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讀書筆記優秀示例精選三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6.75K

《有效教學》這本書可以讓教師在教學的長河中產生新的思路,對教師的教學產生很深刻的影響,你知道相關的讀書筆記怎麼寫才精彩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有效教學》讀書筆記優秀示例精選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優秀示例精選三篇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

對於現代教育來説“有效教學”一詞,應該是很熟悉了,我卻遲遲未深入學習。最近有幸讀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學》一書,頗有感觸,一直以來,我對有效教學的理解非常淺薄:有效教學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師教學領域裏,以最少的時間、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結果來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達到又快又好的本質。其實,我的理解有些偏頗,不僅失之科學,而且過於片面。現就閲讀崔允漷《有效教學》一書寫點讀後感想。

一、書中基本框架

這本書的指導思想是讓學習者“像專家一樣思考”。本書的單元組織、各章內容、正反信息、練習設計、站的選擇等都體現瞭如下思考:如何把問題還原到原點來思考?如何將教學問題置於課程、教育、社會大背景中綜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學習者將中國小的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學習、評價進行一體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學習者形成教育領域的大觀念,而不至於去記去背書中提供的那些條條框框的東西?

本書的組織架構按學習單元的方式來呈現:什麼是教學——怎樣教得有效——怎樣教得更好、更有意思。這幾個方面循序漸進地詮釋了何謂有效教學、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教學,有效教學的核心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並引入了大量的教學實例、教師教學反思和教學隨筆,讓人讀起來輕鬆、易懂、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二、讀書收穫

(一)明確有效教學的課堂框架

正確的教育理念是規範的教學行為的指路明燈。在閲讀第一章的開頭,文章就提出問題:什麼是教學?我在線教育已經十多年啦,可還不曾靜下心來認真的思考什麼是教學,怎樣教得有效,怎樣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來還真的有點不可思議。總是認為教學就是把已知的東西教給未知的學生。

所謂“有效”,主要是通過教師在這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説,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生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邏輯必要條件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引起意向——學生想學習,即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

(二)明釋內容——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的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學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三)調適形式——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是指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藉助一些技巧,如信息技術中在講述理論時要配合適當的實踐操作等。如果教師在講課時不具備這些條件,那麼,即使教師教得十分辛苦,也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教學。

(四)關注結果——學生學會了,教學行為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落腳點在於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各有所獲。所以一些課堂行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捨本逐末地脱離了最初教學的意向性,教學最實質的內容在於學生得到了什麼。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

(二)理解怎樣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學的靈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在教學活動之前,我們要進行必要的準備,在頭腦中或書面形成一個計劃。教學準備的核心就是為實現一定的學習目標,教師綜合考慮各種資源和影響因素,並作出各種決定,進而形成相應的方案。一節課是否有效,老師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對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後備好一節課。

所以,我覺得備課這一個環節,是上課有效的前提。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但生成並不意味着不需要預設、不需要備課。相反,有效的教學對預設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預設要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為每個學生提供主動積極活動的保證;能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提供條件;能促使課堂多向、多種類型信息交流的產生並及時反饋。這就需要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改變傳統的備課模式,讓“預設”真正服務於生成性的課堂教學。

(三)思考怎樣教得更好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單元的“怎樣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路徑是:一個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導;最後是專家引領。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對於一位教師來説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師。以前讀書的時候,心理學的書中也有提到,波斯納著名的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因此,我們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書中明確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經驗的橋樑、是錘鍊思維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動力。對於我來説,懶於記錄、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斷地反思,才能不斷地進步。要養成反思的好習慣。

其次是同伴互導。一位優秀的教師,除了學會堅持不斷地自我反思外,還要學會同伴互導。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是渺小的。當你遇到一個難題時,自己怎麼絞盡腦汁都無從着手時,可以藉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別人總會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們信息技術學科為例吧,師資少,學校裏僅有五位信息技術教師。書中提到一點同伴互導時應注意的問題,讓我受益匪淺。第一是要積極參與合作;第二是心態要平和,坦誠相待;第三是學會如何合作;第四是積極行動,共同擔當。在師資少的情況下,同伴互導可以激發每位參與者的合作動機或智慧,讓每位參與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後是專家引領。書上的定義説,專家引領是當你因某個問題不得其解而處於困惑狀態時,專家給予啟發、點撥而使你解決問題、消除困惑的過程。我們信息技術學科雖然在中學中已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們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導,有些問題是我們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專家引領。那專家在哪裏呢?羅丹説: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專家也需要我們去發現。當然,如果學校給我們搭建和專家交流的平台那當然更好。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2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在寒假期間我認真的閲讀了他的《有效教學十講》這本書,讀過之後,我覺得這是一本拿起來能夠讓你一口氣讀下去,但又能給你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類型”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但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三維目標關係的闡述。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同時,指出三維目標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哪個維度是顯性的、哪個目標是隱性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觀我們的教學,特別是很多新教師或者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的老師,在他們的教學設計中,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在每堂課的教學中,都能清晰地辨別出他們的哪些教學是在完成三維目標中的哪種目標。他們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

