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1.1W

讀後感可以是個人的、主觀的,反映了每個人與文本互動的方式,讀後感不僅是一種表達,更是一次深入思考的過程,通過它我們能夠更好地領會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內涵,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7篇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1

翹首以盼,我的《未來學校》還是以最快的速度姍姍來遲;手不釋卷,我被朱永新老師的關於“未來學校”的言辭再次震撼。

一、封面語言震顫心靈

“對未來教育趨勢的預判:今天的學校會被未來的學習中心取代。”

學習中心?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樣?和我們現在的學校一樣嗎?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還需要我們老師嗎?需要校長嗎?未來的學習中心還像現在這樣,六週入學,一個年級一個年級的完成義務教育嗎?

四字激起千層浪,無數的問號在我的腦海盪漾。對《未來學校》的渴望,迫使我廢寢忘食的看了一遍,又品了一遍,又開始了細細咀嚼……

二、好奇話題數次翻閲

學習中心,貫穿全書的一個概念;圍繞未來學習中心,朱永新老師在《未來學校》一書中深入探討了八個問題。其中我最感興趣的問題有三。

(一)未來的學習中心,長什麼模樣?

未來的學習中心,打破了傳統的學校概念。他可以是網絡型的,也可以是實體型的,它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可以跨區域甚至是跨國界未來的學生。不管是國小生,中學生,還是大學生,可以在這個學習中心學習數學,可以在那個中心學習藝術,只要是學生需要的課程,就可以去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沒有圍牆的校園,甚至是虛擬的網絡空間。沒有所謂的固定教室,想學什麼叫提前預約;每個學生有自己獨屬的課程表,獨屬的學習內容和時間;沒有周末、禮拜天,沒有寒暑假,只要你願意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嚴格的入學年齡,不必六週就揹着書包上學去。只要你成績夠好,12歲也可跨入大學的“校門”。

未來的學習中心,同一課堂上年齡不再是單一。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一起遊戲;未來學習中心的教師將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就像我們現在的網絡課堂,屏幕那端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白髮蒼蒼的爺爺奶奶,更可以是年輕的爸爸媽媽,我們通過釘釘授課的內容,也不再是單一的教材內容,我們可以聽劉殿波老師講《用閲讀架起親子溝通的橋樑》,也可以聽朱永新老師講《成長六字訣——信望愛學思恆》;我們可以傳遞知識膠囊,也可以共賞優質的教課資源……

未來的學習中心,是自由的;不必整齊劃一,沒有集中組織。每個學生所用教材也分為不同的程度,不同的個性,不同的.挑戰級別。學生可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自由的安排學習時間。想一想就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

(二)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學?

孔子早就説過“有教無類”,想學的就是學生;未來的學習中心,想學的就來學。在這個問題上,朱永新老師重點討論了兩個關鍵詞:有教無類和混齡學習。

1.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是孔子的教育思想。他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接受學習,所以應該一視同仁對他們進行教育,不分階級,不分地域,不分智慧;只要肯虛心向學,交上十條幹豬肉,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看到這兒的時候,我的腦海中首先想到了我們的控輟保學工作,為了確保“兩基”(基本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的鞏固和提高,我們學校每學期都抽出老師對户籍在本區域,人在他處上學的學生進行家訪、電話訪等多種形式的行動,以保證每一個孩子都能有學上,都在上學。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我們為義務教育略盡綿薄之力,內心還是很高興的。

我還想到了我們學校午讀時間的趣事。我們每個人都知道,每個學校每個班裏總會有那麼一兩個讓所有科任老師頭疼的學生,啥也不學,啥也不會。趙延軍校長就在午讀時間,把他們組織起來,大大小小有13個,給他們講繪本。有一次我們班的學生回來後興奮地説:“老師,今天校長給我們講了《安娜的新大衣》。校長還説‘辦法總比困難多’……”我還聽同事多次説道,他們班的萌萌,一到中午就興奮的不行,總是早早的就告訴她,“一會兒呢,我們要去聽校長講繪本。”

也許這兩件事跟“有教無類”關係不大,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這些孩子都讓我感覺到,每個人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權利,每個人都有選擇自我喜歡的自由。

2.混齡學習

中國有句老話説得好“活到老學到老,一生一世學不了”。未來的學習中心,少年兒童可以來學,父母也可以來學,老年人也可以來學,不同社區、不同城市的學生都可以來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同學和小同學可以互相幫助,取長補短,能者為師。

(三)未來的學習中心,誰來教?

