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8W

優秀的讀後感最重要的是能夠把“讀”和“感”進行有機的組合,寫讀後感其實也是我們抒發自己的內心感情的一種方式,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感謝您的參閲。

《活着》讀後感通用5篇

《活着》讀後感篇1

看書看到痛哭流涕,內心絞疼,因為一個書中的人物二反覆私綽,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着》曾幾何時,自己也想着寫一本書,書名就是《活着》想寫寫自己經歷的生活,在社會底層感受着無奈和挫折,想通過寫作,讓自己出名,換一種人人敬仰,燈光無限的生活,為自己,也為生養我的父母,因為我在重複他們的生活,他們期待我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光耀門楣!思來想去,能寫的就是自傳體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虛無縹緲的想象,添點水分,加點顏料,就構成了一部所謂的作品!我的活着,跟餘華的《活着》天壤之別:富貴,這個一生悲情的人物,活着送走了他所有至親的人,依舊勇敢的孤獨的活着,最終與牛為伴,最為觸動心絃的是,沒有親人為自己送終時,他吧十元錢,餓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錢當做對埋葬自己的那個人的工錢!勇敢的活着!曾經的那個時代,人們踏實,暢亮,現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們也善良,也淳樸,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當今的現實讓我們像無根都浮萍,始終找不到根的感覺!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厚重變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牀上,像起書中的有慶會流淚,想起家珍會流淚,想起鳳霞會流淚,想起二喜會流淚,甚至想起那頭年邁的被富貴買回來,避免了被殺的老牛也會流淚,唯獨想到富貴,覺得他讓人欽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讓人回味無限…

《活着》讀後感篇2

每個人都有一點悲觀色彩,當我們發現有人比我們還慘還痛苦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欣慰,甚至是慶幸的心理。

這就是悲劇存在的意義,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後釋然,以一種淡然的心態“活着”。對於美好與邪惡,善良與陰險,餘華曾經這樣寫道:“蜂擁而至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説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為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我覺得就是一種出發點和參照物的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壞”的,或許有一點點的“好”出現,我們就會格外珍惜,覺得格外幸運。

相反,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讓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較。如果我們把生活想的過於美好,可能一點點的磨難就可以戰勝我們脆弱的內心。但如果我們理智客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出現無法控制的觸動,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的權衡好與壞,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怎樣“活着”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把握。

福貴是一個被埋在墳墓裏的不倒翁,因為哪怕生活還有一絲希望,還有一個支撐他的點,他就沒有選擇倒下,而是堅強的活在當下。的確,既然能夠看到今天的太陽,就該珍惜此刻這來之不易的温暖,所以又何必過多思考過多強調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劇是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活着的意義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沒有人能夠給活着一個準確的定義,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活着,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們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實的活在當下。象一顆小草,卑微而又頑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篇3

當看完朋友對《活着》的評論後,就有一股想要看看這篇高尚作品的衝動,我不知道作者在寫時是懷着一種什麼樣的心情,但我知道作為一個讀者,在品味這篇敍説一代人歷程時的深切感受!

我總認為人世間最傷心的事莫過於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着》你會知道,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邊一個個親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單的一個人……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換着是我,我會不會繼續生存下去,但是他卻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世界的樂觀態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當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的我們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我們從來不知道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苦難的人,與他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呢!

人,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

當這個貫穿全文的引子讓我捫心自問時,我卻無從答起。在我腦子裏,我仍然清晰的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為錢財而貪污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話:受賄鉅款,只是為了下一代過得更好,再説,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活着理由嗎?

