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雪國》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3W

《雪國》是川端康成的一部唯美的中篇小説,相信看完這本書的你一定收穫頗多,那麼快把值得分享的寫進讀後感吧,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有關《雪國》讀後感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有關《雪國》讀後感範文三篇
《雪國》讀後感1

有些書就留下這樣的氣息,引人一再重返,流連不已。

《雪國》、《千羽鶴》、《古都》的合集,以文學成就而言,《古都》最是單純清淺,恍若以京都四季風物作背景的莫扎特的音樂;《千羽鶴》的編織承轉親密而微妙,近乎不着痕跡,以超然的敍述技巧蜿蜒探入內心的幽深世界;相比之下,《雪國》則與兩部作品都極不一樣,透過那樣秉賦強烈、稜角鮮明的虛構,攤開一幀按捺不住卻無以寄託的精神映像。

從火車穿過隧道的那一刻開始,就處處看見兩相映照的風景:島村眼睛裏的兩個女子,駒子徒勞而認真的生,與葉子悲悽而凜冽的死之間,構成亮色與冷色、濃烈與柔斂、漸悟與頓悟的對照,實與虛、動與靜、續與斷的反詰,如霞光對雪色,如鏡裏照現的妖嬈紅顏與窗上浮映的迷離秋水;並非對比,亦非張愛玲所偏好的"參差的對照",而是一體之兩面,是生命在抵達死亡以前所兼具的美麗與虛幻,因為不斷的消逝,湧出不竭的眷戀,島村並不僅僅是敍述的取角,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葉子與行男之死別,正照應駒子與島村之生離;而葉子對於死的決然歸赴,像透過一粒沙所洞察的世界,照亮了島村對於生的惝恍繾綣。

解讀這篇小説的虛構動機,讓我想起另一部成雙設對、處處滲透"參差的對照"的作品《石頭記》,貫穿兩者的是如此相似的精神底色:是情,是幻?孰真,孰空?是執著於物哀之美,抑或皈依運命的徒勞?當記憶如此纖毫畢見,刻骨銘心,由誰來了悟紅塵虛幻,懸崖撒手?

《雪國》讀後感2

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的吧,島村是個生活富裕波瀾不驚的男子,他會離開東京去往雪國尋求一些所謂的純潔帶來的新鮮感。他第一次去的時候遇見了駒子,一個連腳趾彎都乾淨的女人。可是第二次去的時候,駒子為了給師傅重病的兒子治病,她做了藝伎。而這一次的路上她遇到了另一個乾淨純潔的女孩葉子。

其實我覺得島村是個渣男,他不愛她們任何一個人,只是愛着心裏的純潔,她們為了生活不得放棄純潔而他又給不了什麼的時候,他卻站在道德制高點覺得她們令他難以啟齒。他這樣評價駒子: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站在已經隱藏在純樸的絕望之中,變成一種天真的夢想,他強烈地感到她這種情感與其説帶有城市敗北者的那種傲慢的不滿,不如説是一種單純的徒勞。島村他不承認駒子的愛情,在我看來不過是為了自己所謂的自由。

駒子對島村的愛説不上是對這個男人的愛還是對東京的愛,可無論哪一種似乎都是抓不住的,都是徒勞的,因為那個男人就沒有心。她的三絃琴註定換不來回應,她只能每年一次短暫地見到他,然後在其餘時間裏孤老。她的愛情太過卑微,只敢卑微地祈求一年見一次。她那點期待也只敢通過葉子説出來,請帶我去東京吧,對駒子姐好一點。

其實我沒太理解葉子這個人物,她和行男什麼關係,最後為什麼要自殺。也許是重申了島村對人終將死亡的懦弱。書的結尾説葉子由於失去生命而自由了,生與死彷彿停歇了。這是島村的想法,因為他的生被困在了虛無裏,被困在了人生註定是一個悲劇的命題裏。

