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方與圓讀後感8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7.83K

起草一篇讀後感有利於深化大家對書上片段的認識,寫讀後感其實是非常考驗我們的理解能力的,大家也越來越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人生方與圓讀後感8篇,供大家參考。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8篇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1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開關,輕輕一按,便能把人帶入光明或黑暗兩種境界。”這句富有哲理的話是《人生的開關》裏的一句名言

“我的心開始動搖:這麼好的事,揮揮筆就能來錢,不能不做!但總覺得心裏不踏實。我把這事説給我娘聽,娘聽了堅決反對。她説:‘吃了不該吃的會拉肚子的。’我聽了孃的話,沒有理會大毛。”看到這裏,我真為作者捏一把汗:差一點就誤入歧途了,真險啊!這篇文章讓我想起《漁夫的啟示》:道德只是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同樣,選擇一條正確的、道德的路也十分困難。

記得又一次,我獨自走在路上,有人從我身旁跑過,(.)一個黑色的東西從他身上掉下來,正好掉在我身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朝那個東西看了一眼,嚇了一跳:一部手機!我想不理它,但總覺得不踏實。我看了一眼那個人,然後我下定決心,把手機還給他。當我把他的手機遞給他時,他十分驚訝。他一邊接過手機一邊感謝我,這讓我的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

“吃了不該吃的東西會拉肚子的!”不是我的東西我不會要,再者,如果我真的不管那部手機,不知道失主會何等着急。

啊!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開關,這“開”與“關”正是道德的選擇!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2

記不得是哪一次考試失利,失落的我漫無目的地在街上閒逛,眼前的一切似乎都引不起我的興趣。一次一次的失利,似乎已經使我麻木了,但是內心卻又無法擺脱種種無名的煩惱和無奈。回到家裏,母親正坐在沙發上等我,她泡了一杯茶給我,叫我仔細觀察。

看那點點茶葉在滾燙的水中舒展嫩蕊,上下浮沉,自有一種從容、安靜卻不沉淪的積極。呷上一小口,立刻舌底生津,澀中帶甘,餘香滿口,而且流經血脈,暖徹心肺。

我有所頓悟,其實人生何不似這茶?一次一次地被沸水衝起來,然後又跌落杯底,這樣浮了又沉,沉了又浮直到最後仍散發着生命的脈脈清香。若是害怕沸水燙碎了心,燙失了生命,那麼清香也會隨風逝去……

生命就該像茶一樣,用最坦然的心態區面對生活中的一切,絕不發大痛苦,誇大挫折。一位名人曾經説過:“人的眼睛為什麼長在前面?那是為了向前看。”其實生活中除了失敗還有其他東西。當生活的一扇大門對你關閉時,那麼必定有另一扇大門對你敞開。還記得《老人與海》的故事嗎?那位來自聖地亞哥的老人的那句鐵骨錚錚的話;“一個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朋友,當冬天的冰雪覆蓋了你的心,放一把火,融化冰雪,燒出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春天……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3

簡單的故事,明朗的線索,所謂的跌宕,名著《人生》即是如此。剝掉它華麗的外殼,呈現於人前的只有一個裸露的,懦弱的高加林,起碼我是這樣認為,就是我的收穫,不得不承認高加林能幹,正直,熱血,但這絲毫都無法掩飾他是人生指尖懦弱的顫慄者的事實。他懦弱,並不是指他行為上的逃避,而是指他面對抉擇的猶豫,軟弱。

正是由於他的懦弱,他軀殼表面浮誇的熱血被一點點的吞噬,甚至於埋葬了他的愛情與事業,最終成為一具被懦弱之絲牽引着的人生木偶。或許你會説這是時代結出的悲哀之果,但作為幕布的時代何以能夠左右真正的演員呢?時代只是客觀存在的背景,是高加林自己在一次次懦弱的掙扎中抽乾自己的熱血,染紅了時代,染紅了那黑色的幕布。紅與黑的交織正是那悲哀的極致色彩。

