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500字精選優秀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37K

《中國人的精神》力圖捍衞中國傳統文化,出版後在西方社會引起巨大反響,先後被譯成多種語言,並多次再版,德國因為本書而掀起數十年的辜鴻銘熱。讀完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500字精選優秀範文3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500字精選優秀範文3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

若來一場説走就走的旅行,我會不邀遊伴,不與父母,必會攜我的知心好友——書,來陪我遊歷明川大河。因為我確確實實被我的這一位良師益友所折服。

何謂“良師益友”?我想閲讀書籍將會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書香,進入我神馳已久的書海,在其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遨遊,我把生活的喧囂拋諸腦後,在天堂飛翔。因為閲讀我聽懂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明白了“書如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領悟到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中華文明如此多嬌,引得無數文人競折腰。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口到,眼到”。讀書之時,我對古人之雲心領神會。我喜歡把指尖輕劃在書頁上,享受那集富韻味的書質;喜歡口中不斷朗誦文中之精髓,讓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愛讓自己的思緒插上翅膀,不斷揣摩,思考文學,飛到文學的彼岸……

仍記得往日裏,茶餘飯後之時,總願意一個人坐在家門口,看着落日的餘暉,帶着崇高的敬意欣賞辜鴻銘老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穿過晚霞,我彷佛看到一個世紀前中國文明被“進步”的西方文化衝擊的時刻,幾乎所有所謂的進步分子都要將西方文化全盤代替中國文明,有一個堅強不屈的聲音宛如開天闢地般咆哮,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般捍衞中國傳統文化!

他的淳淳細語迴響在我的耳畔“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又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淳樸,此外還有靈敏”。我頷首沉思:百年前與百年後,都有人崇洋媚外,誰來傳承中華文明和優秀得道德傳統?他告訴了我,在許多生活的瑣事之中,透其細節我們都能摸索到中國人的精神。平日裏,父母教育我們要尊老愛幼,我們注重的禮節孝悌,這難道不是我的中國文化優秀得傳承嗎?

是否還記得1861年北京的戰火,那是從“萬園之園”圓明園升起的硝煙。正如雨果反語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東方“野蠻人”的圓明園。在醜陋貪婪中,西方人摒棄了他們所謂的道德約束,喪失了他們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們中國人即使身處在戰爭年代,“粗繒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強不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就是我們中國人骨子裏流淌的無可言語的文雅和傲骨。最終戰勝艱難險阻,建設美好新中國。

我迷戀着“‘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這句話,因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馬過隙,我們的祖國來到了21世紀,她在充滿着鳥語花香的陽光大道上前行,歷史的重任擔在了我們每一箇中國人寬大的臂膀上,中國不斷前行,不斷在充滿未知的富強之路摸索,而我們應該要拿起我們的“武器”——中國人的精神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我們的日月新天。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2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傑”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説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前後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痴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淨的童心堅守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鋭老練的文章展現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去親就疏,去傳統而就舶來的行為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為都歸結為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裏,認為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生了商業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羣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崇拜教和軍國主義,並最終促成戰爭的爆發。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麼,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辜鴻銘認為,“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並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它的醜陋並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並沒有邪惡。”作者由此推論出中國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於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於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説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裏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為真正的中國人過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説,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説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説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對於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而且在書中,多是中西比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辜鴻銘在把中國文明和歐洲現代文明進行比較的時候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代歐洲的宗教,使他們的心靈而不是頭腦得到了滿足,哲學使他們的頭腦而不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作者也認為,作為羣體的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嚴肅的歐洲式的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寺院和道觀更多的是邊緣化了的消遣娛樂的場合。然而,與其説沒有宗教,還不如説中國人不需要宗教。辜鴻銘認為儒學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給人以正確的國家理念,並把這種理念上升為一種宗教。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產生影響和教化作用的,是這種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綜合體儒學取代了宗教。

這本書雖然有着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拓展一些關於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如果説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願“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3

第一次聽説辜鴻銘是在國中三年級的時候。在那個傾向於崇拜的歲月裏,這個學貫中西,精通多國語言,卻又極端保守的鴻儒自然是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然而真正捧讀他的著作確是多年後的今天,退去了國中時的那份天真與幼稚,對辜鴻銘的認識從平面地仰視到立體地正視,關於對他的一些評價也學會了更客觀、辯證地去對待。

在黨課老師推薦的閲讀書目中,《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引起了我的極大興趣,不為別的,就因為它的作者是辜鴻銘。認真拜讀完該書,心中泛起點點漣漪,現整理如下:

首先還是簡單介紹一下該書,《中國人的精神》共有四十節,在辜氏的所有著作中,可算是最有影響、較能反映他思想風貌的作品。本書主旨在於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從對中西方的宗教、哲學、語言、婚姻、女性、道德等等許多方面進行對比中肯定了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極力鼓吹儒家文明較之西方文明的優越性。

從文化角度來看這本書,《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放映出的作者的思想風貌,總體上來説,它是偉大的。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它又是不夠客觀全面的,有許多地方是存在不足與缺漏,甚至是錯誤的。比如説在維護君主制與納妾制等這些腐朽的東西方面。辜氏總是極力地為自圓其説,但其説法是有許多牽強之嫌的,對於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先入為主的偏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本書對於傳播中國的思想文化,推動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作用,它為西方瞭解中國的東方文化打開了一扇窗。

“我們不能苛求古人!”這是我們對待歷史的應有的態度。聯繫當時的外部大環境,我們會發現辜氏那顆火熱的中國心以及那份自尊自重的中國人情感。在中西方文明發生衝突,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都主張全盤否定中國的傳統文化,毫無保留地吸收西方文明之時,辜鴻銘卻勇敢地站出來捍衞中華傳統文化。也許該書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就只能留下一個形象的記憶,如同辜氏那條傳奇般的小辮子一樣,不過成為他頑固守舊的生動象徵罷了,可是我卻從中看出了他那顆火熱的中國心,正如他在北京大學講課時對學生們公開説過的“我們為什麼要學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好英文後,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温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那樣。儘管他的觀點中有許多是從頑固保守的立場出發,向西方不適當地宣揚和維護了本國文明中的一些糟粕,可在那個背景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讀《中國人的精神》一書,我看到了一些不客觀,這讓我想起了最近暢銷一時的《中國不高興》中的許多關於民族狂熱主義的不當觀點。雖然兩者都是對中國不能很客觀地去正視,然而我認為這兩者還是不能等同起來看待的,因為他們的出版背景與意圖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推銷,儘管其中包含不少的腐朽思想,可是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對不同的民族可能具有不同的價值,而後者則更多的是無視中國的實際,盲目地自大,毫不負責地譁眾取寵,這種狂熱缺乏冷靜、科學地思考如果被社會接受,那麼其後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因此,讀完本書與聯繫當下,掩卷沉思,我認為“正視中國”在新形勢下顯得非常有必要的!我們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我們的成就固然是舉世矚目的,但是我們卻無法因此而忽視了我們的社會存在的種種矛盾,只有正視這些存在的矛盾,努力地通過更加深入地改革與開放,在發展中去解決發展所帶來的問題才是我們的出路所在,而不是盲目地為今天的成就歌功頌德,甚至以此為資本,鼓吹諸如《中國不高興》等狂妄之説。

正視中國,就是要保持冷靜的頭腦,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去科學地剖析當今天下的形勢,沉着地應對每一個挑戰,抓住每一次機遇。一步一步地去實現我們的大國夢想、建立起我們的大同世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