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讀後感範文7篇 “陶行知:一位永遠值得敬仰的教育大師”

來源:巧巧簡歷站 1.83W

陶行知是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導的教育理念備受推崇。他的教育故事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發人們對教育的思考與反思。本文將分享一篇讀後感,探討這位偉大教育家的教育智慧。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讀後感範文7篇 “陶行知:一位永遠值得敬仰的教育大師”

第1篇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 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着愛人在游泳,越遊越起勁,要遊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鬥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着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鬥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温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範導之以行,或示範,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着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於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説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育才學校公約草案》規定指導員(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 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説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於是教育產生效果。民辦教育更應如此。

在我的教育裏,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麼偉人還大。陶行知先生這樣尊重學生。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而褒貶之,絕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視為朽木。有的教師口誅之餘,施以體罰,更是辱人之舉。任何一種體罰都是使學生肉體痛苦,它不僅於事無補,反教學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們會摔破罐,撐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對體罰,他準確地説明了體罰的危害:體罰是權威制度的殘餘,在時代的意義上説它已成為死去的東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兒童改善行為,相反地,它是將兒童擠下黑暗的深淵。罰非愛,害也。作為現代學校的教師,我們要記住陶行知的話:我們奮鬥的工具是愛力不是武力。動武,意味着教師自身的失職。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讀後感範文7篇 “陶行知:一位永遠值得敬仰的教育大師” 第2張

第2篇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曾經也拜讀過。這回,看完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對我來説,好像又上了一堂課。從學校畢業之後,我就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個先生,年輕總是經驗不足的,所以在踏上工作崗位的這些日子以來,我依然虛心求教於年長者。對於教學生,我還是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好。學習這些文章,無形中也給了我鼓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不是用一兩句話就可以概括的,而我從中學到的,也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就可以完全寫出的。我想,每個看過這本書的老師,也跟我有一樣的體會。但是現在,我主要想對陶行知先生關於師範生的一些文章,發表一點自己的想法。

是的,師範學院的學生,就是要學會改變,在學校裏面一直學習的,就是怎樣從一個學生,變成一個先生。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學習的,都是教學的方法,都是怎樣教別人學習的方法。但是,作為一個老師來説,我們應該先去研究一些學習的方法,先研究一下,怎樣才能變成一個好的學生,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篇》中《師範生的第一變——變孫悟空》就是這樣告訴我的。只有先知道怎樣做一個好學生,才能培養出來許多好學生。可是為什麼是變成孫悟空呢?文章中,陶行知先生指出,孫悟空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它是抱着一種目的去拜師的。這無形之中就是告訴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學生的思維方法與成人差別較打,要做好一個教師,就應該多點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這樣才能讓你的教學與教育更容易得學生接受。

做一個好學生,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到,在老師的心目中,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成為好學生。記得有一句話就是這樣説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先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目的,我們要根據他的目的,他的性格,來研究對他應該是採取怎樣的措施。我們學校的很多老師,對於這點都把握得很好,值得我去學習,他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很細心,去研究他們的思想,不僅做他們的師長,更重要的是去做他們的朋友。他們兢兢業業的工作,對學生愛護有加,他們的這些精神,都值得我好好學習。

陶行知先生的《師範生的第二變——變孩子》一文,正是告訴我,要想真正管理好一個班級,就要融入這個班集體,和每一個學生一樣,知道學生在想什麼,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就像陳永東老師那樣,他所教的班級,沒有一個學生掉隊。這樣的老師,正是和同學們融入

一體,把每一個同學都當成是自己的朋友。記得有次教學研討,陳老師與大家一起分享經驗,如何才能和學生打成一遍:多與學生聊天談心,不要一看到學生就説學習説紀律,多通過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聊起,多點溝通,當學生認同你了,那麼你對他再進行教育時,就更容易接受,而不會與你搞對抗。他正是一個知道如何變成孩子的老師。

看完這些文章後,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就一直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對我個人來説,這是一次思想的昇華,他的思想,在我以後的人生旅途中,將會是一份永遠無法用盡的財富。

