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孩子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4.37K

讀後感想必大家都十分熟悉了,優秀的讀後感,是可以吸引很多讀者去閲讀相關的書籍的,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棒孩子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棒孩子讀後感8篇

棒孩子讀後感篇1

最近我看了書,叫《做個好孩子》。

這本小説的公——金玲,是胖乎乎的。她學習中等,但機敏,善良,正直還很有愛心,在老師生病時,她送去鮮花老師;當朋友尚海被別人欺負時,她見義勇為;當她看見小鳥被頑皮的孩子弄死時,非常傷心,寫下了《我真想為你造森林》,要愛護小動物的心願。做讓家長、老師滿意的“好孩子”,她自已在作努力。她很為她擔心,金玲能考理想的好中學,找了原因和對付的辦法,還了減肥。

讀了這本書,我跟文中的公金鈴真是太像了,有點胖,圓圓的臉;老是粗心大意,喜歡把既與成即,在和“再”分不清,的、地、得不分等等,不過她善良、有愛心、寬容、大度等優點,讓我覺察的之處,也讓我懂做人要善良、寬容,有更多的朋友,也讓我了衡量人是好孩子,只看她的學習。好孩子不要好,但要心靈好,思想品德好,這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小朋友只要努力、都能好孩子的。

書中的“減肥事件”了的良苦,我平常也會叫我減肥,不過她叫我吃減肥藥,總會在每日三餐中地重複着少吃多運動之類的話,我總會不服氣地跟我媽頂嘴,平常我媽給我做練習卷時,我總會心不甘情不願的,能偷懶一會兒是一會兒,讀了這本書後我體會到的愛和期望。

我會努力的,裏我想大聲説:“我要做個好孩子!”

棒孩子讀後感篇2

“教師,甚至學校之所以對個別學生無能為力,其原因並不在於學生是不可救藥的,而在於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的方針是錯誤的。教師往往只致力於糾正缺點,最多是預防缺點。經驗,更多的是痛苦的經驗使我相信,通過這種途徑是培養不出堅定的道德信念的。”

“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具有説服力的批評,這些做法,乍看起來都是為了把學生教育好,但是善良的動機,或者説僅僅靠善良的動機,未必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每對孩子進行一次批評,實際上就是讓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壞孩子、惡劣的孩子、十分討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因此,我們從成年人的角度越認為自己對某個學生的看法根據十足,恰如其分,就越會給兒童的心靈造成創傷,越會使兒童感到走投無路,無所適從,越會使本來缺乏經驗的兒童今後的行動更冒失,更輕率。”

讀到這些文字時,我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種情景:學生低頭站立,默默地接受着老師的批評。老師怒氣沖天,越批評越有勁,全班同學都在看着,享受着這個孩子的無奈。有的幸災樂禍,有的無關緊要,有的隔岸觀火,有的心裏打着激靈……作為此時此刻的孩子,倒有點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任你老師唾沫飛濺,任你老師怒火中燒。唉,此時此刻的教師,無不感到委屈:我是在用心教你,你為什麼就要犯錯誤,為什麼就偏要完不成作業?為什麼……老師啊,自認為善良的動機,往往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的。因為孩子是不能接受你的善良的,他們本身並沒有這種積極的傾向。任你怎樣發火,他們都無動於衷。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去了解他們的心裏所思所想,去引領他們認識怎樣做就是好的,怎樣做就是對的,去激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不信,你問問孩子們,誰又願意做得不好挨批呢?可明明他們又管不住自己。給他們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認識到才行。

棒孩子讀後感篇3

這本書是老牌的育兒書,讀了一半,主要就是在講如何跟小孩交流。《如何説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説》講的是一樣的。所以這兩本書打算放在一起看。我想可能很多觀點是雷同的。

作者是位心理醫生,但他在書中沒有從生晦的心理語詞來講述。表達方式很淺顯,也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因為是國外書籍,又是本溝通的書,所以書中語言的表達很西方化,作為中國的家長,只有參考價值,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在第三章,有提到謊言。"如果我們希望孩育孩子誠實的品德,那麼我們必須作好心理準備,既要聽讓人愉快的真話,也要聽讓人不高興的真話。"

