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精神》國中生讀後感精選範文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8W

看完一本名著或者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會有新的感悟和看法,我們可以及時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記錄下來,寫成一篇讀後感。讀完《中國人的精神》,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中國人的精神》國中生讀後感精選範文5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中國人的精神》國中生讀後感精選範文5篇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1

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辜鴻銘是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臘文、馬來文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創造性地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書。這位“清末怪傑”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説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俄國文學大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中國人的精神》一書的主旨,是揭示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鼓吹儒家文明救西論。它是一戰前後也就是五四時期世界範圍內興起的東方文化思潮的代表作之一。也許如今的中國人不再像是辜鴻銘所寫的那樣,可是設想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就可以感受到一個固執痴狂的學者以洞透世情的老辣與火熱純淨的童心堅守着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情懷。這個倔強執拗又特立獨行的人,用他的尖鋭老練的文章展現出他對西方文化利弊的獨特分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褒揚和推崇,對同胞們去親就疏,去傳統而就舶來的行為之痛心與責備,通過這本書,通過其特有的“理性激情”滿滿地宣泄出來。

在這本書裏,辜鴻銘把中國人所有的行為都歸結為精神的附屬品。在他的另類推論裏,認為人類自身的自私與怯懦產生了商業主義,從而造成了英國的羣氓崇拜的泛濫,導致了德國的強權崇拜教和軍國主義,並最終促成戰爭的爆發。而控制軍國主義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道德力量。而中國文明中的這種使軍國主義失去必要性的道德力量,便是“良民宗教”。

那麼,中國人的精神究竟是什麼?辜鴻銘認為,“中國人的精神第一個就是紳士性,紳士性並不是天性軟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沒有強硬、苛刻、粗魯和暴力,真正的中國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並沒有粗野;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醜陋的,但它的醜陋並不可怕;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並沒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愚昧的,但愚昧之中卻並沒有荒唐;真正的中國人也許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卻並沒有邪惡。”作者由此推論出中國人的第二種精神就是強烈的同情心,因為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強烈的同情心之中,這是一種心靈的生活,也是一種感覺的生活,這是由於中國人把身體作為一個有機體而產生的自覺或不自覺。由於真正的中國人過着一種感情的或受人類影響的生活,可能有時會被人説成忽視了應該做的事情。辜鴻銘在書中還談到了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在他眼裏是一種心靈的語言,它是用心靈思考和使用的,而不是像受過理性教育的歐洲人那樣用大腦和智力來使用。他還認為真正的中國人過着成年人的生活而具有孩子的心靈,也就是説,真正的中國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靈和成人的頭腦的人”。“與其説中國人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不如説它是一個永不衰老的民族”,一個“擁有了永葆青春的祕密”的民族。這個“像孩童一樣過着心靈生活”的民族,對於抽象的、刻板的科學技術當然是沒有興趣的。

而且在書中,多是中西比較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辜鴻銘在把中國文明和歐洲現代文明進行比較的時候得出這樣的結論:現代歐洲的宗教,使他們的心靈而不是頭腦得到了滿足,哲學使他們的頭腦而不是心靈得到了滿足。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沒有宗教,作者也認為,作為羣體的中國人在某種程度上沒有嚴肅的歐洲式的宗教,中國道教和佛教的廟宇、寺院和道觀更多的是邊緣化了的消遣娛樂的場合。然而,與其説沒有宗教,還不如説中國人不需要宗教。辜鴻銘認為儒學的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給人以正確的國家理念,並把這種理念上升為一種宗教。儒家的哲學和倫理體系,是可以代替宗教對人類社會和文明產生影響和教化作用的,是這種人類社會與文明的綜合體儒學取代了宗教。

這本書雖然有着一些比較偏激和迂腐的主觀思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全書去感受辜鴻銘在時代之下的不安與期盼,去了解中國人精神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拓展一些關於中華民族與中國國家在哲學及政治層面的理解。“如果説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但願“中國人的精神”的思考與探索之路能夠一直走下去。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2

從這本書的的簡介得知辜鴻銘的《中國人的精神》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即儒教傳統下的中國文明。

從真正的中國人,中國禮儀,中國語言——以此來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真正的中國人: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物。什麼是愛的法則?愛的法則就是愛你的父母。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好公民的最高義務就是忠誠的義務,不僅是行為上的忠誠,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理解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你必須具備的三個特徵:博大、精深、淳樸。如果學習中國文明,美國人將變得精深;英國人將變得博大;德國人將變得淳樸;法國人將得到所有,以及比現在更精緻的優雅。學習中國的著作的文學,對歐洲和所有的美國人都有益。

中國禮儀,學習正確的循規蹈矩。這就是中國文明的祕密,做正確的事並遵守禮法。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和靈魂,是中國人精神的本質。

那麼他們有哪些表現,或者説在那些細節可以體現出中國人的精神?