第3篇

近日,有幸拜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一書,其中陶行知先生説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為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那麼老師的做人顯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樣的師生關係才有利於教育教學?在實踐中,我也不斷探索着,嘗試着&b&b通過閲讀陶行知先生的話語,仔細斟酌,我有兩點體會:

一、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我作為一名中學教師,應該多學習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並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節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第4篇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闢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並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們的語文新課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細細研讀,這些語文課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對陶行知教育理論更具體化和更富有時代性的表述嗎?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説過: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書中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同甘共(四)跟民眾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我琢磨了這幾點,按我的理解覺得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內容: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這就意味着教師不以權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着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着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 這就意味着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説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鬆、民主的學習環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鬆、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紮實。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創新精神,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民主、平等的標誌是尊重。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 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 並培養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創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展特點,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展示自我,發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悦;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説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裏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鬆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並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對象,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認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 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我們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才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師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他的職責是培養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識結構、文化底藴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放眼看世界,才會意識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潛心學習,提高素養。另一方面,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羣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瞭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讓我們以人為本、做民主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培養高尚的人格修養,靠着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關於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麼生活即教育這麼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國小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説,更別説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麼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説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於是在閒暇空餘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説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

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

一位在美國受過多年教育的學者,回國後卻放棄高官厚祿毅然跑到鄉下辦學,並終身致力於平民教育,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國現代教育界最早認識到農民教育問題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廣泛提倡婦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人,也是第一個開辦鄉村幼兒園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廣泛推行。

每次讀到陶行知的話時,我總會感歎,他怎麼那麼先知先覺?他怎麼會總結出那麼多精闢的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細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讓我瞭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記得前一階段,看到一則介紹:蝸牛喜歡吃什麼呢?過去,孩子們要問爸爸媽媽、問老師,現在他們説:喂喂就知道。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餵養,孩子們發現蝸牛喜歡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歡吃芹菜、黃瓜等。孩子們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畫出來貼在牆上,告訴全班同學。更有趣的是,孩子們發現蝸牛吃了草莓排出紅色的糞便,吃了橘子排出黃色的糞便。經過反覆的實驗觀察,孩子們得出結論,蝸牛糞便的顏色與吃的食物有關。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被稱為做中學,受到孩子們的空前歡迎。這項教育改革實驗有着鮮明的特點,它強調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度的培養,注重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和發現。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裏,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説: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我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吧。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

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做中學活動中做的靈魂,強調了做是行是

在做中學活動中老師還會不經意地進入一個誤區,即有意無意地將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設計的想法上引導。結果往往會千遍一律,沒有新的、有價值的發現。例:在鹽水讓胡蘿蔔浮起來的實驗中,老師為了讓孩子觀察到胡蘿蔔在鹽水中可以浮起來這一現象,於是讓孩子將胡蘿蔔放進調製好的鹽水裏,實驗結果都一樣,實驗看似成功,其實不然。但反之,如果讓孩子自由嘗試,往沉有胡蘿蔔的清水裏一點點地加鹽,孩子卻有不一樣的發現,鹽加少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懸在了中間,加鹽比較多的孩子會發現胡蘿蔔浮起來了……於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結論:鹽一點點的加入,胡蘿蔔會一點點地浮起來,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與改變,是主動探究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條件。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在實驗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深信: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為孩子們展開一片充滿想象,充滿生機的天地!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閲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與生活對話,要注重提煉兒童的生活經驗,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為有意識的、比較系統的生活經驗積累。從而,將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能力。

第5篇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squo;做squo;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squo;行是知之始squo;,squo;重知必先重行squo;。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

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第6篇

人們常説: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我卻認為:我要靠自己!

