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3W

寫讀後感有助於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大家都有寫讀後感的經歷吧,那關於《罪與罰》的讀後感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三篇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1

對莉扎韋塔的人物理解

高中時就聽説過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罪與罰》然而真正拿起這個沉甸甸的書則是在大一,但是我讀得囫圇吞棗,只是把大致的情節啃完。時隔半年再拿起這本書,又有另外的感覺。才發現《罪與罰》像一劑中藥,剛開始喝感覺苦澀難以下嚥但細細品味那份甘甜才在口中蔓延,最後達到了健強筋骨的功效。

在罪與罰中最值得探究的角色我認為除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外首推莉扎韋塔。全本莉扎韋塔的着墨並不多,只有在第一章有較多的描寫,中間完全沒有提及,只在最後索尼娜把莉扎韋塔的銅質十字架交給拉斯科爾尼科夫時略有提及。

細細閲讀全文之後我對其中的一個細節感覺十分奇怪。拉斯科爾尼科夫用斧子不但劈死了放高利貸的老太婆阿廖娜,也劈死了偶然看到拉斯科爾尼科夫殘忍舉動的無辜的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韋塔。作者為什麼要安排拉斯科爾尼科夫殺死兩個人?既然安排男主人公殺死兩個人,那為什麼後文對於莉扎韋塔的死卻很少提及,莉扎韋塔可以説似乎被完全忽視了呢?在拉斯科爾尼科夫幾次敍事中也只是一再強調阿廖娜的死,當他對索尼婭坦白的時候,他説"我不過殺了一隻蝨子,索尼婭,我殺了一隻不中用的、討厭的、有害的蝨子。"連負責行刑的波爾菲裏·彼得洛維奇在勸拉斯科爾尼科夫自首的時候也説:"幸好,您只殺死了一個老太婆,如果您想出另一套理論,也許您會幹出要壞一萬萬倍的事情來。"整部小説就算刪掉莉扎韋塔這個人故事似乎完全沒有影響,那麼作者為何要安排莉扎韋塔這個人物呢?

莉扎韋塔在我看來是個大個子的傻女人。她雖然和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阿廖娜一起生活,相依為命,兩人之間卻不是相互扶持相互幫助而更像是上下級的關係。莉扎韋塔起早貪黑為姐姐做事,平日的生意由姐姐阿廖娜做主,所得錢全數交給阿廖娜,就連阿廖娜死後的財產她也一個子都得不到。但她似乎毫無怨言。更讓人驚奇的是她經常懷孕,用書中大學生的話來説"她是如此温柔、柔順、馴服、隨和;什麼都能答應".所以無論男子是真心對她還是隻是將她當作泄慾的工具,她都沒有拒絕。她像是一個苦難的黑洞,什麼壓迫和欺凌她都能吞下去,都能消化掉。她低到塵埃裏但沒能開出花來,她的沉默和隱忍讓她所做在一切在別人看來是理所應當的,像自然法規一樣順理成章。而正因為如此,她才會越發的受人怠慢,被人遺忘,以至於就連她的死也經不起一絲波瀾。由此可看作者寫莉扎韋塔的.篇幅較少也正符合了人物性格和地位的設定。

因此拉斯科爾尼科夫在後文沒有提及莉扎韋塔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拉斯科爾尼科夫心裏認為無論在他自己看來還是其他人看來莉扎韋塔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就算她消失了也不會有人記得。因此也不用在意她的死亡,甚至無需掩藏。莉扎韋塔的死就像是一片葦葉落在水面引不起太大波瀾反而會隨着水的流逝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莉扎韋塔在他心裏始終是一根不願提及的刺。他的無政府主義和激進的思想促使他把自己想成像拿破崙一樣,他認為殺掉像蚊子一樣不斷吸食人血和像帝王般肆意掌握租客生死阿廖娜是正義之舉,是勇敢的行為,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但是莉扎韋塔是一個像白紙一樣人,她是一個全然無辜的人。只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她看到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行然後被滅口了。這在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裏留下了一個裂痕,使他的壯舉,那本應該被人讚頌的行為染上了污點。他那被激進所矇蔽的良心受到了第一輪的重擊,他不願意去想莉扎韋塔更不願意承認莉扎韋塔的死亡。因為他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罪行。這有點像宗教裏的"原罪",宗教裏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莉扎韋塔就像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原罪",拉斯科爾尼科夫對她沒有任何惡意因為本能而殺了她。

莉扎韋塔在我看來象徵着最廣大的底層人民,他們像組成這個世界的一粒粒塵埃,必不可少但是默默無聞。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基石,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存在。他們勤勤懇懇,安分守己,善良淳樸但是被所謂的上層壓迫剝削甚至被肆意的殺戮。他們的悲慘甚至引不起應有的同情和幫助,即使是在同階層的人之中。而他們本身自己對自己的狀況也是不自知的,即使知道他們也認為自己無法反抗而一味的去承受了。

