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心得體會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22K

我們可以將心得體會看成是讀書或實踐後寫出的感受性文字,及時寫篇心得體會是非常有必要的,表達自己的觀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自由的心得體會8篇,感謝您的參閲。

自由的心得體會8篇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1

霍姆斯説: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

有幸拜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感覺一股清風撲面而來,是那麼的清新。這本書是他多年來從事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潛心實踐的結果,是他理論和實踐的結晶,也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理想的體現。他用非常平實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小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能讀出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思考。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他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

讀這本書,使我感到了我們的教育大有可為。他書中的文字能驅走諸多教育天空的陰霾,使我們的教育充滿絢麗的陽光。你看這些文字,是春雨無聲滋潤了物——教育

無痕,是不動聲色的教育。一切教育都應該從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入手,呼喚原生態教育。

在20____年3月26日星期三cctv第十三屆青歌賽團體組複賽第七場的比賽場上,“阿鵬”,一位來自雲南的原聲態歌手,卻用他最質樸最單純的全身心的演唱風格,完美而透徹的詮釋了他用“舒服”的感覺來演唱的他家鄉的民謠,而阿鵬接下來説的“唱歌是件很舒服的事”這句話讓大家更覺他的樸實和可愛。阿鵬用他最直接最樸實的語言表達了對一名歌者最基本的要求和標準:唱者要唱得舒服,聽者才聽得舒服。沒有經過正規嚴格的訓練,沒有經過名家悉心的指導,他憑什麼拿走了這麼高的分數,他憑什麼打動全國這麼多聽眾的心?

因為他覺得唱歌是件幸福、自由、快樂的事,這就是他的動力,所以他能全身心地唱出心中的感受。

學生成長道路上的錯誤,就像學習走路的幼兒跌跟頭,絕大多數與道德品質並沒有多大關係。

欣賞!欣賞學生,欣賞他們的創造,欣賞他們的成果,讓學生們覺得學習是一種享受。

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自己重要。

不佔用學生自主的時間是尊重學生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工業的特徵是流水線,是標準化,而農業的特徵是生態化、多元化。學會用生態的多元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孩子,我們就會發現大樹有大樹的風采,小草也有小草的魅力。地球正因為生物的多樣性,才顯得如此生機勃勃、如此美侖美奐。

一個人的真正品格可能在重大的時刻或緊要的關頭才表現出來,但它確實在無關緊要的時刻、在瑣碎的日子裏形成的。

所以最好的教育應當是着眼於孩子一生髮展的教育,應當是關注孩子心靈的教育,應當使師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樂的教育。

學生已經會的不講,學生自己能夠學會的不講,講了也學不會的不講。

只有活躍氣氛而沒有屏神思索和思維交鋒的課堂不是健康的課堂。

最大限度的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學習差異,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這是教育的永恆。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願我們能為“把這個簡單的事情做好”而努力!尊重、欣賞孩子們,放開手腳,讓孩子們自由、快樂、幸福的學習吧!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2

捧讀《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細細品味,反覆思量,只覺如春風撲面,又覺如醍醐灌頂。李老師以不加粉飾卻飽含智慧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他曾經實踐過、經歷過的一個個小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一幅幅真實動人的教育圖景。讀來平實而親切,如友人促膝談心,細嚼則意味深長,發人深省。

全書共分四個篇章,李老師用三條主線將若干取自生活,源於實踐的小故事串聯起來,每個故事中都融入了他對教育的獨特感悟和認真思考。第一條主線是教學線,主要介紹了他進行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主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李老師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主線是管理線,講述了他自己從教師到校長到局長到教育家的成長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管理理念的變化與實踐。每章每節的標題和內容無不折射出一個改革的實踐家、一個創新的教育家嶄新的教育理念和豐富的教育智慧,捧讀此書既是一種精神的享受,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更重要的是他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了更多的啟迪和思考。

