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最新讀後感示例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5W

《正面管教 》這本書告訴家長只有正確的管教方式,才能幫助孩子們走向正確的成長道路,擁有正確的三觀,不妨寫一寫相關的讀後感吧,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正面管教》最新讀後感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正面管教》最新讀後感示例三篇
《正面管教》讀後感1

這本書早就出現在朋友圈中,終於在這個暑假翻開拜讀。這是本非常實用的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管教方法。

“當過度控制對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時,其代價是什麼?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服從。用懲罰和獎勵的方法控制學生,大人必須隨時捕捉孩子的好行為加以獎勵,隨時捕捉孩子的壞行為予以懲罰。是誰在承擔責任?顯然是大人!孩子沒辦法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驕縱的道理也一樣。”

在這點上作為老師的我深有體會,當我出差在外時,心裏總是惦記着學生能不能自律?雖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但每次回來總會有告狀者。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平時在管理學生時大多情況不是懲罰就是獎勵,用這些外在的控制教育都只能是短暫性的,正確的行為不可能長久。慶幸這本書給了我一些啟發。

孩子們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這樣他們就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這是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長期效果。在平時教育中,讓學生們自己討論解決問題也開展過,而現在才明白這討論解決問題的實質——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出現的不良行為都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當每個人都有了這種感覺,就會喜歡一個集體。

我想以後的班會一定會精彩紛呈,只要學生有了問題,我就可以建議:“你願意把你的問題放到班會的議程上嗎?”而且學生們通常能夠比老師更好的解決問題,因為學生的人數比老師多,而且在頭腦風暴中會產生許多獨特的想法。最終,許多管教問題就被消除了。

在讓學生體驗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明白尊重,愛護會怎樣,打擊、傷害又會讓人怎樣。一定會營造出一個健康、和諧、自律的班級氛圍。

把書中觀念當做知識來接納是一回事,要把它付出實踐是另一回事。改變不能僅靠這本書,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改變從小事,一言一行開始,才可能真正改變對學生的教育方法。

《正面管教》讀後感2

正面管教的書本中好多概念讓我意識到我傳統的觀念或者傳統的養育方面需要進行一次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一次大變動。在書本中很多概念如同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如何與小孩子更加友好,親密的大門。

“和善與堅定並行”。感覺上我在很多方面也是做到尊重小孩子的想法但是有時候讓我疑惑的是我是否讓他學習到了尊重或者尊重他人呢?書中説過“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專斷的方式通常缺少和善,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但是如何去做到和善與堅定呢?

我們總會習慣性對孩子進行説教,並對孩子提要求,孩子經常以抵制或反叛作為迴應。孩子是隨時隨地的都在發展和變化的社會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信念,都需要實現自我的價值。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能簡單的歸結批評和獎勵,我們應該在讓孩子形成良好自我價值感的基礎上,培養孩子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老師和家長的認可和信賴。

我們要做的不是“贏了”孩子而是“贏得”孩子,得到孩子心甘情願的配合,否則孩子就學會了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失去了自我評價和內省的能力,從而逐漸被我們培養成“討好者”或者“總是尋求別人認可的人”。書中有些“和善而堅定”的常用語,有助於我們避免使用不尊重孩子的話語,之後自己在生活中要將這些話語運用起來。

有時候我不知道如何能夠去讓孩子感覺我們的愛吧。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怎麼做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小孩只有感受到愛後才能夠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就如書中所説我們都會犯錯誤,所以更有益的做法是把錯誤當做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表明了自己能力不足。當我們能夠真正理解了可以通過犯錯誤來學習時,我們是否就不會介意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呢!反而可以從錯誤中獲得有價值的幫助的機會!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夠照着去做。

在我沒有接觸書本之前我會在女兒在一些犯錯誤的時候會告訴她:“早跟你説過了”,“讓你不要這麼做,你不聽”等等的話語,在接觸書本後感覺到我的話語是會讓他失去自信,不敢冒險,逃避事情,害怕等等情緒。希望自己之後可以告訴她:“太好了,我們在這件事情上面又可以學習了。”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接觸書本後我才知道所謂的不良行為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中。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權利之爭如此常見的原因。書中提出了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自暴自棄)使我們瞭解到孩子是通過這些方式在尋找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這樣我們之後可以運用這四種錯誤目的表從中尋找我的感覺對應上去從而她現在是通過何種方式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感從而我們找到相對應的主動的,鼓勵性的迴應他,從而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愛。