首先,中國的語言。中國的語言也是一種心靈的語言。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其兒童和未受教育者學習中文比成年人和受過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於兒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靈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相反,受過教育者,特別是受過理性教育的現代歐洲人,他們是用大腦和智慧來思考和使用語言的。有一種關於極樂世界的説法也同樣適用於對中國語言的學習:除非你變成一個孩子,否則你就難以學會它。

其次,中國人具有驚人的記憶力,其祕密何在?就在於中國人是用心而非腦去記憶。用具同情力量的心靈記事比用頭腦或智力要好得多,後者是枯燥乏味的。舉例來説,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兒童時代的記憶力要強過成年後的記憶力。因為兒童就象中國人一樣,是用心而非用腦去記憶。再有,中國人的禮貌。中國一向被視為禮儀之邦,那麼其禮貌的本質是什麼呢?這就是體諒、照顧他人的感情。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的生活。他們完全瞭解自己的這份情感,很容易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顯示出體諒、照顧他人情感的特徵。中國人的禮貌雖然不象日本人的那樣繁雜,但它是令人愉快的。相反,日本人的禮貌則是繁雜而令人不快的。我已經聽到了一些外國人的抱怨。折衷禮貌或許應該被稱為排練式的禮貌──如劇院排戲一樣,需要死記硬背。它不是發自內心、出於自然的禮貌。事實上,日本人的禮貌是一朵沒有芳香的花,而真正的中國人的禮貌則是發自內心、充滿了一種類似於名貴香水般奇異的芳香。

從現實生活中的細節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的精神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去觀察,我們都可以發現它。所以現在我們可以回答最初提出的問題了──什麼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真正的中國人就是有着赤字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過着心靈生活的這樣一種人。簡言之,真正的中國人有着童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中國人的精神是一種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中國人永遠年輕的祕密又何在呢?諸位一定記得我曾經説過:是同情或真正的人類的智能造就了中國式的人之類型,從而形成了真正的中國人那種難以言表的温良。這種真正的人類的智能,是同情與智能的有機結合,它使人的心與腦得以調和。總之,它是心靈與理智的和諧。如果説中華民族之精神是一種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那麼,民族精神不朽的祕密就是中國人心靈與理智的完美諧和。

看了《中國人的精神》這本書對我感觸頗多。從中學到許多,對我們青年的要求及期望也很多。總之,我從這本書的閲讀給自己的人生找到了一個方向。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3

近日用零碎的時間讀完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其中的內容讓我更深層次地領悟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國人的精神。

這本書的作者辜鴻銘先生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20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可見他當時在社會上的影響力。

書中,辜鴻銘認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什麼樣子的人,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他認為中國人是特別講禮貌的人。真正的禮貌的本質是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有禮貌,是因為他們過着一種心靈生活,他們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慮別人的感受。中國人的禮貌,雖然沒有日本人的禮貌那樣周全,卻讓人舒服,因為它是,正如法國人完美表達的那樣,是心靈的禮貌。相反,日本人的禮貌雖然周全,卻不那麼讓人舒服,它可以説是一種排練過的禮貌——類似於戲劇作品中用心學習的禮貌。這與直接來自心靈的、自發的禮貌不同。事實上,日本的禮貌好像沒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禮貌的中國人的禮貌有一種芳香,來自心靈的名貴油膏的香味。

他還論述了中文的問題。漢語口語的容易根源在於它是一種極其簡單的語言。它是一種沒有語格,沒有時態,沒有規則與不規則動詞的語言。事實上,也不存在語法或其他任何規則。因此,對於中國人來説,漢語口語本身並不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但是對於那些來到中國的受過教育的歐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來説,即使是漢語口語也是一種很難的語言。他認為漢語口語是一種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語言;事實上它是小孩的語言。當那些有學問的漢學家堅持説漢語是如此之難時,歐洲小孩學習漢語口語卻是如此的容易。因此他認為學習漢語要把自己當作一個小孩,你將不僅進入天堂之門,而且也能學好漢語了。

