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解放戰爭》讀後心得範文3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8.43K
《解放戰爭》很多地方寫得很細,雖然經常有健忘症,很多文句重複出現,但至少表明,他願意提供給讀者完整的詳細精確到個位數的資料。那麼看完這本書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新《解放戰爭》讀後心得範文3篇,歡迎參考查閲。

最新《解放戰爭》讀後心得範文3篇

範文1
  
  近些天閲讀王樹增老師的《解放戰爭》一書收穫良多。解放戰爭開始前,國共兩黨軍隊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裝備上,實力差距都極為懸殊。然而僅僅3年時間,形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人民軍隊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取三大戰役勝利,將鮮紅的旗幟插遍神州大地,讓古老的中國由此掀開新的篇章。在那波瀾壯闊、席捲雲天的戰場背後,到底是什麼在左右着戰爭結局?那至今難以忘記的小推車、門板等,又在告訴我們什麼?這場戰爭的勝負,其實在打響之前就已成定局。
  
  1945年抗戰結束後,蔣介石擁有裝備精良的正規軍達到空前規模的430多萬。此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即使算上剛在東北發展的幾萬人,總計也不過127萬。其中不少部隊屬於民兵性質,武器依舊是大刀長矛;即使屬於正規軍的主力部隊,也是輕武器十分簡陋,重武器嚴重匱乏。而且,這是一支純粹的陸軍部隊,絕大部分官兵甚至沒有見過軍艦和戰機。
  
  解放戰爭爆發於1946年6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時間是1949年4月23日。僅僅3年時間,究竟是什麼導致瞭解放戰爭的最終結局?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政高官忙着進城“接收”財產,而此時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
  
  隨着抗戰勝利,“接收”成為國民黨政權所構建的官僚階層重新掌權的核心內容。空前的資財侵佔和侵吞由此開始——“接收成了搶奪戰利品的一場混戰,所有政府的不同機構都被賦予了沒有中央監督的接收敵方財產的權力,他們的行為猶如對人民的侵略。”而共產黨人及其所領導的軍隊,則是一羣具有特殊信仰和品格的理想主義者。1946年3月,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訪問延安,他的隨行記者這樣描述了共產黨的政治中樞:“在延安,黨的幹部工作時間很長,吃得又很差,冬天還減為一日兩餐,吃的主要是小米和青菜。他們在窯洞裏,坐在木椅或木凳上,在小油燈的暗淡燈光下進行工作。在延安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人民’中國人民如何,世界人民如何。‘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學習’,這些都是口號,但又包含着比口號更深的涵義,代表着一種極深的感情,一種最終的信念。”
  
  對於一個社會來講,公平永遠是百姓衡量政權合理與否的基本尺度。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正是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所追求的,即創立民主、自由、公平的新中國。因此,共產黨人提出的為“最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政治訴求,得到了中國人數最多的社會階層的認可和擁護。對於苦難的中國來講,最大多數的人是誰?是佔總人口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民。
  
  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的後勤補給,到戰爭的後期基本上是依靠空投,這種耗費巨大財力的補給行為效果甚微。而在同一個戰場上,共產黨軍隊卻是另外一番景象。1948年10月,東北野戰軍10縱在黑山一線阻擊廖耀湘兵團,3天之內戰場周圍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幼往返陣地900多次,送上去的乾糧達2000多斤,戰後統計僅下灣村犧牲的百姓就有400多人,他們和那些犧牲在陣地上的解放軍官兵葬在了一起。整個淮海戰役,近60萬作戰官兵的身後是500多萬支前百姓,戰場上幾乎每一顆子彈、每一發炮彈、每一粒糧食都來自百姓日夜不斷地運送;而所有的作戰官兵都知道,一旦他們負傷乃至犧牲,百姓會將他們轉運下戰場,把自家的被子蓋在他們身上。
  
