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範文精選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1W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有哪些?深圳要不斷優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體制機制,着眼全球,在世界範圍內招攬高端人才。一起和本站來看看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範文精選5篇,歡迎查閲!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範文精選5篇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1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夢想

“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見到周劍之前,對這位大名鼎鼎的“機器人爸爸”和他的優必選科技公司,記者已是耳熟能詳:2016年央視春晚上,優必選的540台Alpha機器人集體起舞;2018年央視春晚開場表演,24只Jimu機器狗驚豔亮相;2019年央視春晚深圳分會場,6台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與明星們同台競技。來到優必選,記者很期待見到更新奇的機器人產品。

“這是優必選的第一個機器人樣機,技術上沒問題,但在量產前連續開了四次模,都失敗了,僅這一項就耗資千萬元。”剛見面,周劍向記者展示的卻是他創業之初的“痛”。在公司初創期,這樣的失敗打擊幾乎讓優必選垮掉。“如果不是在深圳,我可能早就放棄了。經濟特區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和無數創業路上的同行者,讓我充滿了追逐夢想的勇氣。”

這次創業前,周劍的人生可謂順風順水。他出生在上海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大學期間就獲得首屆德國邁克威力最高獎學金赴德國留學,學業完成後被邁克威力集團收至麾下,憑藉出色的工作能力,周劍僅用四年就成為最年輕的中國大區經理。2002年,周劍與另外兩位合夥人開設工廠,為邁克威力等廠商定製生產設備,利潤非常可觀,他開始在深圳購置房產。

2008年,一次參加國外機器人展會的經歷,給周劍的人生帶來轉折。這次展會上,一台可以模擬各種動作的人形機器人引起周劍的好奇心。他想買,但外商非但不賣,甚至都不讓靠近看。這讓周劍心中格外難受,他暗下決心,在深圳開始機器人項目創業歷程,“看都不讓看,那我就一定要做得比你好!”

研發人形機器人一直是機器人學者和人工智能科學家的夢想。憑着一腔熱情闖入機器人行業的周劍發現,這次創業的難度超乎想象。很快,2000萬元被周劍全部花完。

“當時不懂融資,都是靠自己借錢、押房子去籌措資金,走着走着,發現錢根本不夠用,只能賣房子。”從2010年到2012年,周劍靠借錢和賣房子支撐機器人項目運轉,投入大卻不見任何收益。

賣掉第一套房子時,周劍沒有多心疼,但父母覺得不對勁了。“爸媽當了一輩子老師,現在靠退休工資生活,在他們的觀念裏,這麼折騰就是不務正業,現在居然還要賣房子,更是他們不能接受的。”

來自父母和工廠合夥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大家紛紛勸説周劍放棄機器人項目,但周劍仍然堅持,作出了一個幾乎讓所有人都吃驚的決定:把工廠的股份賣掉,並將自己在深圳購置的房產和轎車全部賣掉,籌措資金投入機器人項目。年邁的父母見兒子不聽勸,一氣之下離開深圳回了上海。

“2012年賣掉最後一套房子時,感覺非常糟糕,資金上陷入困境,還要面對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周劍説。

“還好,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周劍説,“深圳的機器人項目創業團隊非常支持我,大家一致認為項目已經有眉目了,這時停下來太可惜了。於是我們堅持了下來。”

2012年3月31日,優必選科技公司在深圳南山區的香港理工大學產學研大樓成立,周劍重整行裝再出發。當年秋天,為了籌集資金,周劍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參加創投活動,出乎他意料的是,憑藉開模才開到一半的樣機,優必選就陸續拿到了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當時聽到投資人説了一句温暖的話,‘你把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我還怕什麼呢?’”周劍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託舉着他飛向夢想。

2015年,為了給員工提供更好的辦公環境,周劍想把公司搬到南山智園,這裏地理位置優越、租金優惠,但當時處於創業期的優必選,在納税額等方面還不滿足園區入駐條件。園區負責人對公司進行了全面“摸底”後,認為智能機器人正是深圳積極佈局的“未來產業”,破格讓優必選入駐。“在深圳,政府高度重視創新,不是靠發文件開大會,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具體行動。”周劍説。