與腥紅的真實的血液相對的無色的精神的血液了,你儘可以用它衡量一個人受過多少良心的譴責,它就是道德的沙漏,只是再沒有翻轉的機會,高加林就是在懦弱的愚弄下流盡了它最後一滴精神血液。他的血為巧珍而流,為年邁的父母而流,為樸實的村民而流,甚至為他的家鄉高家村而流,他辜負了所有,傷害了所有,高加林越是被包容,他越是血流不止,他們越是給予高加林一顆火熱的心,高加林的熱血越是加快流逝。他必須為自己內心的懦弱付出應有的代價。於是沾染了精神血液的幕布有了自己的意識形態,那是一張張黑色的,嘲弄的笑臉,嘲笑高加林的懦弱。

俄羅斯尼耶斯夫彼斯基認為:人生就是在上地眨眼的剎那,傾盡自己所有的血液,在幕布上留下屬於自己的一絲色彩,哪怕只是悲哀。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4

偶然中在博客裏看到了一本好書《好教育好人生》,這是北京師範大學肖川教授從他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教育的使命與責任》《教育的情趣與藝術》四本書中精選出一百來篇編成本書。收錄在這本集子中的文字表現出作者對歷史、社會、人生和教育問題的明睿洞察,對教育理想的熱切追求,對人類不滅良知的深沉呼喚,對人生當有境界的祈望與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自由社會培養人”,成為本書的主線和靈魂,字裏行間彰顯出作者力圖用熱忱與真情去點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護正義與光明的良苦用心。

肖川先生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對原來我們固有的思維和做法進行了批判,也給我們今後如何更好地從事教育指明瞭方向。思想即行為。我們的教育教學計劃有很多,關鍵是我們的思想定位是什麼,願用肖川先生文中的三句很有啟迪的話與大家分享,同時也是勉勵自己,促進學習與提高。

1、第一句:一個不難確認的真理是:任何一個學習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不能獲得成就感,或者懷疑所學知識的價值,就會很容易失去學習的興趣以及主動性。相反,好教育要着力培養學生對自己學業成敗的責任感,學會放棄,能夠放眼未來,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

2、第二句話:好人生的境界:明確的目標追求、和諧的人際關係、豐富的內心世界、寬廣的活動舞台,構成了他們燦爛的人生。對於我們普通人,同樣可以擁有好人生:掌握好謀生的技能,衣食無憂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尊重並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好人生如香茗,淡雅純淨;好人生如佳釀,醇厚悠長。

3、第三句話:教育就是服務:就是要使我們的教育在制度、目標、措施、方法層面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做到“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能夠公正地對待每一個人,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潛能,不同氣質、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以便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找到他們應處的位置,最充分地實現他們作為“大寫的人”的價值。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5

關於人生的話題在我心中一向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但一向無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説:十五而向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連而立之年還未經歷,又何談不惑(自我封閉一下)。

一向讀季羨林的《談人生》,季羨林談自己對生命好處、做人處事、名譽、朋友、壓力、困難、感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種境遇的看法,那麼我的一生怎樣樣完成?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愛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價值?

路遙的《人生》則透過小説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取,而這些選取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透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體背景我沒有查證,就應在改革開放萌芽期,小説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任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着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着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完美寄託。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裏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構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黃亞萍任性而敢於追求,男性的克強雖也敢於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時時左右他的行為。高明樓的圓通、眼界和眼光,馬栓的圓滑,德順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劉立本的精明。

這本小説是朋友推薦的,總期望能找到一些什麼,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裏對德順説“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人最怕應對的是脆弱自己,最強大的是內心的堅韌。

社會是現實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選取也就很多。在應對成績,成功時要持續冷靜,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實的自己。在失意的時候,在給自己期望,想想完美未來,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會變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積累,只有在積累後才能抓住機會,如果高加林沒有才華,也可能成為優秀的通訊幹事。要有堅韌的性格,在困難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難,堅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熄滅,此段經歷會成為他最為寶貴的財富。人要有夢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勞,要敢於折騰,敢於寂寞。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6