答案很簡單: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

朱永新老師説:“智能機器人重出江湖,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從教。”那麼,真人教師是否會被淘汰呢?答案是否定的,但要想不被淘汰就必須做到兩條:一是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共處,讓智能機器人為己所為。教育是“人的事業”,教學不是冷冰冰的,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裏,而是師生之間無時不在的情感交流。

就像這次因為疫情一再延期的寒假,因為疫情只能釘釘的課堂。孩子們離開了熟悉的學校,離開了真人教師、同學,離開了真實的學習環境,有些孩子就變得無所適從;不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接受老師知識的傳遞,不能跟隨教學程序思維靈動;沒有了學習的氛圍,周圍的一切都成了誘惑,什麼電腦、電視、手機遊戲、各種零食,都在無聲地召喚着他們;有些孩子難以忍受誘惑就沉迷遊戲,抖音刷上癮。家長管不了,老師就開始了艱難的説教之旅——電話、釘釘、語音和視頻,跟孩子聊天,詢問聽課説説作業,談談天侃侃地,孩子終於説:“老師,我今天一天都沒有打遊戲了!”好吧,一顆心開始悄悄落下。

未來的教育會更具情感性和互動性,未來的教師更應該增強自己的親和力,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的成長夥伴,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朱永新老師在文中説:“以未來照亮現實,是我們這一代人教育的使命。”因為任何事業都可以不談理想,惟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沒有理想,但孩子一定要有夢想。夢想是希望,是創新,是未來。一個擁有夢想的孩子,就有了無限的可能;一個擁有夢想的事業,在未來就會有無限的希望。

?未來學校》,帶給我滿滿的震撼,讓我激動不已。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2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術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展到互聯網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着,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3

今年我有幸讀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書中也提到了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通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4

在假期裏,我讀完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這本書的作者是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師。他在書中倡導的未來的學習理念,是符合當今的大趨勢,也是一種非常超前科學預想。他所發起的新教育實驗,全國共有4000多所學校加入,並且規模也在越來越大。關於這本書有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評價,他對朱老師的評價是這樣的:“他的眼光已經超越了對於教育的功利追求,遠達歷史深處,中國對於未來真正的人才的需求。”我非常認可他的這個評價。特別是書的末尾呼籲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到教育中來,還有鼓勵民營力量加入教育中來,減少政府對教育管得過於精細的弊端。他的這些想法確實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並且也有實踐的深度。他的這些理論是在多個,全球多所學校已經實驗成功的基礎上而來,可以説是由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未來學校對於未來學習中心的構想,也打破傳統教育中年級、班級、學校的組織形式的設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作用,運用大數據,發揮新時代科技的力量。並且參考的日本教育改革,重整了關於課程的研發和與設計,並對現在傳統的教育的弊端,做了充分的思考。在開篇就提到了學校的起源:到了奴隸社會的夏代,就出現了學校。到了商代學校的形式有所發展,並且出現了國小大學的區別,教育內容也逐漸豐富,具備了六藝的雛形。

後來出現了西方現代學校教育制度,這是伴隨着大工業時代的來臨而產生的。隨着社會分工的進一步分化,越來越多的家庭成員從家裏走向了社會工廠,家裏面的孩子需要進入專職的學校。而我國最早的學校教育制度就參考了西方的現代學校教育制度,我們今天學校的歷史最開始是從癸卯學制開始的,他涵蓋了從幼兒到高等教育,從普通教育到職業教育的完整系統。但是隨着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感到這種現代教育制度的弊端,並且提出了許多新模式。美國和蘇聯的冷戰現象,也使很多美國人開始反思自己引以為傲的教育是否出現了問題;很多專家學者發起了非學校化運動。很多人開始認為學校不再是一個有價值的機構。特別是非學校運動的代表人伊萬·伊力奇,他把自己的主張發表在《去學校化社會》這本書中。還有斯金納,他認為人類所有的本質都是對環境刺激做出的反應,提出了程序教學的4條原則:1、積極反應原則。2、小步子原則。3、及時反饋原則。4、制定步調原則。他的這一理論出現在沒有互聯網的時候,出現在沒有慕課也沒有翻轉課堂的時候。這些教學程序的思想,是天才的理論,超越了同時代。同時我也看到,現代學校效率為先的工業化培養人才模式問題也很大:忽視了人的獨特性,忽視了人的個性化的培養,也就很難做到因材施教。當我看到學習中心的設想:學習不一定非要在學校裏進行;學習中心也沒有固定教室;學習中心沒有以校長室為中心的領導機構;學習中心可以在社區也可以在大學校園;比如好未來,新東方這樣的培訓機構也可以是學習中心;沒有統一的教材;沒有嚴苛死板的上學時間;沒有必須是6歲入學的機制,這個學習中心可以有6歲的孩子,也可以有七八十的老人……當我看到以上內容的時候,不由得驚呆了,學習中心原來範圍這麼廣。因為未來的學校不再是教育的唯一場所,學生學習也要回歸生活,到時候以知識為中心的模式將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這個時候老師和學生的傳統的地位將發生徹底的顛覆:有教無類,誰想學誰就是學生。或許老師在這某一方面是專長,但是到了下一節課,他所上課的老師可能就是剛才他的學生。這就實現了教學相長。在今天看來,這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人工智能機器人阿爾法圍棋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柯傑,機器人教師完勝傳統人類,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高了26.18分,遠遠的超過了人類;並且人工智能對人類的語言理解已經超過了人類選手……

