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心得最新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9K

會寫具有深刻影響的心得體會,説明你對自己的人生是有着清晰的規劃的,小夥伴在寫心得時一定都能豐富個人思想,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道德經》心得最新7篇,供大家參考。

《道德經》心得最新7篇

《道德經》心得篇1

?老子》又名《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道德經》的中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提醒了事物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老子》將視角放在宇宙之外,與“道”相比,宇宙萬物只是渺小的存在。它的內容博大精深,直到如今,在某些方面對《老子》的`研討還沒有定論,《老子》之於研討者,一如它所説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文約意豐,視角共同,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依然具有宏大的理想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置國際關係、現代企業運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自創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置各種人際、社會關係的肉體圭臬。

以上是重慶出版社書立方系列口袋書《老子》的前言,我想以我個人觀念修正幾點內容:

1,我對上文“視角共同”異議,應該説《老子》的思想曾經擺脱了“視角約束”,正所謂盲人摸象、各説異端,現代人很難了解和不能正肯定論《老子》的緣由就在於他們的視角的侷限性所致。

2,我對“大而言之”的觀念做點補充,《老子》的宇宙觀,不能只侷限於地球,他能解釋我們現有的宇宙觀,他以至對星際探究、天外生命、克隆技術等前沿科學都有指導和啟示作用,能夠説它沒有時期性,它能夠隨時間無限延長。

3,它能夠小到,分子生物學以至更微觀的科學範疇,由於人類還沒發現0.1飛米以下的物質構造是什麼樣子。

《道德經》心得篇2

這些年的爾虞我詐,陰謀算計,我的靈魂都已經浮躁起來了。那些理想、抱負之類的高尚,似乎離自己越來越遠。

雖然知道這是奮鬥路上的必經過程,但我還是希望那些手段只是手段,不要讓自己迷失了本性。

?道德經》我已讀過數遍,大多名句也都耳熟能詳,但以前太浮躁,總不能細品其中之韻味。這些天來終於靜下心來真正的沉浸下去,才發現它像一汪永不枯竭的清泉。滿載寶藏,放下成見,唾手可得!但其廣博與深奧,卻讓你發現自己的淺薄與不足!

這是哲學的力量,它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卻高於一切之上!因為它能讓你的心靈真正的強大!不為光怪陸離的表象所迷惑!直達事物本質!正如老子所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盡力使心靈達到極度的放空,使生活清淨堅守不變,通過觀察萬物往復,透過其紛紛芸芸的表象,看到其本源所在。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看清事物的本質,心靈便會寧靜,這種寧靜不是靜止不是消極,更不是終止。而是在認識根本規律後的等待!等待萬物並做的時機,這樣的人無所不包,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

?道德經》有如黃鐘大呂,一下下的將我心頭蒙塵震落。

《道德經》心得篇3

通讀了老子81章的《道德經》一個特別強烈的感受是老子思想所處的智慧高度和對自然的領悟及對人類社會關係的宏觀視角。對事物發展的辯證和轉化能給出融入自然規律的基本解剖。特別難能可貴的能夠脱離“從眾定勢思維”習慣而獨立地接近於自然。

老子《道德經》另一個廣博在於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

老子對自然存在科學、宇宙守恆、人文、國家管理、戰爭、人性、生命、名利、權位甚至物理都有自己獨到精確和細緻的認識。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感受。而在微觀上。

下面對《道德經》某些段落、重要的文句與自己的觀念給出個人的感受:

1、首句:道可道。非常名。1章)

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規律,道”可以泛指。如:星系的運動軌道,物質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運動軌道和方式;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類發展的自然規律。

可道”指出宇宙自然規律的確定性和因果關係。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規律的可以被人類認可和確定的現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類一旦用言語文字來表達就存在着不確定現象。用物理的觀念來分析就可以認為是一種動態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確定。也可以認為是指出人類的有限性而難於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準確的自然動態。

名可名是老子認可了人類思想活動對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名可名”就是人類對一切現象的命名。又用“非常名”區分了人類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

