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書讀後感模板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3W

在進行讀後感的寫作時,相信大家對於原作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編輯一篇讀後感可以深化同學們對名著情感的分析,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戰爭書讀後感模板7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戰爭書讀後感模板7篇

戰爭書讀後感篇1

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撰寫的《戰爭與和平》,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這部鉅著以兒女情長襯托出法俄戰爭,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社會領域,非常值得回味,我懷着崇敬的心情,拜讀了這部著作。

小説描寫的是:俄羅斯的羅斯泰爾伯爵的女兒娜塔沙美若天仙,在一次舞會上和一位年輕的公爵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相愛。可是,不久後法俄戰爭爆發,安德烈奔赴沙場,最終負傷身亡。娜塔沙悲痛欲絕,在別人的勸説下無奈改嫁。此時,在俄國人民的打擊下,法軍潰敗。俄國有恢復了其樂融融的景象。這本書充分地表現出俄國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

讀了《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我感觸異常深刻:主人公安德烈忠心報國,最終為國捐軀,他的愛國情懷使我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安德烈為了祖國、為了人民,放棄了自己的幸福,終身長眠於九泉之下,守護着自己的祖國。娜塔沙天真善良,十分純潔。彼埃爾善良真誠,憑着繼承的遺產成了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可他並不像其他貴族,堅強與邪惡作鬥爭……這本書真是把那時候的俄國人的思想感情描述的淋漓盡致。

讀完這本書,我衷心祝願人世間不在發生戰爭,和諧永在!

戰爭書讀後感篇2

在這個暑假,我的父母給我買了許多文學著作,《戰爭與和平》就是其中一本。

這部小説講述了以庫拉金、羅斯托夫、鮑爾康斯基、別祖霍夫斯基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為情節主線恢宏地反映了十九世紀初期的俄國生活。作者將戰爭與和平的兩種生活,兩條線索交叉描寫,讓他的五百餘位人物來回穿梭期間,構成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壯闊史詩作者歌頌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拿破崙入侵的人民戰爭的正義和勝利,並將俄國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物置於戰爭的特殊時代,通過其言性和心理,塑造出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小説中出現最多的是四大家族以及四大家族有各種聯繫的貴族人物,他們被作者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為趨附宮廷,投機鑽營的庫拉金家族,他們漠視祖國的文化,在國難當頭時仍沉湎於尋歡作樂;一類是另外三大家族,尤其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安德烈和皮埃爾,是接近人民、在危急關頭為國分憂的人物,他們甚至能挺身而出,為祖國奉獻一切。在讚美這一類型的貴族精英的同時,作者也描寫了普通人民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普通的官兵在戰爭中體現出的樸實勇敢,高尚忠誠的品質,與那些身處高位卻卑鄙渺小的貴族統治者恰成鮮明的對比。

這本書其中一位主要人物是皮埃爾,他是老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高達肥胖,卻又為人正直善良。他喜歡思考,但是意志薄弱,缺乏辦事能力;不滿意上流社會卻又經不起誘惑不斷探索生活的真諦,結果卻總是失望。法軍進入莫斯科後,身藏匕首、短槍,打算行刺拿破崙。被捕後,歷盡磨難,終被救出,與娜塔莎結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看。

戰爭書讀後感篇3

這本書是圍繞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和華西里四大貴族的家庭生活展開的。記載了1805年至1820年拿破崙統治的法國與亞歷山大統治下的俄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歌頌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及取得的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書中刻畫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如:性格內向、意志堅定的安德烈,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本事;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的彼埃爾,缺少實際活動的本事,側重於道德夢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精神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其中,有兩個人物異常耐人尋味,他們的性格變化得十分快。彼埃爾——別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在一夜之間變成了百萬富翁和社交界的寵兒。獲得遺產後的彼埃爾一開始貪圖享受,之後獻身於慈善事業,最終又想當兵打仗。娜塔莎——羅斯托夫公爵的女兒,她起初喜歡保爾。康斯基的兒子———英勇善戰的安德烈,之後又愛上了阿那托裏,最終又跟彼埃爾結婚。

?戰爭與和平》裏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們咀嚼回味,如羅斯托夫一家因戰亂遷出莫斯科時娜塔莎與皮埃爾告別的場景。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終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歡樂的微笑。

?戰爭與和平》讓我第一次感悟到:生命是多麼寶貴!和平是多麼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是多麼得幸福!

