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後感的模板通用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4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思考生活中的問題,讀後感也是一種反思的機會,讓我們回顧自己的閲讀過程,思考自己在其中的成長和變化,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寫讀後感的模板通用8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寫讀後感的模板通用8篇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1

?我與地壇》,這篇文章的題目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對於許多同齡人來説也亦是如此,因為這篇文章在國小國中課本里便有收錄,但當我再重新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卻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準確的來説應該是,以前小的時候看這篇文章,壓根就沒有產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圍繞着地壇,用一種平和而坦然的語氣敍述着那些與地壇相關的人與事。訴説着那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訴説着淡褪了的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同時,對於在地壇裏的那對多年來相濡以沫的老夫婦,對於那個熱愛歌唱的小夥,對於那個不幸失聰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種旁觀者的眼光,靜靜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發生在地壇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這個園子的歷史見證者。

很喜歡史鐵生那細膩的筆觸和那種娓娓道來的口氣,沒有過分的情感波動和浮誇,也許癱瘓的病痛讓他煎熬過,憤恨過,最終認清了,接受了,平靜了,形成一種看透了塵世的坦然和從容,那樣的一種淡定,便滲透在文筆中了。正因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時而透露着的睿智,時而又流露出真摯樸實的可愛。人生經歷了那麼一遭,已經沒有什麼能讓他生出憤怒和狹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蕩蕩的,隨性表露任何他想表達的東西,大約是如此,才會動人。

對於史鐵生而言,地壇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呢,在文章的開頭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覺得中間有着宿命的味道:彷彿這古園就是為了等我,而歷盡滄桑在那兒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鐵生看來,他與地壇的相遇是一種命中註定的結果,於是這麼多年來他便再沒有長久的離開過地壇了。而讀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覺得那片荒蕪的園地就是他的心靈的棲所,在作者雙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裏,他便搖着輪椅來到地壇,在那裏久坐。

我便在腦海中浮想,想象着那個頹然的史鐵生,他的輪椅停在一棵蒼黑的古柏樹下,秋風颯颯,伴着那個孤寂的黑色背影,整個場景似乎充滿着世紀末的氣息。最初的那段日子裏,史鐵生正經受着靈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義。雙腿就這樣忽的一下沒了,不但是身體,似乎連心靈也沒勇氣前行了。誰經歷了這般挫折,短時間怕也難得想個明白,想個透徹。而那個人煙稀少的園子,則彷彿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寧靜卻還不至於荒涼衰敗,身處於大自然中,凝聽風聲和鳥鳴,調理紛亂的思緒,簡直再好不過。在那座地壇裏,他就像在自家的後花園裏一樣自在,儘管那是個公共場所,但我卻覺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盤,因為沒有人能向他一樣熟知地壇裏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鐵生的輪椅車印日復一日的碾過同一條路徑,他呆在那裏,看着那些遠在他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時就已經存在的古樹上的樹葉發芽,變得葱綠,泛黃,最終凋零,又重新發芽。日復一日的共處,讓史鐵生最終把自己的靈魂與這座地壇相連,或者更準確的説,是這座地壇,讓史鐵生真正認清了自己的靈魂。正因為此,只有在地壇,他才能釋懷,才能毫無保留的敞開心胸,把那輕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給了地壇,而思緒,則能像郁達夫的《感傷的行旅》中寫的那樣over、the、hills、and、far、away

於是乎我開始羨慕史鐵生能擁有一座地壇,大概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渴望這樣一個地壇,在那裏,我們可以寄託一份喜悦,或者埋下過往的憂傷。史鐵生與地壇的那份牽連,也許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運安排,是上天給他的一份補償。

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賜吧,於是他才會在紙上寫下這樣的話,不知為何,每每誦讀這段文字的時候,內心總會湧起莫名的酸楚:

因為這園子,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我甚至現在就能清楚地看見,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長久地離開它,我會怎樣想念它,我會怎樣想念它並且夢見它,我會怎樣因為不敢想念它而夢也夢不到它。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2

子君與涓生是一對在五四時期幸運地自由戀愛了的青年,他們曾勇敢、曾幸福,修成正果後卻又離散了。和整場運動一樣,兩個青年有滿腔熱血,卻不成熟,都未能完全對他們的生活負責,都未為做好去應對各種磨難,只是熱烈而單純地追求未知而神祕的自由,卻沒料到生活是艱難的,他們沒有爭取完全自由的能力。這樣的反抗,最終只能走向妥協,走向失敗。

子君的反抗,自然是受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誘惑,才有勇氣追隨了爭取自由解放的隊伍,才敢於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英勇的話。子君是受了誘惑的,被未知的、也許美好的東西的吸引。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正如涓生所説:“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因而婚後,子君與《倪煥之》中的金佩璋一樣,自覺地沉淪在繁瑣而無趣的日常生活上,滿足於個人小天地裏的幸福,喪失了人生理想,不再追求精神世界的自由與歡愉。也許到死,

更多工作總結範文延伸閲讀

常言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魯迅寫的《傷逝》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節中,讀了作品以後,光有零星的思索還不夠,這時需要認真地寫一篇讀後感。怎麼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讀後感記錄下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傷逝文學的讀後感”,歡迎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助益!

《傷逝》以涓生的懺悔開始的,一開始就知道故事是一個悲劇,至少對於主人公來説一個悲劇。我覺得兩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的結合是當時人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是逆於世俗的,這就為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他們積極於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好的,可是他們生活的背景不允許他們的大膽開放。在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幸福的,對於涓生來説子君是一個類似知己的存在。在當時,涓生是思想開始覺醒的青年代表,他認為子君是可以理解他的,在那個時候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女子是很難的,而子君也認為涓生是不同於當時那些青年的。但是,兩人之前的生活經歷對兩人之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面臨生活中的瑣事時,子君發生了變化,涓生認為她再不能像以前一樣理解他了,甚至他工作時都不能體諒他。

就算沒有那些生活背景,他們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最終的分離,涓生的自私懦弱,選擇放棄子君來成全自己,對於子君的付出視而不見;而子君則沒有足夠的意志拒絕來自物資的誘惑,不體諒涓生,整天與房東太太攀比,沒有了最初的靈氣。他們的悲劇也許是當時很多愛情故事的代表,覺得那時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真的很不容易。能堅持的除了對抗世俗之外,更多的對人性,彼此間的磨合習慣,性格的突破,需要一個強大的內心直到最後的勝利。他們的故事讓人覺得,愛情對抗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有最強大的愛才能面對生活中的瑣事而依然不變。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1

夢想的旅程帶着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於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説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衚衕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箇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麼説,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悲劇,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痴情女子的悲劇。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面對帝國主義的罪行可以義憤填膺,而面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敍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願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温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運複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愛情的理解子君的悲劇在於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裏,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註定她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悲劇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衝擊,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愛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着的、心碎着的愛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願去分析,不願去推敲的。箇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愛情理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希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悲劇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終於站起來,“向着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説他一定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2

思《傷逝》,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的矛盾,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問:愛到底需要附麗什麼?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見他主張愛情必需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回望涓生與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定的工作,雖然“局裏的生活,如鳥販子手裏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薰陶,毅然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他們的相戀是自由的,儘管外界壓力不小,他們仍覺得無比幸福。然而同居後,這自由的翅膀卻雙雙摺斷了。局裏裁員,涓生失去了工作。在生活的壓迫下,在“自覺了我在這裏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心理下,他能覺得自由嗎?再看子君,她早已陷入了柴米油鹽、喂狗飼雞等生活瑣事中,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再也不能為涓生帶來“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還有“掛在鐵似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生活於這對新人而言,像無數繩索將他們牢牢縛住。

“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我想這“活着”應為自由地活着。可是僅附於自由的愛情一定會美麗嗎?

魯迅在1923年於《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説:“錢--高雅的説罷就是經濟,是最重要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得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靜思《傷逝》,發現這段原本純真熱烈的愛情之所以變為悲劇,重大的因素就是涓生被局裏裁員了。身陷窘困卻想要重新高飛的他漸漸覺得眼前的女人是個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的人,把所有錯誤都歸咎於她。最後竟認為“忍受這生活的壓迫的痛苦,大半倒是為了她,而子君的見識卻淺薄到連這一點也都想不到”。終於還是為了新的生路,涓生絕情地將子君拋棄了。可憐的子君就這樣帶着破碎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愛情?自由?金錢?這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定律,讓無數男男女女沉醉、迷茫、哭泣、傷逝……

合上紫色的封面,走出悽慘的故事,涓生的傷、子君的逝都已離我遠去。只留下淡淡的風吹着淡淡的雲,還有藍藍的天空靜靜地看着誰又傷了誰,聽着誰又在悲問:愛情到底該附麗什麼?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3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關心,都應該得到幸福,世界上有多少兒童享受不到關愛?不管怎麼努力,不管怎麼拼搏,永遠只能期待着長大,永遠只能靠自己,他的童年是悲傷的,他的童年是陰暗的,他的童年是沒有陽光的,就像秋天飄落的枯葉,發出枯燥而又寂寞的聲音。

他要用多少淚水平復心情,需要用多少淚水來挽回一個親人,要用多少淚水來度過每一個折磨人的夜晚,他努力學習,努力奮鬥就是為了長大後的光明,他不聲不響不埋不怨,一心只為了自己的家人,媽媽去了,爸爸也走了,只能和爺爺相依為命,無論再艱苦都抱有一絲希望,他堅信媽媽一定會回來,他期待着。每當過節,親人們回來了,他含着淚水跑過去,這時心中的悲愁與鬱結都在一瞬間,釋放了,化作一句——爸爸,我想你了。

深藍的夜色中牽掛着,點點滴滴鹹鹹的淚水,蕩起層層波紋,浮起層層漣漪,是永不幹涸的,就算家裏再窮,家境再不好,也不會讓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他可曾在無數夜夢中,期待,盼望,渴求。心中勾起無數牽掛,在夢中與母親的無數個擁抱,也比不過爺爺拉的一次二胡。