非常道”就道出了人類不同參照系下的各種理論體系的存在一種自然存在現象。所以這樣的一對排比句道出了宇宙無常和人類有常的界限。前面簡單的6個字“道可道。

2、無為而無所不為”一膾炙人口的名句。

不是字面上的直解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違反社會規則的事件時,無為。所做的其它事件就是無所不為。當然,這裏對“什麼是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律”無為”事件的判斷是必須具有各種層次的經驗和高度智慧。

就不要隻身跳入海里。不跳海就是一種“無為”這種不跳入水裏就是一種經驗的無為”而這種無為會給你生命存在帶來關於該問題的保障,舉一些在自然低層次且簡單的例子;例如:不會游泳。這種保障就是一種變相的無所不為”上面舉的例子是較為簡單而淺顯的例子,任何人都可以根據經驗給出相應的各種參差不同層次的無為”和“無所不為”。

3、人法地。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

特別是老子在那個時代能夠發現出了所看到天被“道”所包容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宇宙觀。更有對宇宙的存在給出了終極的自然存在觀,這是一句用大小來定性宇宙存在相互包容順序。而不是給出“神造”自我臆測,這也是當時時代難能可貴的自然客觀存在觀念。

還有一句話是人也大”這一句主要是對人類精神偉大的特指,這一章裏。換句話,可以認為,人類的精神思維世界可以包容天地而存在。

4、戰勝以喪禮處之(31章)

以不戰而勝為上上,老子在強兵反戰與孫子的戰略思想同出一轍。而戰勝以喪禮處之。説明老子對生命的尊重和不得以而為之的戰爭策略。

5、道生一。二生三,三生萬物。42章)

很有趣和抽象的本解突出用現代物理的思路與之對應。為何老子認為三生萬物,這一句話裏。説明老子認可這個宇宙是隻有三樣較基本的東西嗎?那麼,尋找這三樣事件與現代物理學對應的什麼?就個人的分析就是運動”空間”自然力”這三樣;可以認為萬物都是這三個事件組織而成的事件,沒有更多於這三樣的東西存在這是對三生萬物的物理分析。

二生三的物理意義。二”就是動”力”這二個事件的存在產生物質的三”三就是萬物。再往上推,從此可以推出。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整體的宇宙,就是這一個宇宙,而宇宙是產生動、力這“二”個現象的根源,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進一步可以認為動力互相轉換是自然存在因果關係。

老子認為,較後。道是宇宙存在基本源頭,也可以認定在自然角度上這個道是指特定的運動軌道。人們對老子的分析中,主要認為他道,因此把他稱為“道家”其實,對於德,老子不能忽略的另一個主要元素。德產生道和道產生德是互存的兩個基本元素,這也是81章用《道德經》命名的一個主要內涵。與之對應的物理學上的動力學》可以認為道是由德決定的對應於運動軌道是由力產生的物理現象。任何軌道如:導彈的`運行軌道,物體的運動軌跡都脱離不了力的作用。也就是道是被力所決定的因果關係。反過來,力是由運動的道所產生的現象是人類難於直觀覺察到事件。關於這一點,將來的物理學定會給與正確的認識。因此,宏觀地可以認為道德經可以對應於動力學,這是從物理學方面給與抽象觀測的認定。由於當時動力學沒有得到普遍的認識和推廣,把“德”對應於“力”對於我分析老子的自然科學觀或許會有點牽強附會。

社會科學方面,然而。道德更多的指人類社會的基本規範。由於人類更注重於社會問題,因而在社會上指人類遵從的社會公德是一種道。人類道德方面,老子在社會公德提出了比孔子“以直報怨”更高層次的德”以德報怨”關於這一方面的分析範文有很多的解釋更好,就不在這裏進行更多的瞎扯。

甚至對不確定性、悖論的數學物理關係都能給出抽象的合理分析,另外老子對於宇宙自然的相對性、物極必反、中庸之道、道無常、柔弱剛濟、處事處世、大小上下、重輕強弱等等相對、絕對的分析都能給出較大參照系的分析和包容。這種分析雖然不能給出方程的確定性,然而卻能指出方程的不確定性問題。也就是當時的思維可以直達物理學目前的較高境界“不確定性原理”。

?道德經》哪個時期,總而言之。甚至在當代仍然不失為一部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直至“天人合一”簡明而客觀的經典著作。