戰爭書讀後感篇4

?戰爭與和平》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説”,是一部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小説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組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場面壯闊、結構清晰、人物形象鮮明,有一種大海般恢弘開闊的美;同時,小説時代感強烈,雖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小説,卻反映了農奴制後俄國前途和人民作用的問題。因此,《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書中包括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描寫了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拿破崙、庫圖佐夫以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的抗敵精神和震驚世界的偉大勝利。

戰爭是殘酷的,但在戰爭時期卻會讓我們更加盼望和平。現身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否應該珍惜現在温馨的生活呢?難道非要等到失去後才追悔莫及?不,應該從現在開始把握!

我們反對戰爭,但是,我們絕不懼怕戰爭。當戰爭來臨時,我們也同樣會拿起武器,去保衞自己的家園!去保衞自己的安靜、和平的生活!

戰爭書讀後感篇5

在合上書的一剎那,閉上眼睛,有一股浩大而包容的清風久久拂過我身:風中沒有戰爭的鮮血和硝煙,沒有身體的傷痛和心口的瘡疤,沒有生與死的淚水,沒有愛與恨的目光。唯有一股永恆生活的氣息,從質樸的文字間向我吹來,以歷史的面貌和豐富得難以猜透的本質,告慰了我的靈魂。

有人將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進行比較,認為托爾斯泰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卻不是深刻的思想家。雖然我還沒認真比較研究過二者的差異,也無此等功力;但我覺得,托爾斯泰作品的思想性也許較陀氏遜色,但比之二三流作家仍能做到俯視。他的作品不光折射了歷史,更充盈着對於人民的同情與關懷,同時把人性中美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我想起了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感情,那樣真切而易碎,美妙與不幸共存:如同一面鏡子,反射着當時社會人們的生活與內心。如果是浪漫主義的寫法,也許安德烈會不顧老公爵的阻撓,和娜塔莎私奔;也可能與她私定終身,最終雙雙走向杯具的結局。但托爾斯泰描述的是生活本身。在那樣背景與環境下,作為一名帶有貴族榮譽感和職責感的公爵,安德烈必然會答應父親的要求,與娜塔莎定下一年的婚約;而娜塔莎作為一位情竇初開卻沒有經驗的小姐,也必然會投入到對其大獻殷勤的阿納託利的懷抱中。作者安排的只是波折的情節,而人物就像真實的存在,在這種狀況下做出必然的、最合理的選取。這讓他們那樣富有感染力,我讀到他們時,忘記了作者而體驗到生活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

當安德烈在戰場上負重傷時,歷經磨難後成長了的娜塔莎來到他的牀前:

“請您寬恕……”“寬恕什麼呢?”“寬恕我的行為。”娜塔莎吻着他的手,顫抖着説。安德烈看着她的眼睛:“我比過去更加愛你,愛的更深。”

這只是很樸素的一段對話,但在瞭解了二人過去辛酸的戀情以後,在瞭解了二人正因戰亂,生活的改變引起的靈魂的成熟以後,我讀出了一種真正的精神性的愛。安德烈經歷了生死的一瞬,他最後覺醒,瞭解到“神聖的愛”的本質含義,也寬恕了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的人性也漸漸被金黃的神性所浸染,邁向了宗教所追求的一種完美的精神世界。如果説先前安德烈愛上舞蹈時美麗欲滴的娜塔莎有情慾的因素,那麼此刻他應對娜塔莎“消瘦,蒼白,嘴脣腫脹的臉”,表達的則是對於一個完美心靈的熱愛。使我們醍醐灌頂的這種愛之涵義的表述決非説教似的灌輸,而是像一條温暖的河流,從安德烈或托爾斯泰那裏直接流淌到我的心中。

讀了這部書,我印象最深第一是這種“神聖的愛”,第二就是俄國農民的生活和思想。作為一名“懺悔的貴族”,托爾斯泰有着他關心底層人、體諒農民的一面。這不僅僅表現為力圖還原他們的自由身份,他躬身壟畝,作為一名觀察者和不完全的實踐者,與那些農民呼吸着同樣的空氣,甚至在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發奮建立了一套思想體系。這種思想力圖使俄國走向貴族與人民思想上的大同,結合為一個接近“同呼吸,共命運”狀態的一種共同體。