每當爺爺在月亮最圓的時候,在深深的夜幕之中拉起了他曾熟悉的曲子,腦海中不禁回想起他見母親的最後一面。他望向爺爺,問道:“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呀?爺爺,您不是説媽媽會回來的嗎?”皎潔的月光照在爺爺的臉上,一道道皺紋與協調的憂傷,都彷彿在心中安慰道。卻遲遲説不出口,爺爺的眼角濕潤了,他望向孫子語重心長地説:“你媽媽呀,他是去做大事了,他一定是想給你個驚喜呀。”説完,爺爺轉身,這時銀幕前的我彷彿聽到淚水落在地上吧嗒吧嗒的聲音,他可曾在無數的思念中學會立志,在無數眼淚中學會成長,不管經歷多少失望與痛苦,他的心中,總是寄託着一絲希望。

他總安慰自己説,媽媽一定會回來的,每一個母親都不會丟下自己的孩子,他相信媽媽一定會回來的。在深夜之中,他撅着身子哭泣着,濕濕的枕頭上有多少思念與哀愁,可這有誰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管別人怎麼説,破爛不堪的鞋子中有多少思念又有多少回想,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堅強,他努力,他立志:“爺爺您放心吧,我長大一定會去城裏找一份體體面面的工作,讓我們一家都過上好日子的。”

蜿蜒的山路,救護車緊迫的警報聲,突然想起,淒厲的哭喊聲迴盪在山林。他對父親的召喚,對母親的祈求,又能如期而歸嗎?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4

在我遇到她的那一天,我記得那天早晨的陽光格外燦爛,她的笑容格外真誠,她那白裏透紅的臉龐,讓我一眼就喜歡上了她。我記得那天是那個夏日裏最舒適的一天,因為她暖暖的微笑。

記憶中的她,有着碎碎的短髮,戴着一副淺藍色的細框眼鏡,永遠都是那麼帥。遠遠的在陽光下對我微笑,陽光照射在她那白裏透紅的皮膚上。她就這樣遠遠的望着我,可望而不可及,耳邊彷彿還有她那清晰爽朗的歡笑聲,那麼愉快!我相信,在我第一次遇見她時,那一顆叫做友情的種子便慢慢開始在我們的心中發芽……

不能忘記那個總愛在籃球場旁觀望的身影,她會大聲地吼叫着為大家加油助威,不能忘記那個在大巴上教我唱法文歌的少年,她略微沙啞的嗓音讓我沉醉,不能忘記那個拉着我的手,穿梭在大街小巷,只為求一餐美食的少年,不能忘記那個隨時都充滿朝氣的少年,她是那麼的開朗,那麼的無敵!

她,是個少年,因為她的時間永遠停留在了2006年。她有隻屬於少年的青春,她是永恆的,她只是活在了自己的時間裏,她只是在另一片天空下,等待着我長大,在那裏一直對着我微笑!不想忘記她的理想,那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卻沒想到半路被人摘走,不想忘記她的笑容,不想記起她所受過的苦,她想要留給我們的是她無畏的笑顏,是她的自信,是她暖暖的笑,這些都是她最後留下的禮物。

佛説“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我想我們前生一定熟識了很久,久到我們可以得到這短暫但卻無比美好的重逢。前世她一定是顆流星,在天際留下了無比絢麗的曲線,短暫卻美麗。此生,她還是那顆流星,她絢麗的笑容照亮了周圍。她明亮卻又脆弱,她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少年。在那天,天空不再明亮,太陽藏起了它的身軀,她隕落了,但卻在我的心中閃閃發光。

記憶會慢慢消退,她彷彿是我記憶中的沙礫,想要緊緊的握在手中,卻又一顆顆溜走。只能時常在星雲密佈的晚間,默默地想一想她的好,她的壞,記住那個永遠的14歲,那個我們共同走過的季節,那個留下了我歡快記憶的季節……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5

窗外下着連綿的小雨,又細又密,獨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細雨,不經意的把寫字枱最底下的抽屜拉了出來,發現裏面有一本小説――《遺憾》。拿出小説,拍掉它一身灰塵,關上抽屜,在關上抽屜的那一剎那,才發現小説下壓着一張照片。於是把小説擱在一邊,拿出那張背面向上的照片。當看到正面的時候,心裏不禁一怔,思緒如開閘洪水一湧而出。照片上是年輕時候的父親和一盆精美的瓷菊花,父親高興得欣賞着菊花。

已經不大記得關於那盆菊花的故事,只依稀記得那是爺爺的遺物。爺爺是一個瓷藝家,上半生為了躲避功名利祿,隱姓埋名。下半生遭遇了許多苦難,“__”期間也飽受迫害。遇害的原因聽説與爺爺做得最有名的瓷菊花有關。儘管如此,爺爺還是十分堅強,對自己所喜愛的事業執着追求。父親説這是一種菊花般的精神。父親受爺爺的影響,從小就十分喜歡菊花,也喜歡菊花精神。父親説他並不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跟爺爺學做那麼美,那麼傳神的瓷菊花。因為他以另一種方式喜愛菊花。我想這“另一種方式”大概就是想爺爺那樣擁有菊花般的精神吧!

“彩瓷菊花”是爺爺的最後的唯一的作品。爺爺早逝後,父親一直把他視為珍寶。後來的波起波落使彩瓷菊花不知去向。這對父親是一種打擊,一種很大的打擊,因為人們説那彩菊是爺爺的靈魂所在。但是擁有菊花精神的人是能戰勝這一切的。終於,父親的努力沒有白費,在無數次尋找後,父親將彩菊從一個展覽會上帶了回來。回來時,父親的幾個兄弟為父親這一大功臣和這珍貴的彩菊留了影。誰也沒想到這一聲“咔嚓”成了彩菊最後一張照片。彩菊在送往展覽會的路上被摔碎了,碎得四分五裂。成了無可挽回的事實。聽母親説,那後來的幾天,父親常常望着照片上的菊花,想着爺爺的一生。

窗外的雨似乎下得更密了,不!是確實下得更密了,而且非常密。我不願再繼續回想這個不堪回首的往事。心中只有一句話:“一張照片,一盆瓷菊,記載了兩代人的悲哀。”望着窗外的雨,將思緒的閘門關上了。把照片放在了原處,依舊背向上,小説《遺憾》覆蓋在它上面,我想再適合不過了。

子君走了,涓生説:“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我。”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我的感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明白當她分明堅決地説出:“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着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髮都粘在腦額上,兩隻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於她的感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於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可是之後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据,油雞們逐漸成為餚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歎人是多麼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並非沒有為了奮鬥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説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並且變得更加徹底。感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繫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感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感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麼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着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期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着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向都是那麼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麼地無私,以至於連回報都忽視了。可是,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着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感情為何如此脆弱?無辜地被扣上“罪惡”的頭銜。當所有的矛頭指向感情,我們也只是悲哀地選擇結束。是感情的錯?還是我們不夠堅持?當感情遇上現實,感情就被扼殺了,怪現實太殘酷,還是感情太脆弱?其實感情沒有錯,現實也沒有錯,錯的是我們自身,我們總是主觀地把感情和現實聯繫在一齊,為了生活,好像就非要拋棄感情似的,所以感情輸給了現實,是那麼地無奈。

得到的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還挑三揀四,為何要等失去後才明白珍惜呢?失去了,再多的悔恨,也是於事無補。得到的就是最好的,得不到的,那本就不屬於你。一個人不可能十全十美,你一向挑她的小毛病,就不會發現她的優點。如果你努力發現她的好,那麼她的小瑕疵也近乎完美了。

佛説:“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修來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相遇,相識,相知,難道還要相離嗎?一份感情,的確來之不易,為什麼不能好好珍惜呢?不要用其它的理由去扼殺感情,感情真的很脆弱。兩個人在一齊,就是要不斷地磨合,學會包容,學會理解。

涓生悔恨了,可是子君不在了。珍惜為你付出的人吧,同時要有顆感恩的心,懂得去回報。感情就是那麼脆弱,需要雙方的共同的呵護。輸什麼,也不能輸了自我。

對於我來説,魯迅先生的文章一向都是較為難懂、晦澀不明的。能夠説《傷逝》也不例外吧。可是這僅僅二十多頁的文字,讓我覺得有些許悵然,為涓生、或是為子君。

每讀一本書之後,我都會把書裏的一些句子摘抄下來。有人説,往往書裏被人單獨摘抄出來展示的句子,最能表達整一本書裏想要表達的東西。《傷逝》裏有這麼一句:“我是我自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是這麼分明、堅決而又沉靜的一句話。而小説的名字《傷逝》,這壓抑的名字。就如同餘華的《活着》是由一系列的死亡所構成一般,魯迅的《傷逝》則是從追求新生而寫成。

通篇讀下來,我發現子君這位人物同當代的我們有些相似。不在社會,而在想要自由、想要奔跑時,卻被無形的囚籠束縛着。不知中國青年是否有如魯迅先生所期望的擺脱冷氣、只向上走。

我們都在追求,卻一次次被現實壓垮了腰,屈服於現實。

子君亦曾追求過。初時她能夠為了感情而在父親面前立下一句有力的宣言,令涓生看到新時代的曙光。他們也會在一齊討論那個時代下鮮少有人提及的話題、會為了新生活四處奔波與奮鬥。但當涓生失去了工作,倆人一同住進一個大雜院中,與眾多所謂官太太住在一齊時,子君變了——其實倒也説不上變,因為子君的骨子裏一向都是舊時的思想,從未變過。

她開始養阿隨來打發這百無聊賴的時光、開始為了爭奪油雞而與官太太們互相大罵、開始操心於世俗與日常、開始褪去她僅存無多的榮光。

可涓生仍在對新生活抱有期望啊。他從未忘卻翅子的扇動,儘管比先前已經頹唐得多。之後,阿隨也被送到了一個並不很深的土坑裏,涓生與子君似乎也互相厭倦了。

“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明白槌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

道不一樣不相為謀。一個繼續追求,一個淪為舊囚。這便是被現實壓垮了腰之後,屢敗屢戰或是俯首稱臣的兩條路。

只願在這滿是迷霧與荊棘的人世中,能夠找到一條不後悔的路,不懷傷而逝。我想,這便是《傷逝》於我的意義。

“活到老學到老”,可見讀書是我們一輩子的事。在讀了魯迅寫的《傷逝》以後,不禁為作者精湛的筆法所觸動,是時候把自己閲讀作品後的所思所想寫出來了。怎麼寫《傷逝》的讀後感呢?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經過蒐集和處理,為您提供魯迅傷逝讀後感5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為您提供參考!

