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9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7W

所謂讀後感的內容必須是建立在認真閲讀的基礎上的,它會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穫,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9篇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1

名為六記,後兩記遺失,現存只有四記。

如果去掉第三記《坎坷記愁》,那真是理想的婚姻和生活:青梅竹馬舉案齊眉、對花吟詩對月小酌、拈花弄草潑墨作畫、浪跡天涯快意江湖,有沒有柴米油鹽之干擾、沒有爭風吃醋之煩憂、沒有追名逐利之市儈,這是中國文人所最求的最高境界,比陶淵明的隱居鄉間更勝一籌。令人嚮往之!

可惜生而為人要養自己的臭皮囊、為人子女做人父母要盡孝盡責,於是就悲劇了!追求詩和遠方是有條件的,要先處理好眼前的苟且!也許只有在為人兄友這一方面,沈復是無愧於心的吧:為友慷慨豪爽、為兄放棄家產!

世俗之人大多以成敗論英雄,如我之輩就忍不住邊讀邊噓唏感慨:沈復同學實在是缺乏為人處世和生存立世的能力,讓父母妻兒都極為窘困尷尬,最後妻亡女散、兒子夭折,只剩自己孑然一身飄落在外、靠朋友幫襯生活!作為一個男人、確實挺失敗的!

但是仔細想想,這樣的人也是挺難得的吧。世上極少數人既有深邃的思想又有超凡的能力;大多數人資質平平、能力有限,但不甘平庸無趣,有的孜孜不倦努力向上、有忙裏偷閒苦中作樂、有的精緻有趣小有情調,都想法設法活的精彩,綻放美麗,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苔花。沈復在借款途中尚能恣意出遊,且盡興攀高、驚的導遊瞠目結舌,俗世煩惱困不住不羈的靈魂!這樣的人生狀態確實值得稱讚和羨慕!

從文中看不出成書具體時間,大概是作者晚年吧。可能事隔多年,作者已平心靜氣、釋然豁達,對苦難坎坷沒有絲毫的怨憤:對父母弟友沒有責問和不平,對官場苟且沒有抱怨和批評,甚至不屑於花費筆墨將事情原委和盤托出,只用一句“母親看了一眼第妹”帶過了兄弟恩怨,用一句“看多了官場”繞開了名利之爭。這樣的宅心仁厚真是難能可貴!留下記憶裏的,或者説值得記憶的,只有童年的快樂、夫妻的和鳴、浪遊的痛快,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遺憾,其他的都不重要,任其流逝在時間的長河裏吧!

閲讀這本兩百年前的作品(1810~1830),相對於史記漢賦之類的早期古文,確實更為容易些。不像古文那樣簡縮嚴重,需要不斷的擴詞翻譯、前後連貫,才能理解其內容和邏輯。這本清末散文已經很接近白話文了,泛泛粗讀不做細究就能理解大概意思。如果詳讀,個別詞字需要工具書幫助:一部分是現在基本不用的字或詞,只在古文中能看到;一部分是現在還用的字、但是某些涵義已經基本不用了。

細細查看,覺得第二種情形非常有趣。“已”現在多用“過去、以前”的意思(已經、事已至此)、偶爾用其本意“停止”(死而後已、學不可以已),但它還可表示“太”(不為已甚—不做的太過分)、“後來”(已忽不見—一會兒就不見了)。哈哈,有時候指“以前”、有時候指“後來”。“倩”字現在基本只用在“倩女”一詞中,指美麗的女子,很多女孩都取名為“倩”,殊不知這個字本意為“男子的美稱”,也指“女婿”(妹倩—妹夫),引申為“美好”(巧笑倩兮),做動詞時指“請”(倩筆—請人代筆、倩僱—僱請)。漢語還真是複雜呢,不小心就掉坑裏了!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2

《浮生六記》,顧名思義,應有六記,但遺留下來的只有四記,有寫遊記的,有寫閒情記的(如何插花、養花,弄盆景等),有寫閨房樂記,有寫坎坷記。其中的坎坷記,是我自高中讀了《活着》哭得不已之後,第二本讓我傷心不已的書。