二歲半的兒子有時也會説一些可能認為是謊言的話,他會對我説:我不喜歡媽媽。我不要和媽媽一起睡。我只是笑笑對他説:我知道你喜歡媽媽,你想和媽媽一起睡。還親他一下,他笑了,笑的很開心。

有時他會假裝做些假動作,我會問他:寶寶在幹嘛?他説:把瓜子給媽媽。我問他:你要吃嗎?他説:要。我也假裝給他吃瓜子。然後大家一起笑了。

我想有謊言也不是大人所謂的謊言吧,他已經有想像力,只是想像與現實有時他還不能界定清楚。他有把他想像的一部分當現實跟我們一起説。我覺得大人應該尊重他的那想法。不要定義為這是在説謊。

當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也儘量不要用謾罵等方式來表達。他做錯事,也會內疚,就像圈圈做了壞事他就哭。他做錯了,他意識到錯了,我和外公外婆只會對他説:不要緊。一句話,就不會讓他那麼緊張。如果用打罵方式來處理,他將來就會用所謂的謊言來掩飾。而圈圈做錯事,當我們問他這是誰做的,他會説:寶寶做的。那做的對嗎?他會説:不對。僅此就夠了。過多的説教,就如作者所説,不一定有效果。

這就是溝通,溝通需要效果。如果沒有效果,説明這次溝通的方式是失敗的。

棒孩子讀後感篇4

?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裏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作為母親的龍應台和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龍應台有着豐富、激烈的內心衝突,而正是通過對這一衝突的訴説,表現出她內心深處的母愛。但它不是傳統母愛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讀着龍應台者如水般温潤柔情的文字,體會着母子間的款款深情,讓我如此享受。可愛的孩子,是這樣讓人心生温柔;可敬的媽媽,是這樣慈愛和包容;慢慢的成長,又是這樣一個美好的過程。而最為感動的是“慢慢來”,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三個字,這是一種對生命最本真的敬重。

孩子總會慢慢長大,為什麼我們總是等不及?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浮躁的我們似乎忘了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有多少孩子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快點起牀”,“快點吃飯”,“快點寫作業”……想説“慢慢”真的不容易。

萬物生長皆有規律,孩子亦如此,三歲孩子有三歲孩子的認知,五歲孩子有五歲孩子的快樂,七歲孩子有七歲孩子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養孩子就像種花,父母要學會靜待花開,不要總想去催熟。正如思想家盧梭所説:“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曾讀過一首小詩,同樣給我很多啟發。

棒孩子讀後感篇5

這是我第一次讀龍應台的書,作者作為一個母親的真實心聲,赤裸裸地表達她當時的心境,熱切傳達出她對生命起步最質樸的愛,她不是傳統的歌頌,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也許正是這樣的語言,更顯得真實和共鳴。

對於剛做媽媽的我來説,文中這段話震撼了我:孩子本來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別送給天下母親做女人的禮物。不知你們是否有這種經歷:只要把孩子的頭放在胸口,就能覺得幸福。我就經常有這種感覺,那種滿足、那種幸福是無法形容的。

在這本書中作者偏重於孩子能否在精神和思想上順其自然的不受傷害不被扭曲的成長,如:安安和彎腿的昂弟在搶一輛小卡車,昂弟搶贏了,把東西緊緊抱在懷裏,死命抵抗敵人的攻擊。媽媽看見安安突然鬆了手,退後一步。她正要安撫他,卻見這兩歲小娃兒端起兩隻小手臂,做出獵人射擊的姿勢,對準昂弟,口裏發出“碰碰”的槍聲,然後滿意地説:“死了!”媽媽覺得驚心動魄,只有她知道安安“殺人”的靈感來自哪裏。孩子愛聽故事,媽媽給孩子講過《小紅帽》,他就是模仿故事中獵人的動作,有了“殺人”的動機。媽媽為了不讓孩子看到某些童話裏的殘酷和暴力,她用心去為兒子選擇,哪些書該讓兩歲的孩子讀?哪些不能讀?她看了《白雪公主》、《阿里巴巴四十大盜》後,就自言自語起來:我怎麼能跟兩歲的孩子講這種故事?在他往後成長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有必要從兩歲就開始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他很謹慎地把這些有殘酷和暴力的書移到書架上最高一格,保證她的兒子即使搬來小椅子也夠不到的地方,把對孩子有益的書放到下一格讓孩子看。從她的言行中,我們能看到,母愛的偉大。母愛,讓她理性思考。

