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辛亥革命感悟歷史範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4W
辛亥革命的領袖們,則認識到要救國必須革命,要想救亡圖存,只能是推翻封建皇權。那關於對辛亥革命的歷史感悟歷史思考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為大家整理的讀辛亥革命感悟歷史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最新讀辛亥革命感悟歷史範文

  讀辛亥革命感悟歷史1
  
  一百多年前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一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華民國開啟。下面是小編為您推薦的材料。
  
  1921年,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被推翻,一種新型的民主共和制度建立起來了,儘管這一制度對於當時來説是脆弱的,粗糙的,但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其歷史意義在於:改變了中國的社會制度,推翻了中國社會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樹立了走向共和的理念,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中國開始有了言論自由,出現了新聞報刊,也給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準備了條件;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加速了仰列強馬首是瞻腐朽政權的垮台,同時激發了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覺醒;創造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有利條件,民族資本主義的經濟力量在短短的幾年內就有了顯着的增長,無產階級隊伍也迅速壯大起來。
  
  但是,辛亥革命卻以妥協而告終,革命的果實落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裏。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封建勢力依然在中國每一角落盤根錯節。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後、分裂、動盪、混亂的苦難深淵。從這個意義上説,辛亥革命又是失敗的。其主要癥結就是沒有一個完整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勝利領導這場革命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領導辛亥革命的這些民族資產階級嚴重脱離基層勞苦大眾而又怕革命革到自己頭上,沒有勇氣革命到底。
  
  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關鍵是要清醒認識辛亥革命給我們的啟示,要時刻牢記:讓“世人未為我敢為,天下未發我首發”的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永世傳承。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是因為辛亥志士永垂不朽。還因為辛亥革命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首義精神。傳承首義精神,就是傳承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我們要高舉愛國主義偉大旗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愛國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表現出的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和挽救民族危亡為己任的使命感,不僅成為辛亥革命的動力與目標,而且造就了中國近代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
  
  我們應不斷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辛亥革命為我們樹立了不朽的爭取人民民主的精神。今天,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我們要積極履行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監督職能,充分發揮民主黨派的組織優勢和成員聯繫面廣的優勢,通過提案、社情民意等形式,擴大成員的政治參與,積極反映人民羣眾意願,不斷推進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讀辛亥革命感悟歷史2
  
  《辛亥革命》講述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為拯救中國、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於1911年發動武裝起義的前前後後,刻畫了一組鮮活生動的人物羣像。《辛亥革命》彙集了成龍、李冰冰、趙文瑄、姜武、孫淳、胡歌、房祖名、餘少羣、陳沖、寧靜、梅婷等70多位華人明星參演。趙文煊扮演的孫中山、成龍扮演的黃興、李冰冰扮演的徐宗漢、胡歌扮演的林覺民、寧靜扮演的秋瑾等等,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形象飽滿,讓人印象深刻。影片由秋瑾就義講起,將血染黃花崗、保路運動、海外募款、武昌起義、南北和談、創建共和等歷史事件用近兩小時的篇幅呈現,以海外孫中山募捐、國內黃興領導起義為雙線,一張一弛,再輔以慘烈真實的戰爭場面,浪漫悽美的戰地戀情使得劇情極為緊湊。
  
  武昌起義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熊秉坤、金兆龍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統領黎元洪在張振武等革命黨人的勸説下,半推半就當上了湖北都督。武昌起義一擊成功,很大程度上因為湖北新軍大部赴川鎮壓保路運動,而各省競相獨立,清廷土崩瓦解,又是因為四國銀行拒絕向清政府貸款,遂使政府運轉難以為繼。與其説鐵路問題是壓垮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不如説是財政赤字引發了晚清以來的民族問題和政治危機,同時這也是中國兩千年專制主義所帶來的惡果。
  
  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比較悲壯,有大量的死亡鏡頭,屍體遍野,讓人看得十分感觸,深刻意識到革命的來之不易。影片中孫中山獨身一人與四國銀行奮戰,在聚餐中拿出手術刀分割牛肉的情節很獨特,令人回味,讚歎其膽魄及智慧。電影較為輕鬆搞笑的就是清王朝的那些“大爺”們,一羣搞笑版的蛀蟲。很有趣的情節,就是刺殺孫中山的刺客被抓後,在審訊時黃興説“不用再審了,他與我們沒有生活在一個世界裏”。
  
  可以兩句話來概括《辛亥革命》,一是“革命加戀愛”,一是“槍戰加演講”。影片在戰爭場面的分鏡頭上做得很好,看得很緊張,讓你有一種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覺。戰爭場面表現出了極佳的視覺衝擊力,其慘烈程度起到了渲染情緒的作用。影片基本上按照打仗、講話、開會的順序進行循環。戰爭場面在整部影片的篇幅中佔去2/5,野戰、水戰、巷戰不一而足。硝煙瀰漫的戰場、血肉模糊的士兵、槍林彈雨中的衝鋒……場面極為逼真。一段槍戰之後,就有一段孫中山的演説。電影似乎在説,辛亥革命就是一面槍炮,一面政治交易。戰爭是政治交易的砝碼,而政治交易是權力的博弈。
  
