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集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69W

大家可以在讀完一些文字後認真寫上一篇讀後感,撰寫一篇讀後感可以加深人們對書上理論的領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對話集讀後感6篇,感謝您的參閲。

對話集讀後感6篇

對話集讀後感篇1

人生從年青經歷中年,不同階段,不同困惑,20歲的我,因為有較強的侃技也算是交友廣闊,算是若干年導遊生涯給我人生帶來的諸多益處之一。30歲的我發現朋友聚會聊天,我依舊能談笑風聲,可到了官方性質的談話時卻黔驢技窮,為此我很是煩腦。因學生時沒有選修過《心理學》這方面我明顯落於人後的,心裏建設性的書也買了不少,但都比較理論與枯燥,苦尋改善之法而不得。

目前的工作環境很考驗人的溝通能力,不管在自己的團隊中還是平行的團隊中溝通,近一年內,公司因進行合規化治理,作為財務建設的領頭人,關鍵對話無處不在,自己經常陷入暴力或沉默中。

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例如本人就為直女型,平日隨性談話,直來直去,更多的在意於把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明白,而不會多思考用何方式方法去表述。追求過多的是方便高效的解決問題,很多場景,與人商討問題時,明明是一場友善的開場,後因意見不合,變成憤怒攻擊,或感到無法與對方溝通而選成沉默。事後回顧,想着為什麼因為自己有理而變的咄咄逼人。為什麼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準確而從不在意別人內心的感覺。為什麼本想抱有美好的目標結局就走向歧路。

我總是對自己説,如果我的生活及工作的環境都是一羣有着是同一價值觀,同一文化薰陶,同一理想的人有多好,溝通起來不用這麼費勁,因為至少理論相同,只是使用方式不同,大家都會相互理解,無需在爭辯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就如財務與財務溝通,很多的在於相互理解,爭辯的前提是“辯辯出真理”,爭辯過後而是達成思想共識,並樂於論道。

但社會總不是按你的想法了存在着,人類本就有差異性,在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社會中存續,就會要學會與不同文化不同理想的人進行的溝通。要從這困局中跳越出來,必須要找到好的方法。

去年在凡登讀書會接觸了《關鍵對話》,於是購書入手,如今當成《聖經》膜拜。在談話前都要拿起書本進行再一次的温故。

作者是以美國的社會環境和狀態作的案例分析,並且有些事實可能並不適用於中國的情況,但是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來説,這些探討、研究、分析和判斷事態的方法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同時也有確實的措施嵌入在實例的運用和對比之中讓讀者來親身感受,換位思考,從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並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去不斷實踐和改善自己的説話與溝通技巧,對事業和生活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和改善。

此書中二句話最為經典“要解決雙方問題,只能從自己開始,在自我身上找原因”,“像一個局外人一樣審視自我”。很少有人具備“雙路處理”的能力,就如電腦一樣要具備雙個核處理器,所謂“雙路”,既關注對話內容又關注對話氣氛。我們往往都會陷入對話內容無法自拔,根本沒有騰出精力去觀察自己和對方的細微變化。對話過程中談着談着,原來既定的目標偏離,變成了“對抗模式”,變成了以戰勝或懲罰對方,變成了互相傷害。出現最多的就是“乍麼會變成現在這樣的無奈。

關鍵對話是人們激動意見不同的產生的對話,這個場景下如何讓自己冷靜,能審視自己內心?如何達成目標?