未來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就像智能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療診斷幫助律師事務一樣,但要真正取代醫生和律師,幾乎不可能未來的機器人會幫助教師更好的從教,未來的教育也會進入人機公交的時代,但教師職業並不會消失,也不會被這種機器人取代。到那時候,未來的教師將成為自由職業者,能者為師的時代即將來臨。加上互聯網的教育課程,教師在網上售賣自己的課程,就好比現在淘寶商家售賣自己的商品一樣。到時候學生就成為一名付費時代的消費羣體,而老師也靠自己的努力來換取酬勞,並且遠遠高於在學校的一年所得。到後面未來的課程體系和今天也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融合課程,實踐課程,項目學習,研究性學習,主題學習,學科整合課程,並且充分考慮個人的興趣,有50%的時間學習自己喜歡的課程,學習內容個性化,私人定製;,學習的內容也是沒有統一的,進度也沒有統一的,考試類型和地點也沒有統一的;到那時候,人們將更加關注人們的能力,而不是文憑。終身學習的時代已經來臨,而不僅僅單純靠自己以往的成就,來實現未來的夢想。並且關於大學聯考改革也提出了大膽的假設:獨立於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看到這些內容,我確實被震撼到了。

回想自己的課堂:還是教師傳授為主,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並且課堂上效率太低。由此我想到了我們學校的15分鐘課堂,這其實也是一種轉變,向傳統教育發起了一起挑戰,讓孩子們站在舞台的正中間,其實語文課就是一個交流表達的課程,讓一個孩子站在游泳池邊學習游泳,但是卻從不讓他下水嘗試,這個孩子永遠也學不會游泳。讀完了這本書以後:我今後努力要做的方向:

1、改變以往教師講的過多學生表現的過少的情況。讓老師變成一名導演,站在這節課的背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指導者。

2、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充分發揮其所長,而不是一直強調補短。讓孩子利用他的長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相信通過這樣的行為,他會越來越出色,越來越努力,從而越來越讓自己自信。

3、加強統籌教師的協同備課。15分鐘課堂對教師的備課要求非常高。時間非常有限,但是授課內容又很多,怎麼樣從紛繁複雜的知識點中挑出重點,挑出難點,作為課堂的一個主要內容。而非重點的內容,又用怎麼樣的形式徹底交給孩子,讓優秀的孩子教後進的孩子,從而讓15分鐘課堂真正落實。

4、關於學校評價制度的一些思考:結合班級評價制度,加大學生平時表現中的評價比重,取消以往單靠期末成績來給孩子排名的錯誤做法。更加關注孩子平時的表現,並且給予相應的及時評價。

5、書中提到的有些點,雖然作為教師,個人無能為力去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在個人應有的水平範圍之內,做出自己的改變。改變班級的座位分佈,改變班級的評價制度,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改進作業過多大量無效的情況,改變過去忽視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但我知道,路漫漫其修遠兮,未來的自己還需要不斷的嘗試與歷練,讓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讓自己對未來的教學更加有方向,從而讓自己變成一名真正的未來教師,能更好的勝任未來教師這一沉甸甸的職務。正如我們學校核心理念所倡導的那樣:回到未來,回到兒童。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5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充分調動教師們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履行未來學校創新引領職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個科組的教師們都認真拜讀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2019年10月12日,梅沙未來學校全體教師在一起開展了《未來學校》讀書分享會。