2.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表達。餘教授引用了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關於教與學關係的觀點。江先生認為教與學是一個動態過程,不論是從國小一年級到高三、還是在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都要經歷一些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在此階段,學生百分之百依賴老師,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老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第二個階段是“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需求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長;第三個階段是“相對獨立階段”,學生的獨立性進一步增強,如果老師過渡包辦,就不是促進學生髮展,而是阻礙學生髮展了;第四個階段是“基本獨立階段”,不要老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此時如果老師還講系統性、全面性,仍然事無鉅細、全包全攬,教師就會感到“怎麼教也教不完”,而且效果適得其反;第五個階段是“完全獨立階段”。然而,反觀我們的教學,很多老師認為新課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將課堂還給學生,因此就不加區分地從“極端控制”走向了“極端放縱”。國小一年級與高中三年級的課堂基本上沒有了差異,甚至還正好顛倒。一年級的課堂開始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高三的課堂老師仍然生怕學生沒學懂,把學生當成毫無理解能力的白痴(雖主觀上出於好意,但實際上就是無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哪怕是一個細小的、淺顯的知識點都要反覆講解。

3.關於情境創設的誤區的表述。情境教學是比較流行的教學方式,新課程教學也特別強調學習情境的創設。但在我們日常的教學觀察中,卻常常發現很多教師的情境創設雖然煞費苦心,但卻顯得特別“矯情”,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有時就是一種生拉活扯的表演,就是一個噱頭。在這裏,餘教授指出了情境教學中的幾個誤區,分別是“形式化情境”、“假問題情境”、“缺乏真情的情境”、“猜謎式的情境”、“電灌的情境”等,對於餘教授指出的誤區,我認為是一針見血的,非常中肯的。

老實説,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觀點、生動的表述。餘教授是一位經常深入課堂的教學論專家,儘管他使用的語言很平易、很樸實(不像是我們很多教育學者顯得那麼“高深”、“淵博”,將一些本來很有血肉的教育現象或實踐,抽象成連自己都理解困難的教育理論),但他所表達的道理卻很真實、很實在,對一線教師也最有啟發!這樣的教育專家才是真正地將教育理論與實踐聯繫了起來,使用普通老師聽得懂的語言,表達教育的真實。這正是我們需要的專家!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3

《有效教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作為一名教師,教學前教師認真地解讀文本就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也是我們教師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是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書中葉校長提到了解讀文本要一名語文教師,以及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閲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去解讀時就要抓住五個方面來讀:

(1)明確教學目標;

(2)理清知識系統;

(3)把握文本線索;

(4)重在咬文嚼字;

(5)兼顧各種因素。

再從班組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時:

(1)選準重點難點;

(2)確定好語言訓練點;

(3)教給學習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這“三讀”教材實現了教師與作者、編者、學生的對話,“深入”為“淺出”找到了出口,更讓“淺出”有豐厚的底藴,因而“舉重若輕”。這時,我知道了要用情感去感染學生的情感,用心靈去點燃學生的心靈,用生命去感動學生,這是我所感悟到的。

比如: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自己要讀出感情,找出自己喜歡的理由,進而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中去,避免了浮於表面。其次找準文章的切入點。

1、抓題眼。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課文,抓住題目,步步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國小語文S版的課文《翠鳥》,緊扣題目,引導學生分以下步驟教學:翠鳥是什麼樣子的?它喜歡做什麼?緊扣題眼,就抓住課文的重點,使教學設計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

2、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現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每段的中心句,合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3、抓關鍵詞。

如果我們仔細地閲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就會發現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錶達文章的主要內容起着很大的作用。如:課文《廬山的雲霧》,先出示廬山的雲霧多,不難讓學生找到課文是圍繞一個關鍵詞來寫的。

4、勇於取捨解讀文本。

作為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學習文本、感受文本的同時,還應該有所取有所舍。以前我上課時,總是從頭到尾,按部就班,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講下去,一節課學完了,總感覺有些零散,不知哪裏是重點?在教學中,一定要深入文本,抓住文章的教學重點難點來上課,捨棄那些次要的東西。

細讀文本,我們會發現每篇課文都有一些顯著的特點,或是結構特色方面的,或是表達方法方面的,或是語言風格方面的,教師應該走進細節,突出重點,遵循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去發現文本的精華、細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感悟結構特色。引導學生感悟一些文本的結構特色,對於國小生的習作是大有裨益的。

2、品味語言風格。每個文本的語言風格不盡相同,或風趣幽默,或恬淡明麗,或清新雋永,或凝練含蓄。解讀文本時,需要教師對語言文字有敏鋭的感受能力,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有感動,教師首先要感動。

總之,文本解讀與閲讀教學緊密聯繫,密不可分。如果説我們的閲讀教學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那麼,可以説文本解讀就是大樹的“根”,教師解讀文本越深入,閲讀教學這棵大樹就會越加生機勃勃,蒼翠欲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