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1000字讀後感參考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W

優秀的讀後感是探索文學作品中人際關係和情感變化的一種方式,寫讀後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歷史和社會,思考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蛙1000字讀後感參考8篇,供大家參考。

蛙1000字讀後感參考8篇

蛙1000字讀後感篇1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位讀者對於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見解。以上的文字是他人對哈姆雷特的解讀,而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也是別具一格的。我認為,我們不能靜態的去看待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我們應該把他看作是一個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過程。在莎士比亞的筆下,哈姆雷特從一個無知善良的孩子,一步一步的邁向成熟,最終成為一個英勇的戰士。當然在這個淨化過程中有許多的徘徊與後退,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一有為父報仇想法,就開始為此堅定不移,進行一系列報仇行為,那麼我們這個文學上的經典形象將會大打折扣,變得與那些三流小説的人物沒有什麼區別了。他的經典就是因為他面對復仇,道德,愛情的種種思考,“生或是死,都是一個問題”,他在積極報仇過程中所表現的一些懦弱與退怯,才讓這個形象,更加的真實,更加貼近我們讀者的內心世界。並且在某些地方讓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與讀者產生共鳴。哈姆雷特的經典形象,在中外的文學研究史上都是無人質疑的事實。

“生或是死,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最經典的獨白。在面對這個殘酷的世界,哈路雷特的選擇是多麼的困難。他如果選擇死亡,那麼可能是什麼責任,報仇都可以拋棄,因為不能要求一個死人去做什麼事情,但是哈姆雷特對於死亡充滿的恐懼,對於自己父親的死,還有種種責任,讓他連死都不安心。如果選擇活着,那他就是要殺死自己的叔叔,要重整國家,政治,親情,道德,責任把他壓迫沒有多餘的空間呼吸。所以他唯有不斷的批判才能讓自己振作,儘可能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哈姆雷特是英雄,他是人,而不是神,他也有人性和愛情。正因為如此,他能對母親發出心底的憤怒,面對奧菲利婭的死,他悲痛欲絕,而當他面對自己的仇人、國家的仇人時,善良的本性又使他猶豫不決、遲遲不願行動。如今讀來,我仍能感受到他當時內心的矛盾和痛苦的掙扎。他從“時代脱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話中,我從中體會到了深深地無奈。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欲挽救世界,而又無能為力的人的人,但他卻不停地與不平抗爭!《哈姆雷特》在思想內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特徵,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於命運的問題: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温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

蛙1000字讀後感篇2

當代明月所著的《明朝哪些事兒》,整部小説非常宏大,跨越300多年的時間,通俗易懂,可以把歷史當小説看,我推薦這本書,很多人不理解,説是投資書單,為什麼讀起了歷史,看了便會明白,從歷史中能學到很多正確的價值觀。

今天分享這篇讀書感,對書中的精華理解、總結很到位。

這本小説感觸最深的只有一條:找到正確的事情,“要麼不做,要麼做絕”。今天的時代與明朝完全不同,拋開厚黑學的成分,可以理解為“對目標極度明確、對戰略乃至戰術極度認真、極度一絲不苟、極度精益求精、極度熱情及極度自信(堅強)”,就是巴菲特等人推崇的“專注”。

做一件事即使正確,如果目標左搖右擺,總是瞻前顧後,抱着試試看的態度,那麼結果一定是普普通通,不會取得大的成功。

土木堡事變後,二十萬精兵毀於一旦,天塌了。京城受到蒙古的圍攻,且明顯強於明軍,皇帝被抓,京城不堪一擊,大明王朝陷於絕境。很多人傾向南遷或者死守,然而“京城保衞戰”主帥于謙認為只有戰勝敵人,才能保住帝都,才能挽救國運,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所以他收編整頓軍隊以後,決戰前下達了以下幾個命令。