語文科組代表李湘林老師借傑克·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中的“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來總括她的讀書感悟。李湘林老師對朱永新先生的這個觀點感悟最深,“教育應該讓人變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應該是更有學習的自信。”她結合自己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案例來佐證,例如鼓勵書寫着一筆“活字印刷體”的自閉症患兒朝着書法家的目標努力,給抗拒寫作業的“怪才”專門設立班主任助理崗位,激勵他認真聽課。或許以未來照亮現實,正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讓教育因為愛而擁有生命的温度。

隨後,數學組代表樑海紅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着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運行規則。那麼我們的教育,在這個科技化浪潮的影響下,要怎麼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樣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境地,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但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遠。”樑海紅科組長提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當我們談論教有的時侯,不再拘泥於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之後,才會真正地瞭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頭審視那個三尺講台的自己,才會在那些閃光的眼晴裏發現星星,發現美,發現祖國的.未來。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6

孔子説過:“君子不器。”也就是説,君子不願意成為一個只為謀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

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成器”。能夠學有所用,是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體面地混口飯吃。今天的教育,距離孔子的“成人、立人、達人、愛人”的教育目標很遠。我們現在的教育資源不知道比孔子時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質量卻不可同日而語。不是現在大家不好學,不會學,相反,現代人的學習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主要是教育目標的問題,夫子的教育目標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用成長性思維終身學習,並且學而時習知,這樣才可能慢慢的温故而知新,避免能力陷阱!讀書點亮生活!

這種模式如果推行,會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

第一,如果從小由父母培養孩子,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孩子天性愛玩,父母為了家庭,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工作,對孩子只有放任自由,從古至今嚴教出才人,對知識的研究是立足於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不可行!

第二,貧富差距是國內,乃至整個世界存在的問題,如果推行教育中心,廢除學校制度,將會出現學識淵博者孩子學識淵博,文盲者孩子文盲,因此走向兩端極化。

第三,選擇學。這是站在二代的基礎上的,父母沒有資源,相比二代,孩子會有選擇的權利?只能隨着社會發展,放任自流。

第四,人工智能,雲,區塊鏈,只能輔助社會發展,提高教育能力,不是取代人的觀點。從王者榮耀遊戲可以知道,如果放任自流,利大於弊,科技的帶動有利有弊,如果一個孩子天天抱着手機玩遊戲,或者隨着5g發展,有更佳的方式來替代,孩子自由誠可貴的觀點依然值得考究。

讀未來的學校讀後感篇7

?未來學校》是我今年寒假閲讀的一本書,出自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當時買這本書的初衷是被其中關於“學習中心”的論述所吸引,並沒有想到給我帶來那麼大的精神震撼。

2020年來勢洶洶的疫情,讓教學和學習都面臨巨大的挑戰,中央教育部緊急部署,停課不停學,教師居家辦公、學生居家學習成為應對疫情不得不採取的方式。在很多教師、家長來看這是下下策,當然包括我在內,起初都覺得這樣能行嗎?可是不包括學生,我覺得學生還是很開心的。不禁我們會問許多問題,網絡設備能行嗎?老師能夠用好線上教學的技術嗎?線上教學能保證效果嗎?學生的眼睛和體育鍛煉怎麼保證?……

可是運行起來慢慢發現,線上教學也沒有想的那麼可怕,當然有的老師並沒有這麼快的意識到。

首先我們看看教師,網絡問題可以説已經不成為現在的主要問題了,智能手機和光纖網絡,手機的4g網絡,讓線上教學更流暢。老師們經過學校的培訓,各個都成為線上教學的高手,轉發資源、直播答疑、視頻會議、連麥互動、作業佈置、打卡任務、智能問卷、投票活動、作業批改、優秀作業評比、紅花獎勵……這真的是我想都不敢想 ,信息技術問題是老師們的大問題,有很多老師還是比較排斥,存在畏難情緒,認為信息技術可有可無,或者説簡單的會一點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學校的培訓多半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次不同,真的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老師們真實主動學,互相研討,私下反覆嘗試。在短短的一兩天的時間裏,講這個網上教學平台的相關功能嫻熟掌握,保證了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再看教學過程,市區選擇優秀的骨幹教師錄製視頻資源,教育專家把關,將知識和方法最精華的部分錄製成視頻資源,讓學生們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資源。老師們也加大了研討力度,不但本學校的研討,跨學校的研討組也自然形成,與此同時老師們從來,沒有這樣隨時隨地都能夠線上面對面進行溝通交流,即時解決問題,共商對策。上課的時候老師們推送市區資源的同時,還可以根據本班級學生的特點,進行直播點撥重點,課堂互動。課後佈置作業,可以分為日常習慣作業和學習反饋作業。老師可以通過佈置朗讀,聽寫,背誦進行日常打卡,養成良好的預習積累習慣。課後反饋作業,老師精心設計學案,針對於不同層面的學生選取不同程度的練習,學生可以自主選擇。為了考慮到同學們的眼睛,老師們會斟酌再三,不斷精簡,避免學生老師低效勞動。對於批改有很多老師採取了不同的形式,有的還買了手寫板輔助,大家利用軟件功能,對於學生的作業逐一批改講解,學生可以進行訂正,如果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看老師的直播回放,以及老師給進行的作業點評。老師的輔導也更精準,可以單獨與有問題的學生連線,一對一講解。也可以通過系統的智能問卷設計核心基本問題進行檢測,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錯誤原因,知識掌握的短板,以便有針對性進行答疑輔導。老師的鼓勵和線上活動也豐富多彩,優秀作業評比,創新設計展評,老師還會與同學們互動,送上一朵小紅花,以示鼓勵。測評問題也可以解決,召開直播會議,提醒測評開始和結束時間,自然隔離,不用擔心互相抄襲,時間到,迅速上交試卷,最擔心的評價問題也迎刃而解。