沈復的妻子芸,是一名妙女子,聰慧知書達理,甚至可以説有顆七竅玲瓏心,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如果她在那個年代,生為男兒身,其成就應該要遠高於沈復。

沈復與他朋友遇到難題時,總是她想出解決的法子。哪怕公公錯怪自己,丈夫要替自己辯解,她都不肯。他們夫妻二人的關係自然很好,一起到鄉下避暑,一起遊山玩水,吟詩會友,日子過得好不愜意。哪怕是在很困難、家裏已容不下芸的時候,沈復也毅然地帶着她到外面住,沒有聽從父親休了芸。只可惜沒有白頭,芸便離開了人世。

沈復在書中説:“恩愛夫妻不到頭”,雖不希望夫妻間相互仇視,但不可過於情深意重,以免不能白頭偕老。

我不知道所有的婚姻是否都會以愛情為基石,但我明顯是不認同沈復那句話的。如果從一段幸福指數爆棚但是短暫的婚姻、和一段平淡甚至有些無趣但是宂長的婚姻當中做選擇,我必定選擇前者。哪怕我因此而早早歸去,也終究是沒有遺憾了。

我曾問過他:“你希望自己能活到幾歲?”他説70,我説那我活到69就好。説我自私也好,膽小也罷,我從來不敢想象,我們一起牽手走過那麼多的年歲之後,突然他會消失,那我還有沒有勇氣繼續活着,也是個未知數。所以,倘若真有那一天,就讓我先走好了。三毛説,幸好先離開的是荷西,不然他怎能承受這樣的痛楚?我知道我承受不了。我甚至想過,真有那天,我也不管孩子了,丟給公公婆婆或者哥哥嫂嫂幫忙撫養,我追隨他而去。

倒不是有多情深意重,我只是覺得,倘若此生已沒有遺憾,又何必獨活在這世上?我可以接受因為孩子、因為婚外戀、因為各種客觀的不客觀的因素分手,卻接受不了感情尚好之時突然永別。

我也曾問他,如果哪天我走了,你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忘記我?他説,五年吧。其實我不知道五年這個數字他如何得來,但當時年輕的我卻有些生氣,竟然只需要五年就把我給忘了?到底是不是真心愛我?

現在卻覺得,真要那樣,我希望一年都用不到。最多,最多半年就好了,然後你再娶個比我温柔堅強的女子,平靜安寧地度過餘生,我不要你日日夜夜活在痛苦裏,我也不要你長長久久地記得我。

關於生死,關於命運,關於坎坷,關於幸福,其實來來回回,不過是“浮生若夢,人生幾何”罷了。格子曾説,我對自己的生死一向坦然,是個可以隨時去死的人。我聽以後頗為震撼,心想她得有多通透的心性,才能悟得這般清明透徹。

好像話題有些沉重了,但其實《浮生六記》也講了許多有趣的好玩的事,比如如何用水盆做

成水底花開的效果,又記錄了好些景色妙曼的自然風光。最搞笑的是,有次我看到他們跟朋友偶爾會玩考試的遊戲,輪流做老師,給其他人出題,而且出題人兼做主考官,然後還要閲卷評分。不由對正在玩遊戲的趙同學感歎:“古代人好可憐啊,沒有手機也沒有電腦,只能以考試為樂。”

我心想,要是把他丟回古代,他要怎麼活下去呢?文不行武也不行的,幕僚做不了,生意做不了,估計只能耕種了。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3

“《浮生六記》儼如一塊純美的水晶,只見明瑩,不見襯露明瑩的顏色;只見精微,不見製作精微的痕跡。”——俞平伯

在未讀《浮生六記》時,我認為的愛情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愛的人一定能恩恩愛愛一輩子,但《浮生六記》卻讓我看清了真正的愛情,真正的夫妻。沈復與陳芸前半生伉儷情深,舉案齊眉,可以説是“教科書級的恩愛手冊”。但後來遭遇變故,被父親逐出家門,在外顛沛流離,生活困頓,但二人依然相濡以沫,不離不棄,直到最後陳芸客死他鄉。

