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深圳鉅變40週年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9W

深圳鉅變40週年觀後感心得體會有哪些?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我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一起和本站小編來看看2020深圳鉅變40週年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範文,歡迎查閲!

2020深圳鉅變40週年觀後感心得體會精選範文

01

創新發展在深圳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集成創新,從局部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

行走在深圳粵海街道,迎面而來的是時代的氣息和追夢的腳步。舉目望去,高樓大廈比肩林立,從招牌上能看到許多站在浪尖上的科技公司。

在這個開車十分鐘就能逛一圈的地方,走出了華為、騰訊、中興、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節跳動把國際總部或大灣區總部落地於此。不僅是中國企業,空客(中國)創新中心、蘋果深圳研發中心、ARM中國公司等跨國公司也在這裏紮根。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不到15平方公里的粵海街道,以“螞蟻”的體格展現“大象”的能力,創造了佔據南山區半壁江山的GDP,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地理空間繪就怎樣的畫面,繫於時代追夢人的書寫。從羅湖的國貿大廈,到福田的華強北,再到南山的粵海街道,深圳人揮灑着創新力、創造力,串聯起深圳經濟特區40年來理念轉型、產業升級的歷史進程。如今,地方領導並不多講深圳經濟的“噸位”,而喜歡述説鵬城每平方公里的產出。“深圳每平方公里GDP有13.5億元,位居全國第一”“南山區每平方公里創造32.6億元”“福田每平方公里GDP達57.8億元”……以經濟密度論英雄,以發展效率論能耐,成為今天深圳高質量發展的寫照。

從一個街道,到一座城市,深圳何以能走在前列?

答案就在不斷加大創新力度。創新是深圳的底色,也是深圳的信念。40年來,從“三來一補”的加工製造,到跟隨式創新,再到“無中生有”的源頭創新……深圳完成了從“科技荒漠”到“創新綠洲”的驚人一躍。正如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深圳已成為“創新温室”。一個個科技創新巨頭企業在這裏成長,一位位“創客”在這裏打破“不可能”,一次次跨界融合的火花在這裏碰撞,創意、技術、資本等在創新生態中加速重組,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蓬勃生長。創新發展在深圳已經不再是一個產業領域的創新,而是從單一創新上升到集成創新,從局部創新拓展到系統創新。

答案就在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深圳跨越發展的密碼。在深圳南頭半島,東側是蛇口,西側是前海,歷史在此激盪交匯。40年來,從蛇口炮響到前海自貿區騰飛,充分説明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進入新時代,深圳始終牢記的殷切囑託,在更高水平、更廣層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主動謀劃推動營商環境、科技管理體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在前海誕生的制度創新成果截至2018年就有28項在全國複製推廣。一項項堅定改革的背後,是深圳不斷髮力,以制度創新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今天,奔流不息的深圳河,滾滾匯入伶仃洋,見證改革開放大潮的奔湧,更昭示着未來的深圳,只有繼續弘揚“殺出一條血路”的精神,衝破陳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破除傳統路徑依賴和思維定式,才能當好改革開放的先鋒。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全面鋪開、縱深推進的關鍵之年,這是一個新徵程再出發的閃亮起點。放眼全球與未來,打造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深圳發展始終會創造新的“中國高度”。

02

從邊陲農業小縣,深圳躍升為全球科技創新城市,創造世界經濟社會發展史上的“深圳奇蹟”。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一代又一代“拓荒牛”敢闖敢試和辛勤付出的結果。

最初,發達國家轉移產能的同時,由於佔據產業鏈高端,擁有絕對的產業話語權和定價權,深圳企業只能幹“苦活”“累活”,生產低附加值的東西,產品要貼國際廠商的商標,才能賣到國際市場,掙取微薄的加工費。

