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觀後感精選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今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10週年紀念日,你知道怎麼寫辛亥革命的觀後感?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辛亥革命的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精選5篇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1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台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脱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脱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史上,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着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脱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羣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温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2
  
  在辛亥革命__年之際,這部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即1911年到1912年舊曆辛亥年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與清廷、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鬥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他留下的那篇着名的《與妻書》100多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我曾有幸見過這位福建青年的手書,筆跡神采飛揚之至。然而內容確實讓人不禁潸然淚下,與妻“吾至愛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複雜的感情,對妻子的深情、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的責任忍受着悲傷,忍受着無限的不捨,與愛妻永別,獻身於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事業。其愛情之偉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韻濃厚,內涵富澤,怎能令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所説,參加黃花崗起義的盡是才華橫溢的中國少年英雄;電影至最後也落在林覺民夫人陳意映和孩子身上,父輩們流血犧牲只為換得下一代人能夠過上自由陽光的新生活,這是電影作品裏少有的能將大時代、大事件歸一為小家庭、小悲歡的一部,也是意圖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當代人的一種努力。
  
  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整部電影的起首,鑑湖女俠秋瑾毅然赴死的過程已經彰顯創作者的意圖,即想用樸實的生活道理概括那個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革命歷程。
  
  “這兩個孩子就要失去母親!”
  
  “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頭,堅決地拒絕官吏的最後通牒,毅然決然走向刑場。沉重的枷鎖根本無力使她低頭,握緊的雙手決不會再向惡勢力鬆拳,黑壓壓的腳鏈拖在泥濘的石板路上,步伐含恨,卻是義無返顧的。囚鏈一環扣一環,扣得越緊,封建社會的愚昧愈發顯得深不可測。
  
  兩邊站着的老百姓表情個個太過木訥,正如魯迅那篇《藥》裏夏瑜形象的一般。
  
  “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温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
  
  捧着與兩個兒子的合照,流下兩行清淚不染灰塵。張口深深歎息,這是母親對你們最後的鐘愛。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風,吹入你的夢;你,夜裏追着風。這目光熟悉又陌生,無懼、無畏,亦無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訥!中國人民正團結一心,腳踏實地的走在復興的征途上。世界看得見我們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當代學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沒書念,不愁沒有發展的前途。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地迎風飄揚。我知道,革命前輩們,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靜祥和的藍天上愛撫的凝望着我們。我們,必將不辜負戰士們的流血犧牲,不辜負父母用勞動汗水的養育,不辜負共產黨正確的領導方針!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3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有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縱使世人並不盡知革命為何,竟讓我狠心拋家棄子;我此番赴死,正為回答革命所謂何事。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温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温和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之價值,竟讓我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這是《辛亥革命》秋瑾赴刑場時精彩開場白。
  
  電影《辛亥革命》講述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以孫中山、黃興為首的同盟會,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拯救中國,於1911年發動武裝起義的史實創作,是一部全景展現辛亥革命的電影。劇中孫逸仙、黃興、秋瑾、徐宗漢、林覺民、等大無畏救國的英雄主義形象深刻的印在我的腦海中,餘音繞樑,三月不知肉味的記憶猶存。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正像孫中山説的“文將與諸位同志一道,致力於實現革命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就是民族、民權、民生,就是需要我們畢生為之奮鬥的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是成功了,它卻成功的不徹底,它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生、民權的革命問題,但是“共和國”的社會制度在共產黨的帶領下;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在一百年後的今天終於實現了。我們緬懷那些為了革命拋頭顱、灑熱血先世的烈士,追悼那些年輕的英烈們,他們有的才華橫溢、有的家境優越、有的新婚燕爾,他們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計成敗利害,甘死如飴?只因“信仰”二字。清末的封建王朝早已腐朽不堪、羸弱不談、困苦不堪,中國人任人歧視、被人覬覦、由人宰割,革命正是為讓民眾獲得幸福、讓民眾得到自由、為民族爭得尊嚴。
  
