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讀後感參考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2W

讀後感可以幫助讀者發現書籍中的情感表達和情感共鳴,寫讀後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社會和政治背景,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西廂記讀後感參考7篇,感謝您的參閲。

西廂記讀後感參考7篇

西廂記讀後感篇1

寒假,我發現書櫃裏有一本書已經落滿塵灰,拿起來擦了擦便讀了起來。這本書叫做《西廂記》,看完後感受頗深。

至於《西廂記》的高深論壇評價,前人、古人、今者學家總説紛紜!我倒是隻覺得此書倒真值得再看她幾遍!“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讀罷此書,在翻閲元稹的《鶯鶯傳》感覺着實有點兒遺憾,以至於《商調蝶戀花》《鼓子詞》《西廂記諸宮調》應該在此書之前讀!

自古才子佳人的愛情結合都難免遭到上天的妒忌,也難免有所催人淚下的波折,也難免會有後人的傳誦。至於結果是否完美,那自是另當別論。中國自古以來人們的潛意識裏都有大團圓!即便是牛郎織女,即便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即便是白素貞與許仙!張生與崔鶯鶯也算是最終修得正果!

張生的才與貌無可厚非,崔鶯鶯那簡直是完美,那是自古以今所有天下男子心目中的女子的化身,壓根兒就是“唯美”!鶯鶯的貌,不多説,只張生道——嬌羞花解語,温柔玉有香,我和他作相逢記不真嬌模樣,我只索手抵着牙兒慢慢的想。其才情其家勢,你也簡直沒得挑剔!也難怪張生即便考取狀元,也沒有如鄭恆所説為尚書女婿。

或許女人給了真心,愛得愈深愈容易患得患失,鶯鶯先是心動、思戀到最後的長亭送別中“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依依惜別,到“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再到寄送張生汗衫、裹肚、襪兒、瑤琴、玉簪班管等東西,不外乎擔心他的心上人有“始亂終棄”的念頭。呵,天底下究竟又有幾個崔鶯鶯呢!不過難得的是,張崔二人畢竟是真愛的。無論是戲劇還是小説電影,都必符合郎才女貌,其背景都應是王公貴族,不是貝勒公子便是少爺,或者公主小姐,呵,反正不是萬金也有千金,要麼什麼明珠,總之排場要耀眼的。

至於窮書生巧遇佳人,如《西廂記》或《柳夢梅》那也不是沒可能,不可否認的就是真愛。話説現實生活中也是有的,我想他們肯定是上輩子種紅豆的,而且投胎之前賄賂了柏拉圖和維納斯的!

話題回到《西廂記》其實有句話是這麼説的——大凡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一定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我要説張催二人愛情背後的確有一個功不可沒的紅娘,這是肯定的!不管他們二人相遇相識到相知這整個過程,都抹不掉紅娘的影子。至於老夫人、鄭恆、孫飛虎那只是他們愛情的試金石!

一部《西廂記》着實讓人讚歎王實甫的才華不一般。還一個——永老無離別,萬古常完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

我感謝那些塵灰讓我有機會看到《西廂記》這本好書。

西廂記讀後感篇2

?西廂記》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著,有人將它與《紅樓夢》並提。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寫這篇讀後感前無法下筆並不是感覺不足以動心動情,亦或是不夠深刻,而是感覺滿滿的,那麼的貼切那麼唯美,只有去感知無法將它語言話,儘管如此我任然想把這心中諸多感觸付之筆桿,一吐為快。

“不到一頓飯的工夫,江十六出聚以看完,自覺辭藻警人,餘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的記誦”。這是《紅樓夢》二十三回中黛玉對《西廂記》的讚詞,其實也就是曹雪芹的讚詞。

“永老無別離,萬古常玩聚,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是《西廂記》裏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是幾百年來無數代人心中吟唱的完美感情生活,它洞穿亙古而發出無窮的魅力和奇峭,連西湖的月老祠,也忘不了將這句詞題為對聯---——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是前生註定事莫錯過姻緣。完美的感情是咱們所追求的,因此當生活略顯枯燥時,咱們不妨試着讓自我的心靈得到一層淨化,翻開《西廂記》,用心去感受一下那種坎坷的感情,那種甜蜜的聚合,還有那裏面美得讓人心醉的辭藻。