  民心所向,共產黨人的這一優勢,被外國記者認為“大大抵消了”國民黨軍在戰爭初期的裝備優勢,甚至“推翻了正統軍事公式的因素”成為“軍事公式裏巨大的未知數”。
  
  民心所向是什麼?是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為人民的利益而奮鬥。人民心裏有桿秤。
  
  戰爭年代我們依靠人民,為人民利益而奮鬥。現在的和平建設年代、改革開放發展的新時代,更需要我們共產黨人時時刻刻心裏想人民所想,全新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如昨天習近平總書記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
  
  我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我們黨來自人民、紮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前進道路上,我們必須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貫徹黨的羣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羣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藴藏在人民羣眾中的創造偉力。我們要健全民主制度、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完善法治保障,確保人民依法享有廣泛充分、真實具體、有效管用的民主權利。我們要着力解決人民羣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發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範文2
  
  《解放戰爭》是王樹增的抗日、解放、朝鮮戰爭三部曲中的一部。《抗日戰爭》把我從抗戰神劇中浮誇的手撕鬼子,虛假演技之中拽到了現實。而《解放戰爭》作者以廣闊的解放戰爭歷史背景和全景視角描述了1945年至1950年解放戰爭中的點點滴滴。説到解放戰爭,浮現在眼前的諸如三大戰役,渡江戰役,孟良崮戰役這些耳熟能詳的事件。這些也都是解放戰爭中的一個個縮影。雖然這場戰鬥勝利了,但我黨我軍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是一條血與肉鑄成了堅實的和平之路,它引領全中國廣大人民羣眾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可人非草木,戰場上子彈呼嘯而過,炮火飛濺,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倒下,那麼解放軍戰士為什麼還會義無反顧的去戰鬥?是什麼在支撐着他們?答案就是信仰。
  
  信仰就像夜空中的北極星一樣,象徵着堅定,執着和永遠守護。是支撐人們前行的動力,之前看了二戰的電影《血戰鋼鋸嶺》,描述了一個軍醫一夜之間救下75人,他一直祈禱讓他再多救一個。支撐他的就是他獨特的信仰。這與解放戰爭中董存瑞的精神是多麼的相似?《解放戰爭》這本書不光描述了國共兩黨的軍事間較量,包含了背景,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角逐。以軍事方面為視角,對雙方進行了描述和對比。
  
  共產黨人的信仰從國共第一次合作之後的白色恐怖開始就沒有變過,矢志與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富強的國家。而反觀國民黨。以抗戰期間曾經擔任過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解放戰爭期間徐州剿總的劉峙為例。胡宗南對他評價道,徐州之地應派一虎將,次至派一個看門狗總行吧?結果派了一隻豬。徐蚌會戰(淮海戰役)豈能不敗?當時的劉峙以及部下沉浸在貪污腐敗,包養二奶,奢靡享樂之中。反觀的他對手粟裕卻將指揮部放在村子裏,在戰爭之餘和村民話家常,幫助村民幹農活。當部隊差距大,裝備差距大,人員差距大,訓練差距大的時候,信仰卻成了影響戰局的砝碼。
  
  解放戰爭這本書的背後,隱隱給了我很多的啟示。首先第一點要樹立正確的信仰和信念,解放戰爭的勝利正是由於國民黨將領及軍隊,信仰信念的缺失,不知道為什麼而戰,許多抗日名將在內戰上一敗塗地。所以説信仰是支撐人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攻堅克難前進的內在動力。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在生活中工作中所需要具備的。共產黨人的信仰就是要全新全意為人民服務,並具有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第二點是團隊精神和強大的執行力。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到底在哪裏呢?民心所向、腐敗墮落、指揮不力,這些都是重要原因。但究其原因是因為內部混亂,派系鬥爭不斷。書中蔣介石的嫡系胡宗南對部下説的一句話:“校長之所以還器重我,是因為我手上還有軍隊。”在這些國民黨大員的眼中,軍隊不再是作戰的力量,而是對自身利益進行交易或得到保障的籌碼。第三點是腐敗,互相拆台、貽害無窮,平時工作中也更要注意,不將自己手中的權利籌碼化,利益化,牢記自己的工作職責,兑現自己承諾,堅守自己的信仰,謹守職業道德。
  
