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39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背後含義,寫讀後感是一種審美體驗,可以培養我們的審美情感,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7篇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1

讀李清照的《如夢令》,我們要知曉當時的背景:李清照與趙明誠夫婦感情篤厚,但是“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並抓住一問一答進行分析,我們就不難領悟到這首詞的感傷情懷,既有愛花惜春的遺憾,又有紅顏易老的傷感,更有惜別懷人的煩悶,幾股愁思扭結,於“短幅中藏有無數折”。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詞作之一。

詞中充分體現出作者對大自然、對春天的熱愛。這是一首小令,內容也很簡單。它寫的是春夜裏大自然經歷了一場風吹雨打,詞人預感到庭園中的花木必然是綠葉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捲簾人”詢問室外的變化,粗心的“捲簾人”卻答之以“海棠依舊”。

對此,詞人禁不住連用兩個“知否”與一個“應是”來糾正其觀察的粗疏與回答的錯誤。“綠肥紅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對春天將逝的惋惜之情。詞的寫法別緻,側重於從聽覺方面來塑造形象並構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鋪直敍地去描寫百花凋殘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後,從“昨夜”寫起,通過“雨疏風驟”,從聽覺上展開聯想,然後轉化為視覺形象:“綠肥紅瘦”。值得指出的是,這“綠肥紅瘦”四字只不過是作者內心虛擬想象之詞,它還有一個向客觀現實轉化的過程。正因為這首詞有一個從聽覺到視覺,有一個從內心到客觀現實的轉化過程,所以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便於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這首詞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這裏。其次,通過問答進行感情上的對比烘托。這種寫法,不僅語言精煉生動,結構也由此顯得分外緊湊,使讀者有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養以及感情上的細微差別也都歷歷在目,詞也由此而顯得生動活潑。“卻道”一句,寫出了“捲簾人”觀察上的粗疏與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襯托出作者體察的細膩與情思的深婉。沒有這種細膩的體察與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寫出好作品來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擬人化的手法。詞中把本來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來用以形容綠葉的繁茂與紅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漸消失。這一句不論是在語言的提煉上還是在修辭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極富創造性的。前面説過,這首詞很短,總共不過三十三字,但它卻能通過生活中一個極其普通的細節,反映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用語平白淺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黃了翁在《蓼園詞選》中説:“一問極有情,答以‘依舊’,答得極淡,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悽婉,卻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無數曲折,自是聖於詞者。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2

一向都喜歡婉約派的詩詞,李清照的屬最愛了,但是也僅僅是喜歡而已,並沒有把每首都背下來,雖然每次都豪心壯志説要背完,每次都會被耽誤,李清照讀後感。還是怪自己沒有恆心吧。這次跟着師父學寫詩,師父説一開始要背詩,其實光光背詩還是一件挺愜意的事,唐詩的類型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還是偏愛於宋詞多點。背了好幾首離愁的詞,不是故意挑選的,按照順序背下來,確實離愁的詩很多,怎麼説,現在對於寫詩還是沒有多少概念,只是模仿還可以。分不清詩詞的結構,每個詞牌名的特點,這讓我有點糾結。關於離愁的詩,印象比較深的就是范仲淹的御街行和晏殊的

蝶戀花了,“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升級版,也是我的最愛。兩首詞基本都是先寫景再抒情,寓情於景,讀後感《李清照讀後感》。落葉和西風肯定是少不了的,獨上高樓亦是相同之處,可以想象的是登上高樓,聽着耳邊的風聲以及樹葉掉落的沙沙聲,寂寥的看着只知道照亮朱户的月亮,加深了內心的離愁相思。“諳”意為熟悉,兩首詞都有用到。説説在這兩首詞裏學到的詞吧。欹:傾斜的樣子。香砌:有落花在上面的台階。練:素色的綢。(ps:練這個字貌似高中有學過,不過不記得了)。其實蝶戀花的景物描寫更加生動,從景物描寫中完全可以看出主人公的哀愁,檻菊愁煙蘭泣露,蘭和菊都是象徵着品格的高貴純潔,愁的.是菊,哭的是蘭,實際上真正傷心的是主人公。其實背完這兩首詞心裏感觸還是挺多的,就是感覺用文字描述就有點困難了,正如寫詩的時候,明明知道要表達的意思,但是卻找不到正確的詞。ps:寫了一段不算讀後感的讀後感,望師父指點一二。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3