昨日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教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夢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之後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可是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並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異常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可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之後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後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異常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異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樣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之後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可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可是從他的話語中,能夠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感情走到一齊,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齊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之後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後不愛了。

魯迅説感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感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我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讀到《傷逝》裏“感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我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向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感情,人們渴望感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感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説。故事發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裏,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當時的知識青年受到封建禮教的壓迫,外人的冷眼,親人的離棄,生活的種種困難與壓迫,對這個新一代的稚嫩的愛情百般折磨。

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他們還是堅持不放棄的。兩個知識青年拋棄舊習氣,同居在一起,希望過上幸福和安寧的生活,可卻不斷遭受社會對他們的壓迫,遭到社會的歧視。幸福的時光是短暫的,在現實面前,他們的生活變得困難,連最基本的温飽都沒辦法解決,迫於生活和社會的壓迫,涓生開始對子君產生埋怨,兩人產生了矛盾,變得冷漠,終於兩個人分開了,各自走各自的路:子君回到了家人的身邊,受着家人冰霜一般的冷眼,而涓生則為生計而四處奔波。涓生的事業慢慢有了發展,但仍然對與子君的分開感到很難受,在一次偶然拜訪友人的時候,被告知子君的死訊,痛苦不已,陷入深深的自責,離開了那個曾經與子君住過的房子,走向遠方

涓生最後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愛情不能光是愛情,戀愛初始的轟轟烈烈,到現實面前如果就變得不堪一擊,那麼這樣的愛情又怎麼能算是美好。

我就是我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便是如此,堅強而温柔,反叛而無謂,直到涓生因為生活和社會的雙重矛盾放棄了她,子君的堅強外殼便瞬間崩塌。涓生與子君的愛情破滅,其實直接的原因是愛情與事業、自由的碰撞,在這樣的一個動盪的年代,愛情經不起太多的風吹雨打,何況是這樣的一個稚嫩的新一代的愛情!個人的解放總是需要以社會的解放為基礎,這是新一代知識青年的孤獨與無助,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容易軟弱和妥協,受到挫折之後容易消極和絕望,這也是魯迅自己的孤獨與無助。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快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快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接受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起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面對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現在屬於自己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角色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己孤陋寡聞。

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己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可以亂髮脾氣,不可以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應該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己,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後來,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重頭再來。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這是《傷逝》的開篇。作為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傷逝》採用了第一人稱獨白的表現手法。從結構上來説是採用的倒敍的手法,也可以説是時間上的交錯對比。依然是這樣的破窗,這樣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樹和老紫藤,這樣的窗前的方桌,這樣的敗壁,這樣的靠壁的板牀給人以一種物是人非,人走茶涼的悽寂之感。

全文有大量的篇幅是對過去的回憶。從涓生和子君未搬離各自家庭前到兩人懷着個性解放的強烈意願,勇敢地衝出家庭結合在一起,尋覓到應得的愛情與幸福,再到兩人因目光只侷限在小家庭凝固的安寧與甜蜜,失去了社會解放的大目標,終究無力抵禦社會經濟的壓力而破碎,都由涓生的回憶、悔恨貫穿而成。這樣反覆出現的悔意,在我看來,無非是涓生為了獲取心理上的一種解脱。

究其過程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涓生還是子君都是五四新文潮運動中崛起的有着覺醒自我的新青年。而於子君,涓生可謂她的啟蒙老師。從不好意思看雪萊的半身像到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儼然從一個未脱盡舊思想束縛的中國女性成長為一個有着獨立意識的女性。這樣的形象讓涓生意識到中國的女性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而子君一旦覺醒,便顯示出自己的堅定立場。

然而子君的堅定來源於愛,當涓生因意志動搖而對子君説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樣的話時,子君在生活面前的退縮尤甚,只能讓生命隨着希望一同死滅。而涓生則以為將真實説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殊不知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繼而又承認我沒有負着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她愛我之後,就要負了這重擔,在威嚴和冷眼中走着所謂人生的路。所以文章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到涓生會突然想起子君的死來,一直生活在後悔和自責中。然而他後悔的是不該早早的對她説出真相。

涓生的思想概括為個人奮鬥,儘管意識到愛的盲目然而沒有將社會解放這樣一個前提擺在個性解放之前,很難取得成功。他即便從自己的啟蒙立場上退卻下來,所感受到的仍只是異樣的寂寞和空虛,他想要逃離,卻最終不知該往何處去。在旁人甚至友人看來,子君的死竟無半點傷感,依舊可以聽到哈哈聲。

我還期待着新的東西的到來,無名的,以外的。然而彼時所能明確認知的無非是死的寂靜。這樣的矛盾、困惑與痛苦正是作家在五四落潮後尋求新路的困惑與迷惘的反映。要遺忘要向着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更顯示出曙光追尋者的不餒和無奈,對追求新路的堅韌。然而這新路又該從何而來?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前導這種追尋或許只能算作彷徨中的無奈之選吧

寫到這兒,我不禁為子君感到悲哀。她是一個在封閉黑暗的籠子裏被叫醒了並與人約好一起出逃卻最終清醒着死去的人。她滿懷着期望,希望能夠逃脱,卻如無頭蒼蠅一般,失了方向再失了目標。畢竟,籠子裏不曾開燈,更未曾打開,何況有眾多麻木地沉睡在前進道路上的擋路人,怎麼可能出得去?可是子君,不知道;她,最終清醒地死去。是否她也會像阮美人一樣,在訣別人世前,留下一句:……可畏,來拷問世人?

雖然在《傷逝》一文中,子君幾乎從未正面出現過,一切都只是涓生的所看所感,只有一句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是出自她之口。僅這一句,我就看到一個鮮活勇敢的子君站在我面前,再聯想到紅顏薄命的阮玲玉,於是便有了此篇《可畏》。

在上學的時候,老師會經常要求我們會寫讀後感。閲讀《傷逝》後,我被魯迅描繪書寫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我們就可以通過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體會記錄下來,我們該如何去寫《傷逝》的讀後感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幫大家編輯的《讀《傷逝》節選的經典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您能夠喜歡並分享!

《傷逝》,作者魯迅,故事講的是一對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這是文章的開篇詞。男青年涓生愛着女青年子君,在他們相愛的初期,同居之前,他是非常愛着子君的。期待子君的到來。在久待的焦躁中,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着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在一起時,他倆熱烈的交談着: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孛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兩眼裏瀰漫着稚氣的好奇的光澤。但是,同居後不久,子君操持着家務,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由此可見,子君是一心一意的過日子,操持的家務,為涓生計算着柴米油鹽,煮飯洗衣。可涓生覺得沒有思想的交流了,開始不快活起來了。不久,涓生失業了,人們真是可笑的動物,一點極微末的小事情,便會受着很深的影響。日子過得艱難了,人也起變化了,把子君養的油雞吃了,不久,養的狗阿隨也無力伺養了,放了生。我一回寓,覺得又清靜得多多了;但子君的悽慘的神色,卻使我很吃驚。涓生非但不去安慰子君,反而開始嫌棄子君了。(我)現在忍受着這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於連這一點也想不到了。後來涓生不管子君,找到個燒着火爐的免費的圖書館裏看書、度日,我終於在通俗圖書館裏覓得了我的天堂。同時,嫌棄着子君:她早已什麼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那便是雖戰士也難於戰鬥,只得一同滅亡。説得多麼冠冕堂皇,就是嫌棄唄!説出我的意見和主張來: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説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子君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瞬間便又蘇生,眼裏也發了稚氣的閃閃的光澤。這眼光射向四處,正如孩子在飢渴中尋求着慈愛的母親,但只在空中尋求,恐怖地迴避着我的眼子君隨她父親走了,不久,傳來子君死了的消息。

這篇故事看得我很是生氣,給我的感覺涓生就是一個負心漢!相戀是美好的,他是如何的期待、盼望着子君的到來,那麼熱烈的交談。同居後,生活裏就主要是柴米油鹽了,女人這樣的為你做,照顧着你,正是因為愛着你呀!不然,誰願意做這些粗活?玩、享樂誰還不會嗎?可這男人看不到,吃飽喝足了,就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沒錯,但這是建立在你吃飽喝足的基礎上啊!餓着肚子的時候你需要什麼呢?很鄙視這男人,他自私,狹隘,只知道自己,看不到別人為他所做。

在文章的最後,涓生後悔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之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説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我甚至不相信涓生的懺悔,覺得人性難移。同時,也認為後悔是沒有任何作用的。錯了就是錯了,害人害己而已。

《傷逝》是魯迅的唯一一部愛情小説,很多人用傳記考證式把涓生等同於魯迅,把這篇小説當作魯迅的愛情研究,其實是片面的。在這篇小説中可以看到影子但不能等同,可以説現實是個引子,他點燃了寫作這篇小説的靈感,是心理想象的投射。

可悲可歎的境地,兩個尚未長大卻自認成人的孩子在過家家,用自己稚嫩甚至自大的目光去生活,不料殘酷的生活給他們下了一個接着另一個的下馬威,他們來不及反應就被打趴下。

1、當局者迷,時局中的“近視眼”