細細品味《西廂記》,咱們不難發現,張生與崔鶯鶯的相識只是一種純粹的一見鍾情,張生戀上鶯鶯,僅僅是正因她的美貌和温柔,而鶯鶯鍾愛上張生,也僅僅是正因張生的才氣和氣質。然而,在咱們此刻的日常生活中,在咱們的生活經驗裏,“一見鍾情”往往是外貌特徵或者氣質上偶然迎合心理需求所產生的,那是一種人類生理的荷爾蒙衝動,而衝動又總是短暫的,短暫的衝動猶如冰天雪地裏的一滴水,過不了多久它就會自動冷卻和結冰。丘比特的神箭、月老的紅線、天意神諭···在我眼裏,一見鍾情的神話抑或只是浪漫的幻象,生活裏的故弄玄虛。它經不起天長地久的考驗。

人們常説《西廂記》是喜劇,吾深感如此。張生看似有愚鈍笨拙,但其實質無非是追求自身的真愛,所表所露都是自然真誠的,於生活中不易尋覓而已即不常見的更難擁有,遂譏之天真,實則笑己矣。

讀書是一種心靈的享受,不一樣的人去讀會有不一樣的想法,當夕陽西下,不免有一絲哀愁,於是也就想到了張生與崔鶯鶯可能不完美的婚後生活,同時也奉上了我自我的一些理由,不管有理與否,這些都是我自我過完一天讀書生活後最深的心得,生活照常要過,如果有情人能終成眷屬,那也何嘗不是一見美滿的事情!

西廂記讀後感篇3

?西廂記》描寫的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其間紅娘是關鍵人物,無論鄭桓、張生在想獲得崔鶯鶯時都突顯了紅娘的作用,我想,紅娘在今天應該是媒人或是引薦人形象吧,而一個人的生命中遇到一個助自己事業有成的推薦者、指引者是很重要的。

?西廂記》中描寫的愛情也收到了崔母的阻攔。即運用門第不相配加以阻撓。在我看來,當今社會,不願將自己女兒嫁與窮酸小子也存在,父母在乎豪門,在乎家庭條件,他們是怕女兒吃苦,但忘了女兒是否開心幸福,與其嫁給有錢人得辛酸孤獨,倒不如嫁個重情重義的窮酸小子得幸福快樂。我想:現在窮,只要上勁,努力,將來肯定什麼都會有的,所以,我想,有情人還是眷屬的好。今天讀完《西廂記》突然有感於身邊的大學情侶們,有些人甜言蜜語,有些人相互遷就,有些人相互鼓勵,相互幫助……但這浮雲煙花,多少能長久,曾記得有一個女生,因為家長不同意她談戀愛,而她又不願放棄那個真心愛着她的男孩,在親情與愛情之間。她選擇了跳樓來解決這一矛盾,轉念之間成了植物人,痛心之餘,我們不禁疑問:她成為植物人,誰之過?所以我覺得,父母與孩子在對待戀愛問題上能否保持冷靜,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培養強勁的心理承受能力至關重要,除此之外,我覺得,大學生情侶們應更像《西廂記》中張生和崔鶯鶯那樣,要郎才佳人。

應相互幫助,共同努力,更多些責任!

