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7W

堅持每天看書,一步步提升自己。課外書是豐富孩子的心靈世界、培養孩子興趣的最佳途徑。那麼在讀了某些書籍後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歡迎參考查閲!

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
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

習近平總書記説,“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經歷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以昂揚自信的姿態邁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青年能暢享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是青年搶抓發展機遇的新時代,更是青年建功立業、大顯身手、彰顯自信奮鬥姿態、走向未來的新時代。

近日無意間與《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相逢,頗有相見恨晚之意。與此書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爺爺,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感傷,並對我敞開温暖的懷抱。我慶幸,在以後的時光中,可以和他在書中飲茶談笑,更慶幸的是,經過與他隔書相望,我看這個世界的時候有了更多的角度。

在“談讀書”中,朱光潛先生闡述了讀書的益處及其方法。學,不僅僅依靠生活經歷的積累,也需要平時多讀書。在一本值得讀的着作當中,我們會得到人生的新認知或者是心靈的感悟。作為青年的我們,更要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在書中寄託我們的情感,在書中,可以保持最初的自我,守住心中的那份本心。

在“談動”中,朱先生説到:“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於泄;鬱由於靜止,求泄的方法在於動。”依朱先生之意,動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活動,它更多的代表了一份生機。憂鬱的人必定是沒有生機的人,而那些整天生機勃勃的人,他們憂愁的時間肯定不多。對於我們青年而言,要充滿生機的面對每一天。

在談“靜”中,朱先生指出人生樂趣的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靜”是指心靈的空靈,唯有做到心靈的空靈,才能在這嘈雜的世界中去領略,去感悟。現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所以在忙裏偶然偷閒,閒中偶然覓靜,於身於心,都有極大裨益。

在十二封信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封信,《談擺脱》一針見血的點出人生的悲劇在於沒有勇氣和魄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沒有勇氣和魄力拒絕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莫名的傷感並非無狀,而是生機被抑鬱。生機重在動,在動中體會生機和舒暢。舒暢自然是好,抑鬱了又何妨?又何須遮掩,發泄疏導出來自會灑脱舒暢。《談擺脱》是朱先生讀黑格爾討論悲劇的文章時所闡發的感想,得出了悲劇都出生於兩理想間的衝突的結論,鼓勵青年認準自己的目標,專注而又大膽的去追,捨棄旁枝末節。

朱光潛先生這十二封家書所説的話,都是由自己的生活體驗而來。讀這些信時,不僅為其所講之理所折服,更為其字裏行間流淌洋溢的情感所打動。《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不僅對我們現在的青年朋友有很大的指導意義,更引領我們到更高一層的世界,為青年立志提供方向。

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

十二封信,每封信里人生導師朱光潛先生就年輕人所面對的某一問題,給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就讀書,先生認為“讀書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有沒有決心”,在書的選擇和讀書的方法上也要有所注意。就戀愛,先生認為“戀愛是人格的交感共鳴,所以戀愛真純的程度以人格高下為準。一般人誤解戀愛,動於一時飄忽的性慾衝動而發生婚姻關係,境過則情遷,色衰則愛弛,這雖是冒名戀愛,實則只是縱慾。我為真正戀愛辯護,我卻不願為縱慾辯護;我願青年應該懂得戀愛神聖,我卻不願青年在血氣未定的時候,去盲目地假戀愛之名尋求泄慾。”

雖然這些信是將近一百年前所寫,但其中的哲理和技巧放在今天來看也毫不過時。“太貪容易,太浮淺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先生關於百年前的年輕人存在的毛病的概括,放在今天也依舊一針見血。或許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和迷茫,年輕人有的毛病,從古至今都相差無幾。

讀完這十二封信後收穫和感觸頗多,雖然這些道理並不新奇,甚至有些像心靈雞湯,但由先生之口説出來卻極具信服力和感染力。有句話叫“懂所有的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但我相信這些道理一定會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自己,鞭策自己朝着更好的方向走去。也遺憾沒有在更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些信。

