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版關於《範愛農》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5W

讀後感的好處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很少有人在看完一部作品後主動去寫讀後感,小編想應該也是對於讀後感毫無思緒,無從下筆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熱門版關於《範愛農》讀後感範文三篇,以供參考。

熱門版關於《範愛農》讀後感範文三篇
關於《範愛農》讀後感1

回到家後,我就看了《朝花夕拾》中的第一篇,也就是《範愛農》。也許是魯迅寫的文章吧,還沒看,就希望着能夠儘量看懂。的確初看下來是有些地方沒有讀懂,但來回仔細看了幾遍,就漸漸的瞭解了魯迅所要表達的情感。

剛開始看開頭的時候,我還以為範愛農的確是個值得人氣憤的人。自己的先生都被捕了,居然還無動於衷。不過繼續看下去,我才發現他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子,而是由於魯迅的無意中的搖頭而使他和魯迅做對罷了。經過了時間的推移兩人再次相遇時,遍不計前嫌,“化敵為友”了,其實範愛農是個正直倔強的革命青年,並且也很勤奮,這些都能從後文中幫助魯迅做監學中能看出。

魯迅寫這篇文章在悼念範愛農的同時,也是對那個時期,社會的黑暗的批判,體現了那時候的一些革命青年遭受的苦難,範愛農就是他們中的一個例子。後文中,提到他屢遭排擠,在社會中沒有他的容身之處。魯迅先生後來聽説他淹死了有些半信半疑,因為他很熟悉水性,但心中還是覺得肯定死了。畢竟在那樣一個年代裏,這樣的人怎會有好的出路呢?所以作者覺得不太可能是失足而死,而是自殺。這也間接的批判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

文章雖然只是通過幾個片段來描寫範愛農這個人的,但從字裏行間能夠體會到其為人。我看完後也對他如此早的離開人世也感到惋惜。同時也對當時社會的黑暗感到無比的厭惡和痛恨。為什麼要這樣摧殘當時的那些熱血青年?

我只能説,他們真是生不逢時,如果他們能活在現在這個年代,我相信肯定能一展抱負,大有作為的。但也只是一廂情願,歷史的長河雖然在不停的流動,範愛農這樣的革命青年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我們仍然應該擁有他們的一些精神,保持不滅。

關於《範愛農》讀後感2

讀了《範愛農》,我深有感觸。

魯迅在安徽巡撫思銘被刺殺後的同鄉會中,發現一個高大身材,長頭髮,眼球白多黑少的人,對魯迅的意見大抵是反對。一問才知道:他叫範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魯迅就憤怒起來了,覺得他太不勇敢,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一個電報也害怕,於是堅持要發電。於是兩人便成了冤家,致使魯迅厭惡範愛農甚過滿人。

直到革命前一年,兩人才在紹興相見,成了好朋友。一同喝酒時魯迅又翻出那段往事,範愛農與魯迅處處作對,原來是魯迅再税關的一次搖頭,使範愛農以為魯迅瞧不起他。

這告訴我們,要與他人多交流、溝通,闡明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避免很多誤會。如果魯迅在同鄉會上問一問範愛農,或許兩人早就成為朋友了。

我們要使自己的心胸更加寬廣,對他人的錯誤行為加以體諒,畢竟每個人都不可能不出差錯。但原則上的問題不能讓步。魯迅和範愛農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分析。所以,我們還要學會換位思考。

同時,我們對事物也不要太敏感,範愛農把魯迅的一次搖頭當作輕視,實在不應該。

總而言之,只要有寬廣的心胸,就會避免很多誤會。

關於《範愛農》讀後感3

最近總是在翻看《朝花夕拾》,總以為魯迅的文章每一段時間段讀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觸。於是又捧着書本讀了起來,今天讀到的這篇文章是《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中的最後一篇文章,是魯迅先生追憶好友的一篇文章——《範愛農》。

對於範愛農這個人物的表現手法,魯迅先生似乎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來傳達對人物的評價。開始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因為徐錫麟的事情,兩人的矛盾頓顯。無論範愛農至於先生,還是先生至於範愛農,兩個人都是不太對付的,範愛農不喜歡先生溢於言表,先生確實覺得範愛農可惡的可先革命便將他革去!可見,二人在日本留學之時,關係是相當不妙的。

魯迅先生本與範愛農並無任何瓜葛,但在回國以後,兩人卻又偏偏再次相遇,而且還很好地化敵為友了。經過不斷的交流,兩人對社會的改革理想,都是讓他們成為無話不談的摯友的催化劑,再後來機緣巧合,兩人還成為了同事,這樣的階級感情又深了一步。可惜,有聚終有散,範愛農與先生亦是因為工作原因而分別。

縱觀範愛農的一生,從他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他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先生用自己的筆描寫了這位同仁,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表達了尊敬。

範愛農終是無法在這樣的一個黑暗的社會立足的,他內心的痛苦悲涼或許真正只有先生能和他產生共鳴吧。範愛農生活越來越拮据,一天晚上,在醉酒之後,範愛農溺死於河中。先生亦不知到底是自殺還是失足。

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先驅者註定了是悲涼的一生,那段黑暗中,作為這個脊樑的知識份子更是如此。讓我們向這位在黑暗中覺醒着的知識分子致敬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