大的困難,貝多芬卻毫不動搖,這需要用多大的勇氣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騰掀起了音樂的終曲.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願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醫治的:他渴望治癒,他渴求愛情;他佈滿着希望.也許現在你的成績是差了點,但這並不代表以後你依然是這樣.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實力,對自己要有信心.

貝多芬與命運抗爭,最終成為名人,同樣,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做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貝多芬在寫給弟弟們的信中曾説過:“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錢.”

除了這一點外,本書的作者羅曼;羅蘭也想告訴我們一些道理:悲慘的命運和痛苦的考驗不僅降臨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樣也降臨在偉人的身上.當我們遭受挫折的時候,應該想到這些忍受並戰勝痛苦的榜樣,不再怨天尤人,要堅定自己的信仰......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4

我熱愛藝術,尤其熱愛音樂。藝術的海洋能夠洗滌人的靈魂。每一位大師都宛若羣星般璀璨,他們的成就至今仍引領着時代的前行。當我翻開樂譜時,隨着他們的名字,充滿激情的聲色在耳邊迴響。看着頁數,巴赫、門德爾鬆、海頓、舒伯特、莫扎特、帕格尼尼······哦,終於到了,最後一位是貝多芬。他的每首曲目都是為人傳誦的經典。

我非常欣賞貝多芬,更確切地説,是被他悠揚的節奏所感染。每當我打開音箱,那些本該死氣沉沉的音符彷彿有了生命,開始了婉轉的舞蹈。他們時而愉悦,又時而憂鬱。《獻給愛麗絲》低沉的喃喃自語讓我體會到了因病痛而難以表達感情的悲哀;《田園》使我感受到了故鄉樸實而又自然的生機,在蝴蝶翻飛中尋找着樂趣;《土耳其進行曲》中悠揚歡快的音調,讓我對上流社會荒淫奢侈的宴會充滿鄙薄;在《英雄交響曲》豪放的旋律中,我看到了拿破崙戰爭的勝利,法軍士兵們英勇頑強的戰鬥意志。《第九交響曲》演奏的開始,象徵着古典樂派即將走到世界的盡頭,也意味着貝多芬生命最後一刻的來臨。輝弘磅礴的氣勢彷彿上帝的號角,在黑暗即將到來時打開了天堂的大門。剎那間,我想起了貝多芬的一生:他的失聰,他的孤獨,他的自負,他的可悲以及他對命運的不屈。每逢我回想起《第九交響曲》的節奏和旋律,我依然能感觸到它那跨越時空、穿透精神深處的震撼。

貝多芬的肉體是悲慘的,但他的靈魂是偉大的。而他靈魂的偉大之處正在於他可以塑造和挽救別人的靈魂。音樂,比起文字和紙筆,更具備感染力,更嚴謹,更不受拘束,更充滿生機和活力。它在樂譜上造就,在靈魂深處綻放,發人深省,予人啟迪。

作為一個被愛拋棄,缺乏友情,失去家庭,患有殘疾的可憐人,他的精神是不完整的。但他卻要用滿腹才華在一個充斥着冷漠、驕奢、卑鄙、拜金、愚昧、保守、暴虐、自私和不理解他的社會裏謀求生存,是何其殘忍?“上帝賜給他雙手,卻剝奪了他使用的能力”。他痛恨命運,卻始終敬愛着上帝。他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正是在災難中的苟延殘喘,才造就了他堅不可摧的意志和對音樂的無限熱情。

當我合上書本時,我才意識到,貝多芬已成為往事。然而他流傳至今的音樂和精神,卻是永垂不朽的。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5

貝多芬,一個一點兒也不陌生的人名,但事實上,我是前陣子才真正地接觸到他。羅曼。羅蘭的《名人傳》把我帶到貝多芬的世界。

在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昂一所破舊簡陋房子的小閣樓上。從一開始,人生對他來説就像一次殘酷的戰爭。他的父親是個不求上進、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個女僕,一個廚師的女兒,最初嫁給一個官臣之家的男僕,丈夫死後嫁給貝多芬的父親。

父親想發掘他音樂的天賦,以便將他當作神童來炫耀。父親用暴力逼着他學習各種樂器,繁重的功課把他累得死去活來,幾乎讓他恨死了音樂。他的童年幾乎無温暖可言,看着都覺得心酸,也讓我覺得很疑惑。在一個沒有温暖、沒有關愛的家庭,怎麼會培養出如此出色的音樂家?難道真是逆境磨礪人嗎?

十二歲的貝多芬就受聘為宮廷古鋼琴與風琴師,負起了養家的重任。那麼,12歲時的我在幹嘛?12歲的我,在上六年級,在和同齡人高談闊論着理想,沉浸在家人的關愛中。

貝多芬遠赴維也納拜見莫扎特,也在那裏舉行了他的第一場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讓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邇。突然讓我想起了蕭風的《貝多芬的悲傷》的歌詞“黑白琴鍵上譜寫華麗的樂章”。但很不幸,母親不久就去世了。這似乎是老天爺的妒忌心在作怪,在他事業稍有成就時,卻再次把痛苦帶來他身邊,奪走他的親人。沒有了親人,世界就會像坍塌了一樣,是那麼的無助,那麼的孤獨。我不敢再去想象失去親人的那種滋味。

老天果然是嫉妒貝多芬的才華。它再一次把災難帶給貝多芬。貝多芬在一帆順風之際,聲名如日中天之時,不幸的命運再次降臨在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這是個很殘酷的打擊。一個音樂家沒有了聽覺,就像奔跑的斑馬沒了四肢,再也奔跑不起來。多麼可悲啊!於是貝多芬隱瞞着,他害怕被別人發覺,就逐漸離羣索居,自己變得越來越孤僻。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總算是有個心靈伴侶了,總算可以讓貝多芬不再那麼孤僻了。

?第九號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他人指揮。貝多芬仍在舞台上彈奏,當全曲演奏完畢,聽眾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第九號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真感到欣慰!

