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傳統心得體會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32W

如果不能重視心得的寫作,那個人的想法就很難傳達給更多人,在認真思考的同時,大家一定都能將心得寫的出色,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憶傳統心得體會5篇,供大家參考。

憶傳統心得體會5篇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1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為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脱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2

黨史是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以來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探索史、奮鬥史、創業史,是全體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認真學習黨史,能讓我們從黨發展壯大的歷史中汲取養分和智慧。通過學習黨史,我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段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光輝歷程和作出巨大貢獻的歷史。以下是學習黨史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是錘鍊絕對忠誠的政治品格。要從黨史中汲取強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實踐力量,不斷夯實絕對忠誠的思想根基,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步調一致、行動統一。

二是矢志為人民羣眾謀利造福。要強化堅守初心的自覺,努力把羣眾期盼的事變成我們要乾的事,把我們在乾的事變成羣眾支持的事,把我們幹成的事變成惠及羣眾的事,千方百計解決好羣眾的急難事、揪心事、煩心事,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三是強化義不容辭的使命擔當。要進一步深刻認識一代人有一代人擔當的本質內涵,把組織的重託、人民的信任看得比泰山還重,以事業為重、以擔當為榮,自覺頂起自己該頂的那片天,擔起自己該擔的那份責,答好時代之問,創造出無愧歷史、無愧時代、無愧人民的更大業績。

四是汲取繼往開來的精神力量。要從黨史中汲取敢闖敢試、拼搏進取的智慧力量,繼承我們黨守正創新的優良傳統,用革命先烈先輩的感人事蹟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鼓舞士氣、激勵自己,不斷昇華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涵養浩然正氣,把工作幹得更好。

: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3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為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為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為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啟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才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4

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藏,裏面有風箏、書法、圍棋……其中一顆閃亮的珍珠就是舞獅,我今天就來介紹舞獅吧!

舞獅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佳節或集會慶典,很多地方都以舞獅來助興。舞獅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廣東的舞獅表演最為有名。獅子是用彩布做成的,每頭獅子都有兩個人來表演,一人獅頭,一人獅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

舞獅是在佛山起源的。據説古時候,廣東南海郡佛山鎮忠義鄉出現奇獸,身長八尺,頭大身小,眼如銅鈴、青面獠牙、頭生一獨角。這頭奇獸於除夕晚出現,專門破壞民間農作物。因為它每逢過年時就出現,所以人們把它稱呼為“年獸”。鄉民們決定消滅年獸。有智者獻計,用竹篾及紙,紮成奇獸的樣子,再集齊勇士數十人,手持鍋等打得響的器具埋伏在一橋下,該處為年獸必經之地。等年獸出現時,擊打樂器發出“咚咚”“蹡蹡”等聲音,如雷貫耳。年獸見了,覺得很驚駭,立刻落荒而逃,從此銷聲匿跡。

為了慶祝紙紮獸頭及驅趕年獸的功勞,人們便在春節的時候將它拿出來舞動,並把它命名為舞獅。這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而且越傳越廣,成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文化之一。

憶傳統心得體會篇5

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回鄉省親對工作學習、辛苦打拼乃至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是割不斷的鄉愁,更是少不了的傳統節目,每年都在隆重啟幕的、被稱之為“春運”的節前節後大遷徙,就是明證。

回家過年,對中國人乃至華人來説。春節對中國人來説意義非凡,闔家團圓,文化尋根,魂牽夢縈、揮之不去,凝聚着華夏民族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

眼下,疫情仍在全球擴散蔓延、肆虐,我國本土疫情呈零星散發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織疊加態勢,疫情防控形勢依舊嚴峻。返鄉過年必然會出現大批量人員流動,增加疫情擴散風險。於是,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成為目前最嚴最迫切的要求,相應地就地過年便成了疫情防控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回家過年也好,就地過年也罷,堅持自覺減少聚集外出,堅持遵守“用公筷和公勺、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離”等防疫要求,顧全大局,聽從街道、鄉鎮和社區、村及單位疫情防控管理那是必須的。

就地過年,可能會讓外地籍務工人員一時難以接受,這也是人之常情。這就需要我們多一些耐心解釋、多一些情感疏導、多一些人文關懷,把工作做紮實、把道理講明白,通過微信、電話拜年排解思鄉心緒;需要我們多一些志願服務和優惠政策,多一些生活保障和困難應對,温暖就地過年人員,讓他們感受更多當地的年味兒;需要多一些企業通過鼓勵留守員工彈性休假、發放過年壓歲紅包等獎勵方式,讓外地員工在本地安心過年;需要多一些具體化、人性化、可操作的就地過年指導,限度提升就地過年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面對疫情,我們既要顧念人們回家過年的正常情緒,更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培樹萬眾一心、同甘共苦的團結偉力,眾志成城,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

就地過年,就是要留住人,留人重在留心。我們要以實際行動打消就地過年人員的顧慮,贏得更多認同,讓就地過年從簡單的倡議,化為更多人的行動自覺,既要就地過年,又要就地過好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