陳芸很美,不僅是瘦不露骨,眉彎目秀的美,也是心靈的美。放在現代,我覺得陳芸一定是一個動手能力極強的寶藏生活博主。她親手做衣帽,摘梅子釀酒,用植物做屏風,做竹簾,做梅花盒。她既可以是紅顏知己,又可以是浪漫情人,多才多藝,感性風雅。從夫妻二人的點滴生活細節,可以感受到他們真摯的愛情。他們還打破封建舊思想的束縛和教條,讓我們還能看到超越時代的勇氣。這對夫妻做了現在看似平常、當時卻不敢想不敢做的嘗試。比如説,芸娘女扮男裝去看燈會,並與沈三白以“表弟”相稱。她自強自立,在父親病逝,家徒四壁的情況下,僅靠一個人做工,便撐起了一個家。這也難怪林語堂説:“芸,我想,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

生活不是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面對布衣粗食的生活,陳芸從未覺得苦,她總能用她的蕙質蘭心,給生活添點情趣。生活從不缺少美,只是缺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很多時候,在經過生活粗暴、苦澀的磨礪之後,很多人只能俯下身子,忘記了生活的初心,眼睛再也看不到美的東西。

淹沒於真實生活的愛,大抵不是一眼就心動的轟轟烈烈,而是你在我身邊肩並着肩,手牽着手,是我説唐詩,你懂李杜,我説漢賦,你知相如,我們仰慕着彼此的才華,又成為彼此心中的一葉舟。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4

“奉勸世間夫婦,故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語云:‘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鑑。”——題記

譯記道:“沈復簡直配不上他妻子”。初讀文章時,覺得沈復出身書香世家,滿腹經綸,又不乏浪漫情懷,所以對這個觀點持有懷疑態度。然而越往後讀卻越感諷刺。

沈三白,為墨客無儒俠灑脱之致,為人子無家成業就之心,為男兒無獨當一面之力。他自詡性格爽直,落拓不羈,其實都是毫無擔當的託辭。他自命清高,嚮往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將自己視作傲然不羣的風雅文人,卻終不過是個揮霍無度的、毫無擔當的、軟弱無能的凡夫俗子。

芸的死,是因血疾,以及弟亡母喪、憨園負義、不得公婆歡心的精神打擊。沈復卻偏偏將此歸咎於“恩愛夫妻不到頭”,他説芸是他的賢妻良友,是紅顏知己。就因為“自古紅顏多薄命”,芸就一定得早早的死去?如果當芸被誤解時他能夠站出來,如果當芸的血疾復發時他能夠及時籌錢就診,如果芸不是嫁給這麼個學問不高的窮酸書生,那麼結局是否會發生改變?

最可憐的,莫過於沈三白的一雙兒女,衣冠仕宦家庭出身的孩子,一個被送去當了童養媳,一個做學徒夭折。看到這裏,只得歎惜。

唉,罷了,罷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待清人跟以人的思想對待執拗地滾着食物的神聖甲蟲又有什麼區別呢?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5

“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題記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8個字足以概括沈復的一生,這麼兜兜轉轉一大半輩子,也許沈復在著《浮生六記》前都有沒想到,在他低谷時三個至親接連離世,沒有人能與分擔哪怕一點點的痛苦。從翩翩公子到潦倒人生的轉折,又何嘗不是人生在世,如夢一場。

但沈復的文字從未有一絲倉促,他是一個單純了一輩子的人。

這夢的前半段沈復笑着。他遇到一心上人,以為會與他共度後生。這芸娘吳儂細語,這芸娘浮動暗香。他與沈復過着清貧,但卻波瀾不驚的生活。

但是陳芸最終也因為公公的誤會,而與沈復一起被逐出家門。畢竟陳芸是清代的女子,也避免不了封建傳統。在長輩訓斥與誤會時,多將不與長輩爭辯看作孝順,那隻要一有猜疑,被逐出家門是絕對的。從被逐出家門起,似乎他們的命運就逆着走了。他們本不是有錢人,後來因種種境遇不得不賣書畫為生,但他們用慧心將生活過出清甜的美感。

