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的讀後感7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52W

通過寫讀後感,我們可以發現文學作品中的隱含信息和象徵意義,寫讀後感可以讓我們記錄下自己的閲讀歷程,形成有價值的閲讀回憶,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莫言《蛙》的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莫言《蛙》的讀後感7篇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1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師的小説,一口氣讀完了《蛙》。

小説帶着我走進了那個年代的生活,讓我似乎真切的和他們存在過一樣。我難過,我憤怒,我鄙視,但是這都不能讓我離開這本書半途丟掉,因為她同樣牽扯着我的心。每一個人都為了生存而堅持着,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堅持着,本來這應該是一副越來越好的生活藍圖,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臨死前的撒嬌是多麼讓人心疼,忘不了王膽為了孩子是多麼的勇敢無所畏懼,忘不了張拳老婆是多麼的無可奈何,雖然她們違反政策,但那確實是鮮活的人命啊還是兩條啊!

他們活該被流產,這是計劃生育工作者的話,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價。我感到恐慌,人民還是通情理的人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讓我難過。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工作沒有宣傳到位,人民思想覺悟不高,綜合導致事情的發生,但是沒有人坐下來研究一下文明的解決方案。

雖然我生在和平、和諧的新時代,但是我的骨子裏是傳統的。我對於計劃生育這項工作一直沒有太多好感,總認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實行初期,大家還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萬心來,她是多麼的忠於黨的事業才會有如此強的鬥志和動力,不得不説她是偉大的,是忠誠的。

人的真誠不是偽裝的,比較而言我最喜歡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對待朋友,不管他是多麼的落魄他從不退縮,不會避而遠之,是真心實意的幫助而非虛情假意。

我還是幼稚着,總以為會有理想狀態,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我問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會像萬足一樣吧!老公説:不會有那個意外的,我們會好好地過一輩子的。被我逼問急了,就説:我不會像他那樣的。心裏雖然知道男人遇到這事兒都會再娶的,但是聽到老公這句話還是會感動的一塌糊塗。人啊,難得糊塗,難得糊塗好啊!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2

其實第一次讀這本書,是莫言得諾貝爾獎前夕。

那時候《白鹿原》電影正火熱,激情的牀戲海報,吸引了很多眼球。誰料評論都説不如小説寫得好看。聯繫到山楂樹之戀的失敗移植,我覺得有必要看看《白鹿原》小説。

不讀不要緊,一讀就徹底上癮。開頭一句話就扣人心絃,層層相扣,結合國共兩黨的故事,寫得非常引人入勝。

那時候對茅盾獎有了全新的認識,看來這幫評委不是吃白飯的,好歹能慧眼識珠。於是遍歷了所有的茅盾獎,一個個下載下來看。

懷着白鹿原的期待,結果對很多小説開頭很失望。尤其以蛙難讀,前兩頁幾乎有數十人登場,看得頭昏眼花。於是作罷。

偏偏這人,又得了諾貝爾獎。我擦,我的品味總不見得無法品味出諾貝爾獎吧。於是又翻出來看。

這次慢慢的發現,這小説跟lost一樣,一上來n多人看似無趣,其實是鋪墊,圍繞他姑姑講了很多60年代的事情,紅衞兵的故事,饑荒的事情,計劃生育。

其實很多年輕人對一些政策很憤青,往往紙上談兵。可是用小説,人性的眼光去審視過去的現象,才知道這些政策真正達到了什麼效果,什麼反作用。

小説也很殘忍,把他老婆活靈活現的形象描述好,然後把她弄死。

這是不是事實不要緊,但是隻要是偶然的,就必然會發生。這讓人深省,做任何決定的時候,務必要思考儘可能的全面。

雖然現在是新時代,老陳舊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場。我們要時刻銘記,沒有誰可以超越法律,法治國家的大趨勢不會變。就像故事裏,姑姑拼死咬牙要為黨犧牲一樣,她只是過去式,她只是拿着黨的大旗去幹非法的事兒。