袁庚、任正非、馬福元、馬蔚華、黃宏生、麥伯良、馬化騰……這些從艱辛而激情的歲月裏摸爬滾打過來的改革者、企業家,親歷了這份來之不易的“深圳奇蹟”。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總裁任正非44歲開始創業,3次瀕臨破產,但從未放棄,引領華為成為全球IT產業巨頭。他説,拼搏、奮鬥、創造價值,是深圳這座城市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深圳這座城市的基因就是敢闖敢拼,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殺出一條血路。”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説,創維從誕生之日起,從設計電視機遙控器開始,經歷過多次失敗,但從不言棄,最終實現了成為中國彩電大王的夢想。

“要有夢想、敢闖敢拼,要有‘不安分’的心,要務實、實幹。”中集集團CEO兼總裁麥伯良説,正是因為那些不怕吃苦、“不安分”、想創造美好未來的人,深圳才從一個農業小縣變成今天的大都市,也正是因為有敢闖敢拼的精神,中集才從一個小廠變成全球化跨國企業。

愈挫愈勇,這種積極向上的“草根精神”,是深圳企業和企業家特有的氣質。

事實上,深圳具有許多引人入勝的城市品質,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企業家精神在城市的每個角落“激盪”——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深圳向世界發出時代最強音,眾多企業家實現了產業報國的夢想。

敢為天下先。在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深圳打開全球化畫卷,以敢闖務實、勇於創新贏得全球市場的認可和尊重。目前,深圳有8家企業成為世界500強,智能手機、電視、消費級無人機、機器人、集裝箱、登機橋等“深圳製造”的高質量產品,走俏全球市場。

03

創新是深圳的城市基因,更是推動經濟不斷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如火如荼,但有關“姓資姓社”、民營企業產權的討論,一波接着一波,思想的桎梏成為改革開放最大的障礙。

深圳敢於“吃螃蟹”,大膽鼓勵科研人員創業,全國率先出台《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鼓勵科技人員興辦民間科技企業的暫行規定》。該規定首次提出,開辦民辦科技企業不僅資金可以入股,而且商標、專利、技術等可以以無形資產入股民辦企業。

《暫行規定》明晰了民營企業的產權問題,被譽為中國首份民營科技企業的“準生證”。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深圳從理論變成實踐。

這是一次解除“冰封雪凍”的顛覆性制度創新,使深圳有了科技企業生長的土壤。一大批科技企業由此在深圳開始“量產”,才有了像華為這樣的世界級大公司。

正是在這一時期,深圳“三來一補”產業還很“吃香”時,主動打破路徑依賴,創新性地率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新技術等支柱產業,在創新資源極度匱乏的“科技荒漠”上,建成了一片“創新綠洲”,實現了從“三來一補”到高新技術產業的蝶變,成為“中國硅谷”。

創新驅動發展,深圳在創新求變中,一步步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全球知名創新之都,是全球產業價值鏈的中堅力量。截至2019年底,深圳創新載體226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7萬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16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技術創新在一些領域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其中,華為全球率先研發5G技術,目前全面領跑。據國際權威公司最新發布,全球主要技術公司擁有的5G必要專利數量,華為5G必要專利數3325件,佔比15.87%。排在華為之後的則是三星、LG、諾基亞、愛立信、高通等這些曾經“高山仰止”的巨頭。截至今年2月,華為在全球5G市場拿下91個商業合同。

同樣,深圳創新基因“滋養”起來的眾多本土企業,在移動互聯網、AI、超材料、平板顯示等眾多領域和行業,不斷以領先的技術和標準,贏得更多國際話語權。

04

天高雲闊,繁花似錦,深圳經濟特區迎來建立40週年。

40年前,黨中央創辦經濟特區,就是寄望深圳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為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路開路。從昔日落後的邊陲農業縣,到今日世界著名的現代化大都市;從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之一,到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40年來,深圳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因改革開放而強。

“以黨中央賦予深圳‘朝着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的崇高使命,為深圳未來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強大動力。”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將始終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大力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搶抓‘雙區驅動’重大歷史性機遇,努力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辦出水平。”