西廂記讀後感篇4

?西廂記》是中國古典名著之一,主要講述了崔鶯鶯與張生的纏綿曲折的愛情故事,表現了兩人為了愛情而敢於與命運,封建制度等抗爭的愛情故事。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崔鶯鶯與紅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書生張生。張生見到鶯鶯容貌俊俏,為能多見上幾面,便住進西廂房。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他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説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正當大家束手無策時,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但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託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急欲與小姐相見,便而入,鶯鶯見他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説張生已被衞尚書招為東牀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徵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看完這本書,讓我對男女主人公那種為了愛情而奮不顧身地抗爭精神印象深刻,他們勇敢地追求愛情,即使備受相思的煎熬也不放棄。他們是不幸的,生活在封建皇朝中,受到父母之命等擺佈,無法自由追求愛情。但同時他們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愛情堅定不移的追求,讓他們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結為夫妻。

西廂記讀後感篇5

"東風搖曳楊樹行,遊絲引桃花片."在這樣一個浪漫的季節,張生遇見了崔鶯鶯,並一見鍾情。我一直記得張生對盈盈的第一個評價是“謝武的腰又軟又軟,那麼優雅迷人,就像晚風前一樣。”我想,他們相遇的時候,就已經註定要有一段美好而殘酷的愛情故事了。

崔鶯鶯是一位大膽、美麗、善良、温柔的貴族夫人。生為郭襄小姐的她,從小在母親的管教下受到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接受了大量的封建道德教育。當她愛上張生時,她從一個好女孩變成了一個違反道德的壞女人,這構成了思想和行動的矛盾。在我看來,崔鶯鶯愛上張生並不容易。但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她能不顧一切地愛上張生,我覺得這是很難得的。這樣的女人,在我們現代,讓很多年輕人汗顏!很多年輕人都發過誓,立過海誓,但最後呢?最終在世俗的名氣下,大部分不過是當年的戀情變成了今天的淺淺吟唱。想想“愛是認真的,意義是連續的”,想想“相思是煙和水分開的”,想想那棟藍袖碧玉紅音符的高樓,所有的一切都像過眼雲煙和浮華的夢,崔鶯鶯對張生的愛純粹而美麗,沒有任何雜質。

當她離開張生時,她從不希望自己的第一丈夫像其他女人一樣穿着最好的衣服回家。在她眼裏,“愛”這個詞是第一位的,她可以忽略一切對與錯。“桂蘭已經孤獨了很長時間,她無事可做。如果指望她唱歌,她就應該同情人,和人一起歎息。”在回覆張生的詩時,她把自己不愉快的孤獨感寫得淋漓盡致。她自然表現出對張生的愛,但她最終沒有勇氣見到張生。在聽鋼琴的時候,她的心被張熱切的呼喚深深打動了,但被封建道德教育束縛的心控制着她,即使她已經有了眼淚。此時此刻,她心中的愛情正在與封建教育發生激烈的爭吵,最終,愛情戰勝了封建傳統思想。

當她收到張生的愛情詩時,她終於鼓起勇氣回了一句《西廂記》。“月兒在西廂房下,迎風門半開,牆在動,凝望玉人。”讀到這裏,我笑着想:崔鶯鶯很幸運,因為她找到了自己的愛。正如沈從文所説:“在我的一生中,我走過了很多路,走過了很多橋,見過很多雲,喝了很多酒,但我只愛一個人,他只是最好的,也是最老的。”的確,崔鶯鶯很幸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她寫《明月三五夜》的時候,只有20個字,意味着崔鶯鶯走上了叛逆的道路,追求她的愛情。

世界上有許多人選擇用名利填滿自己的生活,在世界上度過他們的時光,走了一段路後變得自滿。有些人選擇愛自己所愛的人,用真心填滿生活。我對愛情的理解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互相理解對方的缺點和優點,能夠包容對方的缺點和優點。相愛的人,不是擁有的錢。在這個複雜而混亂的世界裏,有一個愛你的人,他分擔着生計的艱辛,與你共度餘生,就這樣慢慢老去。

西廂記讀後感篇6

看了《西廂記》之後我覺的這樣的感情史完美無缺的,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有此刻難得的一見鍾情,有經歷各種社會給予的磨難,有來自雙方家長的阻擾,他們之間的感情可謂是越演越切,在咱們看來可謂是天作之合。

這個故事的結尾以中國似的大團圓給大眾一個交代。而我卻不太喜歡這樣的結尾,我覺的過於通俗化,因此有時我會去看一些國外的經典電視及作品,我覺得他們的結尾都會留下一些空間讓觀眾自我去細細品味,我覺的這樣才讓作品更有好處,才會促使人們去回味去發表自我的見解。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太喜歡大團圓的結局或直接不用想就能夠猜到的結尾,因此我不怎樣喜歡看韓劇結尾不是女主角得不治之症就是大團圓。