一、關於他的語文教改觀的思考

李老師指出,“長期以來,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來進行語文教學,已經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習的規律,訓練代替不了積累,沒有大量的誦讀、涵詠、感悟和體驗,語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他認為:“不好‘讀書’,而好‘甚解’正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大弊端。”於是,在教學中,他從履行一個語文教師的職責做起,以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與改革為依託,開始了對教育的實踐與感悟,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非常動人的語文教學藍圖。他在語文教改中最注重的就是閲讀,在他看來讀書與實踐是一個人不斷前進的源泉,讀書,能給人智慧和力量,能開闊人的視野和博大的襟懷,也能影響人的價值取向,哪裏有教育,就應把讀書的種子播撒到哪裏。

他要求學生每天閲讀十分鐘:首先是教師和學生共同蒐集可閲讀的材料,歸類整理,加上閲讀提示,打印後,每天定時發到學生手中。材料的內容多樣,獲取材料的方法多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注重學生選擇材料的自主性,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這項活動進行了好多年,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對這一改革他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教育有時就是這樣奇怪,我們耗盡心血和時間經營的—例如課堂教學中老師苦心孤詣的講解輔導———很快就會被孩子們忘掉,而我們無意中播下的種子,卻在孩子生命的原野里長成了一棵大樹,讓他們受益終身。

為讓閲讀成為孩子們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的另一項改革就是他的“語文實驗室計劃”,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切實擁有了語文學習的自主權和閲讀選擇權;他還提倡“説你想説的,寫你想寫的,讓寫作成為情感的一種自然的表達方式,成為生活的一種真實的需要”。他的語文教學改革雖然冒着極大的風險,最終還是成功了,因為他相信:“一項改革只要觸及了教育的真諦,只要接近了學生成長的規律,它沒有理由失敗!”改革中他發現,一些課堂中充斥“假問題‘以求熱鬧,卻沒有注重學生思維和情感的發展。這樣的教學行為,只顧及花哨的表面形式,但忽視了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課堂其實是不健康的,正因為他有了這一發現,才有了他的語文教學改革。他認為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教給學生知識,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教學改革,奠定了他教育理想的“底色”,也顯示了閃耀其中的人文思想的火花。

二、關於他的學生觀的思考

李老師認為,教師心中不應該有“壞孩子”,我們不能用成年人的是非觀念來判斷學生,不能輕易使用道德的標尺來衡量學生。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位高一男生,從失修的磚牆縫裏向學校女廁所偷窺。這樣的行為,按照常規肯定被認為問題嚴重。但是,李希貴老師沒有輕易給學生做出結論,沒有盲目批評教育,而是從關注學生心靈出發,實施了保密、充實校園生活、調動家長的教育力量、安排優秀教師和他們交朋友等一系列教育措施,幫助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渡過了危險的河流。這個案例正體現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裏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多麼樸實的語言,將教育這個讓人覺得漫無邊際的概念,用寥寥數語解釋的淋漓盡致。是啊,教育確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而已。

“多一把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寫的是一個雙休日,作者在公園門口碰到了一位帶領上高一的兒子逛公園的朋友,感到非常驚奇。經過了解,得知這位家長是用逛公園的方式獎勵自己的孩子。作者沒有就此作罷,而是想到了我們的評價問題,想到了我們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這就是考試成績。返校後,作者和老師們一起反思我們的`評價問題。這一年,在作者的堅持下,高密一中破格錄取了一個叫賀明的學習成績很落後的學生,錄取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國畫畫得特別好。進入一中以後,老師們發現,賀明是一個不守紀律的學生。有的老師對他失去了信心。但李老師並沒有放棄,而是主動找賀明拉家常,幫助他樹立學習信心,並讓賀明選一張自己最滿意的國畫懸掛在校園的顯眼處。這一“巨大的成功”使他倍感自豪和自信,從次,他加強了自我約束,發奮學習,進步很快,被評為“百優中學生”。後來,他考取了一所美術學校。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過人的長處,在這一點上,人人都是最好的,個個都是最棒的。拿起表揚的武器,多增加幾把評價的尺子,就會有更多的學生受到鼓勵,從而堅定信念,走向成功。

因此,在老師的心中,不應該有壞學生,不能從一開始就着眼於失敗去做工作,應當把預期的失敗轉化為成功,應讓每個學生都能説“我能行”!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3