當一次次邪惡的觀念充斥着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第一件事,千萬別為自己找什麼藉口,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讀後感篇4

?活着》是餘華的代表作之一。據説作者聽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這位老黑奴命運多舛,親人相繼離去,而他卻仍然能夠樂觀對待這個世界。作者受其啟發,寫下了《活着》。這部作品講述了在中國近現代的社會背景下,在解放戰爭、三反五反等接連發生的社會變革裏,福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波濤中擺動着。親人相繼離去,自己日漸老邁,最終,只剩一人一牛而已。

從《活着》這部作品裏,我們既能聽到藝術層面上來自那個時代遙遠的哭聲,又能聽到近處有關生命和遭遇那無奈的悲泣。這樣多重維度的悲劇感,也因此使其成為真正偉大的作品。

死亡的重複,苦難的連續,作者用這樣戲劇性的手法,彷彿是讓記憶裏的痛感不被時間所麻醉。同時,也透過福貴的人生,折射出更為深刻的時代內涵和生命的意義。

從時代層面上來説,這部小説架構在中國近現代的宏觀格局上,以小見大,以福貴個人的不幸,反映出時代的不幸。作者並不避諱談及國家建設過程中的錯誤,比如生產力領域上,1958年至1960年間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度誇大了主觀的作用,這樣的主觀主義錯誤,使得生產與實踐脱節,為國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再比如生產關係領域中的人民公社化運動,忽視了生產關係要與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絕對的平均主義,挫傷了廣大羣眾的生產積極性。作者通過小人物在狂熱冒進潮流裏的掙扎,映射了社會風氣的嚴重左傾與隨之人們精神世界的扭曲。

從生命意義上來説,在我眼中,《活着》是一曲現實主義的悲歌,而活着本身,卻是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字眼,它最主觀也最理想化。也許,向死是生命的本能和歸宿,而活着則需要足夠的掙扎和最大的勇氣。作者用象徵性的筆法,將生死從絕對化的分隔,轉化為融成一體的有關生命的哲學。

我們並不敢妄談生死,只希望,在似乎無窮無盡的苦難過後,每一個堅持走過來的人都能夠形成這種只為活着而活着的心境,這也不失為一種釋然和曠達,更是一種精神意志的勝利。

千百年來,人類追求永恆的意義在於什麼?我想,其實,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讀後感篇5

這本書讀完有一段時間了,記得有老師説過遊記怎麼寫?就是你去過這個地方後,回去把在這裏所看到的都忘記,然後再寫。如今也沒寫到什麼好的文章。

讀完這本書後,有一個強烈的感受:“活着最重要”。當時還一度理解為:好死不如賴活着。福貴經歷了人生的大落,經濟上的失勢,親人的相繼離世,他還堅強的活着。

在準備寫這篇觀後感時又翻開這本書第一章回憶一下。在輸光家產後福貴的一生便就此落寞了。親人在此後相繼離世。家境大不如前。書中每個人都死的很慘,讓我一度不再相信這個世界,很久後才從書中出來。《活着》是要告訴我們如此社會,如此別離,福貴這樣一個小人物認真的活着。每個人都死的很自然也很隨意,也許這是那個時代的特色,有一百種死法,但我卻想堅強的活着。那個時代,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氣,未來難以期,可每個人都卻想要繼續活下去,那個時代的人,比任何時代的人都渴望能活着。

當讀到有慶因為救縣長夫人而被抽血抽死,原本一個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就這樣在權勢的手中葬送了。這段內容在還沒有看書時同桌給我講過。現在還能想起來,高三教室下午的課間,補覺的,做數學題的,做文綜的,談論遊戲的,看書的。同桌用紅着的眼睛看着我,良久給我講了這段,然後説那個大夫知道孩子即將要死並沒有做任何搶救措施,而是説了一句胡鬧。義憤填膺的説,大夫都不救死扶傷了,他們眼裏只有權勢。當我看到這段時,我也在想,救死扶傷的天職呢?現在想來,那個年代權勢更容易弄死一個人,醫生可以犧牲一個人而自己活着,可以救活跟多的人,這樣的小犧牲不算什麼。

那個年代能活着是巨大的幸運,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渴望活着,但生命卻是那麼的脆弱。一直以來沒有很懂,在如今提筆寫下時多了更多的思考,在那個吃人的年代活着不易,可是他們更願意活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