所以,任何都不要超越法律,人不能指揮一切,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制度下行事。

從某種程度上講,我挺滿意黨的覺悟的,現在的社會雖然很亂,經濟不好,可是一直都在往正確的方向進步。願咱們國家越來越開放、包容、自由、民主,也願咱們將來有生之年能親手推動國家往這個方向進步。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3

莫言的小説,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是一陣熱鬧歡樂氣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個村莊的集市,你遊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沒有人與你搭話,你也不寂寞。看小説《蛙》,就像在逛着這樣一個熱鬧的集市,一段段情節像一個個攤位,你在人羣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彷彿都不夠用了,因為那嘈雜聲、那琳琅滿目的貨品,密集地直朝你襲來。我本身是不太喜好這樣的文字的,因為我很可能在這文字環境的感染下漸漸地就生出滿心的浮躁,最後只好把它棄之不顧了;也可能在精彩熱鬧了一番過後,卻發現自己其實什麼中意的玩意兒都沒買到,剛才全是興奮着別人的興奮。

?蛙》,首先是這個題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認莫言是一個很有商業頭腦的作家,僅僅是題目這一招似乎已經勝出很多“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們。讀了全文才知道《蛙》這個題目倒不是向我一開始想的純粹是為了賣座那麼膚淺。“蛙——娃——媧”,這麼一追溯,便顯出此中真意了。原來小説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姑姑的人生經歷,反映新中國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鉅而複雜的歷史過程。

我不知道莫言寫這篇小説的本意是為了讚揚還是批判,或是醖釀着什麼更深刻的內涵。在此只想談談我自己看了小説之後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覺得計劃生育是一項再正常不過、明智不過的政策了。中國的人口那麼多,造成了諸如資源匱乏、生存質量下降諸如此類的問題,再不限制人口,那還了得?我在家裏是獨生子女,我身邊的親戚朋友基本也是獨生子女,偶爾有幾個不是獨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們家庭思想觀念的落後。我一直以為計劃生育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輕而易舉就實現的事情,哪裏會想到原來推行這項政策的過程是那麼艱難?在小説中,在落後的中國裏落後的小村莊,“姑姑”為了落實計劃生育的政策,親手殺死了20xx多個胎兒,更間接殘害了多少婦女的生命?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為了忠誠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門外對內喊話,勸説我懷孕七個月的妻子不要心存僥倖,乖乖的流產。勸説不成,姑姑便推倒鄰居家的樹、鄰居家的牆,用這種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這舉動是多麼的野蠻。中國人向來推崇火與劍,要秋風掃落葉般地對待自己的“敵人”,倒把個禮義廉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全部拋到腦後。這使我聯想到現在社會很多政府拆遷,對於不願意搬走的人家,就斷水斷電,更有甚者直接用機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種種行為,只要是打着國家的名義、打着為了人民利益的旗號,便都是合情合法、正義之舉了。凡是與之對抗的,便都是歷史的敵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頑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説計劃生育政策是正確的,但計劃生育政策落實的手段是否正確,恐怕要大大的打一個問號。操之過急,往往會事與願違。中國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們歷史文化傳統一脈相承的,融入我們國人的血液裏的,豈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可歎,一場急躁的、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行動帶着火山爆發的宏大氣勢,吞沒了整個中國,分不清這火山的巖漿裏,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國家庭的血與淚。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4

我沒看過電影《紅高粱》,當然這之前也沒看過原着。直到這次讀書苑提到,於是上網找來閲讀。感覺莫言一方面傾注了大量的感情,一方面熟練地賣弄着小説的技巧,倒敍插敍,讓整個時間線索混亂,讓我有些摸不着頭腦,也給了我不少的考驗。

?紅高粱》是一部以抗戰時期為背景,並非像以前的抗戰題材的小説,塑造的是完美的愛國抗日英雄,書中塑造的一些抗日英雄卻是正義與邪惡共存的複雜體,他們是一羣獨特的,有着鮮活的生命與人性,那應該就是紅高粱特有的吧!