第一,並未認識到物質基礎的決定性作用。當結局已定,悲劇收場,他才説出。

第二,尚未分清戀愛與婚姻的不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衝動下的遺恨。

在這裏我們想要分析的是,涓生與子君是否是“真愛”,還是兩個對新生活嚮往的年青人“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是因為彼此同是舊環境下的反抗者才抱團取暖的嗎?文中,涓生對子君最熱烈的愛是子君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的權利!”,而後涓生卻連當初求愛的場景都遺忘模糊,“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後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只剩了一些片斷片了。”甚至想要忘卻,因為他覺得“可笑,甚而至於可鄙的”。只有子君“她卻是什麼都記得”“能夠滔滔背誦”。

第三,自高自大,忽略生活環境與自身抗壓、獨立生活的能力。

瑣事對人的影響,戰士如魯迅也為瑣事所煩惱。

虛空(會館)——真實(初在一塊)——虛假(發現真實後)——虛空(會館)

“我離開吉兆衚衕,也不單是為了房主人們和他家女工的冷眼,大半就是為着這阿隨。”當初嫌棄阿隨,想要丟棄他如今又“為這阿隨”,可謂是諷刺之至。

2、自私的`大男子主義,性別不平等下男女結局的不同

責任心的缺失與勇氣的消弭,生活在自己構築的空中樓閣中,面對理想破滅只有抱怨、發牢騷、推卸責任的份。虛假的愛、泡沫的理想對憧憬新生活的女性的吸引力。子君只是他尋找新生活,滿足自己對理想追求的一個物品,只是他為了反抗舊勢力而尋求的支持隊友,沒用便扔掉,可以説涓生是一個對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失敗的模仿者,他照着葫蘆畫了個瓢。但是他卻讓子君為此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宣告他的失敗。

“我要遺忘,我為自己”“向着新生活,跨進第一步去,用遺忘和説謊做我的嚮導。”嘗試失敗後,瀟灑走人,進行下一步的求生。手記體,發聲的只能是涓生,而子君已逝,只能是一個無法言説的弱者。

3、敍事結構的不同,導致文本解讀的模糊性

“她所磨練的思想和豁達無畏的言論,到底還是一個空虛,面對這空虛並未自覺。”由於手記體的特殊性,陳述內容是作者站在涓生的立場上説的,因此不可避免會夾雜作者的價值觀與價值判斷,或者説這也是手記體的魅力之一,作者在塑造涓生形象,模仿涓生語氣,再現當時情景的目的就是借涓生之手錶達己之思想,但是這樣做並非是涓生的一人敍述維度,因此對於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涓生”男青年形象可能會有所不同。

4、真我與假我的對話——懦弱者的自我申辯

文章不只是涓生與子君的矛盾,更是涓生與涓生的矛盾,很多時候他是在與自己對話,是在自己開導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自己回憶自己。這種自掐狀態正是他逃避責任、辯白的心理源泉。

5、新人舊人交替不明,人性的弱點最終勝利

?傷逝》很深刻的體現了一個人的矛盾與複雜之處,涓生與子君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變成了“半舊半新”(舊在此處不是貶義詞)的不完全純一文化人。因此很多時候的矛盾體現在中西文化思想的博弈、交融。“新涓生”討厭“舊子君”,而涓生自己也沒跳出舊文化影星,“新子君”又對“舊涓生”失望。這不僅僅是個人的錯,而是人無法抵抗的不可抗因素。

普通個體在巨大的時代中多麼的力不從心,被時代裹挾,苦苦掙扎,很多時候誰不在傷逝呢,為自己,也為自己愛的人。

《傷逝》是魯迅探索運用內心獨白的敍事方式寫作的一篇小説,這在魯迅的兩個主要的小説集《吶喊》和〈彷徨〉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在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籠罩着作者對於現實最痛苦的揭示,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悲劇性色彩。

?傷逝》是收在魯迅小説集《吶喊》中的一篇作品,也是他取材於現實小説藝術探索的後期作品。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的筆調為新青年的自由愛情唱了一曲輓歌,對人性的殘酷真實給予了清醒的揭示。

魯迅曾經在《再論雷峯塔的倒掉》一文中説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如果從魯迅給悲劇所下的定義來看,《傷逝》無疑是一部真正的悲劇。

?傷逝》在魯迅的小説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作者第一次以愛情為主題寫的小説,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這之前,作者曾經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發表了《隨感錄四十》在那篇小文章中魯迅指出中國的男女大抵一對或一羣----一男多女-----的住着,可是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中國人向來是不知道什麼是愛情的,作為中國人靈魂的孤獨探索者,魯迅在文章結束時指出要讓勾銷舊帳,則必須完全解放我們的孩子!在魯迅看來,從孩子開始似乎還不至於讓人徹底對愛情絕望。但是到了《傷逝》中,兩個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以極大的勇氣爭取到愛情,卻最終只有悔恨和悲哀,這未免讓人心生寒意。

如果説魯迅的《隨感錄》是一篇啟發愚昧的國人擺脱舊的傳統,勇敢的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的話,那麼《傷逝》無疑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揭示出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鬥爭之後的悲劇。

談起《傷逝》,有些人認為涓生可惡的,他放棄了子君,他讓他愛的人死在無愛的世界裏,涓生後來的懺悔都是無用的,虛假的。而有的人則認為,涓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值得同情的。那麼,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看這個問題呢?理解涓生的行為嗎?還是?如丁緒榮教授所説:假若我對文中涓生的悔恨和悲哀給予肯定,是否肯定作品中我的認識,和那些為自己厭棄子君作為辯護的理由呢?

我認為,涓生是應該得到理解的,無論在什麼時候,甚至在他想與子君各謀生路時,他內最深處都是始終愛着子君的。

從在會館時,子君不在,看書已經翻了十多頁了,但是毫不記得書上説的事,子君來了,涓生的心便寧貼了,到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後,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後的情形,然後同居,就算髮現子君變得越來越俗,想放棄她時,心裏還是牽念着的。不然,在攤牌前,為什麼涓生還要故意和子君閒談,稱揚諾拉的果決?不就是怕突然説出分開會刺到子君,想借諾拉的果決給子君一點鼓勵麼?到了最後還小心翼翼地説,生怕傷到子君的心,這不算是涓生對子君最後的愛護麼?知道子君死後涓生如泣如訴的悔恨,不可以證明涓生的愛麼?我為什麼偏不忍耐幾天,要這樣急急的告訴她真話的呢?我不應該將真實説給子君,我們相愛過,我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説謊。我沒有負着虛偽的重擔的勇氣,卻將真實的重擔卸給她了。子君的死喚起涓生無限的傷痛與自責,他自殘般地一任這死的寂靜侵蝕着我的靈魂,希望有鬼魂,希望有地獄,是希望有再次與子君相逢的機會,有讓他贖罪的機會這一切,不都可以説明子傷逝讀後感君在涓生心裏一直一直都佔着極其重要的位置麼?

同時,當然地,子君也是一直深深愛着涓生的,涓生當時的言辭,子君至於讀熟了一般,能滔滔背誦,還時不時拿出來温習,同居後怕影響涓生,隱藏自己的不快活而強作勉強的笑容,逼涓生做出許多虛偽的温存的答案,這些都説明子君在意他,愛他。

所以可以看出,兩人是相愛的,一直都是。他們在一起是因為有共同的認識、共同的看法,他們想彼此互相扶持走下去,在他們的精神家園相互偎依、相互指引。他們想努力創造越來越美好的生活,好好過日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大概就是他們温暖的夢吧?

既然愛,為何要分開?涓生説: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看起來,分開是因為不再愛。現大部分學者認為,涓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子君不是他想的那樣的,不是大無畏的勇士,而是怯弱與頹唐,他發現他不愛子君了,再加上生存的窘迫,那只有分開了新的路的開闢,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是這樣嗎?

我很贊同顏阿龍先生的説法:他們在反抗中堅強地走到一起,卻又成為反抗下的愛情和自身軟弱的犧牲品,這種盲目的愛情就生存在死亡的邊緣。大家公認為,這是個愛情悲劇。而這愛情悲劇的產生,我認為並不來源他們自身,而來源外部的環境。

那麼,涓生的悲劇是否可以避免呢?如果可以,又應如何避免?這也是一個引起熱列討論的問題。

丁緒榮教授説:涓生和子君熱烈而真誠地相愛,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憧憬、理想和追求。這點我認為很有道理,沒有共同的理想與信仰,怎麼會相愛呢?但丁教授又説:同居後喻示着兩人愛情悲劇的來臨。這點我並不贊同。

我認為,涓生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他惟一須做的,就是牢記最初的夢想,時時惦念,用它來做生活的前導。

子君對涓生的愛已成為本能,已成為如吃飯一樣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生存的條件與前提。所以,成為了本能的愛化為思想上的潛意識,而不再像初戀時那樣用某些行為或語言特意表達出來。於是,在涓生看來,子君的感情似乎淡了,見識似乎只是淺薄起來子君的功業就建立在吃飯上,子君俗了。

當吃飯問題都無法解決,怎會有精力像在會館裏般談論伊孛生,談雪萊,談男女平等等思想?民以食為天,所以,子君終日忙碌養狗飼雞燒飯為家裏所做的一切,是應該得到涓生的理解的,而涓生卻認為是庸俗,認為她讓他空虛了。在社會壓力下,在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下,怎會有時間與精力重習温馨?於是,兩人便將那一點一滴最真最深的愛沉澱在心裏最底層,不再如以前任意表達,而空出大量空間留給如何謀生計,這樣,腦袋裏的思想與行為便都是為了活下去,漸漸的,涓生忘了自己內心靈魂深處正一點一點沉澱的熾熱的愛。

既然忘了愛,既然以為自己已經不再愛,那何必再在一起?於是,分開。

愛真的不存在了麼?子君走後,剩一個空房子,涓生回來便如腦後受了一擊,無言地站着,遍看各處,尋覓子君,轉念尋信或她留下來的字跡,以及子君死後涓生的悔恨,不都可以證明涓生對子君的愛是存在的麼?