看了結尾在看一下他的正文,你是否覺得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故事是否太過於完美了呀?好像他集聚了所有經典感情的.必要情節於一身,就一見鍾情而言,此刻科學家研究機率很低,況且在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因此崔鶯鶯與張生的感情故事開始就有點夢幻般的感覺。之後又經歷了社會的考驗,為心愛的女子於權貴做鬥爭,可謂是要美人不好江山的壯舉,驗證了感情史盲目的。在之後來自父母的阻擾,就想此刻的父母一樣有感情還不行沒麪包我的女兒會受苦的,於是一介書生張生為感情上京趕考,得到上天眷顧榮歸故里娶了崔鶯鶯,這好似現代大多數人的感情觀鮮花於麪包不可兼的,就會放下感情,但是張生做到了鮮花面包都要,即使高中也沒有拋棄崔鶯鶯這也很不容易,此刻很多人都在爆發後拋棄自我的髮妻,我覺的《西廂記》中的這一點我比較喜歡。

這一段感情流傳至今,可能是正因它留給了人們對心中完美感情一方淨土吧!因此一向被後人推崇,但是這樣的純淨的感情在此時物質橫流的現實社會中還剩多少,讓咱們在自我的心裏回答吧!

西廂記讀後感篇7

“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凝是玉人來。”,每當讀到這句詩時,腦中總會浮現出關於崔鶯鶯的朦朧想象,那大概是一個身姿纖弱的大家小姐,斜倚在木質的門廊上,滿目柔情的望着一輪圓月,等待着自己的情郎到來,這樣的意像,充滿了關於詩情畫意的美好和一絲花前月下的浪漫,是屬於中國古代獨有的含蓄古典之美,讓人忍不住心神盪漾,思緒在字裏行間沉浮,被帶向一個未知的遠方。

很長一段時間裏,説道西廂記,我總認為這就是一個關於情情愛愛的無聊故事,當年讀紅樓夢時,見賈母説:“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把人家女兒説的那樣壞,還説是佳人,編的連影兒也沒有了。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只覺得深感贊同,但是當我我真正拿起這本書時,就完全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不由自主的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王實莆細膩優美的筆觸下所描繪的崔張兩人的愛情故事,乍一看有些老套,家境貧寒的張生上京趕考時路經河中府,去古剎普救寺拜訪時遇到了暫住在寺中的崔相國家小姐崔鶯鶯,崔小姐氣質嫻雅容貌秀美,惹得張生“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飛兒在半天”,為了接近佳人,張生在寺廟中住下,詩書應和之下兩人逐漸暗生情愫,無奈崔府老太太百般阻攔,兩人的愛情歷經種種磨難,好在上天不負有情人,兩人最終修成正果拜堂成親。

其實比起這一版的故事,元慎的《鶯鶯傳》似乎更貼合實際,在元的故事中,張生上京趕考後將鶯鶯拋之腦後,徒留鶯鶯苦等一生。王的大團圓結局或許是為了迎合觀眾,畢竟雜劇是要演出的,比起悲劇觀眾顯然更容易接受喜劇,其實在我看來,我們每一位讀者,也都希望王的版本才是真實的,才子佳人終成眷屬,這也是我們對美好愛情的一種想象和期許。

西廂記中不乏精彩詞句,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大概還屬“我就是個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 讓我想起了87版紅樓中,寶黛共讀西廂時彼此那懵懂而愛戀的眼神,我想這樣含蓄而深厚的愛情已經在現代社會中逐漸離我們遠去,快節奏的生活逼着我們不斷地前進,愛情變得越來越簡單,卻也越來越淺薄。那種“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的愛情觀,大概也只有在閲讀這些經典書目時才能再領會一番,只是掩卷之際,還是會忍不住輕輕歎息,一分為卷中佳人,一分為孑然之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