高質量發展成為最強音

伶仃洋畔,16.2公里長的深圳灣濱海休閒帶,一側是鷗鷺翔集、花團錦簇的紅樹林和海濱公園,城市風光盡收眼底;另一側是深圳灣超級總部、深圳高新區、后海灣總部基地等城市經濟發展的顆顆“明珠”,串起深圳高質量發展的“黃金帶”。

“在城市中心區能抬頭見藍天、低頭見碧海,真棒。”32歲的胡悦來深圳工作快8個月了,“經濟發達、環境優美、出行便捷,這就是高質量的都市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15年前,深圳在國內首次提出“基本生態控制線”,為城市守住974平方公里的綠地;過去10年間,深圳先後9次修訂產業導向目錄,主動淘汰數萬家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業,成為國內單位面積經濟產出最高,萬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強度最低的大城市。

不斷換擋提速,轉型升級,深圳40年來始終堅信,實現高質量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是_土地、能源、人口、環境承載力難以為繼等難題的必然選擇。

今年3月,深圳發佈優化營商環境改革重點任務清單,提出全面實施“一網通辦、智慧‘秒批’、精準服務”政務服務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賦能營商環境改革,重構企業服務生態體系。同時,國家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在深圳全面啟動,醫藥衞生體制、財政預算管理體制、土地管理制度等改革深入推進。8月24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製成功落地,再次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目前,深圳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呈現產業以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為主,經濟增量以新興產業為主,規模以上工業以先進製造業為主,第三產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四個為主”特徵。

高質量發展,成為深圳經濟發展最響亮的音符,也成就了深圳經濟發展的韌性。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深圳精準施策、主動服務,經濟增速從一季度的-6.6%到二季度的6.2%,實現“V”形反轉。

創新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

深圳光明科學城施工現場,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隨着合成生物研究、腦解析與腦模擬等大科學裝置、深圳灣實驗室等高端創新資源的建設提速,這個面向未來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雛形初現。

從過去“三來一補”的低端產業鏈,到現在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戰略佈局,源於深圳堅持走創新驅動戰略,搶佔產業發展制高點。

“全球每三部手機,就有一部手機的零部件是我們生產的。”瑞聲科技高級副總裁江南自豪地説。成立於1993年的瑞聲科技,起初只是一家生產蜂鳴器的小工廠。公司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研發及高精密製造能力,目前已是全球最大的高端智能手機揚聲器供應商。

瑞聲科技的“蝶變”,是深圳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積極謀劃新興產業發展、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一個縮影。目前,深圳在5G技術、超材料、基因測序、石墨烯太赫茲芯片、柔性顯示、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均處於世界前列,技術創新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

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礎幾乎為零,全市只有兩名技術人員,沒有一家“大院大所”。近年來,深圳持續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自2018年以來,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年,研發投入強度4.2%,居全球前列;2019年,深圳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00多家,總量超過1.7萬家;2019年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7459件,約佔全國申請總量的30.6%,連續16年居全國首位,有效發明專利五年以上維持率居全國城市首位,在全球創新城市中,僅次於日本東京,大幅領先紐約。

目前,深圳深化科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果正逐步顯現,與國際接軌項目攻關“懸賞制”、項目“主審制”、項目經費“包乾制”已落地實施,50億元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80億元人才創新創業基金正不斷髮揮作用,“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已經構建並不斷完善……

開放邁向全球標杆城市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話是我的切身感受。”來自美國的小夥子加里·伊絲,一直致力於通過自媒體平台,向海外展現深圳面貌,講述深圳故事。

他所在的招商街道,是一個常年居住着近7000名外籍居民的國際化街區。

40年來,深圳同各國貿易和投資往來不斷擴大,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2019年,深圳外貿進出口總值2.98萬億元,其中外貿出口1.67萬億元,連續27年位居內地大中城市首位。截至2019年,深圳市累計批准外商直接投資項目9.4萬個,累計吸收合同外資2960億美元,累計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178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中,目前已有近六成選擇在深圳落户。