6、"天地不仁。

不以任何參照系和任何道理來闡述“天地”不仁”這樣的思想是擺脱了人類侷限思維和個人情感的10個字。這是一句較高自然觀的句子。

您發現的一切客觀現象就被固化了這一參照系的正確上面,因此,較大的自然現象不應該有參照系。然而有參照系的事實是實證性的結果,換句話説實證的真理必需有參照系。1以什麼為參照物將產生不同的視角效果,這是物理幾何學淺顯的道理。當您選擇參照物或參照系時。

包括所有的數學、物理學、社會學範疇和方程式。因此,2人類對事物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某個參照系下的結論。科學發展的道路上我可以看到人類從地心説到日心説到對紅移的錯誤理解,都是參照系統不斷擴大的過程,因此,當人類以宇宙整體為參照系和建立了動力、力動學説時,必然產生宇宙中心的基本學説。

數學上是被稱為悖論的問題。而我宇宙中心依據是根據力來源於宇宙中心的相對運動。當然,3至於我宇宙以外是否存在其它事件是人類不能企及的事件。更多的數學、物理證明在數學與物理的統一之哲學原理》一書上有更詳細的實證性邏輯推導。

《道德經》心得篇4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一部不朽的作品,在這部道教經典中寫明瞭很多道理。

當我第一次看《道德經》時,它晦澀難懂的差點讓我放棄,但經過仔細研究,它的含義令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

?道德經》分為兩篇,分別講道和德,這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

開頭的第一句話是聽更多的道,道,非恆道。名字,名字,非恆定的名字。這意味着法律可以理解,可以解釋,但不是永恆的,會隨着事物的.發展而改變;法律可以用名稱和概念來概括,但這種概括也會隨着事物的發展而改變。我把它和我所學到的知識聯繫起來,可能是社會存在決定了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

據瞭解,老子知識淵博,學習好。在教學中,老子總是不斷進步,打破砂鍋問到底,非常渴望知識。然後,為了解決他的疑慮,他經常抬頭看太陽、月亮和星星,思考天空是什麼,以至於他睡不着覺。我認為當我仰望天空時,我已經在瞭解自然的道路上了。

?道德經》中的道不僅是自然之道,也是個人修行所需的道,所以有德。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益有餘,德是個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寫道,《道德經》可能是為了讓人們瞭解自然之道,學會如何修行自己的道德,而擁有道德是修行道德所必需的。只有以道德為基礎,才能修行個人道德。

在《道德經》中,德找到了比較大的一部分,與基礎有很大關係。有人説故失道後德,失德後仁,失仁後義,失義後禮。大致意味着以前的世界在天堂的約束下發展,因為社會發展天堂離開我們,需要道德來維持發展,現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採取仁義的方式,讓人們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推動自己的人,當世界有愛,一切都回到美麗。如今人心不古。連至少愛人的心都失去了。所以我們教他們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但道德不足以約束人,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禮儀。李雙優説德是仁、義、禮、智、信的和諧統一,這讓我明白了堅持這些美好品質有多重要。

在《道德經》中,我學,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作為一個人,只要有德,就能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經》心得篇5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説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説着悦耳動聽卻不走心的話遠遠比可是説着逆耳忠言卻溢滿關懷的語言來的動聽。"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説明了與其華而不實,不如樸實無華。由衷而出的信言遠遠好過滿嘴奉承的美言。做一個真實的人,求真務實,實事求是。

做一個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辯解,以理服人才是他們的追求。花言巧語善辯之人一味辯解,忠厚老實善良之人從不詭辯。一個人越強調什麼越説明他內心缺少什麼,越是解釋越是掩飾。"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與其強詞奪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個善良的人,忠厚老實,以理服人。

做一個聰明的人。腦袋聰明的人知識大都不怎樣淵博,因為他們覺得聰明就是資本。知識淵博的人都不怎樣聰明,因為他們明白腦袋聰明不如內心聰明。睿智高於聰明。與其聰明沒有內涵,不如有內涵地活的聰明。而"明"就告訴我們要有一顆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禮,明人生。而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自明,僅有清楚自我想要什麼,清楚自我在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怎樣做正確,才能內心明達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獵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閲讀使人睿智使人聰明使人深刻。做個聰明的人,明明德,明歸止。

