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範文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11K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比較實用的書籍,其中告知我們的道理需要我們付出行動去實踐,去不斷努力,你還在惆悵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範文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範文三篇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1

近些年,由於工作的繁瑣忙碌,已經很少讀書。但偶偶心血來潮也會去書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書,前次看到《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看了幾個章節,也許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覺就被書中描述的師生真實情感所吸引,更為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所折服。於是,便買了下來回家細看。看後感觸頗深。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是愛。

書中這樣寫道:成為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説的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嗎?那麼如何愛學生呢?愛學生就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威嚴,真正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書中作者對教育的深思,達到了一個高度。他説: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有些人對此表示懷疑,我的理解是對幸福地度過一生,不是每個人都過上理想中的富貴生活,而是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過好一生。每天睜開眼迎接新的一天,為自己和家庭擔好責任。學生到學校來上學,僅僅是為了學習文化知識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只有學生學會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當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在他給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信中寫道: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那麼如何去愛呢?

作者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日常故事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真心。他説:他對學生的愛,不是隻愛優秀生,也愛落後生。儘可能地做到一視同仁。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落後生幾十年來都堅持按號輪流家訪,對有進步的學生會給他們一張報喜帶回家等等。作者這幾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習慣是多麼值得我們去學習啊。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落後學生”的教育方式。

一、民主:用心靈贏得心靈;

二、科學: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學生;

三、個性:不以分數論英雄。聯繫我自己的教育經歷對這也深有感觸。我有一個學生,學習不是很好,通過家訪我知道喜歡機械,在家經常動手做一些小模型、小玩具什麼的。於是我經常讓他把自己做的東西帶到學校來和同學分享,並鼓勵他要多學習文化知識,為以後學習機械理論之用。後來這位同學沒有考取高中,便去一個職校學習修理摩托車,由於他有專業知識,加上自己的勤勞,很快就在同行中脱穎而出,生意很好,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活的很好。現在他還經常來看我,經常談起當年在學校的事,我們也成了忘年交了。我認為我們只有與學生平等地對待,以心交心,他們才會信任你,才會聽取你的意見和教導。對於落後生,千萬不要以分數論英雄,要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並且由衷地讚美他們的長處,用各種方法去引導他們取長補短。關於轉化落後生,作者也提出要注意的幾點:第一,注重感情傾斜。愛是轉化他們的第一劑良藥。第二,喚起信心。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讓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以後有個念想。第三,引導集體輿論。教師要善於把自己對某一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變成集體對這個學生的批評、表揚、鼓勵、關心、幫助。第四,講究方法。因為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可以説是千差萬別。書裏講述了他與落後生萬同的事例,其做法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和學習,從這個事例也可以看到作者對學生們的真切之愛。

作者的《愛心與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寶,同時也是我們教育學生難得的範本。作者對學生傾注了畢生的愛心和感情,是我們廣大教師學習的榜樣。今後,我將以作者為榜樣,用自己的誠摯之愛對待學生,用愛心掌舵,揚起育人風帆,讓學生們都能在我的引導和教育下,開始幸福快樂的人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2

很多人認為,上學就是為了讀書,讀書是為了升學,升了學還是讀書,最後的目的是找個好職業,過更好的生活。

讀好書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怎樣才算讀好書?分數高是不是就一定等於書讀的好?

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裏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這一切都是需要在學校中奠定基礎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偽教育!

李鎮西説:“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李鎮西教授對於“後進生”的轉化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説:“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説,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在批評教育的問題上,師生同樣是平等的:教師當然可以批評學生,學生也可以批評老師;教師如果批評失誤,應該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利;如果冤枉了學生,教師應該公開主動認錯。

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 篇3

寒假期間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動。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震撼着我的心靈深處。這不是論文的長篇大論,不是講席上的高聲佈道,而是充滿着淚水與歡笑的文字。這樣的文字是生活之樹上最大的果,實踐的枝頭最美的花!

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思自身,反思自己與李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我還進一步感悟到:教師應該善於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教育良機,追求“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境界。每個孩子由於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的學習現狀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如同一棵棵小樹苗,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和扶持,方能茁壯成長。

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教師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心中只有裝滿愛學生、愛事業的情感,才能閃現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節是五一班的數學課,講的是《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課堂上,同學們都爭先舉手上台演板。這時,王斌大聲喊到:“老師,叫我。”我説:“你看你不舉手就大聲説話,而且聲音還那麼大,你還是在練習本上做吧!”於是我叫了其他同學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剛上課時你還和別的同學偷説話不認真聽講,才點名批評過又大聲喊叫,怎麼會叫你上台做題。這時,同學們都在練習本上做題,只有王斌在亂動。我便走過去説:“王斌,把本子拿過來讓老師檢查一下。”他把本子遞過來,果真寫的字歪歪扭扭,沒帶單位名稱,也沒有答。我讓他補上,他極不情願地寫上了。我心想:真是沒救了。原來王斌是上學期從武術學校轉來的,紀律、學習一直都不好,而且還經常欺負班裏的同學,老師們一提他直搖頭。隨着下課的鈴響,同學們的課堂作業都差不多寫完了,我説:“可以自由下課了。”我剛跨出教室,王斌飛似的跑到我面前説:“老師,這次我的課堂作業如果沒錯,你給我得個優吧!”我還沒來的及考慮回答,他便沒了蹤影。

下午我改作業時,打開王斌的本子,做了幾次作業,沒得過一次優。今天的作業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麼會得優呢?以前規定過:作業寫的又幹淨又正確,才能得優。我又細細檢查了一遍,真是全對了,雖然看起來很髒,但每個字顯然是認真寫了,比原來的作業有所進步。給王斌的作業打個什麼成績呢?我想:為了調動他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今後能好好學習,給他打一個“優”又何妨?於是我在他的作業本上鄭重寫了一個“優”字。

第二天,上課我一進教室。一眼看見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臉上帶着笑容。這一節,他紀律很好,發言也很積極。這件事,讓我感觸很多。我們應該給所謂的後進生創造一次機會,多替他們着想,瞭解他們的內心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業得一個“優”等等,給他們一次機會,相信他們會努力做得更好。

《愛心與教育》讓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風格各有千秋,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有愛才有教育”。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