“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

“錦衣衞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就是這幾條,“要麼勝、要麼死”,讓所有人放棄幻想,忘記對蒙古人的恐懼,全力作戰,加之有效的戰術謀略,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不是用他的聰明證明事情難以辦到,而是總能從不能中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京城保衞戰”中,通州的糧食很多,然而很難運到京城,因為沒有多餘的人保護糧食,為了不讓糧食落入敵手大臣甚至主張燒掉。于謙通過一個公告就解決了:“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調兵、運糧、安全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當然反例也很多,皇帝朱允炆打燕王朱棣的時候,語重心長地對主帥説:“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結果軍士都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擔心萬一打死朱棣落個滿門抄斬的結局,朱棣利用這個保命符多次化險為夷,並取得皇位。

“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讀讀《明朝那些事兒》這樣的書,感覺像是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一起歷練,與一個個名人對話,瞭解他們成功和失敗的原因,收穫很多。

蛙1000字讀後感篇3

花了一天的時間讀完這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對楊絳先生有了更深的瞭解,也有了更多的欽佩。

首先,該書是在楊絳先生96歲時寫成,也許很多人在這個年紀,已經病卧於牀,無心學術,抑或是早已命歸西天,去了另一個世界。可又正是這個年紀,正是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對人生的感慨也是最多的,楊絳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下這一本書。

人活在世上的價值到底有什麼?楊先生在書中不止一次的思考這個問題。楊先生在書的一開頭就提到了死的問題,按着中國的抑或是世界其他地方的傳統,説死都是不好的,可不提不代表不用面對。人類懼怕死亡,是普遍的規律,所以有很多淡化死亡的説法,有説去往天堂的,有説去往西天的,但天堂和西天在如今的科學下不都不復存在了嗎?

對於人生一世到底有何價值,楊絳先生提出,重要的不是一個人在他或她的一生中作出了多大貢獻,而是本身身為人、身為萬物之靈這件事就很重要。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真正價值所在,才不會因建功立業而沾沾自喜,也不會因默默無聞而自怨自艾。

書中也提到了對善惡的思考,性善和性惡,兩個矛盾的方面,一直被人所爭論。現在或許大都相信性惡論,於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信任危機",就拿我們來説,好逸惡勞就是我們經常表現出來的惡。不到最後關頭絕不完成任務甚至到了最後關頭也完不成,這種現象叫"懶癌",在多少人身上,懶癌體現得淋漓盡致。而楊先生在書中則是從人的本性出發,提出人的靈性良心是主宰着人之善惡的關鍵。靈性良心佔上風,人們就可剋制住小我,控制住貪逸的本性,靈性良心被棄置,那這個人的良心也就輸了,內心的慾望膨脹,往往變成極惡之人諸如希特樂,墨索里尼之類。本性是好的,才改的好,本性就是惡的,怎樣也變不回好的,這也是我自己認同的。

讓我最有感觸的是《人生實苦》、《人需要鍛鍊》、《修身之道》這幾篇文章,真的都是人生的大智慧。這幾篇文章,無論什麼時候去讀,都不會過時,講的非常精準到位,我記得楊先生在書裏不止一次提過,走到人生邊上,往前走和往後看,而她寫這本書,就是為了把人生的意義用自己的理解和讀者分享,能夠有幸讀到楊先生的這本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有一個特點,前半部是哲學命題居多,解釋了很多哲學問題,後半部收錄了楊先生寫的小説,散文、議論文。由此可見,楊先生的文學修養之高,無論什麼文學體裁都駕馭自如,之前知道錢鍾書先生的學識淵博,讀了這本書之後,才對楊先生的學識大為讚歎。好多年前看過楊先生的《我們仨》,時隔多年,再次拿起楊先生的書時,先生已經駕鶴西去了,楊先生是一位思想和道德極高的學者,我從內心深處崇敬她。

這本書裏我看到一個對我來説蠻有趣的內容,就是楊先生國小的時候,關於星期的描述,是以行星的名字命名的,星期日叫做日曜日,有“月、火、水、木、金、土”這個倒是意外的收穫,日本現在的星期描述原來出處是從我們國家傳過去的,讓我恍然大悟。我真沒想到看楊先生的書,能夠讓我多了這個知識點,也算是意外之舉。