做一個懂得奉獻和付出的人。給予是一種美德,奉獻是一種品質。一味的索取只會讓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雖然奉獻有可能失去些什麼,可是人總要明白有時候失去是另一種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質",可是卻贏得了"精神",給予的幫忙越多,得到的內心滿足感越多。當然奉獻與付出不是毫無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計回報並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獻的度,適可而止就好。做一個懂奉獻的人,樂於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個為而不爭的人,順其自然,踏踏實實,努力過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運”,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強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強求,失去了順其自然,歡樂就好……

安靜中體會生命的完美,修養自我,如此安好。

《道德經》心得篇6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裏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徵。主張靠事物發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勞而獲,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幾千年來,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視為保守、落後甚至反動。我現在認為這種看法可能是不識貨的體現。道家強調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的基礎是認為大自然自身會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發展,順着自然本有的發展事態、追隨自然的節奏是最聰明的做法。亂思、亂想、亂研究、亂動顛倒了本末,把人的參與視為自然發展的主要條件,其實事物的發展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沒有人的干預就能自然發展下去,如果人過度干預會破壞事物最合理的自然發展。一個“有知者”在干預自然的過程中,造成的麻煩比產生的利益大得多!人類那點可憐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我個人認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學,對投資有強大的指導意義。

道家強調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邏輯和規則後,必須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須少做少為,少思少想,別求知、別發展智力、別發展技巧。嚴格來講,道家這個思想對現代科學技術不是一個正確的理論指導。但是對投資來講,道家的這些觀點是最正確的。投資你想得越多,出錯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賠錢的風險越大,掌握的知識越多,自以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覺得自己聰明,亂為亂動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點知識,能不做盡量不做,投資成績自動提高。你知道終極的總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質性邏輯和法則就可以,其他的東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個與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觀念:“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聖人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説,傑出的人並不直截了當的去追求大事,難事,而是有意識的不做大事,不做難事。他們做什麼呢?他們做的是比較容易成功的小事。對大事難事的把握和控制,在於從簡單容易的方向下手,實現遠大的目標,不與高難度的問題正面交鋒,主動的避開高難度的問題。從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當的構建一個大的格局,大場面。這樣因為沒有難度,就沒有太大的失敗可能性,不斷的積累小的成功就能實現成其大的目標。把老子挖出來進入中國股市,會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現在經濟,財務經濟,金融學説,但他有大智慧,從簡單入手,從易處入手,避開難的和大的,從而終成其大。

這個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從不試圖跨越七英尺高的欄杆,我所尋找的,只是容我輕易跨越的一尺欄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難度的事,只做殺雞宰羊的事!問題的難度降低後,錯誤自然不會發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辦法是為其易,為其細,為其小,不為其難,不為其大,不為其煩,逐步積累在時間的作用下能夠成其大,成其功。這其實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道德經》心得篇7

1、你如何理解“道法自然”?

答: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經》的一句原話,原話應該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説萬事萬物的運行法則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道就是對自然欲求的順應。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天然的自然欲求,誰順應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與外界和諧相處,誰違背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同外界產生牴觸。所以在這裏藴含了我們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所謂“道”,就是宇宙萬物所必須遵循的一種規律。“道”所反映出來的那種規律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讓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若能遵循或仿效“道”的規律,那麼對待任何事物都不可勉強而為之,而必須要“自然而然”。只有具備了“無為”的思想,才能真正領悟“道”的內涵,才能實現“無不為”的目標。宇宙天地領悟了“道”的內涵,時時處處都能遵循、仿效“道”的規律,於是便把一個個生生不息的渾圓世界展現在了人的面前,使人類也在遵循、仿效天地的運行規律以求達到生命的“天長地久”。

因此,“道法自然”是天地萬物所必須遵行的根本屬性。宇宙間無論何種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個性特徵。我們應該意識到的是:改造一個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我們需要做的不是試圖消除這些缺失,而是把他們的優點合理地加以利用,儘量避免他們的缺失,併力圖幫助每個人在其獨特天性的基礎上持續進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人類社會也不例外,無論哪個國家,哪個黨派、團體,若是違反了“天理人倫”,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為心”,其結果也必定是自取滅亡。那些不遵循“道”所引導的“自然法則而任隨己意強行所為的統治者,必然要週期性地作出“失德”或“缺德”舉動,而是國家統治完全處於一種“不道”的惡性循環狀態。“不道”的行為肯定不會維持多久,其結局也一定是悲慘的,這就叫做“不道早已”。