自由主義是一種錯誤傾向,它是自私自利、敷衍了事、隨心所欲、無組織、無紀律的體現。今天讀到了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一文時,對自由主義有了更深刻的瞭解。我認為反對自由主義是迫切的任務,作為企業的一員,我想大家都應該遠離這種錯誤的傾向,要做到嚴於律己。這樣企業才能更好的發展。

對比自身發現原來的我也有很多缺點,遇事不愛爭辯個究竟,任何事情原則性不強,工作學習不及時充電,致使業務能力水平停滯不前。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反對自由主義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要養成良好的習慣,正如“播種習慣收穫行為、播種行為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所説一樣,有了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有更好的發展前途,這樣也能為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最終會有個圓滿的結果。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親朋好友辦事比較方便,已經成為眼下“常規性原則”,但我要打破這種“常規性原則”要以身作則,做一個高標準、嚴要求的自我。在工作中有建議要立即向領導或上級表態,事後不再羣眾中指點評説任何事情。堅決不做毛澤東所形容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這種人。領導交辦的任務一定要努力完成,遇到麻煩要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絕不推諉發牢騷。要做到團結同事,共同進步,把工作做到

更好。不把個人憤恨、個人攻擊摻雜在工作中去。如果有損同事工作積極性的行為,我會勇於制止,並且鼓勵同事積極工作,絕不行若無事。

我會始終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對工作要求要有目標和計劃,態度認真,及時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以便自己能及時改正錯誤,更好的工作和進步,為企業發展增添一份微薄力量。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4

通過學習毛主席的《反對自由主義》,使我對自由主義的表現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自由主義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反覆重讀後感概萬千。下面結合自身實際,就如何反對自由主義,加強自身修養,談一下體會和感受。

自由主義是機會主義的一種表現,是和馬克思主義根本衝突的。作為一名鎮機關工作人員應該以工作和集體利益為第一生命,襟懷擔白、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無論何時何地,都堅持正確的原

則,反對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不斷加強自身修養,鞏固集體內部的團結,認真負責的做好本職工作。我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着手,嚴格要求自己。

. 一是要樹立從點滴做起的思想。“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反對自由主義就要從日常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作為一名年輕同志,更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培養艱苦奮鬥,拼搏進取的作風,更要關心集體,樂於助人,堅定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更要無私奉獻,淡泊名利,培養廉潔從政的高尚品質。

二是要有嚴於剖析自己的勇氣。“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在工作、生活和學習中每個人都難免產生不對的思想苗頭,難免遇到困難和疑慮,面對不正確的傾向,要及時向組織和領導彙報,及時與領導和同志們交流,虛心接受批評和建議,並及時加以改正。平時要積極參加鎮機關的學習和各項活動,在工作實踐中聯繫自己的思想,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

三是要不斷加強理論的學習。我們黨的先進性,首先表現在其理論上的先進性。因此,平時要加強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的學習,不折不扣的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執行黨委政府的各項決定,及時完成工作任務,為朱曲的的騰飛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是要樹立從我做起的決心。反對自由主義,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時期,在我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有着現實的指導意義,在今後工作和學習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四點:

1、以公立身,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心繫羣眾,為民服務是我們工作的核心,作為基層工作人員,平時不僅要做到多學、多練、多積累,更要解民憂,排民難,按時圓滿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

2、以誠立身,切實維護鎮機關整體團結。真誠是對待領導和同志們的尊重,是促進團結,增進友誼的基礎,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胸懷大局觀念,誠心待人,推進集體的團結協作

3、以勤立身,積極促進工作上台階。勤奮敬業是幹好工作的基礎,要甘於奉獻,默默無聞的做好本職工作,以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促進工作水平的提高。

4、以謙立身,保持自我的持續進步。“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是我黨的一大優良傳統,面對困難,要加強基本功的練習,在磨鍊中提高自己;面對成績,更要力戒浮躁,踏實工作,更虛心的向領導和同志們學習,不斷促進自己的進步。

自由主義無處不在,我要時刻警鐘長鳴。真正做到關心黨和羣眾比關心個人為重,做一名忠誠、坦白、積極、正直的機關工作人員。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5

