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萬能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5W
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書籍把我們介紹給良師益友,你有沒有為你喜歡的書寫讀後感的經歷呢?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論語》萬能讀後感範文三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論語》萬能讀後感範文三篇

《論語》萬能讀後感範文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它涉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看來,我認為《論語》主要涉及了做人的道理,學習和教育的道理,為政之理,禮的道理。

首先,做人的道理。第一,做人要正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也就是説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在世上生存,不正直的人只會在僥倖躲避災難的的境況下才能生存。第二,做人要有仁德。“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實行仁也會得到好處。但是對於仁德孔子的要求似乎是很高的,他的心目中“仁者”幾乎可以與神是同一級別的。第三,做人要孝,孝不僅是在生活中對父母的'孝敬,也是對父母的關心也暗含了關心自己。

其次,學習及教育的道理。第一,學習態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求學習是建立在愛好,以學為樂的基礎上。“默而識之,學而不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習不能感到滿足,學習要虛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有學習態度端正了,才能將學xxx行的更深更透。第二,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時強調學與思的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同時精益求精則又是一種學習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對於現在的學生又是很適用的學習方法。最後《論語》使我明確了學習的目標,“非為個人的功名利祿,非為個人的身死榮辱”,“士志於道”,“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的目的在於對道義的追求,“學以致用”也是孔子提到的學習目的。

再次,教育思想:教育即教書育人。而當今社會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只在履行前一個任務,忘卻了“育人”,不成材要成人這句古語告誡我們:育人是在教書之上的。孔子還重視誘導式教學啟發式教育,要求學生觸類旁通,希望弟子能舉一反三。

最後,為政之道:“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民有恥且格”。為政之人要用仁德;為政之法用道德用禮教來教化百姓,這樣百姓安居樂業。只有仁德才能

得天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仁德的君子,人民會信服;他們從政,自然安邦定國。再次為政不能貪圖蠅小之利,眼前之利棄大局未來之長遠利益於不顧。“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當然,讀及《論語》,我不得不説凡事都有正反面。《論語》中關於禮的説法,我卻不敢苟同;森嚴的等級觀,孔子太過於追求周朝的禮樂制度,卻沒有看到春秋取代周其實是歷史的進步。這也啟示了我們不要偏聽偏信,不要固執己見,在變換中認清形勢,把握時代的潮流。

最後,我只想説《論語》值得一生珍藏,一輩子去閲讀。

《論語》萬能讀後感範文

最初接觸論語是中學的《論語十則》,當時只是死記硬背,瞭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着古代學者搖頭晃腦讀書樣子,很是有趣。藉着這次全校的機關培訓,今天再讀來與以前相比卻是另一番思考。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之一。一萬多字的作品,把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剛讀起來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都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簡短的語句體現出了儒家思想的精華;簡短的語句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簡短的語句談論了教育教學、人生滄桑百態、君子、孝道等對後世影響巨大。

作為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學的觀點。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們借鑑。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也就是説對於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以於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道理。他認為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才能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來教導學生。當代學生的性格獨立,差異很大,我們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上,孔子提倡教學相長。《論語》中記載着孔子及其眾弟子的對話,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評的意見,孔子也很關心、愛護子路,對他的批評也能接受。而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他從未對孔子提出疑問,孔子曾不滿意地説過顏回不是對他有幫助的人。孔子還敢於承認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學問上對自己的啟發,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學生學習的勇氣可嘉,精神可佩。而現實生活中,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實之不易。

在學習方面,《論語》對我們啟發也很大。“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學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一時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他的境界之高。活到老學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論語》中給我感觸最深的話。這句話包含着一個廣泛的道理:虛心向別人學習,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會接觸很多人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我們要取長補短,廣結良師益友。

孔子講究孝道,孝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現在的人們卻在褪色,經常會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卻無人盡孝。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願、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納入法律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多關心父母,多瞭解父母的需求,多對父母盡孝。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100多次談到君子,他強調的是一種人格的自我修養。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後從之”,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應當過多地講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懷天下,而且能經常反思自己。作為君子應該剋制追求物質享受的慾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作為君子應該先去做然後再説要有言行的標準。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當今有些人每當有牽扯到個人利益時,經常互相漠視,甚至做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稱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為什麼當今全世界那麼多的孔子學院,可見孔子思想對當今世界的影響。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大師語中的內涵,但每一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一個新的自我。讓我們從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別人,為成為一個坦坦蕩蕩的真君子而努力奮鬥。

《論語》萬能讀後感範文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以語錄體對話文體記敍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跡,以及他們心靈的追求。《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在歷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開國宰相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論語》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被稱為東方的《聖經》。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着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涉及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等各方面,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常言道:百行孝為先。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謂的孝,是説能養活父母就可以了。然而至於狗和馬,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是的,孝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是,孝順不僅僅是能養活父母,而是要和顏悦色地對待他們,使他們得以安享晚年,此之為大孝。對呀,如果只是養活他們,別的就一切都不理,那與對待豬狗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孝順要真心用孝德去對待自己的父母。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可見,講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説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一條旨在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年齡段,我們要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的思想也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步成熟,見解也更加完善。不説要做到和孔子一模一樣,也至少是要有一個目標,給自己的人生一個明確的定位,如此,才能在老年時能夠“隨心所欲”。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幾條則是在告訴我們該怎麼學習,尤其是對於我們這些學生,漫漫求學之路,真的是活到老,學到老。

讀《論語》,讓我們領悟到的是一種智慧,是對學習的正確認識,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實生活中的理性道德。總之,《論語》從多種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徵,作為兩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們今人有許多共同之處,其中的許多思想是當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要做到“古為今用”。我們今天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特別是在我們努力創造和諧社會的今天,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

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