在書中出現了普拉東這樣一個農民的形象,他和皮埃爾同處在戰俘營裏,用他的樂觀和淳樸感動了皮埃爾,使他重拾了信仰。作者將普拉東描繪為一個圓形的形象,説他身體的各個位置都是圓形的,説他是“一切俄羅斯的、善良的和圓形的東西的體現”。我想這是一種象徵,象徵着作者觀察到的許許多多俄羅斯底層的農民:他們貧窮,落後,然而快樂、圓滑,能夠在任何艱苦的條件下生存。我讀到那裏不由得想到魯迅筆下的阿q:同樣處於底層,同樣以一種快樂的姿態示人,甚至連死亡都一樣,被上位者所槍決。二者的共同點讓我看到了普拉東本質的愚昧和低微,但割去了他的階級屬性,從人性的角度來講,他又是那麼單純和快樂,以致我難以對他下任何干脆的斷語。在當時的狀況下,革命的火焰尚未燃起,農奴制難以被輕易根除:這種快樂的處世態度,究竟是該提倡還是反對?若反對,農民豈不是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也許信仰也是一方面,支持起被壓迫的農民的是例行的晚禱,即使他們不知曉宗教的好處,但仍能感受到一種慰藉作用。我想,這可算做另一種精神勝利,但那個時代俄國的農民是沒有條件進行反抗的,因此他們比阿q值得同情得多。想到應對苦難卻難以做出反應的這一人羣,一種無奈之感會油然而生。就像當時的托爾斯泰,應對農民們的滿足和樂觀停止了物質上的施捨,開始痛苦地反思自己與他們的不一樣點以及改變的可能。

他反思的結晶我並不瞭解,但列寧評價説:“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因此國內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説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這或許是一個革命者能給予他的最公允的評價了。

不管怎樣,托爾斯泰伯爵儘管沒有領導革命,甚至沒有像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樣預言到革命,但他的作品卻成為革命的土壤,鼓舞着一代代的年輕人。他以自己貴族的身份,深入浸泡到農民“兄弟”的現狀和心靈中去,並揭示出這些苦痛卻不渺小的靈魂。這種行為本身就值得每一位人類讚美,他正是自己所寫的“神聖的愛”最為深刻的踐行者。

每一位偉大的作家,其人就像其作品一般崇高而令人欽佩。我想,即使不閲讀這樣的巨着,只要能明白托爾斯泰的行為,體察到他的生活,也足以為其所傾倒了。就如維特根斯坦所説:“他是一個真正的人,他有權寫作。”

戰爭書讀後感篇6

?戰爭與和平》是一部宏偉鉅著,它以戰爭問題為中心,以庫拉金、保爾康斯基、勞斯托夫、別竺豪夫四家貴族的生活為線索,展示了19世紀最初15年的俄國曆史,描繪了各個階級的生活,是一部再現當時社會風貌的恢弘史詩。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畫精準細膩,景物如臨眼前,雖是19世紀的作品,但流傳至今,卻沒有任何隔閡感,其中流露出來對人性的悲憫情懷,穿越時空背景,仍舊撼動人心。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為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

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説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本事;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本事,更側重於道德夢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人。他們在保衞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為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偽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認為,以托爾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遠,他未必會把人類的所謂政治放在眼裏。從根本上講,托爾斯泰所關心的,應當是更廣闊的精神與永恆。《戰爭與和平》裏面,托爾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爾、安德烈的大腦來探討這個問題,探討的最終結果,他沒有告訴我們,這也正是其客觀之處。他似乎期望我們去獨立思考,並找出答案來。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樣的,每個人都有自我的觀點與見解,所以,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我的《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給了我許多東西,包括宇宙萬物運行的道理、人生的啟發以及心靈上的慰籍。一向以來,我都很喜歡皮埃爾這個人物,並在精神上把他當作一個知心朋友來對待。他隨和、善良、落拓不羈、貪享受卻又沒有貴族老爺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裏以至於顯得魂不守舍,這些特點都讓我感到親切。娜塔莎很可愛,可是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感情。

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沉穩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歡樂。安德烈則是另一種性格,他冷峻、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爾的那種寬容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來安排他,畢竟在臨死時他徹悟了。

娜塔莎從車窗裏探出頭來,看到穿着邋遢匆匆走過的皮埃爾,就向他打招呼。他們簡單聊了幾句,皮埃爾因為痴戀娜塔莎又研究到自身的處境而顯得漫不經心,最終他向娜塔莎揮手道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隨即停下腳步落在了馬車後面。娜塔莎則好一陣子還把頭伸出窗外,對漸漸遠去的皮埃爾露出親切、歡樂的微笑。這一段異常使我感動,雖然他們之間的談話十分平淡,幾乎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我仍然能夠感覺到戰爭陰影下人與人之間的依依真情。