  信仰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重要的,它使人擁有力量,但也使人失去力量,信仰不該用來“造神”,而是應該用來造“我”,願我們的人生都擁有一個偉大的信仰;願我們的人生時時綻放着耀眼光茫,願我們的人生更加美麗輝煌!最後以一首毛主席的七律詩作為結尾。致敬那場戰爭,緬懷那些犧牲的先烈。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範文3
  
  仔細閲讀了王樹增的《解放戰爭》,內心波濤洶湧,彷彿在我的眼前再現了近代中國史上最為壯烈的,最具有意義的傳奇戰爭,這本書是以大量當時國內外記者的記述文字、檔案資料和有關人員後來的憶述的作品,真實地勾勒出瞭解放戰爭的許多歷史畫面,並總結出,在這場改變中國的命運的革命戰爭中,共產黨最終戰勝國民黨,人民解放軍最終戰勝國民黨軍,取得了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人民羣眾的支持、意志、智慧和力量,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這是一部用今天的目光審視昨天的戰爭,進而思考共和國壯麗誕生的史詩。
  
  我還記得其中還有一個故事:那時,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想把位於陝北與晉北交界的佳縣打下來,以緩解胡宗南大軍進犯陝甘邊區的壓力,但臨戰卻發現,胡宗南部已將這一帶搶掠一空,部隊由於極度缺糧根本無法打仗。毛澤東計算了一下,如果仗打三天,部隊就需要12萬斤糧食。他請來佳縣縣長張俊賢,讓他想想辦法。張縣長説:“把全縣堅壁的糧食挖出來,夠部隊吃一天;把全縣地裏的青玉米和穀子收割了,還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縣的羊和驢都殺了!”
  
  戰役打響了。佳縣百姓的支前隊伍扛着拉着從各家各户湊來的糧食、驢和羊,共產黨官兵打到哪裏,他們就一步不離地跟到哪裏;而在戰場的後方,佳縣百姓吃的是樹葉和樹皮,這些都吃光了,就吃觀音土。戰後很長時間裏,這個縣都看不到羊和驢。毛澤東十分感動。他給佳縣縣委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一面。
  
  在讀完《解放戰爭》之後,我覺得“人民決定成敗”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它令我想到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家喻户曉的諺語,同時也是毫無疑問的歷史規律。這部作品緊緊圍繞這個核心展開,寫毛澤東的“兵民是勝利之本”在戰場上的所向披靡,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大生產運動,寫山東戰場、東北戰場,支前百姓浩浩蕩蕩的隊伍。與此對比的是,國民黨“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的種種現實。廣大人民的傾力支持使得這場戰爭成為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爭。
  
  解放戰爭在世界戰爭史上堪稱奇蹟。內戰初期,國民黨各個方面的實力都大大超過共產黨。在軍事方面,國民黨軍隊達470萬,美式裝備;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軍只有127萬,且裝備簡陋,只是“小米加步槍”。無論是國民黨,還是當時的世界,都認為這場戰爭的勝負沒有懸念。可戰爭卻在短短的4年裏來了個大翻盤,令所有人膛目結舌。國共軍事力量如此懸殊,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的勝利呢?然而這一切根本無法用軍事理論去解釋。但偶然中體現的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其根本原因是: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的利益,團結了要求實現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願望的先進知識分子、工人、農民、民族資產階級等一切革命力量,實行了符合中國人民要求的一系列政策。
  
  時至今日,往日的戰爭風雲已經煙消雲散,但是,我們絕不能忘了革命先輩用鮮血換來的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更應該居安思危,而不是樂不思蜀。現在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長大報效祖國,回報社會。國家的安寧和長治久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