這裏的雪多美啊,白色的雪,紅色的楓葉,陽光下金色的山巒。除了視覺,聲音也多美啊,鳥聲,溪水聲。可是這種美總帶着那麼些悲涼,那麼些寂靜,少了那麼些生氣。

生存也許是沒有意義的,是徒勞的,但我不覺得它是虛無的。所以我不喜歡島村,我更欣賞駒子,儘管不明白她為什麼愛島村,但她卻盡她所能地努力生活着,寫着日記,認真的鋪着被子,即使身為藝伎也努力練習琴譜,以山谷為觀眾。這才是生活。

《雪國》讀後感3

從書館回來,半路遇到一位同事。他看到我手裏拿着《雪國》,便説,《雪國》內容很簡單,卻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笑着模仿頒獎辭説它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性格和生活,對方搖搖頭,不以為然。這位仁兄是一位詩人,卻好像不是一個有風骨的傢伙,他讀書很多,言辭間能顯現學問,有時候卻不涉真理和真相。因此,我對他的話,總是將信將疑。

做人,總是很講技巧的話,可能反而會給人一種幼稚可笑的感覺。

的確,《雪國》故事很短,內容很簡單,而且我讀來還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好像以前讀過。可是因為沒寫讀後感,所以記不真切了。在我看來,的確像頒獎辭中所説,這部作品很有民族性。它不無深刻地反映了日本下層人民,具體説是藝妓階層的生活和感情。從這篇作品中,我可以讀到日本北方“雪國”的部分風物人情,甚至是歷史。

它使我想到了自己讀過的《茶花女》和《駱駝祥子》這兩篇小説,它們同樣也都是反映本國底層人民生活和情感的作品。它也使我聯想到了目前我所耳聞目睹的我親愛的祖國的人們的處境。我如果説自己熱愛人民熱愛祖國,可能會因有自矜之嫌而招致嘲諷,但如果我説自己以自己的出身榮並依戀自己的根,則可能會引起諸君的共鳴而非非議吧。

——其實還不都是一回事。

也許是因為孤陋寡聞,除了電視劇《蝸居》,我還沒看到聽到有哪部作品真正深刻地觸及了中國下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對於中國當代文學,我也用自己的笨腦袋想過,為什麼就沒有經典呢?對比《雪國》,我妄下一個結論吧:因為中國現代都是御用文人,只許歌功頌德,不許反映民間疾苦,因此,沒有思想也沒有個性。因此就不能久遠。

前些日子我讀到美國人羅斯·特里爾所著的《毛澤東傳》的後半部分,其中曾論説一些中國當今政治之歷史根源,其中有一些論調還是有道理的。中國的奴才們,何時才能得到真正的民主呢?要知道,民主不是等來的,“上邊”永遠也不會主動賜予奴才以與主子平等的地位。奴才的解放從來都是靠自己爭取的,不是嗎?好像,我們不需要新的主子。

聽着看着媒體每天都在忽悠老百姓,有時候心裏真是不好受。總是感覺,現在,黑暗的事情好像比自己小時候多多了呢。商家作假,官員馬,平民百姓道德淪喪,精神麻木,飆車強拆,為富不仁,草菅人命,匪勾結,是這樣的事情的確比過去多了,還是媒體太發達藏不住任何貓膩了呢?網絡採取實名制了,有些話不能亂説了,尤其是真話吧。

作家要有良心。好的作家就是一個民族的良心。

很多文章反映中國人的公民素質的確比歐洲美洲的差,讀過之後不禁汗顏。雖然未曾到海外見識國人的丟人表現,但也可以由他們在國內的行徑推想出其在國外的行為來。這個專制體制下掙扎的民族,沒有民主,自然也沒有自己的尊嚴可言,沒有自尊的國民,怎麼還能顧及到自己的素質呢?倉廩實而知禮節,如果真是這樣,我的同胞們還要掙扎多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