李清照是為人熟知的才女。我讀了一篇關於她的一篇故事——《才華初露》。

李清照自幼熱愛文學。有一次,父親李格非把他朋友張文潛的一首詩給她學習。李清照讀了幾遍,認為這首詩不夠客觀,便按自己的想法寫了兩首詩。一天,父親在家裏請客,眾人讓李清照展示一下她的才華,李清照便把自己最近寫的詩文拿去,就是那兩首詩,並把張文潛的詩也拿了過去。客人門看後讚不絕口,都説比張文錢的事還好,敢與才子的是提出不同的看法。父親更重視女兒的才華了。

從這篇故事我明白了:學習不能一味的盲從書本,不能囫圇吞棗的`接受他人的觀點,要通過分析和思考產生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到的知識才是深刻又不容易忘掉的。李清照雖然只是個孩子,卻不迷信權威,敢於對才子的詩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一特點,值得我們學習。

的確,我是一個喜歡附和別人的觀點的人。有一次,別人問我:“你有沒有看昨晚的《xxx》?超好看,對吧?xxx超酷``````”我並不接觸這些,但為了不顯示自己見識少、不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個“二百五”,我就只好附和道:“是啊是啊是啊是啊是啊!”好長時間之後(約幾個月),我才問:“呃,那個xxx是講什麼的來着?”有時候,我認為有一個什麼更好的方案之類的,見大家都沒開口,我也就會把嘴巴封得死死的,如同拉上拉鍊式的,結果自己把這東西憋在心裏很不是個滋味——很不好受。現在,我依然是如此。看來,我以後要改了這個習慣,這樣,對自己也好,對大家也好,這樣就不會患上“心裏難受症”了。

?李清照才華初露》對我大有啟發。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4

往事隨影,揮手便散,瞬而凝形。夾扶着清風,伴隨着歡笑,憂愁,傷苦,漸漸消失在風的衣角之後,但又隨着風竄上衣領。

即使你無法握住風的衣邊,但是它會在你的身邊久久盤旋。

記憶中的溪亭就像一根弦纏住她的腳腕,讓她在繁華中,佇是。時一時,年一年的落日很平凡,在她的眼中卻化成了一輪紅月掙扎着最後的餘暉。被落日燒紅的天空與悠悠的浮雲在紅光中搖曳。她,也只有她,這平淡無奇的一幕在她的眼前回映。

完美的落幕下,舉一杯清酒在船頭暢飲。餘暉下,長長的影子被拽的很長很長。她沉醉在這時分,杯酒如同杯水不覺地飲下,微微醉意,心醉,身也醉,忘記了迴歸的路。

小舟在湖中盪漾,搖搖晃晃,泛起圈圈波紋,湖中的荷葉也隨之起伏。星光披着夜行衣,踏着悄悄地腳步來到夜色之下。她心中的情致不得不收斂,划動着小舟,漂浮在寧靜的湖面上。

緩行的小舟停止了前行,水花濺上船頭,打濕了夾板。藕花攔住了歸路,醉意下慌張地划動着小舟,驚起鷗鷺。來自被攔住的慌張化成了一片歐鳴,她笑了,笑自己是那麼地失措,放下手中的漿,看着驚飛的鷗鷺。

回憶在我們的腦海迴盪,我們不知道這一份屬於她的,又會佔有多麼的地位。

歷史已經流淌而過,也沒有書籍可以供我們考證,只有這首詩還在夜幕下徘徊。

品味她的每一個字,都是那麼地清新,自然,也不會有一杯清茶比它還清。在日暮下她就如同失路之人感傷着餘輝,在星輝下她是那麼的無助,但短暫的失態卻沒有破壞她渾然的氣質。

無限的落幕,也許會讓她飲醉天明,也就是星輝點醒了她,但沒有點醒她的內心。

她就如同一個謎,很近,在我們眼前,是這首詩;很遠,有千年,已經離我們而去,很近很遠只是一個念,在日暮下一直有着她的背影。

也許她只活在那個日暮下,那一個日暮記載了她的全部。

也許她也活在那個星輝下,那一點光照醒了她。

也許她也活在那首詩中,那一篇流淌了她的回憶。

而我,寧可相信她只活在了那個日暮之下,她的背影是那麼地失落,手中只有一杯清酒獨飲,也只有飲醉才能釋懷,消愁。借酒消愁,愁更愁。

驚起一灘鷗鷺。

驚起的鷗鳴是一杯醒酒茶吧。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5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鑑賞一首詞。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種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難説的一個字。佛經用三藏十二部都沒全説清。詞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虛空。手通意。所以如來之手連孫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種感官感物不同,不僅有高低,各職不同。一般人都喪失倆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還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準確。