通過思維導圖,掌握關鍵對話的技能,借用朋友的一句話,“對話中保持敬畏心,談話中保持謙遜”,放緩對對話語速,每次的談話的就能突破衝突。

此書,希望給我帶來幫助的同時,也能幫助到在此方面缺少訓練的朋友。

對話集讀後感篇2

一本好書,藴含着豐富的知識和完美的情感。閲讀一本好書,就是跨越時間和空間,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對話,這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這篇文章以訪談錄的形式,記敍了苗苗與季羨林老爺爺的對話,在談話中,苗苗和季羨林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並舉了自己的事例,能夠看出季羨林爺爺對新一代孩子成長的關愛。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歡讀書,與書結下了深情厚誼,並在不斷的讀書中提高自己,從而走上了成功之路。當然,讀書要有選取的讀,讀好書,做到“開卷有益”。在讀的時候,不能囫圇吞棗、馬馬虎虎的讀,必須要認真讀,反覆讀,讀懂、讀熟、讀透,全身心的投入到讀書之中。並講究閲讀的方法,才會有更多的收穫。朱熹以前説過“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我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每次讀書,我都讀好書,讀對自己有幫忙的、自己喜歡的書。有一次,我寫完了作業,百般無聊。於是,我便拿起三國演義看了起來,雖然我已經看了很多遍,但我還是那麼喜歡讀,百讀不厭。我讀呀讀,也不知讀了多長時間,還在讀。我沉醉於羅貫中的作品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讀書之中……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抬頭一看錶,已是十點鐘了。躺在牀上,便呼呼大睡了。

我們就像一棵小樹一樣,羨慕大樹的高大挺秀。其實,仔細想想,大樹也是從小樹成長到此刻的,成長的過程是艱苦的,我們也要像大樹一樣,不斷地吸取營養,來充實自己,而營養就來源於——書。

讓我們養成愛好閲讀書籍的習慣,一生都與好書相伴吧!

對話集讀後感篇3

開始讀這本書最初的幾個章節是牴觸的,作為一個無神論者,目前也沒有什麼宗教信仰的人,對於這種非要把自己跟自己的對話説成是與神對話,有一點反感,我不相信還有神可以主宰我。

但很快被這裏面的辯證的思維,勇於探索和麪對生活的真相的勇氣吸引~

一直跟閨蜜分享這本書的一些點,她很欣賞這本書對於人性解讀和釋放的部分,我看完她就開始看,又把她覺得很棒的一些點發給我看,非常有趣的一次讀書交流。

這本的思考和觀點是基於很多的知識,包括一些宗教的,道家的,哲學,科學的,加上最為重要的部分是作者將全然投入“生活”的人生經驗和挫折,他用這些身體力行的實踐結合他的認知嘗試解釋人生,人和人之間,人和社會羣體,人和宇宙之間的關係的問題。

我認為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是他引領人去思考,並示範如何思考。

而作者以非常貼近生活的問題入手,直擊人心,毫不迴避地去面對自我慾望和現實問題的方式讓人覺得有趣,這些問題大部分人都有遇到,但都沒有這勇氣去刨根究底,也無法解答。我們忙碌於生活可能很少有時間去清晰的認識自己和深度思考。作者要不是因為遇到重大的挫折,處於極度的懷疑和痛苦中,依然不會有這麼大塊的時間去總結這些領悟,而這正是這本書的非凡之處。

他讓一個人開始覺醒,正式地觀察自己,發現自己的存在。聽到自己身體的聲音,觀察到自己的意識,偶爾出現靈性的反思。他形成了一套對待問題的簡單的方法論,也可以稱之為哲學吧。

剛看這本書我的內心和精神的衝擊是有一些大的,看見了自己,受到一些“驚嚇“但同時也是欣喜的,因為這讓你感覺你當下正”活着“,你覺知你的心靈和身體意識。

讀完大概一週我才有勇氣寫讀書心得,我想我還是要分享給大家,在這變化莫測的2022,讀這樣一本書發現你自己,有利於遇到任何的問題做出忠於內心的選擇。同時這本書有利於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因為你用一套新的邏輯去看關係的真相後,很多事情就很簡單;同時你可能也能更加對你所在的宇宙和所處的羣體有共情能力,這樣看待萬物的方式或許可以給你一個更不一樣的視角。

這本書我的印象中探討了幾個問題:

01

關於你的生活

這本書的第一本就是告訴你你想要什麼就去創造什麼,你需要的就想辦法去滿足,如果你創造不出來説明你還不夠想要。可能當下你想要的是別的東西。這個想要是你生命的需要,靈魂的需要,你不遵從它就會繞很多彎路。你壓抑的,抵抗的,最終都會追着你成為心魔,讓你償還直到圓滿。你的生命續接了你的過往,你的父輩的過往(基因)你來由的任何物質積累的能量和能量之外的不可言語的東西。跟隨生命之河流淌,終會成為你自己,你經驗的任何東西你的意識決定了你當下的選擇,而神是你的一面鏡子,也是一個指引,意識可以決定任何內在外在的東西,因為一切皆由意識判斷和創造,意識一旦產生,將存在宇宙之中,這種能量成為了你,改變了世界。你的生活裏面的貧困和富有,疾病和健康等等你所經驗到的都是你召喚的。我的理解是,你的靈魂是快樂的,傳遞的是我能我可以的心態,那一切皆可達到,你本身就體驗到全能的自我,你的精神和身體都感受到這個信號。而當你害怕恐懼,你就會召見到可怕的事情。心理暗示是很強大的能力。但我個人覺得大部分人是沒有辦法去控制這部分的,而內心的一切是因為你最開始被動看到和經歷的一切而開始創造的。當然你有較高的思辨和領悟能力可能會讓你看到世界的另外一個角度,而不是被動給你看到一部分,你可選擇性的看到你想的部分或者辯證的去看。比如你小時候被無私的愛過,你永遠都有積極的心態去面對黑暗,因為你曾經感受過這美好,你會回憶起這部分,這種美好的體驗讓你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去複製這個體驗。當你經驗到非常恐懼和不安全的經歷後,你會無限制的去防範。

你的閲歷越多,經歷美好,也看見恐懼,那麼你的思維深度就越高,其實我認為愛和恐懼都是能力,愛可以讓你獲得幸福,恐懼是愛的另外一面,恐懼可以讓你激發更大的勇氣去擁抱愛,從而讓這個愛變得更加的豐富和有重量,但恐懼也可能讓你裹足不前,所以更多的還是戰勝自我,在一念之間的思維轉換。

可能看到的比較遺憾的現象是,如果命運的底色都是恐懼和不安全和哀傷的時候,應該怎麼去創造這種成功的體驗?我看到一些親人朋友一輩子因為沒有被無私的愛過而終其一生的尋找,經歷各種波折和痛苦,當全世界都不愛我的時候,是不是還可以燃起自己內心對自己的愛,我想這將是絕地反擊的那一個支點。所以我們看到一些人自私的對待一些人和事情,我想我可以更理解他們,如果我變得自私,我也可以理解自己,因為我要活下去才能愛自己。

談到我愛我自己,這裏的愛有很多層次,但是絕非是以金錢及物質利益去衡量的愛,當你體會到這一點的時候你才真的可以做出對最愛自己的選擇。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外公外婆很愛我,每次好吃的都會給我吃夠了再自己吃,後面看到外婆外公其實也很喜歡吃雞蛋的時候,我每次吃雞蛋的時候會説一個謊,我不愛吃蛋黃,這樣外公就會給外婆吃蛋黃,我由衷的高興。當有一天我面對兒子愛吃牛肉乾,徒步路上他吃完一根牛肉乾看到我手裏這一根想吃的時候,我心甘情願的給了他。這一刻我想這就是輪迴,我無私的給予,並不是照見他的自私,而是給他無私的種子。那一刻我是豐盈的。

然後發現現實社會,很難構建這樣的關係,尤其在職場和生意場,在生意的世界裏面,很難找到這樣的平衡,有時候我們跟“魔鬼交易“,我們犧牲妥協內心的東西去換了物質,有時候我們都在爭搶,因為很多的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這裏面很難有個界線判斷公平,你會看到不爭搶利益的企業會困死,這樣的結果導致我們不得不以飢餓的心態匱乏的心態或者保護的心態去對待外部。當你遇到一個內心豐盈,講究共贏和公平,互利互惠的客户或者partners的時候,你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甚至你會最終體會到你也會全然的為他考慮,你的付出將更有深度和心力,因為你不再內耗,不在關係裏內耗,這種感覺太好了。所以我希望我做本分的生意,我儘量勤勉,不拿高於市場中高檔的費率,多去思考自己怎麼做得更好,怎麼可以創造更大的價值,怎麼把能信任的手交給別人這樣才能一起玩耍。但這需要反覆地實踐,很多時候恐懼和防禦的心理還是會油然而生。