《正面管教》讀後感3

早聽説這本書如何好,終於在這個假期翻開它。的確是本好書!作者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理論。使我們能知其所以然地明白書中所介紹的正面管教方法。

合上這本書,可能再遇到問題到底怎樣正面管教不一定馬上找到最好的方法。但書中很多理論像警鐘一樣不斷敲打着我的心。

“當過度控制對一些孩子似乎管用時,其代價是什麼?經常受到懲罰的孩子,要麼變得極其叛逆,要麼變得因恐懼而服從。用懲罰和獎勵的方法控制學生,大人必須隨時捕捉孩子的好行為加以獎勵,隨時捕捉孩子的壞行為予以懲罰。是誰在承擔責任?顯然是大人! 孩子沒辦法學會為自己的的行為負責。驕縱的道理也一樣。”

作為一名老師多希望自己的學生在老師不在的時候能自律,而不是臨走前千叮嚀萬囑咐。看了這本書才知道這麼多年對學生的管理大多情況不是懲罰就是獎勵。這都是外在的控制。這樣管教的結果都是暫時性的,正確的行為不可能長久。我也常思考:怎樣不獎勵也不懲罰能讓學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也知道這樣做不合適,但一直困惑着,沒有更好的方法。慶幸的是這本書給了我一些啟發。

“對於理解正面管教來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孩子們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定的規則。這樣他們就成為有健康自我概念的高效決策者。這是正面管教要達到的長期效果。”剛看到這句話,還挺高興,覺得學校也提倡讓學生共同討論規則,最起碼還有這樣的理念,但為什麼要這樣做,討論出的規則到底起什麼作用,概念是模糊的。

記得班裏有一部分學生愛講話,尤其是在走廊,對於這個問題我很頭疼。一天中午,準備讓在走廊愛講話的的孩子一起討論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我坐在一邊,孩子們顯得很興奮,七嘴八舌討論着,他們熱情挺高,也很重視,但提出的辦法全是懲罰性的:不許出去完,給作業,坐十分鐘等。最後我也沒別的更好的辦法,但本能地覺得懲罰不妥。我打斷了孩子們的討論,問了他們此時有什麼感受,這個討論的過程也也起到了點作用。

等我看到第六章《關於解決問題》還真講了出現問題該怎樣處理的方法。就是大家一起討論規則。但顯然我並沒有真正理解解決問題的實質——尊重孩子,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所有人的首要目的都是歸屬感和價值感。”這句話在這本書中反覆出現,孩子的四種不良行為都是為了尋找歸屬感和價值感。當每個人都有了這種感覺,就會喜歡一個集體。

當我們瞭解,就會理解,當我們理解,就會尊重。只有真正尊重,才會給人歸屬感和價值感。

我並不瞭解孩子一旦被懲罰後會怎樣,所以也不理解孩子,就做不到真正尊重孩子。出現問題每人都積極參與是對的,也是照葫蘆畫瓢而已。現在知道上述例子中孩子們找的全是傷人的方法,只能排斥愛講話的孩子,而不是幫人,讓孩子獲得歸屬感。

書中那個愛拿別人鉛筆的小女孩體驗了兩種解決方法的感受,一個是當同學們想辦法懲罰她時在班裏漸漸“縮小”,一個是大家想辦法幫助她時慢慢“漲大”,我彷彿親眼看到這孩子在兩中截然不同理念下的“暗淡無光”和“閃閃發光”的眼睛。

當我們關注解決問題時,孩子們就能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這正我期待的教育。我一直把怎樣教會孩子與人相處作為工作重點,現在明白了不是你告訴他與人要和氣,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孩子就能學會怎樣與人相處。在班會中共同就學生的問題一起討論,並相信孩子能想出幫人的方法,在讓孩子體驗的過程中,他們就會明白是尊重,愛護會怎樣,打擊、傷害又會讓人怎樣。一定會營造出一個健康、和諧、自律的班級氛圍。

寫到這時,兒子把我的包從凳子上蹭掉到了地上(可能還不知道):“沒看見!撿起來呀。”哎呀,不對,應該這樣説:“包碰掉了,該怎麼辦?”

把書中觀念當做知識來接納是一回事,要把它付出實踐是另一回事。改變不能僅靠這本書,需要每日三省吾身,改變從小事,一言一行開始,才可能真正改變對學生的教育方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