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詞話》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91K

寫讀後感是讓很多人感到很為難的事情,明明讀得津津有味,卻怎麼也寫不出來,其實是你沒有好的寫作思路,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人間詞話》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一起來看看吧。

《人間詞話》讀後感優秀參考範文三篇
《人間詞話》讀後感1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又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古往文學演化,先真樸而趨工巧,王國維先生對於古代詩詞進化有着極深的瞭解,他直接道出了進化的本質:後人寫作會泥於原有的風格與形式,而不能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於是就開拓了新的領域以自解脱。依我拙見,詩與詞雖詩在前,詞在後,卻難以評價兩者優劣,因文體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總各有千秋,未嘗有文體能達到萬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來詞之所以情感更為隨性自然,與它的表現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數的整齊劃一,因而更為隨性所欲。

文學體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為當一種文體在文學界流行起來,有太多的文學作者去嘗試和使用,這樣的後果一方面可以使這種文體發展的越來越繁盛,產生許許多多的堪稱瑰寶的優秀作品,但一段時間之後,幾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盡,後人再也無法寫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這種文體會陷入衰落。與此同時一些善於創造的想要有更寬闊展示空間的文人,就創造了新的文體,以發揮更多的聰明才智,創造新文體的輝煌時代。以此類推,代代更迭。這種再平常不過的的文學界的更迭現象,王國維卻能看到它的本質原因,並且分析得極為到位,這讓我本人很佩服。同王國維一樣我不贊同文學後不如前,我認為無論四言,楚辭,古詩,律絕還是詞,它們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們代表了每個時代每種文體中的最高水平。至於為什麼會被取代,絕對不是因為文體本身有什麼缺陷,而是因為它發展到了極盛極高的難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闢蹊徑罷了。所以我認為文體之間是不可以被比較的,他們只是形式不同,時代不同,“不以是而分優劣”。

對於王國維閲世深淺論,大多數人持反對觀點,認為詩人應該將事實與藝術主觀能動性相結合,李後主不經過國破家亡之痛何來“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書詞?但我個人認為,這其中的閲世並不一定特指參與世俗事務,有人生經歷。閲世深者,即知識面廣,所見人生更多元,接觸各行各業的人物,其作品多反應世態眾生,生動形象地刻畫人間滄桑。而所謂閲世淺者,應是保持自己與生具來個性,用真性情寫真感受,無所顧忌直抒胸臆的人。亦或閲世僅是一種創作取材的手段,閲世有時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閲世後是否對其進行進一步思考以“鐫諸不朽之文字”。歸根結底,藝術上沒有絕對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對的。

王國維説“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此句話介紹的是由古而來的文體的轉變。王氏在以後為我們解釋文體“自成習套”,豪傑之士為解脱而作他體。

不難想象,文學的發展必經過三種境界:一為新起,二為繁榮,三為衰敗。而此正是由於長期發展文體再無創新,文人再無樂趣於其中,所以後衰。這也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發展缺乏創新性。

但話不能絕對。以宋代為例,宋詞是這一時代文學的最高成就的體現,但你並不能就此否決宋代在詩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滅的成就。

幸好王國維在最後總結中提到“就一體論”,表明了單個文體在自生髮展歷程中始盛中衰的現象。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閲世,閲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 “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閲世,閲世愈淺則性情愈真”王國維的這兩句話頗具爭議,且多集中於後一句話上。

李後主是南唐亡國之君,如果沒有經歷了國破家亡的慘痛,怎能使他寫出憂憤深廣的詞來?主觀之詩人,正是要經歷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磨難,才能有對人對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閲世愈淺,那麼性情之真就只是無痛呻吟而不能為世人千古傳誦了。

客觀之詩人,更多的是對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閲世,這樣才能豐富材料內容。但對他們而言,就不需要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麼?所以客觀之詩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間詞話》讀後感2

讀第一版的時候,這本書給我的印象只是王國維的一段段評論,正文下面一條條平息、註釋裏一首首詞作、一位位詞作家和詞評論家——完全凌亂的文字,“花非花、霧非霧”,所謂此話,在水一方,只能遙望。再讀幾遍就會發現,此書形散而神不散,果然“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辭脱口而出而無嬌柔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言氣質神韻不如言境界”。例如王偉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國維謂之“此等境界,可謂千古壯語”。