常記溪亭,是心與意識,溪為心記住的物,是不磨滅。亭為意造,在一段時間不磨滅。溪對人與萬物來説,是最珍貴。作者的心也是這麼認為。可以説刻骨難忘。沉醉是五根隨心而高興,還希望心時時帶它們去玩。五根感覺要差些,只能用醉來形容。所以不知歸路。這裏‘歸路’是比興,是心所感覺的路,這裏作者感覺身體太放縱了,忘記心來世間的目的。

興盡晚回舟,一個晚字,當然有後悔之意。舟是渡人與萬物的。

誤入藕花深處,藕花是長在鬱泥裏,艱難突破水層。這裏只佛看見人們生活艱難而憂鬱。

全句是説李清照進入佛門感覺晚了些,但她還是如溪水高興得很。

爭渡,爭渡。是一爭一渡,再爭再渡。爭是萬物再生存中竟爭,萬物難逃這個法則,這叫命運。渡是自己生存下來還得捨身軀救別人,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經危險,明知危險還去駕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會死,但還是跳進火中。這時命運與生命就容入一體。.所以爭渡四字是人們幾千年都沒搞清的問題。一般人難以協調。這時受驚得是鷗鷺。鷗鷺是一種能飛但又不肯飛的鳥,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對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僅學佛。還學易。這首詞還包含易經河圖與洛書。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6

回首中華千年的古代文學史,仿若一部男性作家專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數,大多隻以一篇或幾篇作品一露崢嶸,題材也僅限於閨閣之中,難成大家。而李清照的出現,無疑為女性文學史上失衡的天平增添了一個分量極重的砝碼。

沐浴着齊魯文化的光華,感受着家族書香氣息的薰陶,李清照早年生活在風姿綽約的女郎山和包孕靈秀的百脈泉,跟隨着父親與當世第一流的文學大家吟詠詩文,談古論今,自小就能寫出庸常文人難以望其項背的文章,且受到了父輩們的青睞。

京都是無數天子腳下的一方寶地,懷揣着對汴京的無限嚮往,清照與母親隨後奔赴汴京與父親一同生活。待清照成年時,她與當時的太學生趙明誠結為連理。夫婦兩人情投意合,志趣相投,情感甚篤,也一同搜求金石字畫,撰寫古書,琴瑟諧美,其樂融融!如清照初婚後的習作《減字木蘭花》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叫郎比並看。”嬌嗔中把初婚女子的心事和盤托出,可見郎君如意,兩情相悦,樂在其中矣!而趙因官職在身,不免常要小別美妻,此時從清照的習作中不難看出新婚女子對夫君的深深思戀之情。如《怨王孫》裏“樓上遠信誰傳?恨綿綿。”可見清照的望夫心切!

怎奈好景不長,父親李格非在官場屢遭迫害,不久便撒手人間。母親更是於這個多事時節病逝。明誠感疾,駕鶴西去,相見直要待來生!此時的清照就像被遺棄的孤雁,前路漫漫,等候着她的是顛沛流離與世間險惡。

傷之切,悲之痛,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諸如“吹蕭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這類的悼詞,任誰目觸都不禁催下數行淚。景同人非,物在人亡,焉得不悲?

因此,古代文學史上,清照絕可佔據一個席位。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或許仍不足以闡述清照在文學史上的功不可沒。

讀李清照的詩讀後感篇7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李清照十六歲時所作的《如夢令》。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也許是良好的家境讓她年少時可以飽讀詩書,有了後來的“千古第一詞女”。十八歲前的李清照有着對未來良人的嚮往,從她前期的詩中可以看出她的少女情懷。她是個不受世俗約束的自由自在的少女,哪怕是後來的.與張汝舟離婚,也有着不屬於當時女子的霸氣。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18歲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紀,對於李清照來説也不例外,因為她遇見了二十一歲的趙明城。對於李清照來説趙明誠是個很好的良人,婚後與趙明誠在青州居住10餘年,生活美滿、琴瑟和鳴。真想讓時間停留在此刻,可是該來的還是要來,李清照46歲時趙明誠病死南京。

49歲時李清照輾轉多地,留在臨安(今杭州),那一年國破家亡。亂世之中她遇見了張汝舟,可婚後發現那張汝舟竟是無賴,對李清照拳腳相向,於是她不顧當時的禮法跟張汝舟離了婚。之後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臨安,一住就是二十年。

後半生的她如浮萍,寫的詞裏大多都是離愁,沒有了年少時的情懷,只是在這亂世中安定。後半生的她大多數的時間在關心國事,直至去世前,她都沒有再嫁,也無子嗣。

這就是李清照,有着女子的賢淑,卻也巾幗不讓鬚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