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感動中國人物伍淑清事蹟的感悟體會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74K

對於感動中國人物伍淑清事蹟的感悟體會三篇




對於感動中國人物伍淑清事蹟的感悟體會三篇

40年前的冬天,伍淑清在第一次來到內地的火車上聽到“改革開放”的訊息。一年後,伍淑清的父親伍沾德先生拿到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下面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對於感動中國伍淑清事蹟的感悟體會三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喜歡閲讀。

篇一

1978年12月10日,伍淑清從深圳羅湖到成都,第一次踏上了內地的土地。12月23日,在從武漢到廣州的火車上,她從廣播裏聽到了鄧小平的聲音。伍淑清回憶説:“我的普通話和四川話都不太好,具體內容記不住了,但關鍵的話卻至今記得很清楚,鄧小平説:‘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歡迎外商到中國投資’。”來自北京的這個聲音非同一般,這是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信號。

1979年,伍淑清便帶了幾個朋友和同事到內地具體考察。那個時候,沒有從香港到四川的直達航線,這些“香港同胞”要先從香港坐火車到羅湖,到羅湖後,從深圳坐火車到廣州,再坐飛機經貴陽到成都,輾轉幾個地方,用了一整天的時間。10多天的考察後,由於內地交通基礎設施十分落後,速度很慢,服務水平很低,他們反反覆覆轉火車、換汽車、改乘輪船,多次折騰,最後終於返回香港,從那些天奔波辛勞的切身經歷中,伍淑清體會到了內地交通條件和服務真是差到了非徹底改善不可的地步。到港後第一件事就是向父親伍沾德講述在內地的親身感受,認為與當時的香港比較,內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就連當時屬於豪華交通工具的飛機上為乘客提供區區幾種簡單的食物都是冰冷的,交通設施、服務理念、技術設備等等都有差距。但同時,她也敏鋭地看到內地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市場巨大,一旦發展起來,有着令人嚮往的潛力。

通過考察,伍淑清對民用航空領域產生了興趣。早在1978年10月9日,鄧小平就指示民航要用經濟觀點管理。1980年2月14日,鄧小平還指出,“民航一定要企業化”。

中國民用航空業的歷史是一部值得所有中國人(包括港澳台以及海外僑胞)引以自豪的歷史。1949年11月2日,中國民用航空局成立。民航初創時,僅有30多架小型飛機,年旅客運輸量僅1萬人,運輸總週轉量僅每公里157萬噸。從這一天開始,新中國民航展開了飛翔的翅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經歷了十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在發展的過程中,民航由於領導體制幾經改變,航空運輸發展受當時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比較大,那時候,1978年,航空旅客運輸量僅為231萬人,運輸總週轉量才只有每公里3億噸。

經過再三斟酌,最後伍淑清向家人建議,可以考慮到內地投資發展,既可以抓住商機,還可以用自己經商的實踐能夠為國家做點事情。伍家一直是做食品行業的,考慮到在這個行業比較熟悉,也許可以把美心集團在做香港食品的經驗和內地航空服務業的發展結合起來、和改善內地交通條件結合起來,也就是把香港和國外現代食品業的理念、技術形成的餐廳從地面搬到“空中”。

篇二

40年前的冬天,伍淑清在第一次來到內地的火車上聽到“改革開放”的訊息。一年後,伍淑清的父親伍沾德先生拿到中國第一家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許可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後最早進入內地的香港企業家,並始終把個人事業與國家發展需要緊密相連。

而今,回顧過去40年的人生軌跡和第一家合資企業的發展歷程,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全球世界貿易中心協會終身名譽理事,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名譽董事長伍淑清平和的話語下,充滿感慨:“從我們這樣一家企業在內地的發展,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快速發展。”看似平和的話語,其實包含着許多人無法想象的波瀾壯闊。

篇三

美心集團是香港最大的飲食集團,由伍淑清的父親伍沾德先生和伯父伍舜德先生創辦於1956年。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在香港餐飲業、旅遊業名氣頗大,經營中菜、西菜、日菜、東南亞菜、快餐、西餅、星巴克咖啡店、東海堂,以及為很多家香港當地的工商、教育等機構及醫院提供機構餐飲服務。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心創辦潮江春、北京樓、洞庭樓、錦江春、滬江春一系列外省菜館,以及弁慶日本料理、桃山日本料理兩間高級日本餐館。

那時正值中美直航準備開通,當時從北京到舊金山需要長達30小時的飛行時間,現在説起來都是笑談。只要是乘坐過長途飛機旅行的人就會明白,如果中途停航用餐就不是直航了,所以為這條航線乘客提供的服務應該用中國人自己生產的航空食品,讓乘客也能在空中享受到中國的美食。伍淑清最初的想法就是要為國家做件實事,按照國際通行的慣例和食品標準,利用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辦一家中國人有話語權的企業,同時為國家培養緊缺的食品人才。

1979年6月,當時中國民航局的沈圖局長等人開始與伍沾德和伍淑清父女進行協商和談判,這次談判持續了長達一年多。現在看來,當時搞合資企業有點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們很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機,但那時國家剛剛表示要開放,合資企業還沒有先例,前途未知,當時這種小心翼翼的心理很普遍。

作為港方代表,伍淑清參與了與中國民航商談合作事宜的全部談判,剛開始談得很費勁,雙方的溝通不是很順暢,主要困難是伍淑清聽不懂普通話,也看不太懂簡體字,她就只好用筆和紙溝通,用繁體字交流。畢竟是第一次商談合資企業,合同一次次修改,雙方都要考慮各自的利益,但談判始終在一種十分友好的氛圍中進行。

但中美直航迫在眉睫,時任民航總局局長沈圖請伍家的企業做開業前的準備。由於沒有先例可循,在合資航空食品公司具體報批中,國務院甚至連續三次召集各有關部門,對合同上的21項條款逐一斟酌。有一次,從頭天晚上10點一直談到第二天早晨6點,真可謂通宵達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