2、談談你當初選這門課時的想法聽了這門課將會帶給你什麼? 答:

作為一個理科生,我對於人文類的知識瞭解不深,一直懷着學習新知識,認識人生哲理的心態來選人文類選課。《道德經》是我國第一部大道科學聖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它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老子著書是出於他救人濟世的慈愛之心和他的人生理想。其中道德經與藝術的課符合了我內心的要求,於是選了它,希望能在《道德經》中收穫一些啟發性的養料,對生活有新的感悟。

學習《道德經》這門學科雖然不久,而且內容也不是簡單易懂,但在張劍偉教授的精彩授課中,卻大致瞭解了《道德經》,和學習到了其中的一些人生哲理,這些知識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觸過的,所以這對於我來説的確是人生中寶貴的一課,使我受益匪淺。張教授在講課的過程中也是加入了許多自己獨特的見解,他還積極向我們提倡每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和感受都不同,我們彼此之間應該多交流討論。在此,我就來説説學習了《道德經》之後,自己的一些見解和討論成果吧!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它繼承了《周易》、《洪範》等著作的樸素辯證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並提出“天道自然無為”的無神論思想。《道德經》文約意豐,視角獨特,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今天,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大而言之,它在治國理政、運籌用兵、處理國際關係、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小而言之,它是人們為學、修身、處理各種人際、社會關係的精神圭臬。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説,“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説,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無為而治”。老子的“道論”,基本上可概括為“天道自然觀”。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基本上是人當法道,順其自然。至於如何治理國家呢?他認為最好是採取“無為而治”的辦法,讓人民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用無所作為聽其自然發展的辦法,來達到治理好國家的目的。在老子看來,無為正是有所作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是這個意思。老子反對用刑、禮、智這些來治理國家,他反對加重人民税收,反對擁有強大的兵力,他説過:“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時也反對工商業,反對知識和文化。在老子看來,人類社會不要“聖智”、“仁義”、“巧利”,國家就大治了。這三種東西不足以治國,最好的辦法是,使人們着意於“樸素”,少有“私慾”,不求知識,就可以沒有憂患了。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小國寡民的原始社會。他説:“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老子這一設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民迫切要求休養生息和減輕剝削的願望。老子説過,人民為什麼過着飢寒的生活呢?是因為他們的君主取賦税多的緣故。“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説“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進步因素。但是,小國寡民的理想,卻是幻想,它是違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但我們應當看到,老子的這一舉動是抨擊奴隸社會制度的不合理,它對後世的進步思想家、空想的社會改革家卻有着深遠的影響。

相反相成。老子學説的精髓,是他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觀察了自然界的變化,生與死、新與舊的相互關係,觀察了社會歷史與政治的成與敗、福與禍等對立的雙方的相互關係,發現了事物內部所具有的一些辯證規律。《道德經》一書中,還深刻地論證了相反相成和物極必反的道理。老子説過,有和無是彼此相生的,難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長和短只有彼此比較才能顯現出來,不同的聲音產生諧和,前後互相對立而有了順序。總之,老子承認事物是在矛盾中發展的。物極必反,是説事物在變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過渡,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完全成為相反的東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誡統治者,必須去掉那些極端的、過分的措施,否

則,就會使事物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會喪失天下。他認為,高明的統治者必須懂得以柔弱勝剛強的道理。為了證明以弱勝強,以柔勝剛的道理,他舉了許多的例子。他經常用水來比喻自然力量的偉大,比喻人類高尚的品質。他説:“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説,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擊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柔的戰勝剛的,弱的戰勝強的,天下沒有人不懂的,可是沒有人能做到。老子認為在發展過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戰勝的,這對於促使人們認識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道理是有着積極意義的。

當然,老子的自然辯證觀是直觀的、原始的、樸素的、缺乏科學的論證。同時,他的辯證觀還缺乏不可調和的鬥爭精神,這是他受了時代和階級的限制。儘管如此,《道德經》中光輝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們珍視的一份歷史遺產。