初春,又一個初春,我仍被禁錮在這個小小房子裏,禁錮在兩點一線的家與學校之間。

我坐在窗前,面前鋪着的是那枯燥無味的各種練習題。我的心煩悶異常,再無意做下去了。窗外,樹枝剛發芽,迎春花卻開得熱烈奔放,白玉蘭的枝丫上也長出了花苞,麻雀停在枝頭正叫得歡,陽光慷慨地撒下,襯得清晨露珠熠熠生輝。

我想逃,逃到那桃花源,逃到那南山,逃到那鳥語花香的大自然中去,逃離這個禁錮我的地方。

老師的諄諄教誨猶在耳畔,讓我做全班同學的表率,對我給予了很高的厚望;母親的叮囑也在耳邊迴響,好好學習呀,成績不能下降,要給弟弟做個好榜樣……所以,我就必須扮演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姐姐盒一個好女兒的形象。

真的有點累,有點力不從心。剛結束的月考,我就像打了一場兵荒馬亂的敗仗。我雖仍是全班的第一名,可在年級的排名卻下降了不少。

我一遍又一遍地擦拭着窗户,儘管它不染灰塵,而我固執地擦了又擦,似乎通過這樣我便能從這裏離開這兒。

終於在一個週末的午後,在父母無盡的責問和歎息之後,我悄悄的離開了家門。漫無目的地走,一直走,我發現了一片草地,那裏有我渴望的自由:沒有各種聒噪,只有鳥語花香;沒有任何課業,只有藍天白雲,美好而靜謐,活潑而富有生機。我坐在樹下的草地上休息,正當我享受着美妙的一切時,一場雨毫無預兆的打了下來,越下越大,而我卻避無可避。終於,我還是狼狽地回到了原本那個“禁錮”我的家。不見了風雨,不見了恐懼,我躺在牀上,喝着母親為我熬製的薑湯,我才發現,母親的眼睛裏滿是擔心和戀愛,其原來,這個被我稱之為“牢籠”地方是這樣温暖安適。

如今,我依然渴望自由和美好,但我知道,我會用我青春的汗水去打造。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6

自由是什麼?

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墨客試用詩文來詮釋自由。詩人北島,悄悄的把答案告訴你——

“飄,

撕碎的紙屑”

飄字靈動,給人以無拘無束的感覺,飄動的紙屑,或許打着旋兒,在陽光下就像流光,這就是自由吧,自由自在的。然而“飄”卻是憑着空氣,憑着風的方向,不能任意飛翔,沒有天馬行空,這卻又像是不自由。或者説,這是北島的自由。

撕碎,沒錯,別人的自由是歡聲,是笑語,北島的自由,帶着縷縷的哀傷。為了自由而必須撕碎,一張雪白的紙,方方正正,或許是被命運,或許是自己撕碎。為了自由總要放棄些什麼,也許北島哭了,也許沒有,也許北島落淚了,也許沒有。但是他一定捧起那些撕碎的紙屑,默默地看着,很久很久吧。然後,任風將它們帶走,紛紛揚揚,飛向遠方,就像是蒲公英的種子,撐一支小傘,飄向天涯。望着紙屑,北島或許在自言自語:“飄吧,撕碎了的紙屑,自由了,在遠方發芽吧。”

羽翼豐滿的雄鷹學會了飛翔,但它並不會留戀藍天的遼闊,因為有衰老的母鷹伏在巢中,等着兒子的餵食。

遠行的兒子,你可有鷹一樣的眼?

自由是什麼?

是飛翔千萬裏也繫着雄鷹的思念,是父母眺望着重的深情。

自由是什麼?

也是雄鷹為母親叼來的麻雀,是兒子回家的車票,是父母為慶祝團圓的二鍋頭。

自由是什麼?

