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1《中國簡史》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4.23K
       中國簡史對於中華文明的記載有着非凡的作用,下面就讓本站小編帶你去看最新2021《中國簡史》讀後感吧,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最新2021《中國簡史》讀後感
篇一
 
培根説過:“讀史使人明智”。我不是頗有研究的史學家,更不是文筆辛辣的評論家,相對於《中國簡史》這本宏大的書,我顯得太多於稚嫩,讀不出它的缺失與不足,僅僅是讀出了個皮毛,更加領會了—“讀史使人明智”—這句話的經典。讀《中國簡史》我收穫頗多。
 
原始時期人猿一步步進化發展,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其間的神奇是説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祕密。由元謀人到智人,他們的生理結構在發生變化,心理與行為上亦是如此。燧人氏“鑽木取火,炮生為熟”,採集果實,打漁狩獵,羣居洞穴,一切都是為了最基本的生存。再後來,生產資料漸漸豐富,他們也有了美的意識,粗糙的泥陶製品上開始有了最簡樸的印記。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令我眼界大開,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令我不禁嘖嘖稱奇,這是具有真實觸感的人類進步。還有那些在我們記憶中根深蒂固的傳説,蚩尤貔貅,倉頡造文字,伶倫作樂器,嫘祖養蠶紡織,大撓作天干地支,大禹治水,堯禪讓……這些神祕的傳説為一切都帶上了迷幻色彩,使歷史不至於枯燥無味。看着這些傳説,我覺得無比自豪,我們都知道我們是炎黃子孫!
 
啟建立了夏朝,“天下為公”的原始氏族社會瓦解了,子承父位的天下私有制登上了歷史的舞台。自此,宿命般的朝代更替開始了。呂思勉先生按照時間順序依次描寫了各個朝代的興衰。名説典故,文化發展,歷史名人,將我們帶入了一個神奇的世界!商湯滅夏桀,武王伐紂,春秋戰國,秦的一統天下更是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民風隨和的魏晉南北朝,雍容華貴的隋唐……,政治鬥爭,時代更迭,彷彿看到了戰火紛飛,旌旗搖擺,士兵堅毅的臉龐,王者睥睨天下的氣魄,自然還有成王敗寇的殘酷,“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哀。歷史不僅僅是時間的推移,更是文化的發展,文明的進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那斑駁的青銅器,端莊厚重,紋飾華美,反映的不僅僅是青銅文化特有的華貴穩重,那背後的高超技術更是值得我們後人讚歎不已。百家爭鳴體現的是一種思想的解放。天下的統一更是促進了民族的融合,文化的統一。統一簡化文字的出現為交流和記載開拓了更廣大的空間。佛教的盛行為人們提供了精神的信仰,石窟藝術的流傳為我們提供膜拜的可能,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那是令我們讚歎不已的美麗。唐詩宋詞楚國離騷,明清小説元散曲,怎能忘記了景德鎮的青白瓷?這些都是藝術的結晶,文化的瑰寶!還有那些在歷史的長河中明明滅滅的臉。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勾踐卧薪嚐膽,名醫扁鵲,項羽大擺鴻門宴,昭君出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房謀杜諫,武則天稱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岳飛抗金,成吉思汗鐵木真,朱棣靖難之變,鄭和七下西洋,鄭成功收復台灣,康熙智擒鰲拜……這些我們數不清的名字,道不明的典故,經過時間的沉澱已經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存在,每每想起總是能勾起我們或敬佩景仰或不屑鄙夷或厭惡唾棄的情感。
 
最後的是野史和祕史。這是最有趣的部分卻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部分。野史裏大多數講述了皇家的趣聞或駭事,道出在正史中很難看到的祕密,有趣之餘又令我長了見識,各種有違常理甚至於有違倫理的事情在皇宮內闈裏似乎成了見怪不怪,這些不登得大雅之堂的歷史故事豐富了我對歷史的認識,使歷史在我的眼中變得更為立體可感,不再那麼嚴肅遙遠,而是顯得真實和俗世煙火。而祕史中那一連串的問號令我驚歎不已,甚至於顛覆了我的傳統認知!商紂王真的是暴君嗎?是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嗎?《蘭亭序》是王羲之所作嗎?馬可波羅真的來過中國嗎?……種種關於在我們心中早已成為既定事實的探討,體現了歷史研究的嚴謹。種種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思考與論斷更是體現了歷史研究的靈活性!原來拓展思維不僅僅是數學的專利!而這些超越了我記憶中傳統認知的探討無形中向我傳達一個信息:敢於質疑,忠於現實,還原真實!
 