這夢的後半段沈復不住的驚呼。他在夢裏體會到了什麼叫做蒼涼,什麼叫做“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麼一見傾心,那麼不離不棄,即使在妓船上也要尋覓一個與妻子相似的女子。雖然清代沒有一妻制,但沈復仍然只愛陳芸一人,那麼深情那麼真實。“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這是沈復對陳芸説的最後一句話。於是他醒了,他觸摸牀上每一個角落,沒了,沒了一絲茉莉香,苦笑着點點頭,繼續回味“來世”二字。

《浮生六記》有着落花自飄零水自流的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布衣蔬食的質樸,比李白的浮生若夢多幾份哀思與從容。我們都是平凡的人,沈復也是。每一個的人生都如一場夢,夢裏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這故事裏有樂有苦,有悲有喜。樂苦相間,悲喜交加,方為戲夢人生。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6

“令堂以老人之病,皆由姚姬而起。”——題記

芸,這位擁有了許多美好品質的女人,為何最後落到如此下場——“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初看只覺是因血疾,而後想到血疾並非平白無故。之前有許多引子,匯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悲劇。

血疾始因弟亡母喪,悲痛過甚。而最大的引子並非憨園,而是姚姬。

在古代的封建禮數中,一夫可納多妾,而妻乃父母指定。被強迫結在一起的並非愛情與親情,而是兩個人苦苦糾纏的一生,彼此間何來“信任”可談。沈父也想納妄,因為他與沈母並無家人間的温暖;沈母又不信任芸,認為她在信中亂寫。陳芸呢,她只想當一個好媳婦,不想破壞沈家的表面和諧,把過錯歸結於自己,最後支撐不住而崩塌。

這是一個家庭嗎?互相猜疑、不信任,他們只是被許多的上一代,用一雙籠罩世界的黑色大手關起來的毫無關係的人,在黑色的猜疑中互相折磨着對方。讓他們大打出手的,只是因為姚姬這個可憐的引子。她將黑暗中埋藏的封建禮教引出,撕破了血淋淋的手,手中填充的棉花密密麻麻寫滿了“表面和諧”與“封建禮教”。

憨園負芸,倒也是個引子。只是若沒有沈家父母趕芸出門,何來“憨園負芸”、“阿雙逃矣”。哪怕芸為情深之人,血疾也不會匆匆奪命。

她的後半生在“好媳婦”與“封建禮教”中被撞得崩潰。

姚姬,只是封建禮教的引子。而陳芸,只是封建禮教的受害者。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7

《浮生六記》是由清朝長洲人沈復著於嘉慶十三年的自傳體散文。該書描述了一幅作者與妻子陳芸兩情相悦,夫唱婦隨地追求質樸愛情的理想圖畫。然而囿於當時的封建禮教,作者與妻子至終未能白頭到老,不免讓人感慨唏噓。

在本書中作者把細微的平凡小事,以行雲流水般的文風訴諸筆端。細讀此書,很容易投入其中,或是日常對話,或是短途遊歷,亦或是插花品茶,總能從中尋味出人間的恬淡美好,且心嚮往之。其中最難忘的就是沈復先生與芸娘純粹的愛情,本書閨房記樂中有云:“情之所鍾,雖醜不嫌”,也許這就是鍾愛一人到達的極致表現,即使他醜也不會嫌棄。而閨房樂記中另一處的描寫也讓我頗為感動:“布衣菜飯,可樂終身”。漫漫歲月,若得一人廝守,又何懼外物簡陋?夫妻雙雙日沐人間煙火,夜品一盞素茗;日看窵遠雲升,暮觀明燭華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是何等美好,又是何等之幸!

