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7W

閲讀的好處人盡皆知,為了記錄自己的收穫和思想更新,及時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以供參考。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8篇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1

《浮生六記》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放假期間我拿起這本書開始閲讀起來。

雖然它是文言文版的,讀起來也非常順,我首先看的是第一記《閨房記樂》,作者先交代了自己的身世,他是處在蘇州的一個較富裕的家庭,小時候他有許配過於氏。但是於氏在八歲的時候就已經夭折了,後來娶了陳氏,陳氏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喜歡看書,非常有才華。成婚後兩人相濡以沫,約定白頭偕老。然命途多舛,常常事與願違;幸而二人不落世俗,善苦中作樂,耳鬢廝磨二十三年,至芸積病身故,仍情深如舊。

著名的散文家,俞平伯一生鍾愛《浮生六記》,贊其"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林語堂則視之為知己:"讀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

《浮生六記》用樸素的文字記敍了沈復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他和妻子在生活中相處融洽,又有共同愛好。有一次沈復得了水痘,妻子為了給他祈禱,每天開始吃齋。在現實生活中的情侶經常為了一點小事情就吵架,而且互不相讓,很多最後還不能和解,甚至傷害彼此的信任。

讀完這本書以後我明白兩個人要和諧相處就要相互瞭解,相互關懷,不管對愛人還是親人或者是朋友。因為對別人好我們也可以得到快樂。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2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芸,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後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後想到血疾並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並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並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並無家人間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芸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於自己,最後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係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芸,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芸出門,何來“憨園負芸”、“阿雙逃矣”。哪怕芸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後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芸,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3

《浮生六記》我相信淳樸恬適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説“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是宇宙間美麗的東西。在我翻閲重讀這本小冊之時,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這安樂的問題——讀了沈復的書每使我感到這安樂的奧妙,遠超乎塵俗之壓迫與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然而我自信這種説法不至於是溢美。想讀這書的,必有能辨別的罷。以上這兩段話是俞平伯和林語堂對此書寫的精彩書評,覺得説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讀此書有從書中的感觸到,過度教養的影響,不只是教養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現代父母對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顧與教導,正面回饋卻似乎不如預期,究竟教養出了什麼問題?過度的保護、指導與關愛,不僅是個別家庭的教養問題,更是影響整體發展的社會問題,值得反思與警惕。我們都忘了,我們該養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養的目標,應該是養出一個心智、情感、能力都與年齡並進相襯的成年人。本書以此為中心思想,希望幫助父母平撫擔憂與恐懼,先放下亟欲為孩子鋪設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緒,而以更穩健的心態、更明智的愛,創造真實永續的教養效果。

在教養孩子之前,父母請先照顧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書打破一般教養思維,除了指陳過度教養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案,更聚焦於父母的心理建設與自我關照,懇切提醒父母別為了教養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當你能好好生活、工作與愛人,孩子就會以你的身影為榜樣,找到自己實踐成功、創造幸福的方法。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4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林語堂也曾經評價過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芸,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於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識了芸這個温暖賢良的人。

芸所生長的環境不是那麼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麼地位的家庭裏當媳婦兒,雖然有為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温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為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芸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並説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後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説最後憨園還是因為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裏,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芸的心胸開闊,温婉賢良。

芸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芸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芸的可愛之處卻被眾人所頌讚。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5

有幸在朋友的介紹下,近期看完沈復的《浮生六記》,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卻情真意切,清新自然。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痴情卻長久世間。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有多少赤子之心,便能賦多少閒情。有多少繁花似錦,便要有多少承擔滿眼凋零的勇氣。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6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題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後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脱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託辭。他自命清高,嚮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羣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於“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説芸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芸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芸的血疾復發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芸不是嫁給這麼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麼結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於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裏,只得歎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拗地滾着食物的神聖甲蟲又有什麼區別呢?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7

做個有趣的人真好,有趣的人相互陪伴過有趣的日子更是美妙。浮生六記實際上主要描寫的是生活的遊歷,是自傳體散文,而作者將自己遊歷的所見所聞分享給了大家,但其實存稿並不完整。

沈復之所以成為我們熟知的“沈復”,不僅僅依賴於他自身的才華、深情、意趣,很大程度上,還歸功於他的妻子芸。

“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此段描述已足見芸的魅力。

在那個時代,芸不僅能打理好家裏的事務,還能做女紅養家、自學識字,陪沈復賞花賞月、吟詩作對,把清貧的日子過的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她心地善良,心路活潑,感性風雅而不失緘默沉靜,難怪林語堂先生説她是“中國文學裏最可愛的一個女人”。反倒是沈復,半生遊學,卻一直碌碌無功,甚至多次意氣用事陷家庭於困境,始終未能給芸穩定富足的生活,四十一歲的芸終在深深的遺憾中客死他鄉。

沈復遇到芸,是幸運;芸遇到沈復,是幸運,也是不幸。他們相遇,是中國文學的幸運。

《浮生六記》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一個章節是“閒情記趣”,原來日子真的可以過成詩,而這首詩真的可以和錢沒多大關係,實為驚豔。

真遺憾,我喜歡畫畫卻不會畫畫,真想作一本插畫版的《浮生六記》,把沈復和芸的才情意趣都畫下來。

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最新8

初讀《浮生六記》時,總有一種“沈復幾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設法。細細評味後,才創造芸的才情與心愛若無沈復的慧眼識真和傾情書寫,便不能被髮掘,更不會被傳佈,我們也不能經由過程文字一見這兩百年前女子的風度。沈復看重芸的文藝風雅,芸恭順沈復的狷介灑脱,恰是他們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才鑄就二人幾十年如一日的舉案齊眉、相愛甚篤。若是沈復要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兒志在高官厚祿”,那麼兩人只需互相嫌棄,互相抱怨了。

沈復與芸的三不雅觀不雅觀同等、志趣相投無時無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記》的字裏行間裏。沈復説芸癖好既與我不異,並且能鑑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舉一動,對她使個眼色,她便息息相通,無不辦得頭頭是道。

搬到倉米巷後,因新居風光不如故居,芸時常傷感,又神馳老家丁老家“頗有野趣”的住處,沈復便請示怙恃,攜芸來到那兒那裏所避暑。芸説往後哪年,當與郎君在這裏造一個房子,繞着屋買十畝菜田,招來家丁僕婦蒔植瓜果蔬菜,來供給日常家用。郎君畫畫,我來刺繡,算作品詩喝酒的資費。如許平民菜飯,終身歡愉,不必方案去遠遊他處。沈復對這設法深為贊同。

沈復向芸襯着廟會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復便輔佐出主見,讓芸穿本身的衣服扮為男人。芸扮男人沒有合腳的鞋,沈復也輔佐:市場上有賣蝴蝶鞋,鉅細腳都可以穿,買起來也極隨意,且早晚可以當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嗎?芸欣然暢懷。

若是説沈復碰着芸是一種榮幸,那芸碰見沈復不也是一種榮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會,沈復對芸成心意,便向母親説:“若為兒擇妻子,則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奪取來的幸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