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小説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9.2K

在生活休閒之餘,讀幾本好書可以幫助我們陶冶情操,還可以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你知道讀好書之後的心得可以怎麼寫嗎?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紅與黑小説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紅與黑小説讀後感範文最新三篇

紅與黑小説讀後感範文最新1

從於連身上能看到自己。這個偏激的少年,從小城市到大城市,帶着對社會的警惕,對自身安全距離的敏感,到嘗試去表現自己。他逐漸嶄露頭角,在貴族圈頗受寵愛,但他用蔑視權貴的高傲姿態來掩蓋來自小村莊的那顆敏感偏激幾近於病態的自尊。

於連的形象是鮮明的,立體的,也是親切的,字裏行間彷彿能看到一個眉目乾淨,身板兒挺直的瘦小男孩兒周旋於虛偽的巴黎貴族社會,桀驁不訓的力量彷彿要衝出他高冷的身體,直逼讀者的心靈。正事因為他的與眾不同,讓德萊納夫人對他刮目相看,無法自拔地愛上他,委身於他。這時他還是個為了你理不理我而傲嬌的白淨男孩兒。隨後到了巴黎,周旋於與瑪蒂爾德的感情循環中,他和她,一會兒驕傲一會兒自卑,誰先為愛妥協誰就輸了,另一方瞬間就傲慢起來。循環好一段時間,看得讀者哭笑不得。但正是作者這種詳細突出的心理描寫,開創了意識流小説的先端。加深了讀者對男歡女愛之間博弈的共鳴。愛情,是經久不衰的話題,經得起時間的審核,也是這部經典之作影響至今的原因之一吧。

因為這本書,好好去了解了1830年之前的法國曆史,梳清了歷史大事件,從書中窺視出資產階級和封建貴族階級的激烈鬥爭,更能理解於連對拿破崙的崇拜感,他的鬥志,他的自尊,以及他與瑪蒂爾德之間愛情拉鋸戰的反覆無常。

我無法判別德萊納夫人和瑪蒂爾德誰對於連是真愛,畢竟於連的感情來得太澎湃太激烈太受時間階段影響,反而讓我無法站在他的角度看待兩位女士的感情深刻程度。只能説德萊納夫人的愛偏向於無私,像母親對孩子的寵愛;而瑪蒂爾德的愛更像一個年輕女孩傲慢自私的愛,她也只是一個虛偽社會中的叛逆者,周圍全是千篇一律令人噁心的貴族青年,她反道而行的性格讓她講目光聚焦於突然出現在她無聊世界中,那個像高嶺之花的英雄少年。在她的愛中有着她對瑪格麗特王后愛情故事的欽慕,所以在她和於連之間,她傾向於去扮演一個瑪格麗特的形象,傲嬌得令人生厭,但不乏真誠。

整部小説看的蕩氣迴腸,因為作者的心理描寫簡直太細膩與直觀了,將平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放大放大再放大,但並不顯的突兀,反而震撼人心。那種噴薄而出的情感讓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新讀者熱淚盈眶,撕裂着不同時代的不同麻木。

紅與黑小説讀後感範文最新2

相信最近很多讀《紅與黑》的讀者,都是從人名的名義前來普及的。劇中提及到祁同偉是於連式的人物,甚是好奇,誰是於連,於連又與廳長大人有何聯繫。

沒錯,這位於連正是《紅與黑》的主人公。書中寫了於連的後半生,從年輕的落魄一直到為事業的奮鬥,最終走向命運的終極審判。

作者司湯達寫這部小説是根據一個真實故事演化而成的。所謂的真實,源自布拉格的一樁情殺案。作者並未對故事有太多的修改,而是加入自己的閲歷,社會的觀察,同時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將作品修飾的更加圓潤。説幾點感受吧:

1、當時法國相當混亂不堪,階級分明,充斥着追名逐利,不給底層人民一絲反抗鬥爭的機會。貴族時刻保持貴族的氣質,不容向下層人民低頭,對自身榮譽尊嚴看得高於一切。

2、任何所謂的公平正義,都是相對的。即便是法律,也是統治階級的武器,利益永恆不變的真理。

3、時勢造英雄,特殊的時期才會孕育出特別的人。並不是有謀略,有勇氣的人就會成為拿破崙,拿破崙只有一個。於連視拿破崙為自己的偶像,也幻想自己可以成為拿破崙一樣的男人,當時處在的環境沒給他這個機會,也不允許這種牛逼的人物存在。

4、很多人不喜歡於連這個人,認為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不過我也在他身上看到了很多閃光點,謙虛,好學,隱忍,有脾氣,有膽識,長得還帥。看不起貴族的高貴,劃清界限。即便在生死抉擇之際,不怕死,敢於面對,不接受任何人的饋贈,敢於表達自己的真性情。同時還有一個為救他不惜變賣所有家當的好友傅凱,難道不是於連的成功麼,患難見真情。話説這樣的於連誰人不愛?!在聯想我們的廳長大人祁同偉,同樣擁有帥氣的外表,優秀的成績,緝毒時的不怕犧牲,相似的愛情觀。於連的瑞那夫人,祁同偉的高小琴,一生的摯愛。他們也可悲的,社會的大環境,無限的抱負無法施展,遇到捷徑怎能不屈服。瑪蒂爾特三番五次對於連的內心摧殘,用半夜登梯考驗於連的勇氣。樑璐逼祁同偉當眾跪地求愛。現實的殘酷不是説説的,比虛構更恐怖的是真實。現實的生活永遠比締造的幻想複雜得多。

5、最後説説為什麼只給了四星,書不太連貫,甚至有些跳躍,看着看着摸不到頭腦,當然跟翻譯不無關係。書中涉及的歷史宗教神學太煩了,嚴重影響閲讀的快感。

紅與黑小説讀後感範文最新3

於連似乎沒有一個像樣的朋友。富凱算一個,但在小説中的絕大多數時候並不在自己身邊,也不會常常通信。遇到困難或壓抑狀態下,他沒有説訴的對象,一個減壓閥。有的只是一再的『於連想』,『他對自己説』,『他差點説出聲』,這當然是作者司湯達的人物設定,但另一方面這或許是年輕的於連踏上不歸路的一個原因。

他的家人『粗俗』而『市儈』,得不到家人比如父親或兄弟的安慰理解。這讓他更顯得孤獨,而另一方面身體和性格上的特質又讓他不能安於市井和木匠的生活。

他的經驗太過不足,信息來源如此狹窄,盧梭的《懺悔錄》和拿破崙的《聖赫勒拿島回憶錄》?顯得有點可笑。遇到環境、場合,他只能一再從這些片段的、個人經驗的數據庫檢索對策。

他有相對良好的教育甚至氣質,但沒有面包或社會地位,而他看的盧梭和拿破崙有。加上他所處的社會環境,他不可能不感到一種痛苦,看到一種榜樣或目標懸在天上,而日常的塵埃卻籠罩着自己的生活。他尋找自己可能的上升通道

按教科書式的上升、攀爬,毀掉了年輕人或者説一個人應有的本真,不論是愛情或事業,於連還沒有機會真情實意的追求,而是嚴格按照目標執行一個個計劃、完成一個個步驟,彷彿行屍走肉。雖然這過程中他也會在上流社會的客廳裏猛然一陣反感,還是擺脱不了那種誘惑。

十九世紀的法國,十九世紀後大革命時代的法國。波旁王朝復辟,貴族和教士重新掌權,箇中黑暗腐朽,於連剛剛錯過自己可能飛黃騰達的拿破崙。

於連的圈裏沒朋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