如果涓生沒有忘記心中對子君的愛,沒有忘記最初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夢想,或許他們會互相體貼,彼此温暖,一同走艱難,向着夢前進,永不言棄,因為心中的信念。

所以我認為,他們分開是因為涓生忘了愛,忘了愛的存在。

既然忘了愛,從另一個角度來説,此時的涓生是不清醒的。他沒有清楚地意識到什麼才是他最想要的,他應該為了他想要的而去做什麼。也就是説,分開這個決定,不是涓生頭腦清醒時做的,而是在涓生已被生計問題浸泡得迷糊時想的決定,並不能代表涓生內心真實的想法。

可是人不可能總保持清醒,免不了有被其它問題困擾的時候,免不了有忘了最初夢想的時候,難道就意味着免不了做下讓自己後悔的事麼?如果忘了心中最初信念或感到迷惘無助了怎麼辦?

剛才我們説了,涓生是因為不清醒才做出了讓他後悔的決定。那如果涓生不清醒時不做決定呢?如果順着原來的生活軌跡走下去呢?

如果涓生不輕易做出決定,而是按原來的生活繼續下去,繼續努力,雖然心中會有迷惑,但我認為,迷惑總有解開的一天,就如不可能一年四季雨水不斷一般。到了時候自然會明白開朗,重新振作。

所以我認為,當我們迷失方向不知所措孤單無助難過時,是否可以試着不想太多,想也未必想得明白想得正確,畢竟當局者迷,不宜輕易做出決定。幸而腳下的路是自己清醒時選的,是為了最初的夢想而選的,順着腳下的路堅持走下去是否會有好的結果如最初所想呢?我認為會的,只要熬過了那一段不知方向不知目的只知向前走的忐忑。

一段長長的路,藍天,白雲,兩邊都是鮮花綠草,順着這條路走,一切都是那美好。可是,在通往終點的路上,是否經得住路邊的美麗景色?是否會一直記得終點的方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想買某件東西而去商場,看到琳琅滿目的商品,心中狂喜,回到家了才發現原來不需要的買了一大堆回來,而最初要買的卻被遺忘在其它繽繁商品間。人走在路上,肯定會有各式的想法不斷冒出來的,這未必是壞事。但真的要因為新的想法而改變腳下的方向麼?所以,要心記遠方的目標;不忘腳下的腳步,用清醒的腦袋,去欣賞路邊的美麗。

可是,若走到半路天突然黑了,灰色的雲大團大團壓下來,雷聲從耳邊滾過,已看不清腳下的路了,如何是好?驚恐是肯定的,但做出的反應卻因人而異。在慌亂中另選其道麼?另選其道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只是在不知所措間失去了理智盲目作出的選擇,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忘了晴朗時腳下這條清晰的大道麼?所以,如果在黑暗中沉着冷靜,沿着腳下的路小心翼翼避開風雨走下去,或實在捺不住心中的恐懼就原地站穩不動待到風雨過後光明重新灑下照亮眼前所有再啟程,會不會比另選方向好呢?我認為是的。

牢記心中最初的夢,迷惘無助時,請堅持腳下的路。

如果堅持,如果不忘記,風雨過後,誰又能否定面前不是一片光明?

我覺得婚姻給婦女們帶來了安穩與保障,但讓婦女們失去了卓越的機會。我這裏所説的安穩與保障是讓婦女們學會了隨遇而安,這種安穩會讓婦女們失去遠大的抱負和激情,使她們甘於華而不實的平庸生活。

在傷逝這篇文章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着不快樂的顏色,尤其使我不快樂的事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幸而探出來了,也還是和那小官太太的暗鬥,導火線便是兩家的小油雞,但又何必硬不告訴我呢?和涓生同居前的子君會看書,會和涓生探討一些書本知識,她會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的口號,這在當時是很有個性解放色彩的,這説明當時的子君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去接受新東西的。可與涓生同居後的子君變得沉默了,雖然剛同居時他們是幸福的,他們會在一起談同居前的點滴,但時間久了,加上生活的緊迫,他們之間的隔膜也越來越大了。有時他們會坐着相互沉默,或者就是子君對涓生重複説着他們以前的故事,説得次數多了,以致於涓生對子君所説的故事都能夠背了,也聽得煩了。涓生此後寧願呆在寒冷的圖書館也不願早早地回去面對子君。子君一直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記憶力裏,她找不到現在屬於自己的自我。

與涓生同居前和同居後的子君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呢?我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只會為家庭任勞任怨,沒有自己的奮鬥目標,那麼她的這種家庭主婦的角色會破壞他們之間的家庭生活。為什麼這麼説呢?因為社會每天都在變化,人也在變化,你把自己固定在家庭主婦那麼小的範圍內,你就會失去很多與外界聯繫的機會,這樣會使自己孤陋寡聞。如果把一顆心死死地拴在家庭這一根繩上,把神經死死地繃緊來看住自己的家庭,那麼你就會變得敏感起來,變得小氣起來。此外,為了做好好妻子的角色,如果你遇到了什麼不開心的事,你不可以亂髮脾氣,不可以説出來,只能悶在心裏。一個好的發泄方式,就只能是不説話,做臉色。但這樣的行為,在丈夫看來你是多麼的不善解人意,不體貼。在以前,很多人認為,婦女就應該呆在家裏相夫教子,不能再外面拋頭露面,丈夫就是自己的天,就是自己的一切,一切都應該依附丈夫聽從丈夫。婦女們從來都是被定義被思考的。

當子君與涓生的生活泥已經走到盡頭的時候,子君沒有想過要去改變自己,改變涓生,而是過着像一潭死水一樣的生活。子君當初為了與涓生同居,她與家裏斷絕了關係,陪同涓生去租房子時被人指指點點,但子君説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權利干涉我便毅然於涓生同居了。在當時的社會,這樣的行為是違反道德的,是被人所瞧不起的。從子君果斷與涓生同居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子君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但到後來,當她與涓生之間已經不存在愛時,她卻缺少了給婚姻開死亡證的勇氣,最終選擇了鬱鬱而終,子君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重頭再來。

我認為,無論在什麼什麼時候,女性都應該自己解放自己,積極地建設自己的心靈,不要用別人的眼光來衡量自己,把自己從身體中解放出來,拋棄妨礙自己進步的觀念,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角色中都應該與男性共同創造價值。

當一個人觀看了一本書籍之後都會有所感悟,當不同的人在看完《傷逝》後,相信也會有對於它的專屬心得體會,對於這個作品,我們都需要寫一篇讀後感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們該如何去寫《傷逝》的讀後感呢?下面是工作總結之家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情——《傷逝》讀後感”,供您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傷逝》是我看過的魯迅作品裏,最平緩和娓娓道來的一部唯美的小説,如果不是註名是魯迅所著,我甚至看不出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沒了憤慨,沒了譏諷,只有平靜而舒緩地給你講述一個關於愛情與婚姻的故事,真的很不象他老人家的風格,他又在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子君,一個對愛情和婚姻充滿期待的女子,在生活的煩瑣下,終於成為一個斤斤計較的小女人。其實,這麼多年過去,我們每個結婚的女人身上哪個能沒有子君的影子,誰還會整日地沉浸在愛情的甜蜜裏?我們是不用再為生活的艱難去豢養幾隻雞,也不必和鄰居的無知女人比這比那。但是我們仍然延續着子君的好多做法,我們自結婚後,是不是從追求精神的愉悦,到更多的追求物質上的豐盈,一旦,老公無力滿足我們的奢求時,也會不停的抱怨。

子君和涓生愛情是唯美的,如果誰想要把這唯美的愛情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婚姻裏,則是缺乏理性的,而子君就是這樣一個不切實際的女人。哪個丈夫能允許自己每天單腿下跪地對自己淚水盈盈地求愛?她對愛情的盲目純真,一開始就奠定了她的悲劇色彩。

我不想在這裏過多的埋怨涓生,作為一個現代的女性,一定要吸取子君的好些不切實際的天真想法,把愛情和婚姻分割開來,不要對婚姻的日子期望過高,平平淡淡才是真,刻意製造出的那些浪漫也不是真的浪漫,婚姻的雙方是彼此信賴而又互相尊重,這些就足夠了,誰也別試圖以愛的名義改造對方,如果你仍痴迷不悟,那你離着傷逝也就不遠了。

昨天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__時,高中老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後來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不過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而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特別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但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後來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後來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特別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心理描寫,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麼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寫,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不過,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後來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寫,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但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但是從他的話語中,可以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愛情走到一起,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後來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愛情到後來不愛了。

魯迅説愛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愛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己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現在,讀到《傷逝》裏“愛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己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直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愛情,人們渴望愛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愛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黯淡的房屋裏,再沒有了她的身影。她躲起來了嗎?幾間破舊的傢俱背後毫無藏匿一人的能力。涓生站在屋裏,尋着子君可能留下的字條,但沒有,只有鹽、幹辣椒、麪粉、半株白菜和幾枚銅元,這是他與子君兩人生活的全副。

魯迅用他那極平靜的筆調繪出了這灰色的畫面,卻使我的思緒久久無法平息。這場不辭而別寫得很動人。好似往昔的時光都成了黑白的夢,醒來時,便覺空虛一場。這段夢中,子君踏着悦耳的皮鞋聲來到涓生身邊,放棄了一切退路,陪涓生追求所謂的理想。又在涓生不再需要她的時候,無聲離去。依舊是把一切退路都留給涓生。