在深圳經濟特區這個成就夢想的舞台上,優必選一直在加速奔跑:自主研發的伺服驅動器誕生了,成本降到進口產品的幾十分之一;第一台機器人Alpha誕生了,教育機器人JimuRobot、悟空、商用服務機器人Cruzr(克魯澤)、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等接踵而至……

每當工作累了的時候,周劍喜歡透過辦公室窗户向外遠眺。幾年前還是一片舊工業區的南山智園,如今已成為高科技產業園,有眾多創新企業進駐。周劍真切地感受到,一路走來,懷揣創新夢想的同行者正越來越多。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2

今天,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的紀念日,是深圳經濟特區的生辰,也是全體深圳人的節日。

四十年來,深圳一路披荊斬棘、乘風破浪,從一個邊陲農業縣,一躍成為舉世矚目的現代化大都市,接下來,《經理人》雜誌帶讀者們梳理一下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GDP實現高速增長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的GDP總量僅為2.70億元;2010年,深圳GDP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2016年,深圳GDP突破兩萬億,首次居內地城市第三。而到了2019年,GDP總量為26927.09億元,繼續全國排名第三。這增長速度用一日千里、日新月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2020年上半年,即使受到疫情影響,深圳仍然交出了堪稱“奇蹟”般的答卷。據深圳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12634.3億元,同比增長0.1%,GDP增速較一季度回升6.7%,高於全國增速(-1.6%)1.7%,高於全省增速(-2.5%)2.6%。

綜合實力實現飛躍

人均GDP居國首位。1980年,深圳人均GDP為835元,到了2019年,人均GDP達到203489元,居內地副省級以上城市首位,超過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財政實力顯著增強。1980年,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0.3億元,1996年、2010年、2014年、2016年,這一數據突分別破百億元、千億元、兩千億元、三千億元大關。2019年深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73.2億元,增長6.5%。

2019年,深圳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3.68萬億元,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出口總額為16708.95億元,連續二十七年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

經濟結構深刻變革

三次產業結構由1980年的28.9:26.0:45.1調整為2019年的0.1:39.0:60.9,其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從1980年的7036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10495.8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從1980年的1.2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6406.06億元。

2019年,深圳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達到17487.35億元,佔GDP比重達到64.9%,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9230.85億元,佔GDP比重34.3%。

截至2020年,深圳已有8家企業上榜世界五百強榜單,具體包括中國平安、華為、招商銀行、正威集團、萬科、中國恆大、騰訊、深圳投控,此外一批優秀高新技術企業也在深圳誕生、成長、壯大,例如大疆、中興通訊、比亞迪等等,未來將有更多優秀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

官方數據顯示,目前深圳擁有科技型企業超過3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7萬家,對比2014年激增逾萬家,居廣東省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二,僅次於北京。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消費結構優化。數據顯示,1985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付分別為1915元、1790元,到了2019年,這一數據分別提升至62522.40元、43112.65元。

值得指出的是,深圳居民消費支出更加關注生活品質方面的支出,此外,諸如教育文化、醫療保健的支出佔消費性支出的比重逐漸提升。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

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深圳各類學校從1970年的340所增加至2019年的2642所,其中基礎教育學校從340所增加至2593所。2019年,各類在校生達到232.24萬人。

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數據顯示,2019年年末全市有1213.69萬人參加了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166.64萬人參加了失業保險。

四十年的時間,深圳經濟特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值此40週年來臨之際,《經理人》雜誌祝願深圳在未來的日子裏再創佳績,再創輝煌!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3

回顧深圳40年,作為政府究竟做對了什麼?

“我認為深圳市政府首先建立了適合企業與企業家成長創新的營商環境。”郭萬達對澎湃新聞稱,南巡後,深圳已基本建立市場經濟的架構,這比內地要“先行一步”。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深圳提出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深圳更加強調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楊勤也認為,深圳是全國法治建設最好的城市,也培養了一支勤政務實的公務員隊伍,“只幹不擾,有事找我,這是我對深圳公務員隊伍的總結。”

深圳特區政府做正確的第二件事是——不斷地規劃城市,從基礎設施、公園、機場、港口、地鐵、交易所、學校到產業園區,規劃統統都是政府的作為。

最初深圳經濟特區總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如今已擴張至1997.47平方公里。

“最近20年發生很大改變,城市架構不斷擴大。”郭萬達説,深圳最關鍵是產業,早期大力引進外資、國企及中外合資企業,到了90年代,湧現出的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是從外資和國企中跳出來的人,他們中間不少都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的引領者。