國小時,媽媽總是每天早上送我上學校,慢慢地我變得很懶惰。每天等着媽媽叫我起牀,給我做飯,然後送我上學。那天,媽媽沒叫我起牀,給我做飯,然後送我上學。那天,媽媽沒叫我起牀,已經七點多了我才醒來,而且媽媽説不去送我了。我飯也沒吃,自己哭哭泣泣地走去學校。

我一直有個壞毛病,不願意自己記作業,所以每次星期天,我總會讓同桌幫我把作業記在本子上。有一次,也許是同桌不小心,她竟然沒給我記生物作業。那天課代表收作業我自然是交不出來,我不僅被老師數落了一頓,而且站在教室前面把作業補完。我心裏憤憤不平,與同桌大吵了一架,課後,她對我説:你不能總是讓我幫你記作業呀,你自己不能記嗎?我點點頭,似乎明白了什麼。

有一次考試,我的數學考得一塌糊塗,我很難過,也很生氣。我埋怨老師為什麼不多給我們講題,這張試卷上好多題老師都沒講過。老師看着我,語重心長地説:老師不可能講得面面俱到,這完全靠你們自己,多去讀題,多去做題,多來問題。

最後老師告訴我:你不能養成事事依賴別人的習慣,你要學會獨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於是,我養成了獨立記作業的習慣,並且每次把作業都完成地很好,有一次,我還幫我同桌記一下作業。

於是,我學會了自覺學習,主動做題。辦公室裏也經常有了我的身影,有一次期會考試,我考了全班數學第一!

於是,我變得勤勞,勤奮。我不僅學會了做飯、洗衣服,而且在學習上也變得獨立,主動。

陶行知老師説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是啊,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第7篇

讀陶行知的《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有感 教人要從小教起。幼兒比如幼苗,必須培養得宜,方能發榮滋長。否則幼年受了損傷,即不夭折,也難成材。這句話給我的感受頗深,的確如此,幼兒就如幼苗一樣,嬌氣稚嫩、純潔無暇,就像是一張白紙,可以畫出很多種色彩,人生的道路會有多麼寬廣都是不可估量的。對兒童的認識,陶行知説 人人都説小孩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子還要小。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尤為應該好好研究一下陶行知先生的這篇關於幼兒教育的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一生致力於教育改革推行,也是早期幼兒教育的開拓者。他提出幼兒教育的普及要有三個步驟:一是首先改變幼兒教育無關重要,早一點晚一點沒多大關係的錯誤認識;二是改變幼兒園的辦學方法應該是省錢的,這樣才有利於普及;三是改變幼兒教師的培養制度,推行徒弟制。

國小教育是建國之根本,幼稚教育尤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從當時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對當時舊中國幼兒教育給於了極其嚴厲無情的抨擊,從理論到實踐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張。陶行知先生針對幼兒教育的三大病,即外國病、花錢病和富貴病主張創辦適合國情的幼兒園、建設省錢的幼兒園和建設平民的幼兒園,他還主張必須以幼兒為中心、生活教育的觀點,主張把幼兒放到自由的天空,讓他們自由的翱翔,快樂地成長。他的這一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是具有很高的現實指導意義,他的這些主張不僅對當時的幼兒教育起到了積極的影響和推動作用,而且對當

前的中國幼兒教育和幼兒教育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切從娃娃抓起。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發展幼兒教育,黨的報告中指出要辦好學前教育,這意味着學前教育不僅要大力推進、積極發展,還要辦出質量和成效,增進學前兒童的幸福和愉快,真正促進學前兒童身心和諧發展。看看我們現在的幼兒園建設和軟硬件設施的配置,師資力量的配備等,無一不是證明了國家和政府對幼兒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

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我感到驕傲和自豪。雖然參加工作只有兩年,沒有積累太多的教育經驗,但卻深深地感到自己肩上擔負的使命特別的有重量。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我既要認真加強學習,努力鑽研業務知識,又要對陶行知先生的先進教育理念,特別是對如何普及好幼兒教育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深刻領會其思想內涵,牢固樹立幼兒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建國根本之根本的理念,不斷的豐富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文化素質,把自身培養成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幼兒教育工作者,以確保幼兒的健康、快樂、和諧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