在我們現在的社會,看看我們的孩子,週末、暑假有補不完的課、上不完的興趣班,根本沒有時間自己休閒,根本沒有時間慢慢來。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總以為給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但事實上呢?我們的孩子並不快樂,他們小小的年紀真的能接受這些額外的知識嗎?孩子宛如植物,生長有個體之別,有時令之分,我們現在做的就是現代版的“拔苗助長”。曾經我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幼兒園的孩子真的有必要學英語嗎?在我看來肯本沒必要,有很多家長跟我交流過,孩子上了國小後經常把英語和拼音混在一起,弄得孩子非常辛苦,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他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很多事情,不論是作為家長還是教師,我們都要謹記:教育不是賽跑,人生更不是,請多點耐心,給點時間,等待孩子的成長,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孩子,請慢慢來。

棒孩子讀後感篇6

寒假把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着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温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温柔。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這獨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個只有5歲左右的一個可愛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樹葉鋪成的小路上,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那麼安靜。封面上還有這麼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段話慢慢的,似乎還有很多的話,很多的言語,但是全部已經不重要了,作者龍應台已經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等待,來欣賞。

龍應台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着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裏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台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裏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箇中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悦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峯迴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迴温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温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温柔。看到封面我沒有認為封面及插圖跟書的內容有什麼關係。在閲讀的過程中我才慢慢發現了其實每張插圖都是真實的照片。看得出來,每張照片的顏色都不是那麼鮮豔甚至有些泛黃,傢俱及汽車也都和現代掛不上鈎,即便如此,我卻從中發覺每張照片都是那麼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麼的可愛,照片中的環境是那麼的優美,有綠草紅花,也有金黃的落葉。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是日記,又像散文。她記錄了孩子的成長過程。隨着閲讀的深入,我對書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瞭解從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現在有些家長,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龍,於是就給孩子報了許多的興趣班,一個週末就只有半天的時間做回家作業,時間緊張極了。我認為,這樣不但讓孩子學不好學校裏的課,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課給沒有學進、學透,這樣,又花錢,又花時間,還在弄個體力透支,這樣又有什麼用?這些家長應該好好問問自己,好好反省自己。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母親的本能,給我們自己的尊嚴,卻不是每一個家長所能辦到的。在我們的傳統中並沒有將孩子和成人當成平等的人。這些家長應該學學向龍應台這樣的母親,嘗試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傾聽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們。有些孩子一下子週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課,這樣忙碌的孩子,又讓他們怎麼慢慢來呢?為了不甘人後的家長們陪着孩子們學這學那,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們的未來”,那樣的想當然,可是,可曾想過孩子是否真的喜歡呢?還是給孩子多一點“慢慢來”的機會吧。

棒孩子讀後感篇7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台階上,望着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我從這位耐心、內心充滿這愛的母親筆下看到的一段文字,透過這段話,我看到了一個温馨幸福的小家庭。看到了一個快樂的、可愛的健康成長着的孩子。冬日暖陽,這是一本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能寫出這樣温暖的文字。

在龍應台的眼中,慢與愛是教育孩子唯一主題,從孩子出生開始,龍應台的生活就算圍繞孩子而旋轉,洗澡、餵飯、認識這個世界。在安安八個月的時候,不會説話的安安總是努力地咿咿呀呀與媽媽進行交流,那語言只有用心的人才能懂得;在每一次去幼兒園的路上,總會出現很忙碌的兩個人,媽媽擔任起導遊的角色,給安安介紹這個世界,安安是新來的,對媽媽漏掉的東西,安安就指出來,提醒媽媽。