我慶幸我還走在人生的中央,很多問題可以從現在開始重新思考。我也相信我們的本性是好的,是可以改過來的,是可以變勤奮的。

蛙1000字讀後感篇4

?呼嘯山莊》作為一部英國古典文學名著,和其它十九世紀初女作家的作品一樣,充滿温文爾雅的貴族氣派,瀰漫着浪漫温馨的莊園氣息,帶着典雅和小資品位,展示着俊男靚女的談清説愛。這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情趣,傳遞着紳士和淑女理應準循的愛情原則。象奧斯丁,象夏洛蒂.勃郎特的作品,都是美好而幽雅,但或多或少,我覺得有那麼一點乏味。

可是,《呼嘯山莊》卻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或者説,它不僅超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的觀念和欣賞水平,即使在今天,評論家也將它作為藴藏着無數謎團,出自天才之手的世紀經典。

它完全不同於十九世紀初的大眾文學,在《呼嘯山莊》中,你看不到浪漫的品味和高尚的生活,看不到陽光、草坪、洋傘和咖啡,看不到值得效仿的得體舉止,也無法領略英國貴族特有的典雅氣質。相反,你只看到狂風肆虐下的荒涼原野,只看到因壓迫和虐待導致的刻骨仇恨,只看到跨越生死、超越天地的激情,只看到人性的撕裂、墮落和冰凍……。

這就是《呼嘯山莊》,愛和恨極端對立,又統一和諧;這就是《呼嘯山莊》,象一把利劍,直接刺穿人性的本質。

關於這樣一部作品,可以領悟地實在是太多太多,但是,正如一名翻譯家所言,許多人在看過第一遍後,就再也沒有勇氣看第二遍。我也是如此,每次閲讀,都會害怕深陷激情而無法自拔,害怕被那源於生命、連死亡都無法寬恕的愛燃燒殆盡。

這就是小説最奇特、最神祕、最激動人心的內核——愛與恨的糾纏反覆。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愛,愛到彼此的靈魂合二為一,感受彼此的痛苦和歡欣,承擔彼此的靈魂和生命;克厲夫和凱瑟琳的恨,恨到寧願死後也不得安寧,在彼此糾纏、彼此折磨中期待團聚。

很難想象一個十九世紀終身未婚,保守、內向、沉默寡言的女性會寫下如此驚世駭俗的愛情宣言。難怪自小説問世以來就倍受爭議:在女作家活着的時候,惡評如潮、罵聲不絕;在二十世紀中後期,卻被評論界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十部作品之一。

小説之所以被不斷爭論的關鍵,就在於男主人公克厲夫的角色定位。這是一個內心陰暗狂野,耍盡手段報復世界的魔鬼。

他從出場就是個被歐肖家收養的,沒有來歷的街邊叫花子,在老主人去世後受到凱瑟琳兄長亨得利的長期虐待和壓迫,性格扭曲變態,仇視人類,甚至仇視世界。在他得知深愛的凱瑟琳嫌棄他而選擇嫁給富有貴族林頓後,憤然離家出走,三年後重返呼嘯山莊,開始了邪惡的復仇計劃。最終,他用齷齪卑鄙的手段毀滅了兩個家族,用上一代的恩怨懲罰下一代的生活,在這片野風肆虐的平原上,把所有人的心冰封。

用原著中一句話來形容克厲夫的人格最為貼切:“克厲夫先生他可是個人?如果是人,他可是瘋了?如果不是,他可是個魔鬼?”