02

關於愛情

愛情是個偶然事件,你可能會愛上一個人,那你就去愛,如果你放鬆自我,不再去定義自己,你更能撞見愛。愛其實是擋不住的。真愛是無需索取的,所以並不會造成困擾,當造成困擾的時候你要想你是不是想得到。當你想要得到,愛就變成了佔有。佔有的心讓你變得匱乏,你的匱乏讓你不再配擁有。愛就是這麼玄幻的東西。所以很多人都在問世界上到底有沒有愛情?都渴望要一個靈魂伴侶,實際上大部分人都沒有做好能做靈魂伴侶的準備,大部分人都在索取,都在無盡的哀鳴。-----我覺得可以思考一下你會因為什麼而愛上一個人。這個部分可能會發現你自己的興趣所在或者想成為的人,另外強者才有愛情,弱者只有有依附,所以沒有幾個人真有靈魂伴侶。

03

關於性

性可能是很美好的事情,當你不再羞愧,不再定義,當你不再禁錮自己,當你因為愛......

食色性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當然大師的境界就不需要面對這個問題了,因為他如此的圓滿,以至於他不像一個人。大師的成功之處在於他知道怎麼做選擇,一直重複做對的選擇。

04

關於死亡和天堂

這個部分我想作者的解答是浪漫主義的,但也確實可以自洽,就像牧師對一個靈魂最後的祝禱,所有人都會上天堂,如果你聽信作者的話也沒有什麼壞處,管他是不是正確。

關於身體會死亡,靈魂不會死亡,只是換了一具身體。我的理解是靈魂確實不會死亡,但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只是創造了很多因果,人生雖然死去,但是對於這個社會的影響還在,你激發的殘酷會繼續在這世界發酵,你給予的關愛會繼續在這個宇宙温暖,你一輩子創造的垃圾會繼續在這世界存在和發揮影響。所以當你知道終將死去,我願意更加温柔的對待這個世界和他人,儘量傳遞愛,消除惡,終究讓自己的離開變得不再遺憾,就像一縷陽光照過大地。

05

關於你和人類和宇宙

作者嘗試結合佛學和自然科學去解答這個問題,萬物都是一個能量場和每個行為乃至意識發揮振動而已,所以靈魂是彼此不分割的,是連在一起的,萬事萬物是有聯繫的,一切都相互關聯,你無法也不能置身事外,你終將懂得你愛他人亦是愛自己,你憎惡他人,也是在鄙視嫌棄你自己,我覺得這裏面是從科學角度可以去嘗試理解。當然這個很難做到,我們總是沒辦法全然的去犧牲自我,因為我們渴望活着,害怕被剝奪。也許當我們不害怕會貧困,飢寒交迫,被粗暴對待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這樣的對待每一個人。但當所有的人都可以這樣愛他人的時候,可能就消滅了不快樂。這裏讓我矛盾的地方也是有的比如叢林法則,自然進化,優勝劣汰等都是跟這個相左的存在。而當所有邪惡不在,善良是不是還有存在,當所有的恨意不再添加的時候愛意是不是有所依憑?這跟作者的二元論有一定的矛盾,所以可能人間就是對立又統一的太極相互轉化,沒有合一,合一意味着人間的消失。

我想你大可把這本書看作是一本《愛的教育》,生活經驗之書,哲學之書,靈性修行相關的書籍;

06

關於存在

關於“行在”和“存在”還有一些靈性方面的探索,這個部分是我很喜歡的部分,好奇心是個好東西,他會讓你“存在”。這本書把人分成:身體,精神(意識),靈魂三相一體,當你心神合一的時候,你將是神一樣的存在。你打棒球的時候其實是可以感受一下神在的,我體驗了一下,你完全不要去判斷就會打中球,你一旦用意識去判斷,去看,你就無法打中球。如果你的靈魂和身體相左的時候你不會太開心,冥想和把意識收回到自身上去有利於你身心一體,有利於健康。

我們生下來的時候就是圓滿的,我們心無雜念,回憶小時候種種天真美好,大部分人曾經體驗到全能的自戀,而經歷世事,就像打開了一個潘多拉的磨盒,你看見,感知,習得,形成意識,你去探索,遇到各種新的事情,你去勇於嘗試,不斷打破自我,當看破所有的“法相”終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世界回到最開始那樣純潔,你像出生一樣死亡,你就像一個夢,想要怎麼做這個夢,任由你安排,但是一個隨機的起點,且你必須出發,不斷的經歷驗證,創造你的真實身份,找到你的靈魂和精神的家園。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再次走在陽光下,看着明媚的春光,感受迎面的微風,一朵花的美麗,世界很清晰,很愉悦,也很輕盈,你由衷的愛着這個世界。大概可以感受“拈花微笑”的一點點意境。