  一百年前的今天也許有人會問革命所謂何事?一百年後的今天,也許有人還會問。在紹興被殺害的同盟會員秋瑾的回答是:“革命是為了給天下的孩子造一個安寧温和的世界。”黃花崗的烈士林覺民在《給妻書》中説:“革命史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孫中山説:“革命是讓我們這個即將強盛起來的民族,不再受列強的侵略的掠奪……”
  
  革命是什麼?革命是一種英勇無私的獻身主義精神;革命更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愛國情操;革命是社會主義社會進步的理念深入人心;革命是讓我們中國人有自己的工廠、銀行、鐵路、礦山,有了可以追尋的民生幸福;革命是實現共產主義;革命就我們在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個時候、在任何人的心裏,永遠都不再懼怕列強,都不再有皇權,使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4
  

  電影《辛亥革命》還原了民族存亡、戰火紛飛的歲月。片頭秋瑾的從容赴死,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英勇捐軀令人心生悲憤;片中孫中山滿懷救國之志,廣播革命思想,推進民主共和;陽夏保衞戰黃興浴血奮戰,誓死追隨令人倍感振奮、熱血沸騰;晚晴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袁世凱處心積慮,竊取革命果實令人憤恨惋惜。影片通過對典型人物的刻畫和的不同細節演繹,生動的展現了孫中山、黃興為首的革命黨人和革命先驅,為實現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不斷探索,不屈鬥爭的革命信念和愛國情懷,再現了激情澎湃的辛亥革命,描繪了波瀾壯闊的革命場景。向我們闡述了革命的定義和革命的精神,詮釋了改革、信仰和希望對於一個民族存亡的重要。
  
  從黑暗走向光明,從屈辱走向富強,100年過去了,重温這段歷史,我們心潮澎湃。“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面對山河破碎、生靈遭塗炭的危局,一批批愛國志士在呼號、在求索、在抗爭,直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提出和“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理論的橫空出世,民主共和的觀念才第一次深入人心,振興中華才的呼喊才第一次成為響徹華夏的最強音,他讓苦難的人民看到了希望,為迷茫的革命者指明瞭方向。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國父孫中山以他睿智的政治思想,非凡的遠見卓識,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氣貫山河的革命氣魄帶領着頑強不屈,心懷壯志的革命義士捨生忘死,將中華民族帶入了嶄新的發展軌跡,打開了中國進步的閘門。
  
  有了辛亥革命的探索和鬥爭,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的興起開闢瞭解放思想的新局面,進一步促進了民族的覺醒,使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直至辛亥革命十年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更是書寫了人類發展史上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史詩。他接過辛亥革命高舉的愛國主義和“振興中華”的旗幟,完成了無數仁人志士夢寐以求的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開啟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展望未來,這條歷盡滄桑卻傲然騰飛的東方巨龍正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在辛亥革命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承擔起先輩們未能完成的偉業,沿着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個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辛亥革命的觀後感5
  
  這是一場空前絕後的革命,在中國歷史舞台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天,我們去回顧它、銘記它,並必將把它給我們傳遞的一種精神和歷史使命延續到以後的無止盡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去。時光流逝,歷史遠去。歲月可以改變滄海桑田,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聲將永遠定格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這樣説,隨着硝煙散去的那一刻起,人們就一直在探究這段歷史以期從中吸取有益的借鑑。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混亂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廢帝制促共和為民族民權民生擔起天者大任;興同盟倡博愛號聯俄聯共聯心創生國之新元。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識之士滿懷着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
  
  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説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它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它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不論之後何人再復辟帝制,人們都會拿起武器去戰鬥,去維護自己的利益,去捍衞自己的尊嚴。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歷史不容假設,所以我很難想像,如果100年前,沒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希望,那麼如今的中國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不過,既然歷史沒有留給我們血雨腥風的生活,沒有留給我們戎馬疆場的機會,那麼我們就該以新的方式開拓進取,去尋找利國利民的新道路。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古人云: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我們,這些生活在安樂世界裏的人們,怎該忘記這段歷史?如今的我們要做的已不是追尋夢境中童話般的天真,而是在現實世界裏腳踏實地的去踐行黨和國家賦予的光榮使命!要將孫中山先生“博愛”的思想發揚光大,即使道路崎嶇、佈滿荊棘,也該微笑着握緊拳頭,因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