外資的不斷引進,產業的充分聚集,吸引世界各地的人紛至沓來。2019年,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2.4億人次,日均66萬人次,相比1978年全年的300餘萬人次,增長了80多倍。

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既要“引進來”,也要“走出去”。深圳打造資金、平台、保險、服務“四位一體”的“走出去”綜合服務體系,為企業出海保駕護航。

神舟創新是一家專門從事電腦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高科技企業,公司總經理史俞馨介紹,今年以來公司海外市場逆勢飄紅,來自俄羅斯、委內瑞拉、尼日利亞、馬來西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訂單金額已超過600萬美元,比去年增長了近10倍。

近年來,深圳搶抓“一帶一路”建設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通過不斷完善的產業鏈配套、逐漸與國際接軌的法治環境、越來越透明的政府行政服務管理,不斷擴大國際交往範圍,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如今,智利車釐子遠渡重洋抵達蛇口碼頭,10分鐘就可完成卸貨直接運達深圳前海水果堆場,繼而配送全國各地;銷往海外的電子產品,從保税港區出區,搭乘中歐班列便可直達滿洲里口岸出口至俄羅斯;前海創業夢工廠,已累計為港澳台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2000個。

共建共治共享為人民謀幸福

盛夏的茅洲河燕羅濕地公園,綠意盎然,清澈的河面上,白鷺驚起水花朵朵。這裏曾是珠三角地區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看着茅洲河一天天變清,心裏真的特別美。”67歲的深圳市民蔡桂森説。

近年來,深圳投資上千億元,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成為全國水環境改善最明顯的十大城市之一,入選國家“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圳始終堅持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檢驗改革成效的標準,在環境、教育、醫療等事關民生福祉的大事小情上持續發力,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好惠及廣大人民。

2019年,深圳全市九大類民生支出3013億元,超過財政收入的80%。2020年,市本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僅增長2.4%,而全市本級教育和衞生健康支出分別增長18.2%、23.1%。

40年過去,深圳實際管理人口已超過2000萬,如何用“繡花功夫”做好城市精細化管理,成為這個年輕的移民城市面臨的大課題。

羅湖區東曉街道獨樹社區,由於舊改項目多,導致停車位一下子少了200多個。為_難題,東曉街道以羣眾需求為導向,挖掘服務資源共享渠道,協調社區旁邊的商業大廈,實施錯峯共享停車。

“這是我們探索基層治理由‘單一供給’向‘多元參與’的轉變。”街道黨工委書記肖嘉睿説。

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的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是廣東省最大的社區黨羣服務中心。在這裏,居民可以享受66項政務服務,並可通過24小時自助服務站,辦理衞生計生、民政、税務等101項事項。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説:“我們要把中心建成百姓喜愛的服務陣地,讓每位居民都能享受共建共治共享的成果。”

05

站在中國改革開放40年曆史節點回望,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40年崢嶸歲月,相較於人類歷史,宛若彈指一揮間。然而,這40年卻帶來深圳經濟、金融發展的鉅變。如今的深圳,已從曾經的邊陲漁村演進為亞洲第五大城市、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城市,昂首走向世界的舞台。

特區建立以來,深圳金融部門從零開始,依託外貿金融、政策支持、金融創新、機構積聚、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金融監管完善、跨區跨境要素融合等,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基本建成了機構種類較為齊全、服務功能比較完善、對外開放程度較高、金融監管比較規範、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金融體系,併成為全國乃至亞太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

金融改革創新引領全國

深圳經濟奇蹟歸因於市場化和民營資本集聚的優勢、毗鄰港澳的開放優勢、年輕人才的優勢;深圳金融改革始終以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為導向,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推動金融市場創新層出不窮,推動金融對外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