讀後感

蛙1000字讀後感篇5

?傲慢與偏見》是很多女孩子喜歡的小説。

女主角伊麗莎白算是我小時候的偶像,雖然她並沒有什麼驚天動地之舉,但是我以往完全未曾接觸的一種生活態度。書裏説,乍一看,覺得也只是普通平凡的女孩子,但相處一陣子,會慢慢發現她並不是一個平庸無奇的人,而且眼睛很有神采,用中國的説法形容,就是明眸善睞,顧盼生輝吧。可能因為小時候長得醜,所以特別偏愛才女吧,現在也愛看美女帥哥,但最鐘意的還是這樣眼睛有神采的人,比如20xx年版傲慢與偏見裏面的女主角,就讓我覺得囂張,沒有了英國那個年代的淑女風範,神采不是左顧右盼,不是挑釁,更不是眼睛多大,而是一種自然流露出的韻味,讓人自然而然想起書裏的描寫,伊麗莎白不是一個多麼漂亮的人,但是讓人難忘的。

那個時代,結婚是女人的前途和命運,正因為那些下午茶和舞會和閒聊,不僅僅告訴了人們班奈特一家五個女兒如何嫁出去的,還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和現實,在三維背景之下,作者用她熟悉的一切開始描繪,有聲有色,確因立意而不流於庸俗,我想,她應該也是非常喜歡伊麗莎白這個角色,甚至這個角色身上應該也有她自己的影子。

兩百年前,女孩們就在瘋狂把自己嫁出去,就算再美好聰慧如伊麗莎白者,都也不能避免考慮,只不過行為更理智罷了,在今天,竟然又讓我依稀感覺到了一絲硝煙瀰漫後的悲壯,也對,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如果生活沒有婚姻,社會該多混亂。只是,婚姻的基礎不是感情麼,而感情,又怎麼是一個人可以説了算的呢,又是怎麼可以通過努力就一定能得到的呢。

順緣,逆緣,皆是前緣。當人們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到的時候,就容易相信感情也可以。婚姻,可以,但感情,確不可以。每個人都會被迷惑和誘惑,責任變得無關緊要,尋找不變的感情,越來越難。感情當然會變,只是因此不相信感情,不用心去愛的人,是沒有機會體驗到剎那永恆的轉換,但願我仍然相信和守候,但願我仍然可以愛得全心全力,若受傷仍然可以痛徹心扉,若落空仍然可以真心祝福,但願我仍然理智,不理會偏見,認得清傲慢,不被這紛紛擾擾亂了方寸失了自我,不因為到現在還沒有幸福就退縮,不因為失敗過就膽怯。

這世界,只有很少人可以完完全全看得到另一個人獨一無二的美,對每個人來説,都是如此,浮光掠影背後,若沒有愛上那種獨特,該如何面對花花世界的誘惑,愛上一個人,不需要完美,只是可以不斷髮現彼此的好,願意去習慣了不好。要讓一輩子都豐富,可以互相扶持,互相傾慕到終老。既然幸福的最後,只是跟那一個人執手白頭,於千萬人間也無須惶恐了,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每個都獨一無二,而這個世界的幸福,並不用速度來衡量,走得快,走得慢,一樣趕得上地老天荒。

蛙1000字讀後感篇6

世界之大,誰不應該擁有友情?哪怕它只是一隻並不起眼的小蜘蛛而已。

在朱克曼家的穀倉裏,快樂地生活着一羣動物,其中小豬威爾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摯的友誼。然而,一個最醜惡的消息打破了穀倉的寧靜:威爾伯未來的命運竟是成為燻肉火腿!作為一隻豬,悲痛絕望的威爾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運了。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卻説:“我救你。”於是,夏洛用自己的絲在豬欄上織出了被人類視為奇蹟的網上文字,徹底逆轉了小豬威爾伯的命運,終於讓它在集市的大賽中贏得了特別獎,以及一個安享天命的未來。但,這時,蜘蛛夏洛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夏洛是一隻普通的蜘蛛,威爾伯是一隻普通的小豬。但是夏洛卻能夠用生命編織一張愛的大網,來挽救威爾伯的生命,這又是普通的你我所能做到的嗎?