以上這些老師們可能自己都沒想到,教學還可以這樣。

最後來看看學生,學生很開心,因為自由。沒有了集中組織,整齊劃一,學生可以按照規定的課表,完成基本的課程學習之後,自由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進度、學習時間。學生還自行組建學習小組,[email protected]��。當然也有的學生是因為終於沒人管着了,可以想幹什麼幹什麼了?但是我想這一部分學生就是把他們整天圈在教師裏,他們的人在,可能心也不在了。

還有的人考慮到學生的眼睛和鍛鍊問題,學校按照上級的要求計劃的都非常周到,要求線上教學的時間,教學的內容,作業的佈置都要適合,不能盲目照搬線下教學模式。學生集中在一起學習,視力也未見得就一定有保證。對於體育鍛煉,體育老師制定了詳細得周計劃,學校採取直播得方式進行眼操和間操,保證了學生居家體育鍛煉得時間。

當然也存在問題,比如缺乏情感得溝通,學習活動得設計,學生之間面對面得互動交流,有得家庭設備成就影響學習效果,有的孩子自控力差,導致學習效果降低……但是無論如何,線上教學得優勢,真得讓人刮目相看。

面對應對疫情得特殊措施,起到得特殊效果,我對於現象的本質是沒有清楚得認識,只是單純的覺得線上線下相結合真的可以,而且還可以更好,讓我整個人變得興奮起來。

當我看完《未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書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重新認識。“行時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聯網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現代學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而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的興起,已經為解決傳統學校模式的各種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既可以完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規模教育的效率問題,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教育選擇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師孤島,封閉性內循環,未來的學習中心是網絡型或者實體型,成為彼此連接的環島。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固定學習時間,上下課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和教室;沒有學制,可以8歲入學,也可以12歲入學;沒有學習者年齡的限定,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課,一切都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選擇。未來學校解決了教育公平問題: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

那麼書中也回答了未來教室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意識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室,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其實無非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學習遊戲化,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正確認識遊戲的意義,讓它為學習所用。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項目學習,項目學習和問題式學習相對,老師帶動學生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項目中的問題,讓學生圍繞項目,深入瞭解相關知識內容,涉及熟悉而的問題,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涉及化學的問題,用化學知識去思考。項目學習需要合作探究學習來實現,混合學習(人機結合)也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未來學習中心,可以建議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户,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那麼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對於家庭教育的過去:從“中心”走向邊緣。王者歸來:家庭再次稱為“學習中心”。對於未來的學習中心,父母是發現者、創造者、管理者、參與者、施教者、學習者。

成長,中文的意思很明確,即長大、成熟,就是一個人自身不斷變得更好、更強、更成熟的一個變化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説,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過程。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往往把成長看成一個階段性的任務,誤以為一旦離開了學校,就可以不學習了。其實,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因為成長本身也是一種習慣、一種能力。生命不息,成長不止,才是一個人生命最美的姿態。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我眼前展現着多美好的人生畫卷啊,未來學校就是一把讓人通向幸福完整人生之路的鑰匙。這本書通過大量的經典論述,事實論據,生動的案例……讓我們看到這一切都是可行的,點燃了心中的希望,描繪了一副美好的教育願景。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讓我們充滿信心,去擁抱新教育時代的到來,大膽去做新教育的嘗試,為了成全學生、老師、家長,每個人幸福完整的人生。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