尤其是皮埃爾那句:“明天,不!再見,再見了。”更加可貴。他似乎覺得這一分別,與娜塔莎將永無再見之日,戰爭逐漸臨近,明天風雨不定,所以説出這麼看似不經意卻沉痛之極的話來。

戰爭書讀後感篇7

我們古今中外的許多名言警句都表示金錢乃身外之物,我們不能將它太重視,地主,貴族在人們心中從來都是醜惡無比,就應斬盡殺絕的人物。

看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書名,很多人可能跟一樣覺得這是講述一個有名戰爭,是一種戰爭反思的文章,但細讀品味卻發現這並未如此,劇中的很多人物令人印象深刻,比如説理想主義者,關心人民國家的大富人皮埃爾,命運悲慘的安德烈公爵,熱情任性卻單純天真的娜塔莎,犧牲自我的瑪利亞,懲奸除惡的尼古拉和不誤正事,花天酒地的阿納托爾等,在法國強力入侵之下他們有的懷着報國的夢想,參軍戰鬥,有的落魄逃難,還有的深謀遠慮,企圖刺殺拿破崙……,其中有的人倖存了下來,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比如説瑪利亞和騎兵上校尼古拉戰後結婚,經營田莊,獲得巨大成功,過着意想不到的幸福生活,有的過着悲慘的單身生活,沒有感情,沒有錢財,就像索尼婭,她顯示被羅斯托夫夫人逼得不得不跟深愛的尼古拉分手,同時也被迫失去了僱傭保姆的工作,最慘的是最後直接死了,再也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安德烈公爵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戰場上英勇戰鬥,最後負了重傷,離開自己的寶貝兒子死了,但在這本書的許多故事中,金錢似乎當了主人公。

索尼婭跟羅斯托夫家的任何一個人關聯都相當要好,但是羅斯托夫家卻面臨着破產流浪的危險,索尼婭很愛羅斯托夫夫人的兒子尼古拉,但是一旦尼古拉一旦跟索尼婭結婚,那麼羅斯托夫家就會徹底滅亡,正因本來就沒錢的羅斯托夫家的兒子嫁給了比他們還沒有錢的索尼婭,不僅僅不會在經濟上給予援助,反而會加速羅斯托夫家的滅亡,而嫁給了富有的小姐起碼還能讓他們的吃飯生活不是問題,雖然羅斯托夫一家都很喜愛索尼婭,但她們不能正因喜愛就斷送了羅斯托夫家的姓名,結果流着淚將索尼婭逼走,讓她孤苦的度過餘生,書的後面也幾乎沒有提到她了。如果不是金錢,索尼婭能被趕走嗎??

羅斯托夫伯爵是個身份顯赫的人,但是正因話費使他們的生活狀況成了負數,從莫斯科的逃難,安德烈公爵的死,彼恰的戰死,伯爵夫人的絕望等,一連串的打擊降臨到這個飽經風霜的老伯覺身上,而且他想挽救家庭經濟危機的計劃一向無法進行,逃難時一把大火又燒去在莫斯科的豪宅,這次真的到了無可彌補的程度,不久,原本身世顯赫的老伯爵在一家簡陋的出租房裏去世,沒有了金錢,生命也會受到威脅,要是羅斯托夫伯爵還有好多錢,他的生命會這麼悲慘嗎??

劫富濟貧一向是許多英雄所做的手法,難道有錢有錯嗎???貴族有錯嗎?地主有錯嗎?我們看到的可惡地主有的只是虛構出來的,有錢反而是好事,金錢不能代表一切,但金錢卻能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幸福,你的生命有了保障,想想看,你有了錢,就能吃香的喝辣的,天天開寶馬坐奔馳,吃的是滿漢全席,你有了錢,喜愛你的人一抓一大把,就像重山中的碎石一般,你有了錢,當國與國只見要發生戰爭時,你見勢不妙,迅速買機票逃到富國去,生命得到了保障,還能照常過幸福生活…

金錢是好東西,就應是我們的好朋友,但我們不能視金錢太重,正因哪怕你前世有多少金錢飾品,死去也帶不走一個子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