其實,就算夏洛不去救威爾伯,讓威爾伯成了燻肉火腿,夏洛也不會少任何一塊肉。這和夏洛一點關係也沒有,夏洛也不會因為絲吐盡了而死去,還可以多活些日子。但是夏洛卻選擇救威爾伯,只因為,它們是朋友。

夏洛是渺小的,是卑微的,但是世界之大,誰不應該擁有友情?哪怕他像夏洛這樣,渺小,卑微。

故事中這樣,生活中也如此,我,就聽到過一件生活中真實的,發生的事。

一個普通的農民在山中撿到了一隻遍體鱗傷的獼猴,並精心照料它,獼猴對農民感激不盡,留在了農民家中,把他當做自己的主人,而且很喜歡他。一天,獼猴看主人殺雞,以為主人討厭雞,便把家中全部的雞的毛拔光,然後弄死,但它沒有吃任何一隻雞。而主人哪裏知道這一切,以為獼猴和這羣雞過不去。可是,雞還是要養的啊!無奈之下主人將獼猴趕出了家。就在幾天之後,那隻獼猴自己回到了主人家,當它看到自己的偶像主人時,它淚眼婆娑,把自己毛茸茸的“手”放在主人頭上,哽咽着,為他“梳頭”。一時間,主人明白了這一切,他被這小獼猴感動了,下決心一定要將這隻獼猴養下去,也決定不再養雞。之後的日子裏,獼猴和主人過得融洽,只要是主人喜歡的,獼猴也一定喜歡;主人討厭的,獼猴也一定討厭。家中的狗崽,獼猴會照料它,把它抱在懷裏,輕輕地晃;而老鼠之類的,只要被獼猴抓住,就逃不了上西天的命運。

主人和獼猴,人與動物之間產生了最深厚的友情,他們甚至可以將對方視為親人。或許有人會説:“獼猴終究是一隻猴子,是動物,和它成為朋友有什麼好處?”話是沒錯,終究它是動物,不是人,它無法像人一樣説話,不能與你聊天。但是即使這樣又有什麼關係?不論怎樣,它是朋友,是夥伴,是親人,因為它的存在,彼此之間,都不再孤獨。

當然,不止夏洛和威爾伯,不止獼猴和它的主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人像這樣,擁有彼此之間所認為的最真摯的情誼。他們或許是人與人,或許是動物與動物,也或許是人與動物;他們或許平平常常,也或許非同一般,這都不重要,因為友誼不分貴賤,重要的是,他們早已不在孤單。

是啊,世界之大,有誰不應該擁有友情?沒錯,大家,都可以。

蛙1000字讀後感篇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寒假裏,我讀了論語這本書,收益很多,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的這句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有才有德的君子做人、做事,不是為了討好別人,因此,當面對別人的譭譽的時候,也就可以泰然處之;因為不為求榮譽,當然也就不怕別人的詆譭。君子以寬恕的心態來對待別人,所以,不求全責備,當自己不被別人瞭解的時候,希望被瞭解,卻不責怪別人的不瞭解。君子如果不能瞭解別人,那也不符合君子的標準了: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才德修養不夠,因此難以寬容地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誤解別人,由此而產生評價失誤。所以,不必因為別人不瞭解而憂傷埋怨,但是應該學會了解別人。

我想,在我們與同學相處時,也有這樣的時候,當別人因為某件事而誤解了自己的時候,我們會因此而煩惱,從而責怪對方心胸狹窄,互相批評的結果就是使彼此的誤會更深,而使原本十分親密的好朋友關係逐漸疏遠。如果在矛盾發生的時候,進行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瞭解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可以原諒對方的行為,體諒別人,不埋怨,不抱怨,不擔憂,從而改善同學之間的關係,使友誼更進一層。