她是無私的,無謂的,為了涓生的“理想”而犧牲自己。而涓生,這個讀書人,這個曾被子君崇拜的偶像,卻不知承擔,不懂責任,不懂珍惜,不懂真正的追求理想的過程。人物對比中,我不禁對讀書與生活的關係產生了疑惑。也許並不是書讀得越多,活的境界越高。

爸爸曾説:“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想來並非沒有道理,一切的書文都是從“生活”這棵大樹上摘取的果實。書文也折射出生活的光澤。所以我們實在應該把書本道理與生活實際結合,實在應在平時多洗碗、到掃衞生、自理生活之類。這樣才不至於產生大學生在生活方面啃老的悲哀。這是我們作為一個注重應試的國家的學生所應加強的方面。

還有一點感想,據説最近有一部影視叫《我的前半生》與《傷逝》有些相似,但結局卻比《傷逝》有進展,女主角振作起來,自力更生,用自己的打拼去追求理想的生活。同一題材不同結局,原因為何?我認為是時代背景的不同所造就的。魯迅所在時代是個思想鬥爭、新舊更替的動盪時期,作者所寫悲劇代表着那一時代的悲劇。但如今,我們生活在和平發展年代,影視作品之中所反映的自然應該是當代的特點——自強不息等。從中我發現時代與故事的對應關係。正因如此,故事才會有它那一時期的獨特價值。《我的前半生》的創新是我們應該借鑑的,不人云亦云,有自我觀點,才能用同一題材講出不同道理。

昨日看了《傷逝》,有點悵然。記得大一戀愛時,高中教師説我們是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夢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他説子君養小雞當寵物,之後還是殺掉吃肉。我那時並沒有在意他説的話。

國中時代讀魯迅,有點反感。可是我和鄰座最喜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一句話:“倘若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來。”這是斑蝥。那時前面坐了一個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腦袋也大,脊背總是彎着,並且,經常放屁。記得我不時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聽得“噗”,他轉過身來。於是我們給他起名為“斑蝥”,這個綽號用了三年。那時我和一個叫明玉的女生異常好,她長得很漂亮,皮膚很白,可是汗毛比較重,於是我們叫她“monkey",之後上歷史課,學到蘇聯文學史,她靈機一動給斑蝥起了個俄國名字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氣了,轉過身來惡狠狠地説:“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之後到了高中,我有一陣子異常迷魯迅,覺得他簡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時看他的文章,覺得異常好,尤其是心理描述,最喜歡他的《狂人日記》。當時覺得那個狂人的心理他怎樣就能描摹得那麼真切呢?難道他親身經歷過?而我,之所以覺得《狂》很好,是因為那時心裏狀態很糟糕,看着魯迅的描述,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

可是,我那時仍然覺得他的文字欠佳,沒有許多文學家那樣的靈性和氣勢。之後看了他寫的《明天》,其中阿五幫單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述,仍是心理的,真是太準確了,魯迅想必很細心敏感的,不然不會如此。

傷逝的結構是很別緻的,沒有一點斧鑿的痕跡,就像一個人在面前細細絮絮地訴説,懺悔,還不時抹眼淚。我才發現魯迅的文字是極好,他本來是學理,學理的人寫文章就是這樣,不瀟灑浪漫,可是嚴謹準確,説他的文鋒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筆也是如手術刀一樣利落精確。你不瞭解這個涓生,可是從他的話語中,能夠逐漸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彷彿他倆是你隔壁的鄰居,你見證了他們因為感情走到一齊,聽到他們的小雞和房東太太的雞們混在一齊喳喳叫,看到他們的“阿隨”棲息和瘦弱地喘氣,之後被主人用黑布一矇頭,推進一個不很深的土炕……這一切都是變化着的,由感情到之後不愛了。

魯迅説感情第一要生活,沒有生活感情也會磨滅。他説的話我信的,於是想自我當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此刻,讀到《傷逝》裏“感情是需要時常更新的”,才發現自我以前認為只要不被破壞,就一向完好。是錯了,不進則退,沒有永恆。

克氏説,人們愛的時候,多是用頭腦而不是心。人的頭腦太發達,進化了心靈的真純,有時人是在用心愛,但也不再是最初的無私。人們付出愛,是為了得到感情,人們渴望感情,其實是在渴望被愛。那麼多人感歎找不到真愛,真愛不住在他們心中,因為他們不夠真,也沒有去愛。

想必魯迅是很懂得愛的,才能寫出《傷逝》,逝去,即是漸漸地消失。如影隨形的感情,慢慢遊走,自私的人不要只會悲傷。

《傷逝》以涓生的懺悔開始的,一開始就知道故事是一個悲劇,至少對於主人公來説一個悲劇。我覺得兩人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存在一定的問題,他們的結合是當時人們所不能接受的,他們是逆於世俗的,這就為後來的結局埋下了伏筆。他們積極於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值得好的,可是他們生活的背景不允許他們的大膽開放。在開始的時候他們是幸福的,對於涓生來説子君是一個類似知己的存在。在當時,涓生是思想開始覺醒的青年代表,他認為子君是可以理解他的,在那個時候可以找到這樣一個女子是很難的,而子君也認為涓生是不同於當時那些青年的。但是,兩人之前的生活經歷對兩人之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面臨生活中的瑣事時,子君發生了變化,涓生認為她再不能像以前一樣理解他了,甚至他工作時都不能體諒他。

就算沒有那些生活背景,他們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最終的分離,涓生的自私懦弱,選擇放棄子君來成全自己,對於子君的付出視而不見;而子君則沒有足夠的意志拒絕來自物資的誘惑,不體諒涓生,整天與房東太太攀比,沒有了最初的靈氣。他們的悲劇也許是當時很多愛情故事的代表,覺得那時候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真的很不容易。能堅持的除了對抗世俗之外,更多的對人性,彼此間的磨合習慣,性格的突破,需要一個強大的內心直到最後的勝利。他們的故事讓人覺得,愛情對抗的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只有最強大的愛才能面對生活中的瑣事而依然不變。

從小説的名字中可以感覺到這是一篇以悲劇結尾的文章。“傷逝”,為逝去的一切而難過,讓人想起遺憾、悔恨,給人一種淒涼的感覺。作者通過“涓生手記”講述了“五四”黑暗社會時期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為愛情走到一起,在社會的壓力和生活的殘酷中最終分離的愛情故事。

讀過《傷逝》之後,感觸頗多,有一種傷感的感覺。

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個時代的女性,是叛逆的,是艱難的,她能夠衝破封建觀念的束縛,掙脱封建家庭的束縛,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但她下定決心去愛,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幾千年來女人不敢喊出的`“我是我自己,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一個個性解放的響亮聲音。

拋開世俗的眼光,她和涓生走到了一起,即使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但是當她和涓生生活在一起的時候,生活迫使她成為一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忙於家庭瑣事,為瑣事爭吵。

慢慢地,她從一個解放的新女性變成了一個世俗的女性,在這個時候,她與娟生的感情也逐漸淡化,慢慢惡化,最終走向毀滅,子君被拋棄而死。

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年輕人,涓生的思想雖然新穎,但卻不夠深入。一開始,他是勇敢的,執着的,對未來充滿希望。但在本質上,他仍然被封建意識形態所毒害,表現出保守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生活在一起的時候,他自私、虛偽、怯懦逐漸滋長。當他和子君出去的時候,他害怕被人嘲笑、猥褻和輕蔑,而子君卻“無所畏懼”。

最後,自己的生活越來越淒涼,面對生活的壓力,他把生活的重擔交給了子君,自己不敢面對。最殘酷的是他離開了子君,把她推入了死亡的深淵。我認為涓生的新思想是膚淺的,經不起時間和現實的考驗。

一段美好的愛情就這樣逝去了,當涓生再次懷念過去的美好時光時,一切都無法挽回,剩下的時間只能“悲傷地”繼續。兩個人的悲劇結局,讓人難免難過。因此,當我們戀愛時,我們既不能失去自己,也不能逃避我們的責任。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1

夢想的旅程帶着很多的感傷,情感的開始更於心中感悟,一副雋永幽遠的畫卷,幾許別樣浪漫的人生。

子君,兩副面孔出現的子君。會館時期的子君是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説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衚衕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箇舊女性的形象,怯弱和無知,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不管怎麼説,子君這個女性,代表的是不只自己。世上最能打動人的是悲劇,這是很殘忍。《傷逝》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了,那是時代的悲劇,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痴情女子的悲劇。

涓生,一個擁有感情卻又時時被時代所要挾的知識分子,他面對帝國主義的罪行可以義憤填膺,而面對情感卻畏首畏尾,他是一個有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卻是那樣的脆弱卻又那樣的堅固:“她卻什麼都記得。我的言辭,竟至於讀熟了一般,能夠滔滔背誦;我的舉動,就如有一張我看不見的影片掛在眼下,敍述得如生,很細微,自然連那使我不願再想的淺薄的電影的一閃。夜闌時候,是相對温習的時候了,我常常是被質問,被考驗,並且被命運複述當時的言語,然而常須她補足,由她糾正,像一個丁等的學生。”這,是他對子君的理解,更是他對愛情的理解子君的悲劇在於把愛情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真的無法承受失去。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生活,她的壓力在那個時代肯定比涓生大得多。在那“五四”初期的時代裏,子君的執著,卻給她帶來無數鄙視的目光。“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種絕然的態度,已經註定她把愛情視為生命的全部的悲劇的開始。

?傷逝》是一種超越視覺和人生的衝擊,們分析的永遠都只是別人的愛情,而我們自己此時此刻正經歷着的、心碎着的愛情卻是我們自己也不願去分析,不願去推敲的。箇中原因是經不起。

在愛情理想的追求過程中,涓生從浪漫走向實在,從幼稚走向成熟,而子君則從果決剛強走向平庸懦弱,從希望到滿足進而走向失望和絕望。在與生活所作的悲劇性抗爭中,子君是弱者和犧牲品,而涓生則作為一個強者終於站起來,“向着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説謊作我的前導……”。不能説他一定會成功,至少,他還沒有失敗。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2

思《傷逝》,它展示的是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與物質需求的矛盾,同時也留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問:愛到底需要附麗什麼?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説:“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可見他主張愛情必需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回望涓生與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定的工作,雖然“局裏的生活,如鳥販子手裏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薰陶,毅然説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他們的相戀是自由的,儘管外界壓力不小,他們仍覺得無比幸福。然而同居後,這自由的翅膀卻雙雙摺斷了。局裏裁員,涓生失去了工作。在生活的壓迫下,在“自覺了我在這裏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的心理下,他能覺得自由嗎?再看子君,她早已陷入了柴米油鹽、喂狗飼雞等生活瑣事中,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再也不能為涓生帶來“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還有“掛在鐵似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生活於這對新人而言,像無數繩索將他們牢牢縛住。

“人必活着,愛才有所附麗”,我想這“活着”應為自由地活着。可是僅附於自由的愛情一定會美麗嗎?