你看到花心生喜悦,僅此而已。

對話集讀後感篇4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通過文字和我們分享她的經驗、觀察與看法。她希望我們能借肋閲讀與思考,仔細聆聽她的見解,得到專業上的啟迪,邁向專業的成長之路。書中對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讓我收穫頗多。

麗蓮?凱茲認為幼兒理想發展的第一要素是幼兒需要安全感。所謂安全感是指在心理上感覺自己與別人有“依附關係”,感覺自己有所屬。“被愛”和“被需要”並不一定使人產生安全感,安全感必須建立在被愛者感受到這份感情,感受到被需要,感受到自己的特別,而且這份愛還必須是適量的,重點是在兒童“感受到”被愛與被需要,而不是兒童被愛與被需要。而在

家長和兒童之間、老師和兒童之間都存在着這樣的悖論。

在家長和兒童之間從與家長的不斷接觸中發現,現在的家長常常重視自己的感受:生活上我給了孩子什麼,我給孩子創造了什麼條件,我注重培養孩子什麼,我……而從來沒有問一問孩子的感受,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思考孩子需要什麼。於是造成了“關懷強迫”、“非常態教育”等非正常狀態。孩子還不會自理的時候,父母無微不至地照顧,可是孩子漸漸大了,會走路、會説話了,上了幼兒園了,父母還是呵護得像捧在手裏的燭火,他們覺得孩子就應該接受這種照顧,如果有一天,孩子忽然不用他們幫着做什麼,這些父母就會覺得失落。還有的部分知識分子家庭,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教育包圍孩子:走在路上的時候“你看,那是什麼字?”,遊玩的時候“這是什麼樹?”,吃飯的時候“番茄裏面有什麼營養素?”,睡覺的時候“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家長們將“情境教育法”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生活中,任何一個情景、任何一個地方,都成為他們教育孩子的現場。家長對孩子照顧得非常周到,生活、思想、學習,家長無處不在,表面上是愛護關心孩子,其實是對孩子依賴自己有一定的依賴。這時候我們沒有去想一想孩子的感受,她感受到你的愛了嗎?你的愛是否適量?有沒有給孩子帶來壓力?當然有的家長也開始問“你覺得開心嗎?”,但常常這樣的提問只是形式上的,許多孩子並不完全會總結我這一天是開心還是不開心,他往往與具體的事件聯繫起來,而有的時候甚至想不到具體的事件,於是對家長的問題會不知所云,常常胡亂應答。而家長在自己的問題中滿足了,他不再讓自己去用心的觀察孩子,體會孩子的心是否如説的那樣。孩子短於表達,但情緒通常會在生活中體現,而這時家長已經在忙乎着自己的事情。望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空洞、無神;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懷疑、委屈;看着孩子的眼睛,常常會看見不被理解的無奈,缺少真正愛的心靈。

在老師和兒童之間由於越來越多的業務,促使老師在進步,促使老師在不斷的要求自己。由傳統的師上生下的觀念到今天的師生平等對待老師走過了漫長的路。老師的確在改變自己,給予了孩子更多的愛,老師面臨來自各個方面的督促:自我的、家長的、上級的、社會的。我將自我放在第一位,是因為老師的職業責任感告訴老師自己必須進步,否則適應不了時代的發展。於是我們在生活中會看見:某某孩子依偎在老師的身上;某某孩子被老師摟抱在懷裏;某某孩子被老師特別關照;某某孩子的錯誤被匆匆忽略;孩子耳邊充滿了鼓勵和表揚……老師還沒有深刻理解:當你懷抱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去愛;當你關照某個孩子的時候,還有那麼多的孩子等着你來教育;當你靠緊孩子的時候,你是否能客觀評價你的孩子;當你只是利用表揚作為教育手段的時候,你是否發現它們已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老師所給予兒童的安全感是幼兒相信成人對自己有一種真誠而強烈的反應,而不是空心的温和。是的,老師給予孩子的愛是更加理性的、公平的、真實的、由衷的。其實我們知道,孩子在自己真正努力的時候,他們也渴望這個努力被別人所發現,所賞識,所讚揚。我們要給孩子一個具體的實在的鼓勵和表揚的理由,讓孩子正確的、客觀的認識自己,賞識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孩子的進步時,就給予真誠的欣賞;當我們體會到孩子的錯誤時,就給予嚴肅的愛意的批評。當這些開始的時候,讓我們再來看看孩子的眼神,再來感受孩子的情緒,再來體會孩子的心情,看看他們是否感受到了你那份真正、真誠的愛。