“當地政府在體制創新上也都起到了作用。”郭萬達説,無論是80年代專利支持產業入股、90年代股份制企業、員工入股和持股計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包括此後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和創業板改革等等,政府適時的政策引導極大推動了產業創新和科技進步。

“深圳做得最正確就是把政府和企業的邊界處理得恰到好處。”郭萬達説,這也是深圳值得其它城市學習的地方。

現在深圳也面臨成長的煩惱,空間少,房價、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攀升,造成各種成本上漲。

“深圳的產業只能不斷升級和提高,獲取的利潤才能覆蓋成本。”郭萬達説,任何一座驅趕了製造業的城市,極有可能出現空心化現象,這對城市創新極為不利。

這意味着深圳必須和周邊城市形成很好的互動關係,學習世界其它大都市區,把產業向周邊城市去輻射,形成一個成本的階梯。

“如何打造一個法治、服務和公開透明的行政體系,包括提供良好的教育和醫療環境,仍是未來深圳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只有擁有全世界最好的營商環境,才能吸引更多全世界的企業家和科學家到這裏來創業。”郭萬達説。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4

深圳人的“家園意識”在深圳生活了30幾年後,楊勤發現深圳人擁有一種獨特的“家園意識”。

“凡是來到深圳的人都特殊的感情,大家把這裏當成自己家園。”楊勤説,早年很多人認為深圳是文化沙漠,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深圳是一個移民社會,儘管它沒有傳統社會結構那樣的鄰里和街坊文化,但大家對深圳有強烈的認同感,這就是家園意識。

“無論政府在種花種草,還是道路開發,深圳市民都會發表不同意見,從表面看他們似乎什麼都反對,但本質是家園意識,他們把深圳當成自己家,所以才有積極的主人翁精神,這個很多城市難以比擬的。”楊勤説。

無論是早年到深圳闖蕩的老深圳人,還是年輕一代深圳人,他們都對這座城市擁有強烈的認同和歸屬感。

最近,深圳一家物流公司上班的李明(化名)很高興,他於2019年購買的一套面積80㎡的安居房已正式裝修了,所在小區位於深圳龍崗區的橫崗大街,距離上班的地方約30公里路程。

“我已經很知足了。”李明對澎湃新聞稱,由於認購的是安居房,每平米價格八千多元,比同地段商品房價格低一大截。

安居房是深圳提出的一種創新型保障性住房,它以成本價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申購安居房的通常面向具有深圳户籍的家庭和單身居民,還要具備無房、未享受過相關住房福利政策、參加本市社保累計5年以上(人才為3年)等基本條件。

李明原本有實力在深圳購房置業。2001年,他從內地一所中專學校畢業後,決定到富有市場機會的深圳闖蕩。果然,他很快被聯想集團在深圳設立的公司聘為物流經理,順利獲得了深圳户籍,經過幾年奮鬥,他成為聯想集團深圳公司的一位中層管理幹部。

2010年9月,李明從聯想集團辭職,進入深圳當地物流企業擔任主管;2013年,他原本計劃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在深圳購置一套房產,恰好此時朋友邀請他一起創業。

深圳是一個極富創業理想和冒險精神的城市,長此以往,原本保守的李明也受到了影響,他決定把數十萬元到投入創業當中。

這筆投資並不成功,多年積蓄也打了水漂,李明重回企業打工。

2013年,深圳房租費已不斷攀升,為減輕家裏在房租上的開支,他第一次登錄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指定的_。

李明原本對此不抱希望,未料想很快收到了社區通知,讓他帶着身份證參加搖號分房。之後,李明申請到一套位於深圳北站附近的公租房,當時每月僅需交一千多元租金。

“這為我節省了很大一筆經費,讓我不但能維持家裏正常生活,還能節省出一大筆錢購買安居房。”李明説,這也是他最愛深圳這座城市的關鍵所在,這裏不僅讓他敢為理想去大膽冒險,還能為他提供基本保障。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個人心得感想5

經濟特區給了我新力量

“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鬥改變命運。”

見到戚卓,是在深圳電視台“都市調查”欄目錄制時。專業的分析、縝密的邏輯、從容的談吐,讓人很難將她與20年前的打工妹聯繫在一起。

“深圳培養了我敢闖敢拼、努力奔跑的人生態度,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坐在記者對面的戚卓,眼神裏透出從容與自信。