然而,人生在世總有不預之事。作者的一生先後經歷了妻與子相繼離世的悲傷。與摯愛別離,無論是親見還是耳聞,都是痛煞人心的,作者也不例外。但難得的是,他沒有頹喪不振,而是登山痛飲、乘艇遊河,哪怕孤單也選擇繼續餘生。這也許就是沈復先生想告訴我們的:浮生一世,且到最終!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8

沈復書閒情,堪稱一絕也。餘早時亦附庸風雅,植花、養魚、觀畫、飲茶、聽琴、玩石、品風、賞月,無一不嘗,且津津樂道,自作文章,不期數十篇,結集而成書。然讀《浮生六記》之閒情記趣,方知餘皆淺嘗輒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記》書及養花、造園、盆景、書畫、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書飲茶,於書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數行,已令吾輩傾倒。吾嘗飲毛尖、觀音、普洱等茶數十種,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讀芸娘置茶葉花心,荷經夜含苞,明朝復取而飲,餘亦醉矣。若茶香透紙而來,裊裊如縷,不絕於口舌心目。餘醉處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飲茶之意,非在味之濃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頤書荷,已贈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單增其味,亦增其高潔也。是茶飲之,方得飲茶之真義。餘非茶不嘗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蘭,是真知蘭也,且有上品之蘭,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動餘心者,乃其蘭逝後,再不植蘭。為愛蘭也。餘亦曾植蘭數棵。然不善養,逐一而逝。其每逝餘皆購新蘭。雖亦嘗醉於其花之香,陶於其葉之形,較之三白,終非真愛。

與三白相類,餘亦喜觀花,嘗購瓶數枚,欲插花於瓶以賞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無疾而終。餘喜石,藏靈壁數枚。某日興起,置之於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於樹,然餘之花盆皆陋,亦無心購精美者,遂不倫不類。三白與芸娘皆盆景也。不獨其制之,賞之,盆景碎落之時,二人亦泣之。餘讀之感喟,不獨餘未嘗因景碎而泣,亦喟無有與餘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與三白共泣,亦能與三白共樂。三白每與友聚,芸娘皆拔釵沽酒,助其興也;亦能妙思制蟲之法,置於花上;更可僱攤販為其遊賞烹茗置飯,若置宅於春野。芸亦擅不費之樂,於儉省之途,謀日常之雅,更謀雅興之酣。尋常女子不能為也。

近之文人林語堂謂芸娘國之文史中,最可愛之女子。餘思語堂亦不得此類女子,故頌之。不止語堂,餘思國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謂紅顏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為侶,乃其閒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閒情又非獨閒情,乃融俗世與雅意於一,以心養身,以閒養情,以雅養常,是謂西人海德格爾言之“詩意棲居”也。

優選最新關於《浮生六記》讀後感範文9

“事如春夢了無痕”。陳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蘇軾的詩句來概括。本書雖説是從沈復的角度來寫,文章的主角,那位“點睛者”卻只是陳芸。林語堂稱她為“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她的可愛之處在於,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她生而聰慧,幼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對於詩歌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她的可愛之處還在於,她賢淑能幹,懂插花、疊盆景、焚香,還能夠自己設計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們的生活雖説簡樸,卻也知足常樂。而就在這簡樸的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他們的追求美麗,看到了他們的窮困潦倒,看到了他們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們為他人所譏諷。他們並沒有特殊的建樹,僅僅只是同知心友人過他們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風範,同時不負良辰美景,不負時光。

那麼,沈復筆下的陳芸是否僅僅只是陳芸而已?其實不然。陳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於封建思想的枷鎖之中、為取得自由平等而鬥爭的女子們的代表。陳芸見了一位歌妓而發痴,換上男裝與丈夫出遊觀“花照”,一個女人打扮男裝,抑或是傾情於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嗎?她盡沒有考慮到,她僅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見人世間的美好景物。的確,陳芸看到了人世間的美好景物,但這也給她帶來了禍。由於她道德上所犯的禮法的衷懷,她才想要遊遍天下名山——願意留待鬢斑之時去遊歷的名山。可那個時代是與現在不同的,封建的社會中,看見一位風流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禮法。這也足使讓她的公公認為她是痴情少婦,足使將她逐出家門。

而換個角度想想,陳芸真的做錯了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點已經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陳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譏諷。這來由沈復雖然沒有明説,但定是與陳芸識文斷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關係。作為家庭的“異類”,陳芸難免鶴立雞羣,並被整個家庭所不容,最終受到排擠。而他們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們的錯,反而更值得我們同情。

的確,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美好的青春年華之中,我們理應做的就是發奮學習,為未來的生活打好基礎,而不要虛度年華,給這短短的浮生留下遺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