全書的高潮“餘司令伏擊鬼子,‘我奶奶’犧牲”被安排在最前面,後面抽絲剝繭般地展開餘佔鰲和“我奶奶”的愛恨情仇,講述“我奶奶”生前身後的各種故事。

整體以膠平公路的伏擊戰為主線,其間穿插着回憶,使人不斷聯想在這片高粱地裏發生的故事。字裏行間都瀰漫着紅高粱的氣息,那應該是東北鄉才有的氣息。粗狂、野性又火辣辣的充斥着熱情。

讓我很難懂得,對這樣的高粱地是什麼樣的感覺,一開始的死屍、血腥、惡臭、污泥、吞噬屍體的野狼和蠕動於其間的蟲子,混雜在高粱地裏,混雜在黑土地裏,就有種説不出的厭惡。以至於在讀到劉羅漢被撥皮的那段,除了心裏的一種被割傷的悲痛之外,更多的是一股翻江倒海般的噁心,於是不敢往下想。

小説中個性的女性人物很多,但是在那高密的`紅高粱地裏,“我奶奶”像一團烈火熊熊燃燒,釋放她生命的色彩。甚至她的死也與眾不同是為餘佔鰲的隊伍送飯時被敵人打死。痛痛快快地生,轟轟烈烈地死,使“奶奶”成為小説中的一大亮點。

莫名其妙冒出的想法有很多,卻不知道哪裏來的,大概是對戰爭觸目驚心的描寫,或者我根本沒有讀懂。但是,內心總有那麼一點抽搐。但書中那些英雄豪傑加流氓的氣魄,卻正是藉助了那股子初生牛犢之蠻勁,讓我深深地記住它是一個發生在東北高粱地裏的抗日故事。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5

最近讀了莫言的長篇小説《蛙》,這篇小説是一部徹徹底底以“人”為主題的小説,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初讀《蛙》,如果沒有看過書,光看這個題目,想必是怎麼也不會和婦產科醫生聯繫到一塊兒去的。作為一本“新世紀和諧文學”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筆墨描寫了一個高密縣東北鄉的普通婦產科女醫生——我的姑姑的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讀完之後,你會發現莫言取這麼個貌似奇怪的題目顯然有着深刻的寓意,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闡釋:首先,蛙和“娃”讀音相同,其次,青蛙和叫聲和孩子的哭聲狠相似,都是“哇哇”的聲音,寫蛙實際上是寫娃。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上世紀,北京大學校長、經濟學家馬寅初發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已經高達22%。他測算,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50年以後,也就是20xx年以後,中國的人口將會達到50億!一直生到了70年代初期,中國人口的膨脹已經無可收拾了,到了70年代末期,中央才下了狠心,決定城市育齡夫婦只能生一胎,農村一胎是女孩子的可以間隔5年生第二胎。這就是計劃生育政策。

從鼓勵生育到計劃生育,這樣的政策就像是是一劑猛藥,突然下來,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中國,尤其農村人接受不了,必須靠強制執行,於是就出現了一批像小説中的“姑姑”那樣的人,他們熱愛黨,熱愛國家,是優秀的黨員,為了執行國家政策從一個受人敬重、人見人愛的“送子娘娘”到被無數人唾罵和詛咒的“殺人魔頭”,當然也出現了一些過激行為。

她是一名光榮的黨員,她果敢地執行着國家政策,忠實於黨的方針戰略,甚至為了這一點,犧牲了自己的聲譽,甘心被他人唾罵。“姑姑”強行讓張拳的老婆、讓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讓陳鼻的妻子王膽強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時刻在我的腦海浮現,但“姑姑”顯然不是一個泯滅人性的人,她愛孩子,喜歡自己的事業,事實上,她做這項殘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尋常人去做多得多。從迎接新生命到扼殺新生命,“姑姑”內心實有不忍,但堅決執行“計劃生育”的信念卻從來都沒有動搖過。這讓後期的“姑姑”一聽到蛙聲,想起那些還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殺在子宮裏孩子,立刻變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備受煎熬。就像“姑姑”獨白説的那樣:我的雙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為一名黨員,應當像“姑姑”一樣,堅決徹底地執行國家政策,牢牢地站在黨的立場上,堅定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跟黨走,在執行政策的時候可以靈活一點,人性一點。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6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時間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暈頭轉向,混沌一片。並不是故事有多麼的曲折或高深莫測,只是莫言的表達太過真實,讓我誤以為所述之事皆為真事,實則不然。