戚卓與深圳結緣,是在上世紀90年代。她的父親在深圳打工,常説起深圳發展速度、温暖的大海、世界之窗……從那時起,這些點點滴滴就刻在戚卓的心裏,到經濟特區去,成為戚卓心中的嚮往。

2000年,這個生在東北、長在東北的女孩一路南下,來到了心儀已久的經濟特區。剛到深圳的她,在北郊公明鎮的創維電子城找到了工作,“印象中廠區很大,一進來就看到很多身着藍裝的工友,都很年輕、有活力,來自全國各地,為了各自的夢想打拼。”戚卓説。

就這樣,戚卓在創維集團電視機廠有了第一份工作——生產部統計員。每天,她要跟進生產計劃表,在插件、機芯、整機等不同工段之間進行協調,滿車間跑上跑下。

雖然對打工生活的艱辛有心理準備,可讓戚卓沒想到的是,上崗第一天就忙到晚上11點。“在老家,大家晚上10點就休息了,可這裏的人們卻依然精神抖擻。”戚卓説,廠裏會給加班到夜裏的人發加餐券,可以領牛奶和麪包。“那段時間,大家相互鼓勵着。晚上碰到加班的同事,都會相視一笑,説‘一起去領券吧’。”

“老家的日子很安逸,但我更喜歡經濟特區的氛圍,來深圳就為拼一拼!”戚卓説。

“記得當時一個新項目啟動,工藝圖繪製工作需要有人兼職承擔,我下了班連飯都沒吃,就去鎮上買了一本CAD(計算機輔助設計)教材,一邊自學一邊做。”戚卓記得,那時候經常和辦公室一位來自江西的同事“比賽”,看誰晚上在辦公室留得更久、學到的東西更多。

“在深圳,企業普遍提倡內部選拔和招聘,只要你努力就可能得到更好的機會。”戚卓説。

由於表現出色,創維集團成立品牌部時,戚卓作為其中一員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集團總部工作。從郊區來到摩天大樓林立的市區,這段路,戚卓走了3年。深南大道、地王廣場、華強北……這些曾令她豔羨的景觀成為生活中的日常。

繁忙工作之餘,戚卓保持着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2012年,一次偶然機會,她參加了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組織的體驗式沙龍,受到很大觸動,對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心生嚮往,開始着手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學習相關知識。

那時,已經34歲的戚卓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她能行嗎?

“最初我也很猶豫,覺得自己早過了學習的年齡,但在同一個學習小組裏,既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也有50多歲的職場資深人士,大家的相互鼓勵讓我燃起信心。”戚卓説,從那時起直到現在,只要有空餘時間,她都會約朋友去圖書館看書學習。“深圳的圖書館裏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在學習充電,來晚了就會找不到座位,只能‘轉戰’咖啡館和書吧,正是這種氛圍激勵你去學習。”戚卓説。

2014年,36歲的戚卓決定,離開創維集團,挑戰心理諮詢師這個職業。“看到這座城市在改變中進步,身邊朋友在改變中成長,我也想改變一下。”戚卓説。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除了要取得資格證外,還得經歷長期的實習鍛鍊。2016年,她進入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開始實習。然而,實習非但沒有工資,還得“倒貼”學費。

“前半年的實習期,各類理論學習、接受培訓的費用加在一起,我一共花了近兩萬元。由於還沒達到簽約條件,後半年的實習期,我給自己加大了學習和培訓強度,又花了三四萬元。”戚卓説,儘管那段時間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都很大,但她還是堅定地往前衝。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戚卓通過了海之夢心理諮詢中心考核,正式成為簽約心理諮詢師,開啟了自己人生的嶄新一幕。“在常住人口超過1300萬人、競爭激烈的深圳,有很多人需要專業的心理輔導。”戚卓深深地熱愛着這份工作。

戚卓喜歡騎車去深圳灣公園,沿着濱海棧道騎行,涼爽的海風吹過,視野中的大廈高聳入雲,近處的公園草木葱鬱,讓戚卓更加熱愛這座城市。“雖然已經人到中年,但我還是想不斷奔跑,因為深圳的活力、朝氣給我力量,讓我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