  總的來説,《辛亥革命》的台詞不好,不像是説給觀眾聽的,是説給劇中人聽的。它抽離了中國積貧積弱的歷史背景,用疊在舊中國照片上的鮮紅的小字草草交代近代中國的屈辱。電影用一段刻意浪漫化處理的秋瑾就義的場景,以及潛台詞過於直白的對白,對觀眾進行情感的代入。除了秋瑾,影片對參與廣州起義的年輕革命人的刻畫也讓人動容。前一刻,他們是在地板上席地而睡、在海灘邊嬉鬧戲水的年輕生命,後一刻,他們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衝殺拼命、鮮血橫流。
  
  在歷史場景的還原上,《辛亥革命》費了一番心血,處處可見導演的用心。像英國公使與老戲骨魏宗萬扮演的慶親王奕劻在宅邸門前展開關於汽車方向盤對話的那場戲,無論是勞斯萊斯的老爺車,還是小鼻煙壺,都很考究。但是更大亮點,是慶親王身後的宅子,儘管只是背景而且失焦,但是觀眾還是可以清晰看到那是一所新宅子的痕跡。那麼,這處新宅子的處理背後,導演的意圖,恐怕不言自明瞭,遠遠地為後來袁世凱討軍餉、要各位親王拿出私產以救國難埋下了伏筆。
  
  讀辛亥革命感悟歷史3
  
  當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失敗之後,當轉瞬即逝的戊戌變法落幕之時,資產階級的一場救國圖強的立憲運動在當時外寇橫行、內政腐朽的歷史背景下有條不紊的開展起來。一大批知識分子和有志之士滿懷着一腔熱血,用生命譜寫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那一腔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熱忱,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敬畏。尤其是,在這樣一個倡導和諧的時代裏,儘管我們做不到這些崇高的事業,但我們可以保留一些道德地線,去做沒有傷害的事情。新聞中一幕幕駭人聽聞的消息使我開始反思,難道是時代的進步導致了有些人道德的缺失嗎?還是專制制度的推翻,導致了人們過多的自由呢?我想説的是,沒有絕對的自由。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時候,我們的確獲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間。但是我們要對這個自由拿捏有度。
  
  伴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更多的孩子,不再喜歡捧着一本厚厚的書,不再關注一些時事,他們會看電視,但不看新聞,他們會上網,但只沉迷於遊戲與聊天中,偶爾跳出的新聞會使他們不耐煩。從而,辛亥革命也只成為了一個再歷史書中出現過的名詞。漸漸地,辛亥革命,被人們遺忘在了角落。當2011年,辛亥革命迎來它的一百週年時,大幅的報道,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説出有關辛亥革命的具體事件。説實在的,我也是這眾人中的一份子,實在有些慚愧。只是在接到這個課題的時候,做了大量的閲讀,我才開始有所瞭解。我覺得是時候做些事情讓人們銘記這個歷史了。
  
  即便歷史總將這場革命一分為二的看待,説它既成功了又失敗了。我不否認它最終的勝利果實被賣國賊所竊取的失敗,但我覺得他的成功經驗遠比它的失敗教訓更值得銘刻在歷史的車輪上。毫無疑問,它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給水深火熱的中國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動了中國資產階級先進力量的進步,為新思想與新文化傳播奠定了基礎。
  
  我們應該更多的鼓勵年輕人去閲讀歷史,瞭解歷史。我們可以更多的舉辦一些關於歷史的徵文賽,讓更多的人通過寫文章,查資料,去走近一段歷史,訴説自己的認知。也可以組織播放一些相關影片或者上演一出出動人的舞台劇來加深人們對歷史的瞭解。每個社區也可以定期的舉辦一些圖片展,潛移默化的感染羣眾。
  
  一個世紀的光陰猶如彈指一揮間,100年前,有這樣一部分人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拋頭顱灑熱血的方式執着的追尋新的希望。立足今天,卻有這麼多的人因一時想不開,輕易地拋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更有甚者,因學費問題,用水果刀將自己的母親刺成重傷。如果他們有深入的瞭解這段歷史,瞭解這些人的滿腔熱情以及那股堅韌勁,他們還會做出這些傻事嗎?
  
  歷史,伴隨時間過去,成為一段永遠不可重現的過去,但它對今日的意義卻在舉手投足間顯露,我們有必要去喚醒這段歷史,重拾我們的過去,豐富我們的知識,充實我們的精神世界。
  
  俗話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過去,千萬不要讓過去真正成為過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