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熱門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29W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告訴我們正確的溝通方式是不帶任何評價色彩的,真實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非暴力溝通》熱門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非暴力溝通》熱門讀後感範文三篇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1

讀完《非暴力溝通》,我有以下幾點感想。

其一,馬歇爾。盧森堡是個很聰明的人,他能通過無關或反面的語言瞭解説話的人背後的感受和需要,讓對方有種遇到知音樣的感覺,而人一旦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後面的事情就好説了。我們與人交流的時候要“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去體會他人”。

人與人之間隨着年齡、閲歷、立場的不同,想法也會不同,但是哲學上説“別人也是另一個我”,也就是説人性有很多共通的東西,與人溝通時如果能站在對方立場上去想問題,可能就容易理解他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言行。準確瞭解到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是有效溝通的基礎。

其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平氣和。當我們生氣時,很容易把自己的憤怒情緒怪到別人身上,“都怪你,我都被你氣死了!”這樣的話我們可能都説過。

這樣的話一出口,對方要麼是否認,心想“怎麼能怪我呢?你就知道怪別人”,要麼是自責、內疚,反正都是不舒服的感受。可見生氣的時候少説話,減少語言傷害發生率。先傾聽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需要,再心平氣和地表達出來。生氣的時候也少做決定,因為我們在心情好的時候和心情差的時候做出的決定可能完全相反。

其三,這本書的作者是個外國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溝通模式跟老外又有些不一樣。老外溝通模式比較開放,有一説一,心裏有想法會直接説出來,照章行事。

而我們中國人常常心口不一,説是,可能是不是,説不是可能是是。我們比較含蓄,很少會把想法直接説出來,甚至一句話可能有好幾個意思,中國人是最難琢磨的。

我們還容易反駁別人,即使心思被對方猜中了,也要嘴硬説“不是”。據説國際上通用的重要文件都是用英文寫的,不能用中文,因為中文一句話含義太多,有爭議的時候不好解釋。

要知道我們是一個處處留餘地的民族,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心裏有對方,開心好説話,心情好的時候説什麼都願意聽。願我們成為心平氣和的人,用和氣的磁場去感染別人,有愛,有心,好好説話,開心工作,舒心生活。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2

在讀《非暴力溝通》一書之前,我以為“暴力溝通”只是“衝突”和“爭端”。但是現在,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後,我認識到了“暴力溝通”不止是這些,在日常生活中還存在着許多“暴力行為”。語言暴力就是一種隱性的暴力行為,殺人於無形!

正處於青春期的我們和快踏入更年期的父母的相狀態就是互相傷害的狀態。典型的暴力溝通!

在家中,媽媽就像是清晨的麻雀,叭叭個沒完。從進入房間叫你起牀,她會説:“怎麼又把房間弄得這麼亂啊!這垃圾也不扔進垃圾桶裏!”這個時候,本來睡意還未散去的你可能會頂上去“不用你管,我等等會收拾!”正是你下意識的一句話,也許並沒有惡意,語氣也很平緩,那也不行!你已經扳了機關,子彈止不住的往外飛!媽媽是時候拿你跟XX比較了!“不用我管!不用我管!你什麼時候能像XX那麼棒就不用我管了!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家務,家務不行,學習,學習不靈!跟你爸一個樣,沒出息!”你還沒接上話呢!你爸就登場了。爸爸這一個角色亦敵亦友,不只要他不説話那一句話,就還好。哪一句?就是“我是你爸,所以你......”

很多中國家庭是不會直接地,露骨地表達愛意。中國的許多孩子也是怯於表達自已內心的想法。家長們覺得自已對孩子已經是夠上心,給的愛已經夠多的了,但是有沒有想過您付出的愛,您的孩子沒有感受到,或者他拒絕接受呢?不停地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打擊往往大於激勵,而命令式的“我是你爸爸”更是讓人產生一種“黑雲壓城城欲摧的窒息感!

家庭是由愛建築的,是成員們獲取温暖的避風港。如果因為溝通不得當,而破壞了家庭和睦,那就不好了!我們要勇敢邁出第一步,示愛。表達清楚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需求。還要常懷感恩之心,父母是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把我們養育成人,對我們呵護備至的人。我們不能一昧地索取而不付出。我們要出自己的一份力讓家更牢固,讓愛永存!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3

小時候犯了錯,我通常是還沒開口便止不住地抽泣。

奶奶會對我説:你先別哭,好好地説,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説出來,就行了。

媽媽會説:你再哭,把事情弄成這樣,還敢哭,知道錯了沒?!

如果説要把《非暴力溝通》用一句話總結,便是:把事情説具體了,不要大而化之,在上升到某種意義層面上前,先就當下的事,有條理地表達出前因後果,再説出當下的真實感受,便是好的溝通,或者溝通的基礎。

於是,也就很自然地想到了奶奶和媽媽對我的教育方式,奶奶是老人特有的慈祥,母親是典型家長的威嚴樹立,奶奶引導我建立溝通的前提——真實表述事情的過程,母親告訴我延續溝通的條件——表達感受。

彼時年幼的我當然是無法將這兩種溝通方式結合在一起來看,但是隨着和越來越多的人接觸,早年養成的溝通方式越來越得以顯現,特別是在看完《非暴力溝通》後,引發了更多共鳴。

全書六百多頁,作者用了1/6的篇幅,在開篇講“讓愛融入生活”、“是什麼矇蔽了愛”。愛和信任,就是打開溝通的大門,“我相信,人天生熱愛生命,樂於互助,可是,究竟是什麼,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致互相傷害?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

作者告訴我們,非暴力溝通,就是愛的語言。暴力消退後,自然流露的愛。

那麼,怎麼開口呢?

“不管是否喜歡,只是説出人們所做的事情。要點是,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如刑警探案,首先都不會直接下定論,而是先回到原處,儘可能地還原現場,再逐一尋找證據,通常我們所遭受的“語言暴力”後,最先感受到的是情緒,但是為了解決暴力本身,情緒的衝動並不是答案,只是我們表達的推動力,我們需要像探案一樣,首先一五一十地表達出我們聽到的或者説過的語言現場。“接着,表達感受,例如受傷、害怕、喜悦、開心、氣憤等等。”

非暴力溝通的一方面是誠實地表達自己,另一方面是關注對方,用同樣的方式,先去觀察對方的言行,再以此為基礎,發現對方的需求。也許心門不只一扇,我們依次打開,去互相展現,對方才能看到門後那個你的真實世界,才願意張嘴説出愛或者有關愛的語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