莉扎韋塔在我看來是個大個子的傻女人。她雖然和她的同父異母的姐姐阿廖娜一起生活,相依為命,兩人之間卻不是相互扶持相互幫助而更像是上下級的關係。莉扎韋塔起早貪黑為姐姐做事,平日的生意由姐姐阿廖娜做主,所得錢全數交給阿廖娜,就連阿廖娜死後的財產她也一個子都得不到。但她似乎毫無怨言。更讓人驚奇的是她經常懷孕,用書中大學生的話來説"她是如此温柔、柔順、馴服、隨和;什麼都能答應".所以無論男子是真心對她還是隻是將她當作泄慾的工具,她都沒有拒絕。她像是一個苦難的黑洞,什麼壓迫和欺凌她都能吞下去,都能消化掉。她低到塵埃裏但沒能開出花來,她的沉默和隱忍讓她所做在一切在別人看來是理所應當的,像自然法規一樣順理成章。而正因為如此,她才會越發的受人怠慢,被人遺忘,以至於就連她的死也經不起一絲波瀾。由此可看作者寫莉扎韋塔的篇幅較少也正符合了人物性格和地位的設定。

因此拉斯科爾尼科夫在後文沒有提及莉扎韋塔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在拉斯科爾尼科夫心裏認為無論在他自己看來還是其他人看來莉扎韋塔都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就算她消失了也不會有人記得。因此也不用在意她的死亡,甚至無需掩藏。莉扎韋塔的死就像是一片葦葉落在水面引不起太大波瀾反而會隨着水的流逝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第二個原因可能是莉扎韋塔在他心裏始終是一根不願提及的刺。他的無政府主義和激進的思想促使他把自己想成像拿破崙一樣,他認為殺掉像蚊子一樣不斷吸食人血和像帝王般肆意掌握租客生死阿廖娜是正義之舉,是勇敢的行為,是歷史賦予他的使命。但是莉扎韋塔是一個像白紙一樣人,她是一個全然無辜的人。只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她看到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罪行然後被滅口了。這在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心裏留下了一個裂痕,使他的壯舉,那本應該被人讚頌的行為染上了污點。他那被激進所矇蔽的良心受到了第一輪的重擊,他不願意去想莉扎韋塔更不願意承認莉扎韋塔的死亡。因為他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錯誤和罪行。這有點像宗教裏的"原罪",宗教裏認為人生來就是有罪的。莉扎韋塔就像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原罪",拉斯科爾尼科夫對她沒有任何惡意因為本能而殺了她。

莉扎韋塔在我看來象徵着最廣大的底層人民,他們像組成這個世界的一粒粒塵埃,必不可少但是默默無聞。他們是這個社會的基石,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存在。他們勤勤懇懇,安分守己,善良淳樸但是被所謂的上層壓迫剝削甚至被肆意的殺戮。他們的悲慘甚至引不起應有的同情和幫助,即使是在同階層的人之中。而他們本身自己對自己的狀況也是不自知的,即使知道他們也認為自己無法反抗而一味的去承受了。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2

《罪與罰》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極其窮困的大學生,因痛恨當鋪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殺了老闆娘,卻自以為是伸張正義。但以後的日子裏,他飽受殺人的恐懼,良心的譴責。最後,他醒悟了。在家人、朋友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其實那位大學生有正義感是好事,可我認為他用了一種最極端的方式去伸張正義,結果事得其反。變成了殺人兇手。有時候,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要想清楚這些事該怎麼做,事情才能做得更好,更完美。而那位大學生正是因為太恨老闆娘,頭腦發熱,才殺人行兇的。

但主人公畢竟是受過教育,有良知的一個人。他在殺人後十分不安,就怕自己被抓。這時,我想他已經明白,自己即使逃脱了,也會不安地度過一生。於是,大學生首先把殺人的事實告訴了自己的愛人、親人、朋友。並最後告訴了警官。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第二個道理:在你犯錯後,一定要勇於去承擔責任,而並不是去逃避。因為這樣,你的一生都會充滿恐懼。

所以,我們一定要用大腦思考後才能做事。哪怕做錯了,也要敢於承認事實。這也就是《罪與罰》要告訴我們的道理。

《罪與罰》讀後感範文3

最近我讀了一部有關社會心理的小説。小説描寫了貧困交迫的大學生羅佳·拉斯柯尼柯夫因痛恨放貸款的老闆娘的盤剝,憤而行兇,卻自認為是伸張正義。然而由於殺人的恐懼、良性的譴責,使其飽受心靈的煎熬,整日心驚膽戰,最終在愛人、朋友、家人和警官的幫助下投案自首。

這部小説譜寫了不朽的長歌。小説中的羅佳啊!你是個大學生應該很有自判能力的,當我讀到:“他們説的沒錯我這麼做是為了伸張正義,是為了補救更多的貧困大學生,就不會有那麼多跟我一樣的大學生受苦受難了。”這句話你表面上是在在同情別人,其實你是在虛掩自己脆弱不敢的負面心理。後來我又讀到:“卡琳達——你的妹妹,比爾——你的妹夫他們整天奔波在外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你啊。”羅佳你有那麼多的親人、朋友,你為什麼不珍惜卻去幹出那麼蠢的事。而且那老太婆有肺炎過不了多久就會死的你想為了一個對社會百害無一利的人需要用一個英才去除掉他呢?

羅佳啊我為你惋惜!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