貝多芬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裏,寫作了五首最後的絃樂四重奏曲。這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

我從他身上領悟到了,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惟其痛苦,才有歡樂!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6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著作,這本著作包括了《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描寫的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一個是小説家。他們雖然各自所處的領域不一樣,但是,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他們追求真理與正義而獻出了別生的精力。在這三篇傳記中愛最深的是《貝多芬傳》

貝多芬是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代表音樂家之一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在這輝煌的人生中他又有着悲慘的命運,當他在學習時他母親患重病,並很快地離開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親人的貝多芬悲痛欲絕,過度悲痛使他接二連三地得了幾場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遠地毀了他的容貌,1792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着這可怕的祕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於自己的殘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摺磨,使他痛不欲生。但他並沒有意志消沉,而是繼續為文學而奮鬥,為世人留下美妙的音樂。

貝多芬的悲慘命運與他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嗎?貝多芬是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世界不曾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我們一定要想貝多芬一樣當一個強者,正如扼住命運喉嚨的強者貝多芬告訴我們的那樣:“噢,人啊,你應當自強不惜!”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7

在假期裏,我有幸“結識”了法國作家羅曼——羅蘭筆下的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他用他頑強、崇尚自由的精神,在不公平的生生枯藤上綻開了世上最美的音樂花果;他用它的音符譜寫了一個生命的讚歎。

我十分敬佩貝多芬。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一個貧寒的家庭,父親性格粗魯,母親僅是個女僕。有着超常音樂天賦的小貝多芬一心專注於乾枯的鋼琴、小提琴,竟沒有其他學習、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在他26歲那年,幾場大病使他的聽覺逐漸衰退,加上母親的病逝,心愛姑娘的拋棄,未婚妻的離去,多重打擊讓他的肉體和精神遭受了嚴重的折磨。上帝對一位音樂家竟這麼殘忍,多麼不公正啊!

然而,這一切的不幸沒將他打到,他勇敢地站了起來,他要反擊這個不幸,用音樂反擊!可他又是多麼的難呀!因為雙耳失聰,貝多芬不得不用牙齒咬住系在鋼琴上的鐵絲,經過琴聲那微小的撼動,用那瘦弱的心去聆聽這世上最難擁有卻最有魅力的音符。他要創作,那是他人生最崇高的追求!

在他嘔心瀝血的創作下,於是,我們聽到了,聽到了來自於人間最美的呼喚——那是他的心聲呀!他的名曲有很多,而我最愛他的《第九交響曲》中《歡樂頌》一段。那是多麼純美的歡樂呀!那是多麼平凡的歡樂呀!而它其中的那怕是一個小小的音符,都是貝多芬日日夜夜的艱辛呀!只可惜,我還是一個“凡夫俗子”,還不能深刻體會其中更多的精妙所在。

最可貴的是他不向命運屈服,敢於鬥爭的精神。就像書中寫道:“噢,上帝!給我勇氣讓我征服自我。”這也是貝多芬頑強的象徵,我也為之深受鼓舞。貝多芬的命運是那樣蹇劣,他卻能傲然挺起胸膛應對世事,何況是還生活在温暖舒適中的我呢

我也應當不懼困難,秉承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的高貴精神,把握自我的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為完美的未來奮鬥!

加油!!向自由的未來衝去!

貝多芬傳的讀後感篇8

在我三歲多的一個晚上,我被一首天籟般的曲子打動了,那是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那時知道了貝多芬,讀後感《讀貝多芬傳有感400字》。接下來我要求爸爸媽媽讓我去學習彈琴,到現在我學琴五年,能自如地彈奏很多世界名曲,最喜歡的還是貝多芬的曲子,在我的枕邊常放着貝多芬的各種傳記。

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他出生於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急於想開發他的音樂天分,使用暴力迫使才三歲的貝多芬練習各種樂器。當他長大一些,惡運又一次降臨到他的身上——他失去了最親愛的母親,貝多芬悲痛欲絕。17歲他就承擔起一家之主的責任,遠赴維也納,在那裏開始了他充滿輝煌而苦難的旅程。

在維也納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他初嘗成功的甜蜜的時候,痛苦又一次叩門——他的聽覺越來越衰退,耳朵晝夜不停的嗡嗡直響,他選擇了一個人獨守祕密。就在他被痛苦折磨得體無完膚之時,他也沒有停下手中的筆;不幸和悲慘沒有就此放過他,耳朵由重聽變成了全聾。對於一位音樂家、鋼琴家來説,這是噩夢。憑着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追求,憑着對生活的熱切渴望,貝多芬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戰勝了痛苦,將這悲劇式的愁苦,昇華為一次次的創作靈感。他將自己的靈魂融入音樂,創作出《悲愴》、《暴風雨》、《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月光曲》、《第九交響曲》……等等不朽的傑作。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充滿苦難的,這個世界沒有給他多少歡樂,他卻創造了永久的歡樂給全世界,人生對他就像一場悲慘而殘暴的鬥爭。他用短暫而燦爛的四十七年,譜寫了最雄偉的樂章;他是我的人生導師,他引導我征服困難,勇敢、頑強的面對未來,在人生的征程上努力拼搏、永不放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