他巧妙地把現實與幻想結合在了一起,在閲讀的瞬間讓我分不清真真假假,於是腦袋一片混沌。冷靜下來之後明白,後半段的故事應該是虛擬的,前半段關於他姑姑做計劃生育工作的故事,雖有誇張,但也應該很接近事實。

因為那樣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我父母、親人的身上,他們也處在那個年代,殘酷實施計劃生育的年代。記得母親對我説,當年在我之後,她又懷了一個女兒,因為是超生,家裏又窮,在懷胎8個月時被迫終止妊娠了。

8個月是個什麼概念,早產的話,完完全全可以生下來了。母親説,當時生產隊裏的人天天跑到家裏鬧、威脅、恐嚇,逼着把孩子做掉。後來,實在勢單力薄,被一陣毒藥從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頭上,而終止了生命。

母親現在50幾歲了,都依然清晰地記得這個孩子的面貌。説長者一頭烏黑的頭髮,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樑,粉嫩嫩的小臉,如果順利生下來,肯定長的比我漂亮。

每每談及此事,母親都是無限的傷感和自責。恨自己沒有那個能力能將已懷胎8月的孩子生下來。在那個嚴格執行計劃生育的年代,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全國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殘忍、血腥的事。

現在雖然國家發達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開放二胎了,但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説這可笑不可笑?

窮的時候拼命的想生,不窮的時候卻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話: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你我不過是一粒塵埃而已。

莫言《蛙》的讀後感篇7

作者通過對蛙的比喻,描寫了孕育生命的珍貴,及人心的自私,政治的醜惡呈現出來,讓人深省,通過對從事多年婦科醫生的姑姑一生的偉大革命事業的描寫,間接地表達了對舊時代的計劃生育時期,生命在不同形態的政治壓迫下遭受的各種荼毒與打壓下的無奈與憐憫。而姑姑在貫徹執行計劃生育時毫不留情,對超生者一個也不放過,上千條生命在其手中夭折,文章在最後一章有了戲劇性的轉折,即姑姑進入晚年後,像是良心發現,一直認為自己有罪,而且罪大惡極,不可饒恕,試圖通過捏泥娃娃來對那些夭折在自己手中的生命寄予哀思,對自己年輕時的所作所為懺悔。而主人公小跑年輕時,因為自己的軟弱,自己的前途,與姑姑同一條戰線,堅決將自己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推上引流的手術枱,王仁美慘死,自認為是罪魁禍首,一直有愧於心,試圖想通過寫信來救贖,但心中的罪惡感非但沒有減弱,反而變得更加沉重。

書中所説,被罪惡感糾纏的靈魂,是不是永遠也得不到解脱?

姑姑和蝌蚪,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為自己心靈上的罪惡救贖,而遺憾的是每個人都沒能獲得真正的救贖,體現在小跑老來得子,陳眉幫他代孕的兒子誕生,姑姑和蝌蚪都在自欺欺人地對代孕一事向世人瞞天過海,為了避免傷害,兩人都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逃避現實,就如清醒的人,不要輕易點破他的虛妄,給他一點希望一點光亮,使他不再夜夜噩夢纏身,能夠像個無罪的正常人一樣活下去,但他們沒有想到,對陳眉造成無法補償的傷害,則是另一種對生命的荼毒,犯罪式的!書中姑姑後來所説的一句話,“我總覺得,你們—當然也少不了我,我們虧對了陳眉”;這句話就是在暗諷犯下的罪惡無論如何都無法洗清。

人性中不可克服的弱點及其帶來的悲劇,如同書中所説的,他人有罪,我亦有罪,我們都有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