我們應該本着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看待和學習《道德經》,老子的思想不是全都是正確的和科學的,但是仍有很多哲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借鑑的,對於我們現在的生活仍有借鑑意義。或許,在日後的生活中,《道德經》會助我邁向成功的彼岸。

3、如何理解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

答: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説這話,其實也是老子出於對道家哲學理論的服務的需要。老子強調“不爭之德”,強調“無為”,強調“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所以他認為,人應該不敢為天下先。用一個現代流行且通俗點的話説就是要“低調”。老子這樣説是有他充分的理由的,他説“木強則折”,強調“貴柔守慈”認為柔弱的東西才是最強的,他以自然界中的事物作類比論證,老子他本人最喜愛的物象也就是“水,風,嬰兒”認為他們才是真正的強者的存在,才能長久常保。而柔弱的東西都不喜歡去逞強,不喜歡去爭鬥,因此他們才能天長地久。所以類比到人的身上,老子也強調“人須柔弱”需懂得不爭,也就是懂得“不敢為天下先”!用老子自己的話説即是“用於敢則殺,用於不敢則活”。我們也可以注意到自己身邊的真實情況,真正長壽常保的人,常常是那些仁慈,性格柔順的老人。客觀分析一下,柔順的人,雖然很難給人英雄氣質的快感,但是卻是親切而可敬的;他們不會因為莽撞而喪命,也不會因為幾級和別人爭搶而被別人暗算所以在外在上,就少一些客觀上的損害;而就主觀上來説,一個性格仁慈柔順的人,心態比較平和,內心常常會波瀾不驚,甚至寵辱皆忘,效法自然,而這正是修身養性的妙處之所在,所以他們長壽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還可以注意到,老子前面還説,“一曰慈,二曰儉”其實這“慈”和“儉”也正是“不敢為天下先”的必要條件和外在表現。

而到了莊子,不但強調“不爭之德”,強調“不為天下先”,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推崇那些病態的,不為世俗人所看好的人及其狀態,這點在《莊子·大宗師》裏顯得尤為突出。正式那些“大宗師”具有先天的各種不足和生理的缺陷,沒有“敢為天下先”的生理條件和才具,所以才能頤享天年,才能為人敬重,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宗師”。老子提到的“慈”和“儉”都是中國人世代傳承的優

秀美德。有慈悲之懷才有勇敢之心,有克勤克儉才有廣博釋懷,但“不敢為天下先”似乎有些消極之意。大多數人認為“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保守消極,沒有創新思想,代表了一種陳腐落後、不思進取的人生哲學。單從字義上理解確實如此。但是老子這裏的“不敢為天下先”更主要的論述是在“道”的層面,“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從老子的道家思想來看“不為天下先”與“無為而治”是一脈相承的。古人講究無求為安,安是本,變是末,變應是天變,人何以敢逆天而變。這裏的天指的是自然規律。所以“不為天下先”應是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為先。不動是無為,動是因勢而為,勢成而一切皆可為。所以“不為天下先”是不應違反事物的內在科學規律的先。“不為天下先”也表達了一種審時度勢的哲學思想,這與孔子的“三思而後行”有異曲同工之處。“不為天下先”也體現了古人在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的自然觀。因為在古代基本是農耕文明,不破壞自然,保持農民的安居樂業就是“不敢為天下先”的實質表現。

4、對下面的對話談談你的想法?

甲:“你難道不覺得老子這種無為的思想有些消極,感覺不是鼓勵人要有野心、有進取心麼?”。

乙:“不會啊,順其自然要比功利地去想得到某些東西更好。” 答:

“無為”思想產生於老子的“道”。“道德”在 儒家的理論中屬於政治範疇,研究的是人的善惡問題,而老子的“道德”思想便截然不同了,他在《道德經》中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哲學體系,而這個體系的核心“道”,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一種脱離了物質而獨自運行的抽象規律,是化生萬物的生命本源。老子曰:“人法地,地法無,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説:人按照地的法則發展變化,地按照天的法則發展變化,天按照道的法則發展變化,道按照自然的法則發展變化。“道本自然”道出了老子之“道”的本根,而能用“法自然”來規範人的行為的思想便是“無為而治”。