“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説,就順着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着什麼?我説,生活就是為着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説,人生是多麼苦惱呵!我説,人們並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並不算奇怪。”為朱光潛先生的豁達灑脱人生態度所感服。

也為自己在某些生活態度上與先生達成一致的看法而感到喜悦。如我也認可在人生中生活始終排在第一位,而生活又在於體驗和感受。如先生所説“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當然,對於生活中美的感受、樂趣的發現我遠不及先生。

“每讀到一種好作品,看見自己所久想説出而説不出的話,被他人輕輕易易地説出來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獲我心’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懷慚怍。”讀這十二封信,常有先生所説的這種感覺。為彌補這種慚怍,就要向先生學習,更加用心去感受生活。

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

《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我正式開始讀的第一本書。

我是一名腦殘型文盲,根本沒有選擇與評價書籍的能力,更沒有隻看經典原著而進行自我昇華的本事。所以,不設防,隨性,隨機,相信開卷即有益。之後或好或壞,全憑我自己的造化了。

書中的“談多元宇宙”“無言之美”以及“談美”三篇短文,堪稱偉文。我的語言已經無法表達我對這三篇短文的讚美了,來個無言之美吧。最驚歎於作者的分類方法以及説理方式,故此重新表述一遍,用我自己的方式,以達到我自己可以用的目的。事實上,作者的這些分類,也將會是我今後所採用的分類。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發展到極點,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價值標準。我們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如果勉強以甲宇宙中的標準,測量乙宇宙中的價值,則乙宇宙便失去獨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儘量發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處於無形。”有三個這樣的宇宙。第一個為“道德的宇宙”或稱“實用的宇宙”,第二個是“科學的宇宙”,而第三個則是“美術的宇宙”。

“一般人所以為最切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與社會俱生的。”在這個宇宙中,我們採取的是實用的態度。這裏是實際生活,在這裏“有所為而為”。“善惡是”道德的宇宙“中的價值標準”。

“在”科學的宇宙“中,價值標準只是真偽。在這個宇宙中,我們要把自己的成見和情感完全丟開,專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探求真理。理論本來可以見諸實用,但是科學家的直接目的卻不在於實用,他們要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中尋出事物的關係和條理。”

“”美術的宇宙“也是自由獨立的。美術的價值標準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惡,只是美醜。在這裏,我們需要脱淨了慾念意志和抽象思考的”直覺“,去見那叫做”形象“的孤立絕緣的意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

於直覺時的特質。”

居然可以這麼分類,還是,就應該這麼分類?

2022年精選關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讀後感範文


十二封信,信筆拈來,字字珠璣,暢讀便深感其美,大約朱先生也是性情中人。朱先生主張情於理先,道德先於法律,無情則無趣,而“趣”也是人生一幸事,不可或缺。

朱先生説“所謂領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尋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漢只管滿口吞嚥,會喝茶的人卻一口一口的細啜,能領略其中風味。”人生亦如飲茶,“領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於天資,一半也由於修養。大約靜中比較容易見出趣味。”所謂靜,便是指心界的空靈,不是指物界的沉寂。能尋得人生之“趣”與“美”,便不枉此生。

朱先生談到“學問”,亦有其主張。到底是“通”還是“精”自古爭辯無數,朱先生的主張是先博大而後精深,如沒有以“博”為基礎,則如空中樓宇,被人恥笑。“中國學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談高遠”,根基在各門手藝中都見其利害,如扎馬步之於武功,氣息之於歌聲,根基穩固樓宇才矗立不倒。

談到人生之苦,朱先生竟也能一針見血,“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而人如能順着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蟲魚一樣,不計較,不埋怨,不奢望,人生自然淡然。“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如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造成功的快慰?有想象的田地,我們才有希望。有喜有悲,人生才完美,沒有悲劇的人生,也必然索然寡趣。

今日壞事,腹痛不止,本無意功課,然捧書小品,心亦明朗開來。連文字亦優美起來。故見修養之影響。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