對話集讀後感篇5

在學習語文的時候,我讀到了《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課文。這篇文章是以訪談錄的形式寫的,主要寫了苗苗向季羨林爺爺講述自己喜歡讀的書和自己偏科的情況,季羨林爺爺讓苗苗多讀書,多讀課外書,早學外語多背古文,並要注意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

讀過這篇文章後,我體會到了讀書時要讀有益的書,這樣收穫才會更大,如果讀了一些對身體和心理不利的書,那就適得其反,危害身心健康了。所以看書不但要選擇有益的書,還要更多地涉獵其他方面的內容。同時我也體會到了不能偏科和要早一些背誦古文和古詩,如果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偏科的話,就會像蹺蹺板一樣,不均衡。現代科技的發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要想全面發展就不能偏科。就比如每一節課,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都要認真地學。只有這樣才能均衡發展。還有古詩和古文,都是古人的汗水和智慧的結晶,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和韻味。我們如果能早一點背誦一些,對於我們瞭解祖國的文化歷史是有意義的。

這篇課文還讓我感受到了季羨林爺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指導。同時也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和在讀書方面對下一代的指導和幫助。他提出的不偏科、多看書、多背古詩文,還要中西貫通和學外語,這才是21世紀的人才標準。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大樹博大的胸懷,小苗茁壯成長需要大樹的遮蔽和呵護,總有一天我們都會成為大樹的。希望這這個寧靜而美好的夜晚,我能有更大的收穫!

對話集讀後感篇6

?關鍵對話》是一本指導你溝通技巧的書籍。書中所羅列的一些難以回答和交流的話題也是人們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難題。比如你敢去指出自己老闆一些不對的做法,並能夠有效又不傷和氣不損害到自己嗎?比如你要鄰居遵守社會公德,別人卻依然我行我素,如何去説服又不傷感情?比如你遇到了家庭的矛盾,如何去化解?……總之,本書就是分析和講述這些情況,並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訓練你去提高自己的課程,還包含了一些自我測驗的題目,可以讓你在學習得過程中更好地認識自己。

雖然作者是以美國的社會環境和狀態作的案例分析,並且有些事實可能並不適用於中國的情況,但是從人性和心理的角度來説,這些探討、研究、分析和判斷事態的方法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同時也有確實的措施嵌入在實例的運用和對比之中讓讀者來親身感受,換位思考,從而深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道理,並在實踐中有意識地去不斷實踐和改善自己的説話與溝通技巧,對事業和生活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幫助和改善。

書中有一個例子,就是説有意領導在公司準備搬遷決策的時候,自己打小算盤,決定讓公司新的地址裏自己家很近,而且不容許他人的反對意見,在座的同事們因為其權威而沒有敢吭聲,但是心底卻有時十二分的不願意,最後有一位挺然而出,用恰當的方法和不亢不卑的理由説服了領導的不正確之處,獲得了事態的良好發展。我想這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但也許在中國的文化中並不一定適用,因為人們依然會擔心在今後的工作中被穿小鞋遭到報復的危險,而這些方法也許只能在一個自由、平等的公正環境下才能夠順利實施,否則即使有技巧、但有了專制和不公就很難去實施。

無論如何讀一下本書對生活是有益的。即使能夠從中學到一部分的提高,也是十分有用的,不管是對工作還是生活,我們儘量要把一些潛在的危機通過對話和溝通來平和化解,朝理想的方向發展,讓生活更加美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