老子所處的時代並不是一個祥和、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相反老子所居的正是禮壞樂崩的春秋戰國時代,戰禍連年,諸侯割據,民不聊生,統治階級強作妄為,貪求無厭,肆意放縱,違背自然以及社會規律,正如他所説的“民之飢,以其上食税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在這裏老子提出了“有為”一詞,這主要是源於當時的社會現實情況,老子看到百姓飢寒交迫,是因為統治者苛捐雜税太多,杆自作為,違背規律,不顧百姓的死活,“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盜虧。”在這種情況下的“無為”思想的提出,其實是極力的奉勸統治者要“無為而治”,不要殺雞取卵,不要過多的干預百姓的生活。

老子思想的核心雖是“無為”,但不是“無所為”,而是不以“為”為“為”,或者説不刻意去“為”。老子四十八章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無

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以至於無為。不足於取天下。”意思是説:“從事事業每天都能得到知識,從事修道每天都要損失知識。損失再損失,最終達到了無為。能做到無為就能實現無所不為。因此,要取得天下的人常採取無為的辦法,如為取天下而挑起事端,就沒有資格取天下。”可見,老子的“無為”中暗含着為。

其次,“無為”思想並不是提倡什麼都不做,其實他是指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無為的思想,首先尊重客觀事物的本性和法則,其次注重事物的變化,強調隨感而應、與時變化。並非人們所表面看到的所誤解的那樣,毫無作為,消極等待,只是聽從命運的擺佈。老子真正的目的是通過無為來達到無不為的結果。以“無為”的態度去面對社會,去面對人生,一切事情沒有不上軌道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我們只能找尋到它的規律,沿着規律來順應事物的發展。譬如老子的無為思想在中國政治上的影響表現為幾乎歷朝歷代都有的體養生息、無為而治,但施行這種政策的朝廷決不是什麼也不做,他們必須做好軍隊和儒家的宗法論理這些部分。當然,“無為”不僅僅是對於統治階層治理國家而言的,對於任何人作任何事,對於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找尋事物發展的規律,依照道和規律來辦事,不要妄為,不要亂為,自然沒有為不了的事情,這其中包含了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數千年來,老子的“無為“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性格行為和人生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這個思想是否還有價值呢我們是否還需要“無為”呢答案是不容置疑的。我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包含着對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深 刻理解,包含着對社會的有益啟示,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脱的忘我的思想境界:無私無慾,利於他人。因而,老子的“無為”思想不僅有存在的價值,而且需要繼續發揚。譬如貫徹科學發展觀,必須具備“無為”的思想,通過“無為”達到“無為而民自富”的目的。

小到一個國家,大到全人類和整個自然界,“無為”思想都有正確的實際意義,人類步入現代社會以來,工業文明嚴重地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人類擁有的核武器足以毀滅地球多少次,人類的“有為”違背了“無為”的自然規律,必 然要遭到自然界的懲罰,面對人類和自然界的矛盾關係,我們不止一次地想到了幾千年前的老子那雙睿智的眼睛和充滿智慧的思想。當今重新將老子的思想運用於重構人與自然界的和諧關係上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為創造人類的幸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能力;另一方面使人類掌握了可以毀滅地球上一切生命的能力。現代工業文明的最大負面效應就是環境與生態惡化的問題,它不僅嚴重製約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而且愈來愈明顯地威脅着人類的生存。如何使人類與自然界實現“雙贏”的狀態,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話題,而老子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在此領域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這個思想對於我們解決今天的環境與生態問題,重建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係,無疑具有深刻的啟迪。老子追求自然無為的人生境界,反對利慾觀和人為因素對人的天性和物的本性的扼殺,表達了對人的生存本身的深切關注,追求自然無為的生存境界,主張天、地、人都統一於自然而然的道。人的生存並不是一種現成的目的,不能僅靠外在手段維持住。生存本身是一個自然的進程,有其順其自然的構成態勢,生存之道才是終極之道。老子也主張“小國寡民”、“見素抱樸”的自然無為思想,並不是讓人類退回到原始社會狀態,只是強調一種自然的生存境界,這個境界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前面己經提到過,老子所説的“無為”,絕不是無所作為之意,而是指人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