媽媽每晚都會給安安讀故事,但從來不讀暴力血腥的故事,因為媽媽認為“在他往後的歲月裏,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醜惡事,沒必要從兩歲開始就知道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人的快樂童年是何其短暫,何其珍貴”。

?孩子,你慢慢來》記錄下了一個母親所經歷的每一絲喜悦和惆悵,現在很多父母親總是會問自己“我們到底要如何來教育我們的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永遠上不完的補習班,寫不完的試卷,但是,其實這些都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多點耐心,多給點時間,像龍應台一樣,願從容的等待,在孩子的身旁陪伴他靜靜地成長;親愛的爸爸媽媽,請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看看世界吧,你們也都是從孩子長大的,當年也是否想過,要是我是爸爸媽媽,我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把成年人那一套自以為是丟地遠遠的吧,用心去陪伴自己的孩子,和他們一起長大吧,再一次感受童年的快樂與純真。

棒孩子讀後感篇8

我非常喜歡讀書,特別是那些敍述簡單,但其中又藴含了真情實意,耐人尋味的書,它們總是令我意猶未盡,頭腦中似乎又充盈了許多。《我要做好孩子》就是這樣一本書,每每翻開它,都有新的一番認識。而在眾多章節中,“意外事件”深深地打動了我。

金鈴考50米短跑時不小心絆倒了開過弱智證明的李林,李林的小臂不幸骨折了。媽媽聽金鈴説了這件事,趕忙買了水果去看望李林,李林媽媽態度很冷淡,使媽媽更加緊張,班主任邢老師寬慰媽媽不關金鈴的事,讓金鈴好好複習。回家後,李林媽媽找上門來,要求媽媽給3000元醫藥費,爸爸氣壞了,堅決不給錢。待李林媽媽走後的第二天,媽媽去學校找邢老師,邢老師又找校長,兩個人都説不用理睬李林媽媽。但接下來一連串的恐嚇時間嚇壞了媽媽,無奈之下只好給了李林媽媽3000元。金鈴還為了幫助媽媽把200元的手錶以20元的價錢賣給同學張靈靈。最後生活終於平靜了下來,金鈴在期末考試中到底沒有考好,媽媽也不責備她。風波,就這樣平息了下來。

這個章節最令我感動的是金鈴把自己最喜歡的手錶賣給張靈靈,雖然得到的20元錢對李林媽媽的3000元差距甚大,但金鈴的本意只是想幫助媽媽,讓媽媽不那麼操勞。媽媽收到金鈴的20元錢後,不止是心疼錢,大部分都是為了金鈴的懂事與孝順。我們設想一下,假如金鈴像媽媽説的那樣專心複習,不受絲毫影響的話,那就不是爸爸媽媽關心體貼的女兒了,而是一個沒有感情的木頭人。金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她選擇了幫助父母,儘自己所能去關心媽媽。

金鈴很想成為老師家長心中的好孩子,但什麼是好孩子?滿分嗎?不。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質如何。金鈴孝順,善良,寬容,已經成為了好孩子。這個章節更讓人深深地為金鈴懂事而感動,她雖然成績平平,甚至還有一點差,但她會為父母分憂,即使不能幫上他們太大的忙,也可以通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來感恩父母。

金鈴真的是一個好孩子,她從不過分奢求,體諒他人,關心父母,這是當今社會上許多孩子所沒有的。當然,也有許多真正的好孩子聰明懂事,有的家庭困難,孩子便很懂事,放學後主動幫助大人幹活,正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有一些雖然家庭富裕,但從小就深知柴米油鹽貴的孩子,他們從不驕傲,反而謙虛,節約,勤儉;更多的孩子平凡的活着,他們為報父母之恩,也為了自己,勤勉刻苦地學習,懂得體諒大人。成績好壞只是衡量一個人片面的水平,而不能代表綜合的素質。

美德是善良,是寬容,是勤奮,是孝順,而擁有這些美好品質的孩子,我們稱之為:“美德少年”!他們也許很平凡,但美德就像閃閃發光的星星一樣籠罩着他們,並伴他們終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