《中國簡史》全書簡潔易懂,增強了可讀性。故事性的敍述使閲讀不至於枯燥無味。野史和祕史的加入不僅拓展了讀者的知識面,更是大大引起了讀者的興趣,其中還穿插中西方的比較突出我國特點更加鮮明。例如“火的使用”那一節通過我國和歐洲開始使用火的時間不同,突出我國人開始使用火何其早!便於讀者記憶。全文語言幽默,結合神話傳説,進一步豐富了中國歷史的內涵。全文更是大量引用了各種數據和歷史材料,體現了作者的嚴謹,使本書的可信性大大增強!
 
正如作者所説“史書使我們對那個時期人的一生軌跡有了一種生動的想象”。讀一本史書,細細品味,就彷彿在看一部宏偉龐大的電影。滾滾紅塵中一幕幕進化演變,時代興衰在眼前緩緩放映。古人簡單的一舉一動在我們的眼裏卻有了不平凡的意義,或驚歎,或感慨,或疑惑,那是一個我們熟悉卻又不熟悉的世界。不知不覺中我們慢慢重疊上歷史的步伐,不經意間在歷史進程中扮演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角色,沉醉之間卻已經經歷了幾個人生,合上書的那一剎那,才恍然驚醒,細細回想,竟仿如南柯一夢,那其間的千迴百轉潛移默化之間已經賦予了我們太多的智慧。而《中國簡史》就是這樣一本書。
 
篇二
 
中國簡史讀後感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中國哲學簡史》這本書。按照我平常的習慣,這本書我也只是敬而遠之,“哲學”一詞太深奧,不是我這種凡人可以讀的。但是就那次偶然間我發現書中的哲學並沒有闡述我所想的類似於“我是誰”、“我從哪裏來”這種哲學問題,而是我們生活中就能接觸到的關於如何經營幸福人生的話題。《中國哲學簡史》以一種極通俗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古代那些大思想家們的哲學思想,略讀便可讓我醍醐灌頂。
  我很喜歡的酈波教授在《給大學新生的十條寄語》上的一句話:有用沒用,學點哲學!我知道哲學是個好東西,它可以洗滌自己的內心,但直到我接觸了《中國哲學簡史》我才發現,哲學有時候就像是我們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馮友蘭在這本書的自序中提到:“着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着尤為重要。”全書中馮友蘭大師也用極其通俗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春秋戰國時儒、墨、道、法等不同學派的哲學主張,並由古至今寫到了幾百年後的佛教、新儒學以及西方哲學。
  馮友蘭在書中對春秋戰國的各大哲學家所提出的哲學思想大部分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比如他在講述儒家思想時,講述了孔子的仁義、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以及“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但同時,馮友蘭也講述了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其所認為的教育家的基本任務——向弟子們解釋古代文化遺產。例如在解釋“三年之喪”這個古老的禮治時,孔子説:“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換句話説,兒子的一生,至少頭三年完全依賴父母,因此父母死後,他應當以同樣長的時間服喪,表示感恩。孝應該是老輩們傳承下來的最重要的文化遺產,馮友蘭先生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用簡單的文字告訴了我們如何行孝。
  而在馮友蘭這長篇巨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便是它講述莊子思想時提出的相對幸福的觀點。以前我對於莊子只知道他是一位行文幽默荒誕,做事瀟灑無章的隱士,但通過馮友蘭先生對莊子的文章的深刻剖析,我意識到莊子並不是我曾接觸到,認識到的的那個瀟灑自在,誇張無奇的人。馮友蘭對於莊子的《逍遙遊》一篇提出瞭如何獲得相對幸福的方法,他在書中説:“萬物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他們充分而自由地發揮其自然能力的時候,它們都是同等的幸福……所以萬物的自然本性沒有絕對的同,也不必有絕對的同。”就像《莊子?駢拇》中説:“鳧兢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在世界上還沒有見過第二本這樣的書。”《中國哲學簡史》在有限的篇幅裏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我很喜歡這本書中的最後一句話:“人必須先説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感謝閲讀,希望能幫助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