不是自私,不是忘記,更不是背叛。自由,固然是無拘無束的暢爽,可是那撕碎的心,請別忘記。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7

?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一書字裏行間充滿着智慧,李希貴老師用最樸實的語言,用一個個生動的、親歷的教育案例,展現了他的心路歷程,展示了他的鮮活理念,揭示了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在書中,李老師緊緊抓住三條主線:一條線是教學線,主要寫語文教改的起因和過程。第二條線是教育線,主要寫了作者的學生觀的變化。第三條線是管理線,主要寫作者從管理一所學校到管理一個縣的教育,進而到管理一個市的教育。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教師的幸福成長,為了學校的長足發展,為了打造教育強市等等,李老師每時每刻都在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創新,他的成功應該源於他對卓越不懈的追求,他把追求完美已經成為習慣。

書中,李希貴老師一再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教育本來挺簡單,只是我們人為地把它搞複雜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是孩子呢,對孩子多一份寬容,就讓孩子多一份希望。作為教師我們要把學生當成一個無知的不懂事的孩子對待。決不能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孩子。這樣對孩子不公平,我們要善待孩子的錯誤和缺點。把孩子們當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讓老師、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而反思我們的教育,為了所謂的提高學生成績,我們只顧眼前的利益,把學生大量的時間用在機械重複的練習上,課堂上大量的講解擠佔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老師非常認真的在告訴學生真理,結果呢?老師的辛勤付出換來的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什麼時候孩子們在我們的課堂上學會獨立思考了,什麼時候孩子們能夠探尋屬於自己的答案了,我們的教育也就成功了。”這句話很有道理,我們老師的任務不應該是告訴學生真理,而應該是引導學生去發現真理。

總之,《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是一本好書,讓我從中受到了很多啟發。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迴響。”《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值得我們去品讀。

自由的心得體會篇8

這個寒假不尋常,一本《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思考。

這本書是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著述的,李校長是我們山東人,他以教學線、教育線、管理線三條線為線索,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敍寫展現了自己的成長曆程,闡明瞭自己的教育主張。雖然書中的案例多是高中的案例,但他的思考折射出來的是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學、對教育的深度思考。

“愛書的爺爺”不懂教育,卻把熱愛讀書、熱愛文化的種子種在了李校長的心中;母親的講效率、父親的沉穩淡泊在李校長的心中種下了幸福的種子,奠定了美好人性生長最適宜的土壤;上學時老師的信任,不經意間的賞識都讓李校長感受到了尊重,自覺開啟了心智,激發了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李校長的成長經歷正是“孟母三遷”故事的最好詮釋,一個人的成長是需要土壤的,良好的土壤才能為種子的成長提供最適時的養分。李校長是幸運的,在不是教育的教育氛圍中他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動力。然而,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像李校長那般幸運,不幸運的成長氛圍必定會讓天真的孩子們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班級的明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大班時父母就離異了,孩子跟着爸爸和爺爺奶奶住在了一起,老人年紀大了,閒賦在村裏,爸爸腿有殘疾,在一家工廠三班倒,孩子和爸爸的交流非常少。老人覺得孩子很可憐,所以格外慣着他,明想要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因為老人“不想讓別人瞧不起這個沒媽的孩子”。明每天晚上都沉迷於手機中,從不完成作業,也是班級裏朋友最少,最不願説話的那一個。雖然在學校裏我採取了各種激勵的措施,但明從不為所動;雖然我多次走進明的家,但爺爺奶奶的觀點就是“我的孫子不用別人管,他想怎樣就怎樣”。對於明而言,教育真的是蒼白而無力的。

最終我不再執着於他的學業,而更多的去關注他的快樂。家訪時,為老人帶上一箱奶,為孩子帶去一本書,問問家裏有什麼困難;在校時,關注孩子每天的吃飯情況,鼓勵與小夥伴之間的融洽交往……沒有批評、沒有説教,也沒有期望。可是沒有想到的是,我的“不教育”反倒讓爺爺奶奶着了急,“老師,孩子總玩手機怎麼辦?作業不完成怎麼辦?”我的“不教育”也讓明有了改變,“老師,我能不能也找一個小老師?”

教育真的應該是潤物無聲的。正如李校長在工地上因為少年意氣的“輕狂”,僅僅是參與與體驗,感同身受中丟棄了自己對工人的嫌棄,帶來了心靈上的震撼。

“如果他僅僅是把我教訓一頓,換來的可能只是我內心的牴觸和不滿。”雖然我們是教育工作者,但有時我們真的需要想一想,如何在不是教育的教育中引發心靈的震撼,激起自覺成長的願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