魯迅在1923年於《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説:“錢--高雅的説罷就是經濟,是最重要的了。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得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靜思《傷逝》,發現這段原本純真熱烈的愛情之所以變為悲劇,重大的因素就是涓生被局裏裁員了。身陷窘困卻想要重新高飛的他漸漸覺得眼前的女人是個只知道“捶着一個人的衣角”的人,把所有錯誤都歸咎於她。最後竟認為“忍受這生活的壓迫的痛苦,大半倒是為了她,而子君的見識卻淺薄到連這一點也都想不到”。終於還是為了新的生路,涓生絕情地將子君拋棄了。可憐的子君就這樣帶着破碎的心,一步一步地走向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

愛情?自由?金錢?這之間似乎存在某種定律,讓無數男男女女沉醉、迷茫、哭泣、傷逝……

合上紫色的封面,走出悽慘的故事,涓生的傷、子君的逝都已離我遠去。只留下淡淡的風吹着淡淡的雲,還有藍藍的天空靜靜地看着誰又傷了誰,聽着誰又在悲問:愛情到底該附麗什麼?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3

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關心,都應該得到幸福,世界上有多少兒童享受不到關愛?不管怎麼努力,不管怎麼拼搏,永遠只能期待着長大,永遠只能靠自己,他的童年是悲傷的,他的童年是陰暗的,他的童年是沒有陽光的,就像秋天飄落的枯葉,發出枯燥而又寂寞的聲音。

他要用多少淚水平復心情,需要用多少淚水來挽回一個親人,要用多少淚水來度過每一個折磨人的夜晚,他努力學習,努力奮鬥就是為了長大後的光明,他不聲不響不埋不怨,一心只為了自己的家人,媽媽去了,爸爸也走了,只能和爺爺相依為命,無論再艱苦都抱有一絲希望,他堅信媽媽一定會回來,他期待着。每當過節,親人們回來了,他含着淚水跑過去,這時心中的悲愁與鬱結都在一瞬間,釋放了,化作一句——爸爸,我想你了。

深藍的夜色中牽掛着,點點滴滴鹹鹹的淚水,蕩起層層波紋,浮起層層漣漪,是永不幹涸的,就算家裏再窮,家境再不好,也不會讓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他可曾在無數夜夢中,期待,盼望,渴求。心中勾起無數牽掛,在夢中與母親的無數個擁抱,也比不過爺爺拉的一次二胡。

每當爺爺在月亮最圓的時候,在深深的夜幕之中拉起了他曾熟悉的曲子,腦海中不禁回想起他見母親的最後一面。他望向爺爺,問道:“媽媽什麼時候回來呀?爺爺,您不是説媽媽會回來的嗎?”皎潔的月光照在爺爺的臉上,一道道皺紋與協調的憂傷,都彷彿在心中安慰道。卻遲遲説不出口,爺爺的眼角濕潤了,他望向孫子語重心長地説:“你媽媽呀,他是去做大事了,他一定是想給你個驚喜呀。”説完,爺爺轉身,這時銀幕前的我彷彿聽到淚水落在地上吧嗒吧嗒的聲音,他可曾在無數的思念中學會立志,在無數眼淚中學會成長,不管經歷多少失望與痛苦,他的心中,總是寄託着一絲希望。

他總安慰自己説,媽媽一定會回來的,每一個母親都不會丟下自己的孩子,他相信媽媽一定會回來的。在深夜之中,他撅着身子哭泣着,濕濕的枕頭上有多少思念與哀愁,可這有誰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管別人怎麼説,破爛不堪的鞋子中有多少思念又有多少回想,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堅強,他努力,他立志:“爺爺您放心吧,我長大一定會去城裏找一份體體面面的工作,讓我們一家都過上好日子的。”

蜿蜒的山路,救護車緊迫的警報聲,突然想起,淒厲的哭喊聲迴盪在山林。他對父親的召喚,對母親的祈求,又能如期而歸嗎?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4

在我遇到她的那一天,我記得那天早晨的陽光格外燦爛,她的笑容格外真誠,她那白裏透紅的臉龐,讓我一眼就喜歡上了她。我記得那天是那個夏日裏最舒適的一天,因為她暖暖的微笑。

記憶中的她,有着碎碎的短髮,戴着一副淺藍色的細框眼鏡,永遠都是那麼帥。遠遠的在陽光下對我微笑,陽光照射在她那白裏透紅的皮膚上。她就這樣遠遠的望着我,可望而不可及,耳邊彷彿還有她那清晰爽朗的歡笑聲,那麼愉快!我相信,在我第一次遇見她時,那一顆叫做友情的種子便慢慢開始在我們的心中發芽……

不能忘記那個總愛在籃球場旁觀望的身影,她會大聲地吼叫着為大家加油助威,不能忘記那個在大巴上教我唱法文歌的少年,她略微沙啞的嗓音讓我沉醉,不能忘記那個拉着我的手,穿梭在大街小巷,只為求一餐美食的少年,不能忘記那個隨時都充滿朝氣的少年,她是那麼的開朗,那麼的無敵!

她,是個少年,因為她的時間永遠停留在了2006年。她有隻屬於少年的青春,她是永恆的,她只是活在了自己的時間裏,她只是在另一片天空下,等待着我長大,在那裏一直對着我微笑!不想忘記她的理想,那是一株含苞待放的花朵,卻沒想到半路被人摘走,不想忘記她的笑容,不想記起她所受過的苦,她想要留給我們的是她無畏的笑顏,是她的自信,是她暖暖的笑,這些都是她最後留下的禮物。

佛説“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我想我們前生一定熟識了很久,久到我們可以得到這短暫但卻無比美好的重逢。前世她一定是顆流星,在天際留下了無比絢麗的曲線,短暫卻美麗。此生,她還是那顆流星,她絢麗的笑容照亮了周圍。她明亮卻又脆弱,她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少年。在那天,天空不再明亮,太陽藏起了它的身軀,她隕落了,但卻在我的心中閃閃發光。

記憶會慢慢消退,她彷彿是我記憶中的沙礫,想要緊緊的握在手中,卻又一顆顆溜走。只能時常在星雲密佈的晚間,默默地想一想她的好,她的壞,記住那個永遠的14歲,那個我們共同走過的季節,那個留下了我歡快記憶的季節……

傷逝讀後感800字範文九年級5

窗外下着連綿的小雨,又細又密,獨坐在窗前,望着外面的細雨,不經意的把寫字枱最底下的抽屜拉了出來,發現裏面有一本小説――《遺憾》。拿出小説,拍掉它一身灰塵,關上抽屜,在關上抽屜的那一剎那,才發現小説下壓着一張照片。於是把小説擱在一邊,拿出那張背面向上的照片。當看到正面的時候,心裏不禁一怔,思緒如開閘洪水一湧而出。照片上是年輕時候的父親和一盆精美的瓷菊花,父親高興得欣賞着菊花。

已經不大記得關於那盆菊花的故事,只依稀記得那是爺爺的遺物。爺爺是一個瓷藝家,上半生為了躲避功名利祿,隱姓埋名。下半生遭遇了許多苦難,“__”期間也飽受迫害。遇害的原因聽説與爺爺做得最有名的瓷菊花有關。儘管如此,爺爺還是十分堅強,對自己所喜愛的事業執着追求。父親説這是一種菊花般的精神。父親受爺爺的影響,從小就十分喜歡菊花,也喜歡菊花精神。父親説他並不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跟爺爺學做那麼美,那麼傳神的瓷菊花。因為他以另一種方式喜愛菊花。我想這“另一種方式”大概就是想爺爺那樣擁有菊花般的精神吧!