1979年1月,廣東省委決定撤銷寶安縣,設置深圳市;同年3月5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寶安縣改設為深圳市。

保險業是開放時間最早,力度最大的行業之一。1985年3月,國務院頒佈了《保險企業管理暫行條例》,為成立保險公司創造了條件。從此以後,各類商業保險公司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種背景下,1988年,作為我國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險企業——平安保險,誕生於改革開放的最前線——深圳蛇口。

1982年1月,經人民銀行總行批准,南洋商業銀行深圳分行正式開業,它是1949年後我國引進的第一家境外銀行。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伊始,採取外引內聯的建設策略,推動了多元化投資主體和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促進了各種所有制的企業相繼成長,也推動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創建。

1987年4月,經人民銀行批准,由招商局出資1億元設立招商銀行。1987年12月,經人民銀行批准,深圳發展銀行在對深圳經濟特區內6家農村信用社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正式成立。

在深圳經濟金融快速發展中,非銀保金融機構也應時而生。1980年6月,國務院在《關於推動經濟聯合的通知》中指出,“銀行要試辦各種信託業務,融通資金,推動聯合”;當年9月,人民銀行下達《關於積極開辦信託業務的通知》,自此深圳經濟特區各大銀行分行紛紛試辦金融信託業務,各專業銀行內部已增設信託投資機構,但多作為內部處室對待,管理職能強於經營職能。

1982年1月,深圳市政府全資組建深圳市信託投資公司。1984年5月,因人民銀行信託機構重新登記,深圳市信託投資公司更名為深圳國際信託投資總公司。1991年,經中國人民銀行批准更名為深圳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此外,深圳積極借鑑先進經驗,創造了我國金融市場建設的一個又一個第一。1985年,全國首家外匯調劑中心——深圳經濟特區外匯調劑中心成立;1990年,深圳外匯調劑中心確立外匯調劑公開市場運行新模式;1993年,人民銀行深圳經濟特區分行成立深圳融資中心;2005年,深圳設立上海黃金交易所深圳備份交易中心並開辦黃金夜市交易,覆蓋了國際市場金價波動最為頻繁、活躍的時段,為投資者提供規避市場風險的時間窗口和場所。

金融對外開放邁上新台階

深圳金融業在改革大潮中勇立潮頭,但在破浪前行中也體會到行穩方能致遠。尤其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促使深圳金融人認識到,金融體系傳統規模擴張式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需重新審視一些不合適宜的發展理念和模式,重新調校一下前進的步伐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過後,深圳金融業抓住機遇,積極參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試點、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創新,推動深圳金融深度對外開放。2009年7月7日,“深圳市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正式啟動。

2012年6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有關政策的批覆,支持前海在金融改革創新先行先試,建設我國金融對外開放試驗示範窗口,成為特區中的特區。2014年,前海又成為自由貿易試驗區。這標誌着深圳金融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015年7月,為拓寬深圳市銀行與港澳台及其他海外地區同業之間的融資渠道,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展了跨境人民幣資產轉讓業務試點。

2018年2月,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助力深圳產業轉型升級。當年10月,人民銀行總行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深圳市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的意見》,原則支持深圳在前海設立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2019年1月,深圳博約投貸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也是我國第三家地方政府設立的人民幣國際投貸基金。

“粵港澳大灣區”於2017年首次寫進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成為國家戰略。2020年5月14日,《關於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意見》出台,這也是金融領域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措施,為進一步推進大灣區金融創新、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攜手打造國際金融樞紐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為此,深圳方面制定了《深圳市貫徹落實行動方案》,共50條行動措施,共85項細分任務,並已於7月正式印發實施。在此次計劃中,將深圳打造成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和全球可持續金融中心躍然紙上。

40年光陰流轉,深圳金融發展經歷了從實驗到規範、從區域到全國、從單一產品到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跨越式成長,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不懈探索、鋭意進取,走出了一條充滿艱辛的希望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