然而書中有一些觀點我不太贊同。例如納妾制和維護三寸金蓮。但書中的主旨精髓還是值得我們去借鑑的。

到底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那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回答的。此書通過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女人,中國語言,約翰在中國,一個大漢學家,中國學幾個方面闡述了中國人的精神。辜老先生通過許多例子和對比深入剖析了中國人的精神。我覺得中國人的謙虛是最可貴的並需要延續下去的,中國人的精神也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借鑑別人的好的地方,中華民族才能發揚光大,而不再出現八國聯軍侵華時期被人欺凌的狀況。作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認為要借鑑書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個深沉、博大、純樸和靈敏的人。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4

首先不得不説辜鴻銘是一個天才。一個學貫中西、精通九種語言、獲得13個博士學位的超人。

這本書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寫成的《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用自己的筆維護了中國文化的尊嚴,改變了部分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而且此書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一戰期間,正當歐洲文明陷於危機,辜鴻銘的目的很明顯,為陷於危機的歐洲,甚至整個世界文明指出一條出路。目的,是去嘗試解釋中國文明的精神並揭示其價值。雖然我個人覺得部分思想也有極端之處,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説,在辜鴻銘所處的那個幾乎是要全盤否定東方文化的歷史條件下,針對一種極端的思潮,或許只有用另外一種極端去予以抵制,才能達到一種真正的平衡。

此書,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國人,中國婦女,中國語言。字裏行間透露的作為中國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確是我們國人所擁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説也有偏頗,但是在那個時代來説,辜老先生對東方文明的宣傳實在是功不可沒無可厚非的。此書中表達的和描述的中國人是他過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卻具有孩童的心靈這樣一種生活。即真正的中國人具有成人的頭腦和孩子的心靈。因此中國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祕密是什麼?難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達理的結合產物。什麼是正義的法則?正義的法則就是真實、守信、忠誠。如今在中國,不需要自然力量來保護自己,公正和爭議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義務是必須得到服從的東西。

當然關於中國人的精神,還需要我們來進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中國人的精神》讀後感5

中國人的精神是什麼呢?中國人的精神與西方人的精神有什麼不同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閲讀了辜鴻銘先生的《中國人的精神》,讀了之後,受益匪淺。

讀了此書,不得不佩服辜鴻銘先生的文化修養,於是我上網搜了有關他的資料。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説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二十世紀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

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辜鴻銘先生用他對中國的理解,向世界宣揚了儒家思想,闡述了他眼中的中國人。

“中國的人性類型給你的整個印象是他的文雅,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文雅。”這是辜老對中國人性格的描述,他還引用了一個例子,他曾在某個地方讀到一位在兩個國家都住過的外國朋友的評論説,作為外國人,在日本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討厭日本人,而在中國居住的時間越長,就越發喜歡中國人。不知道對日本人的這種評價是否真實。但他認為但凡在中國生活過的人都會像他一樣贊同對中國人的評價。相對西方人的張揚,追求個性,我們中國人更多傾向於中庸之道,温文儒雅,彬彬有禮,給人一種不温不火之感,親切而沒有距離感。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影響深遠,但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沖擊,中國傳統文化被忽略,崇洋媚外之風愈烈。西方節日,情人節,聖誕節氣氛十足,重陽節,中秋節,元宵節卻越來越冷清,我們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穿的是“破”褲子,哼着大多數中國人聽不懂的rap。

我國當前社會,無論是學校的教育,還是社會的教育,都淡化了傳統文化的學習。從國小一直到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大學裏英語成了必修課,英語學分佔的比列也比較重,考四六級更被我們大學生視為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我們的《現代漢語》、《大學語文》在很多的學校都處於選修課的地位,有的學校甚至連這樣的選修課都沒有。這些現象很值得我們反思。

辜老的書對中國人的精神分析深刻精闢,然而,有一些觀點我是不太認同的。他贊同忠君思想,他贊同納妾制,用茶壺和茶杯生動的比喻男人和女人的關係。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停留在封建的古代,在文明的現代,男人和女人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也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的女性不應該像古代女人一樣將全部重心放在家庭上,女性也應該擁有自己的事業,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為社會做貢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