“彩瓷菊花”是爺爺的最後的唯一的作品。爺爺早逝後,父親一直把他視為珍寶。後來的波起波落使彩瓷菊花不知去向。這對父親是一種打擊,一種很大的打擊,因為人們説那彩菊是爺爺的靈魂所在。但是擁有菊花精神的人是能戰勝這一切的。終於,父親的努力沒有白費,在無數次尋找後,父親將彩菊從一個展覽會上帶了回來。回來時,父親的幾個兄弟為父親這一大功臣和這珍貴的彩菊留了影。誰也沒想到這一聲“咔嚓”成了彩菊最後一張照片。彩菊在送往展覽會的路上被摔碎了,碎得四分五裂。成了無可挽回的事實。聽母親説,那後來的幾天,父親常常望着照片上的菊花,想着爺爺的一生。

窗外的雨似乎下得更密了,不!是確實下得更密了,而且非常密。我不願再繼續回想這個不堪回首的往事。心中只有一句話:“一張照片,一盆瓷菊,記載了兩代人的悲哀。”望着窗外的雨,將思緒的閘門關上了。把照片放在了原處,依舊背向上,小説《遺憾》覆蓋在它上面,我想再適合不過了。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3

?論語》是一部啟迪人心的經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着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後也懂得很多

通過閲讀《論語》,我瞭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説:“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是的,一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論語》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於交友,樂於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為代價交友。

通過閲讀《論語》,我瞭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紫霞説:“商人説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為什麼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隻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閲讀《論語》,我瞭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説:“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孔子望着流水歎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學生、向後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願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願,不超過當下。”人生軌跡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為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麼能説得清楚。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4

好的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滋潤人的心田,讓人有豐富的精神世界。最近我就看了一本好書——夏洛蒂。勃朗特寫得《簡.愛》。這是一本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經典傳世佳作。

至今為止,只有《簡.愛》這一本書讓我有非常強烈的想繼續看下去的慾望,到底是什麼吸引着我的心呢?也許是簡愛悲慘的命運;也許是羅切斯特先生與簡愛的故事;又也許是桑菲爾德里面的古怪事……這一切一切都很精彩。

簡愛是這本書的主人公,她自幼就父母雙亡,寄住在舅媽家,受盡舅媽的虐待、表哥的欺凌。後又被狠心的舅媽送進專門收養孤女的半慈善學校——勞烏德,繼續在惡劣環境中掙扎。畢業後在桑菲爾德當家庭教師,開始了新生活。她與主人羅切斯特先生都彼此喜歡,最後決定結為夫妻,突然又知他已有個已經瘋了的妻子後不辭而別,在羅切斯特先生雙目失明後才回到他身邊,開始了無比幸福的生活。

看完後我心情很好,開始回想書中那個自尊,堅強,善良的簡愛,我記得她説過:“越是孤獨,越是沒有朋友,越是無所依靠,我就越要自尊。”這就是她。我深深的佩服她,因她的堅強。

現在的人越來越不堅強,特別是我們學生。一名高中生大學聯考時只考上了二本,他是一個要強的人,以前學習一直名列前茅,但這次考試沒達到他的目標,考後又得知家裏積蓄因給母親治病而快花光了,家裏也供不起他讀大學,就這樣,他離家出走了,最後還跳河自殺了。可見他多不夠堅強,一場考試就把他打敗了。如果我們祖國的花朵都像簡愛一樣堅強,那祖國的未來將風光無限。

去看《簡.愛》吧,去學習簡愛的高尚的品質吧。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5

法布爾的《昆蟲記》不像一般的科學書深奧難懂。相反,它生動幽默,我一下子就被它深深迷住了。

我最感興趣的是《金步甲》這一篇。金步甲全身上下披着一層厚厚的盔甲,在和同類或獵物搏鬥的時候可以當自己的防護盾。法布爾捉來了二十幾只金步甲放在瓶子裏餵養。有一天,法布爾在散步時又撿到了一隻受了傷的金步甲。回到家,他把這隻受了傷的金步甲和其它健康的金步甲放在一起養。可當他第二天再去看金步甲的時候,發現那隻金步甲已經死了!它究竟是怎麼死的呢?法布爾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於是,他又捉了幾隻受了傷的金步甲放在瓶子裏,仔細觀察。經過幾個小時的觀察,他驚訝地發現:受傷的金步甲行動緩慢,那些健壯的金步甲趁火打劫那隻受傷的金步甲,一起攻擊它靠殼的部位,因為那個部位的肉質很嫩。其它金步甲把它的肉吃掉,只留下一個硬殼。看到這裏,我想:金步甲可真殘忍啊!

在法布爾的筆下,昆蟲世界妙不可言。食屍蟲會齊心協力地搬動物的屍體,然後在上面產卵;令人望而生畏的狼蛛會整天將自己的寶寶護在自己的身後,決不讓任何危險接近它們……為了寫出這部作品,法布爾將自己融進了大自然。他不顧危險,仔細入微地觀察每一隻昆蟲的動作、表情、生活習性。他為了觀察蜜蜂,不知道被蜜蜂蟄了多少次……也正是因為法布爾如此用心觀察,他筆下的昆蟲就像人類一樣會爭鬥,會合作,會為了孩子的安全奮不顧身,會為了免除後患將敵人斬草除根……

帶上翅膀,與小昆蟲做朋友。只要我們留心觀察生活,我們也會像法布爾那樣,發現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6

末的時候,我買了兩本書,一本是狼王夢,一本是雪豹悲歌,下面就讓我來講講我讀狼王夢的感受。

狼王夢裏有兩個主角一個叫紫嵐,一個叫黑桑,紫嵐是黑桑的妻子,黑桑一直想與狼王洛戛決鬥,然後讓自己當狼王,可不小心被業主的獠牙戳穿了頭骨,死了。黑桑死後不久,紫嵐就懷了黑桑的孩子,經過痛苦的分娩後,生了五隻小狼崽,可下了一場大雨,凍死了一隻小狼崽,剩下的小狼崽分別叫黑仔、藍魂兒、雙毛和媚媚,其中媚媚是母狼。紫嵐很喜歡黑仔,因為黑仔長得特別像黑桑,所以她要把黑仔培養成像黑桑一樣的狼。終於,功夫不負有行人,黑仔很出色,但被老鷹殘忍的抓走,吃掉了。紫嵐並沒有放棄,她要繼續培養藍魂兒,把他培養的更好,可他也死了,是被捕獸夾夾住後被紫嵐咬死的,因為紫嵐相信被咬死被比人類抓好。藍魂兒也死了,只剩下雙毛和媚媚了,紫嵐又要開始重新培養雙毛了,可雙毛太懦弱了,最後雙毛也死了,自己也斷了一條腿,也老了。最後紫嵐把希望放在了狼子狼孫身上。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在做事時遇到困難不要放棄,要堅持到底。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7

英國著名童話作家劉易斯·卡羅爾有一部作品,名叫《愛麗絲漫遊仙境》。這本書曾經風靡了整個世界,成為一代又一代孩子乃至成人最喜愛的讀物。這幾日,為了深刻體驗一下這好評如潮的《愛麗絲夢遊仙境》,我仔細將它讀了一遍,彷彿又重新回到了那充滿童真的世界。

?愛麗絲夢遊仙境》講述的是小姑娘愛麗絲為了追趕一隻白兔而掉進了一個神奇的地下世界的故事。在這個世界裏,喝一口水就會縮得如同老鼠般大小,吃一塊蛋糕又會變成一個巨人。她還遇到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人和動物:渡渡鳥、蜥蜴比爾、柴郡貓、瘋帽匠、三月野兔、睡鼠、素田魚、鷹頭獅、公爵夫人。

愛麗絲還在一扇小門後的大花園裏發現了一整副非同尋常的撲克牌,牌裏有紅桃王后、紅桃國王和紅桃傑克等等。在這個奇幻而又瘋狂的世界中,似乎只有愛麗絲才是唯一清醒的人。她不斷探險,不斷認識自我,不斷成長。當她終於長成為一個“大”姑娘的時候,猛然驚醒,才發現這一切原來都是自己所做的一場夢。

讀了這本書,我對主人公愛麗絲充滿了喜愛。我覺得愛麗絲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小姑娘,她善良、可愛,在生活中始終充滿了好奇心,而且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夠自力更生。那麼,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像愛麗絲這樣充滿童真的人呢?這份可貴的童真現在是否隨處可見呢?我們現在已是六年級的學生了,在不知不覺中是不是已經丟失了某些原來曾經一直伴隨着我們的東西呢?這一連串的問題接二連三地從我的腦海中蹦了出來。是啊,我們在不斷地成長着,也許我們以前和愛麗絲一樣,同樣擁有天真純潔、愛幻想的特點。可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在成長的過程之中,我們可貴的童真是不是也在一點一點地減少了呢?

記得以前我還讀過另一部小説。小説的主人公和愛麗絲一樣:個性鮮明、善於幻想。一條林陰道在她看來是“潔白的歡樂之路”;一個池塘在她看來是“水晶湖”;而一朵普通的花兒在她看來則是十分美麗的“白雪女王”。這部小説是露西·蒙格瑪麗的名着——《綠山牆的安妮》。我希望大家多讀讀這類小説,從小説的主人公上發現自己曾經擁有,而現在已經快要失去的那份童真。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份歡笑,快樂的心情就會遍地開花;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點幻想,新的發現就會接踵而至;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份童真,一切悲傷和煩惱就會不消自溶。我希望我每一天都充滿歡樂,充滿幻想,充滿童真。

寫讀後感的模板篇8

居里夫人是父母五個孩子最小的一位,但是她出生後,她的母親已經感染了結核病,她從少沒有得到母女那種親呢行為,哪怕是一個擁抱,她的母親親切地叫她瑪妮雅。當她四歲的時候,她的智商就過人了,她能流利跟着讀姐姐書本的內容,但是他的父母不想過早開發她的智力,她想看書時,是用別的事情去代替。對比現在早教班像春後竹筍那樣多,是因為很多家長太渴望小孩成長了。不要過早開發智力,真的值得學習。

當瑪妮雅讀書時,不幸失去了大姐和母親的疼愛,童年多少有一些心裏陰影。學生時代,她刻苦學習,非常用功,是日後成為科學家不可缺少的原因之一。

瑪妮雅父親是一位好父親,雖然失去了母親,但是父親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指引人。讀完中學後,瑪妮雅去了做家庭教師,寄錢給姐姐讀書,讓人感受到手足情深。期間和那户家庭的兒子相愛,但是由於門第的原因,對方家庭竭力反對,戀情無疾而終。

最觸動我的是瑪妮雅在巴黎求學期間,由於費用不多,每天只能吃一點,啃一小蘿蔔和半磅櫻桃,用功到清晨三點鐘,只睡4個小時,艱辛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一個人的成功不是隨隨便便的,背後付出的辛酸,又有多少人能知道呢?

居里夫人為了科學研究,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堅持不懈,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當確定一個目標的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堅持下去,總有實現目標的時候,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不妨看看《居里夫人傳》這本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