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7W
我們在生活中感受到壓力的時候,讀書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放鬆方式,你有為你喜歡的書籍寫過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全球通史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全球通史優秀讀後感範文三篇

全球通史優秀讀後感範文

讀斯塔夫裏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時候,我就發現他的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裏面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短處,就是對中國文化和中國歷史的缺乏。缺乏的結果是導致看待中國的立場不夠客觀,尤其是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還有的一個明顯就是對伊斯蘭文明的研究兩者都很深入。全球通史給予我這樣一直以為是中國人獨大的古代世界的歷史觀的一種徹底的顛覆,當然這只是他的一家之言,可能他對於中國的歷史還是缺乏一定的瞭解。

在書中有學者説作者是站在月球上來審視地球上發生的一切,毫無疑問的作者寫出了一個劃時代的作品。他的全球角度,我是舉雙手的贊成,那是因為今天的全球化我們在一直深入,我們需要從歷史中尋找智慧帶給人類一個和諧發展的全球化,尋找全球變化的規律,保障我們的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世界不再是某個國家的世界,全球史觀破除我們心中的民粹主義和民族的優越感,這種史觀的形成告訴每個民族和個體自己只是世界上很普通的一員,每一民族和個人都在為我們的世界作出自己很卑微的貢獻而已。像書中所寫的四大文明中,中國也並不像我們有些人所想佔絕對的優勢。

但是站在月球上看世界的畢竟是一個人,深受西方文化和思維的人。在他的全球史觀裏對於中國的貢獻和發展與國內的觀點似乎有出入。特別是中國古代,對於內容我不是專家,我也沒有辦法進行考證。但是思維和研究歷史的邏輯確實充滿了傲慢。任何要寫全球史的沒有對中國歷史深入瞭解和研究,所寫的全球史都是缺陷。中國的歷史特別是古代史,那是世界史的精華之一。

我更期待的有朝一日,有個中國人可以站在人類的高度,寫出一本真正的《全球通史》。

全球通史優秀讀後感範文

整本書內容比較多,畢竟是講歷史的書籍,但是書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故事,以及作者對那些偉人的溢於言表的讚美辭藻,都能深深的吸引讀者。

其實科技的發展總是圍繞着兩個方向:能源和通信。能源從最早石器時代的火,到農業時代的太陽(光合作用),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煤、電、石油、最後是現代的新能源(太陽能、核裂變、核聚變等);通信從石器時代的人類語言、文字發明,到農業時代的造紙術、印刷術,再到工業革命時代的印刷廠、電報機、有線電話、無線電話,最後是現代的計算機、互聯網、量子通信等。每次能源或者是通信技術的新發現,都宣佈着新時代的到來。

火的發現使人類能夠吃上熟的食物,提高了平均年齡;農耕的到來,造成人口的大幅增加;蒸汽機的發明宣佈機械時代的到來,人類第一次創造出幾倍與人體所所需的能量,有更多的人不必擔憂糧食的問題,也就有更多的人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發明創造;新能源的時代如果人類能夠控制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星際旅行不再是夢想。語言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能夠相互組織成為一個巨大的團體,更有利於大規模運動;文字及印刷術的發明,使人類的知識能夠傳承和可複製可疊加;電報、電話的發明使千里之外的人們可以及時溝通,遠程協作;互聯網的到來宣佈着信息大爆炸,大數據由此而來。

人類無法想象超過20年以後的時代,因為從石器時代到近代,人類的進步都在以幾何數字的方式提高。未來人類將有更多更偉大的發明,21世紀能否再創造一個新時代的來臨呢?我們拭目以待。

題外話,關於新能源和新通信相關的技術成果,可能在股市方面有所表現。例如巴菲特新進美國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基因(生物基因也是20世紀最新的發現,人類正在嘗試使用基因技術治療癌症、實現長壽、治療基因疾病等)、大幅加倉能源股:西方石油公司、森科能源(人類對能源追逐是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加倉美國通用汽車:看好未來AI汽車與智慧交通。還有特斯拉公司股價大漲,國內鋰電池(移動新型能源)股票一飛沖天,都表現出資本對能源、科技的追逐。

全球通史優秀讀後感範文

最近在讀《全球通史》,還沒讀完,因為這本書很厚,十六開的紙有上千頁吧,我只讀到中世紀。不過也從中發現了點道理,跟各位分享一下。

首先,我想講一下我對進化論的觀點。很多質疑進化論的人提出的疑問是為什麼現在的猴子沒有進化成人。我的觀點是,其實進化一直都沒有停歇過,史前是這樣,古代是這樣,現代也是這樣。我們人類在變化着,從身體素質、智力等方面都在變化着。與此同時,我們身邊的動植物也在變化着,有的物種要滅絕,有的物種在不知不覺中產生。之所以用變化這個詞,是因為現在很難説這種變化是好還是壞,最終會是發展還是墮落。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達爾文對物種進化的看法。人類的發展也適用於這種變化。史前人類其實是有四種人:印歐人、蒙古種人、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當時他們還都是原始人,過着採集食物的生活,被稱為食物採集者。但是,他們採集食物的效率是不一樣的,印歐人和蒙古種人的效率更高,能夠獲得更多的食物,因此也就有能力向外拓展。而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效率低。這種差別的結果就是現在世界上存在極少數的俾格米人和布希曼人,絕大部分人為印歐人和蒙古種人。我們中國人就是蒙古種人的分支。

生產效率導致人類進化這種觀點在我國曆史教育中很少被提到,在封建社會朝代更迭中更是鮮見。絕多部分史書説一個朝代的滅亡是君主失德,失去了上天的庇護。這種論調,我認為,很大程度上是我國迴避了發展經濟這個主題。朝代更迭的真實原因是經濟,而不是道德。每個朝代建立後經過一定時間的穩定,官員數量會大幅增加,這意味着國家開支會大幅增加,而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是農民,這時農民作為主要生產者需要繳納的賦税也會提高。

這種情況下,農民的通常做法是把地賣給有錢人,自己只負責耕種,繳納租子。而這種方法也只是暫時緩解了農民的壓力,隨着國家需要的收入增加,封建社會生產效率並沒有發生過突增,因此最終轉化到農民身上的壓力並沒有實質減少。於是,我國曆反覆上演的農民起義就如海浪般一浪高過一浪。

讀《全球通史》的另一感受是,西方人並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我們現在經常會看到歐美的富豪捐出自己的家產成立基金會或者捐給其他基金會,他們關注貧困人口、關注艾滋病以及環境問題。這種現象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社會公益的發展,使很多因歷史原因致富的企業家關注社會公益。

但是我想説的是,西方人並不是天生的慈善家,爭強好勝是他們的本性,這一點比我們東方人要強烈很多。歐洲並不是物產富饒的地方,而且歐洲大陸上的民族並不少。因此,中世紀的時候,我們看到歐洲是一片混亂的景象。突厥人、日耳曼人、維京人、高盧人等等為了爭奪土地混戰不休,這種歷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歐洲人怎麼可能是樂善好施、一副菩薩心腸。

所以“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才會從他們嘴中説出來,所以在本次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他們會偷偷修改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歐洲人並不值得信賴,當然還有美國人。所以,我説這些的目的,是希望很多人不要一談到西方人就講他們有多好,充滿了尊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