記得有一次,是我做值日生,好朋友小吉是組長,她分配任務,掃地是最髒最累的任務了,大家都不喜歡做,早上,小吉分配任務時,竟然叫我去掃地,我想那麼多同學,為什麼讓我去呢?當時就十分生氣,反駁她説:“我不掃,愛掃你掃!”小吉説:“上次是東東掃的,今天換一下任務,必須服從分配!”我又氣又惱,心裏想: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個組長嗎?什麼好朋友啊!哼!當天,我雖然硬着頭皮掃完了地,心裏卻十分不舒服。後來,我就和老師要求調換值日生組了,到了新的小組,這個小組組長恰好轉學了,老師就讓我做了組長,這下我可真體會到做小組長的不易了,分配任務,監督衞生,真的很辛苦,還可能得到同學的誤解。我徹底地認識到自己錯了,於是主動和小吉承認了錯誤。

孔子的這句話使我聯想到這件小事,其實小事中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胸,凡事都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去看,要換個角度,不要只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自私地處事,更要想想自己瞭解別人嗎?論語中的人生哲理真值得我們一生去體會啊!

蛙1000字讀後感篇8

“陳陣迷茫的目光追隨着小狼調皮而生動的舞姿,那是它留在世上不散的外形。那美麗威武的外形裏似乎仍然包裹着小狼自由和不屈的靈魂。”這,是狼圖騰中的一段話。讀到這裏已經接近尾聲。再從頭看起,盯着那句“獻給:曾經美麗的內蒙古大草原。”我不禁輕輕歎息。

這本書講述了陳陣和其他知青,也就是知識青年在草原上的生活。陳陣在這裏放羊,掏過一次狼崽,養了一條小狼,生活得不亦樂乎。可卻有一羣盲流也來到了這裏,仗着和領導的關係,殺天鵝,下池塘洗澡,把來自都殺光了。這領導也瞎指揮:殺光了狼,贊同這些盲流胡作非為。儘管草原人和草原狼拼死保護草原,但草原最終還是變成了黃沙。

狼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動物:在許多人眼裏,狼是狠毒、狡猾、貪婪、的象徵,不然也不會有什麼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嚥。而在草原生態系統中,他們卻發揮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們吃鼠兔獺牛羊馬等食草動物,如果沒有狼,草原會被啃食得一塌糊塗。所以説,草原人和草原狼是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而狼的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他們團結,以十當一,以百當一;化悲憤為力量,當狼崽被掏走,母狼們便加入狼羣,以生命為代價消滅了一羣千里馬;不屈,小狼剛出生便離開了狼羣,卻也有狼的精神性格:寧可被勒死,也不願被牽着走。而最後。也是因為它的不屈,才會讓它永遠的離開陳陣,飛上了騰格里。

從古至今,有多少人像狼一樣戰死沙場,又有多少人像羊一樣苟且偷生。有外國人嘲笑我們説,中國人的圖騰應該改為熊貓,因為中國人就像熊貓一樣軟弱。難道真是如此嗎?我們華夏民族,中華兒女的龍圖騰,明明與熊貓大相徑庭。如果我們都有狼一樣不屈的精神,外國人還會嘲笑我們嗎?讓我們行動起來,用行動證明我們中華民族不是熊貓、綿羊一樣軟弱的民族,我們也有狼一樣不屈的靈魂!

文中的小狼在火辣辣的毒日下,給自己挖了個又涼爽又隱蔽的“藏身洞”。同樣,只有在絕境中不放棄,才會成為強者。狼敢與天鬥,敢於人鬥,就是這種鬥爭精神,才使其能在絕境中生存。在狼的世界中,“適者生存”是它們的王道。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中,狼才得以戰勝對手,成為陸地上食物鏈的最高單位之一。困境一般是產生強者的基石,正是這種環境,才使狼成為了強者。同樣,正是如此,才讓小狼得以躲避烈日的烘烤。

這本書中,最後的結局是悲壯的,悽美的,讓人看了心疼。又不免有些疑惑:你説小狼這樣糟蹋自己幹什麼呀?但是,不得不佩服的是:這隻小狼哪怕是受到生不如死的折磨,也絕不像狗一樣被人牽着走。所以,這就是狼,它們不愧為強者!不愧有狼這個稱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