王國維還指出,境界有理想和寫實之分,又有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之分。“有造境,有寫境,次理想與現實二派所之由分。然二者偏難分別。因大詩人所造之境,比合乎自然,所寫之境,必鄰於現實之故也。”就像馮延巳的《醉花間》詞“高樹鵲銜巢,斜月明寒草”,俊朗清雅,能夠感動別人的永遠是對真實的昇華,而不是純粹的虛構與寫實,這正是美的根基所在。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這,罔不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王國維所謂的三種境界,第一種即入門前茫無頭緒,求索無門的疑惑與痛苦,第二種是叩門時以苦作舟、以勤為徑、上下求索的執着與忍耐。第三種則是功夫到家參透真諦的喜悦與釋然。王國維這段話鞭辟入裏,假使晏、歐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歎服王氏的才情與睿智吧。

只是,這三種境界又有幾人能夠通通嚐遍呢?有的`人未上高樓,就已經先歎息駐足了,更何消説為伊憔悴、驀然回首呢?

學術知識如是,人生目標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尋找、追求人生目標,先迷茫、後奮鬥,繼而反思,最後達目標,然後接着進行下一次的追尋。人生目標並不唯一,但無論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織着矛盾、執着與喜悦。用王老的話:給自己一個定位。我們現在處於上下求索的階段,或曰“潛龍勿用”。希望有一天,我們會乘千里風破萬里浪。

《人間詞話》讀後感3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在人間詞話的開頭,王國維如是説,人間詞話只有六十四節,每節文字短小,卻節節是精闢之語,若不細品細讀,便會失其精華,廢己時間。

你的人生是否匆忙?你又是否通過這些匆忙,奔波,努力成就了一個堪稱完美的花樣人生?“我終究是活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這句被經常用來自嘲,調侃的話又何嘗不是一句警告:你害怕失去這一切,奔忙,焦急、焦躁,患得患失。這樣的人生,還沒有入境。那麼,你可能就要問了,這個抽象的境界到底指的是什麼呢?

古之成大事者,必經歷三種境界,靜安(王國維的字),借我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心態;借我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執着;借我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大徹大悟。

生活是充滿苦楚的,到處都是坑。哪天你一個不小心,就掉進去了。這坑呢,也是那樣的撲朔迷離。如果是小坑,站起來,拍拍灰,如無事般繼續前行。但如果是深坑呢?等待你的或許就是萬劫不復。但是俗話説初生牛犢不怕虎,你不僅不怕,而且還獨上高樓,遠眺你內心的目標,然而卻無奈於現實,畏懼於路途上的坑坑窪窪,這就是人生第一境界,迷茫卻充滿希望。

當你準備好一切,開始前往你遠眺的地方。你會慢慢發現,他其實並不近,這個時候就需要你不斷的努力,持之以恆。堅持是好的,但是過於執着,就會產生思想上的折磨,人也會變得憔悴,餘世存在《時間之書》中説到:年輕人,你職責是平整土地,而非焦急時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生命裏的`每一件事,都是在追逐。小時候我們會追一切美好的東西,星星、蝴蝶、螢火蟲。沒多久追趕變成了需要用數字衡量的事物,作業、成績,還有考試後總排在你前面的那個同學。時間總是不期而至的約束你,提醒你,或者善待你。如果你覺得累,那一定是你在走上坡路。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想發光。生活,會遇到很多兜兜轉轉和措不及防的喜愛。但去追求就會發光。這就是人生第二境界,執着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

努力過後,取得成就,眾裏尋人生之境界千百度。到此,終大徹大悟,原來我的人生,一直處於快樂之中,只不過是我南轅北轍,尋錯了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困惑,平庸的人生,真正能得其快樂之人又有幾許呢?王陽明説過: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我們窮盡一生的探索,才發現原來快樂就是心中之賊我們窮盡一生也只是為了追尋它而已。這就是人生第三境界,大徹大悟的開懷。

對於我們來説,我們正處於人生的追尋階段。寫不完的試卷,上不完的補習班,我們努力的收割着一切,最終都希望他可以變甜。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確,不管多麼崎嶇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你有多努力,才會有多幸福。少年,去追,就會發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