今天讀了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非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後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裏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於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裏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遊戲。大學時,週末在圖書館閲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並不穩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於底層,只要你打開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穫。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在的構成,他心靈的構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慾望和想法引發的內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境對他來説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境的改變導致現在的倦怠狀態。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於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立。

於是,我找到了答案。環境可以改變人,但最主要的還是源於內心的充盈,不斷的學習,閲讀和思考才是讓人快樂的法寶。是因為停下這些思想上的步伐才導致無所事事的不快樂。所以,即便是畢業以後、工作以後依然不能忘記學習、閲讀。精神食糧所帶來的滿足大大超過物質上的享樂。不妨暫且把近期目標設定為每天閲讀,堅持寫作。就算寫得不好,也是一種對生活、對思考的認真記錄。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只要能每天多記錄一點點、多思考一點點、多進步一點點,就是好的。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7

暑假裏我閲讀了肖川先生所撰寫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不同以往從書本的第一個案例開始看,每個案例都讓我似曾相識,在這些案例中我找到了不少在平時工作中困擾着的一些問題答案。肖川先生在教育學術界成名甚早,他不僅專注教育理論建構還注重教育實踐的積累,因此他所寫的《好教育、好人生》具有較強的實用性,本書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下肖川先生幾十年裏的教育心得,讓我這位從教初期的年輕教師受益匪淺,當我捧起這本書閲讀時,就感覺有位智者站在我的面前,他為我循循善誘,排憂解惱,指點迷津。

本書從教育的意藴、好學校的標準、對教師的期待、我的教學主張、受過教育的人五個方面清楚、詳細的解釋什麼是好教育、什麼是好人生,肖川先生認為“好教育包括重視健康人格的培養,學習內容的探索性和興趣性,教育過程應充滿禮貌、尊嚴、秩序、温暖和熱情,好人生是寬闊而又有所堅守的,豐富而又清純的,富有而又淡泊的,有情趣和有境界的。”這一定義讓我對“好教育、好人生”又有了一次全新的認識和感悟。

一、讀書、讀書、再讀書

?教師成長的策略》是《好教育、好人生》中的一篇案例,文章中提到教師需要大量閲讀,自覺反思,這是促進教師成長最為有效的策略,肖川先生認為“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不僅能豐富教師文化底藴,是自己更具有文化眼光的重要途徑。”讀到此處,與自身的情況相結合,心中多有慚愧。回想自己踏上工作崗位至今,所讀之書甚少,專業的書更少,在日常的每一次備課中,想為自己的課堂內容增加一些新的元素卻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書櫥上雖然也擺了很多書,雖然平日裏自己也會經常從書店裏購買一些書籍,但每次都做了行動的矮子。我們必須有專業化的追求,才能專業化地成長。如果在平時的每一次備課中,能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多閲讀相關的專業書籍,那相信備課會變成生活中的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

作為一名從事教育工作的我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有人這樣説過,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如若這桶水不及時予以添加,也會有用盡的那一天。所以,我現在的任務不僅僅是認真盡責地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及時的充電是必須的,否則自己桶裏的水不單會乾枯還會面對被一杯水超越的危險。我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就需要不斷地閲讀,在書的海洋裏汲取更多的精華。

二、教師要培養自己豐富的情感

在閲讀《情感教育之所以必要》這篇文章時,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其實早在新課程改革時就強調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文中提到“人是一個整體。知、情、意、行四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相互生成的。”這一點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尤為突出,因為音樂本來就是情感的藝術,作為音樂教師一定要做到情感鮮明,激情澎湃,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讓學生情不自禁的表達、表現自己的情感。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會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內容上,而忘記情感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我們經常會聽到教師們這樣的抱怨為什麼這麼優美的音樂學生卻無動於衷呢?看了這篇文章,我找到了答案,肖川先生説“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容易導致疲勞。”對呀,在如今的音樂教育中教師過分的注重了音樂技能的培養而忽略了最好的“教學工具”——音樂,讓原本輕鬆愉快的教學氛圍變成了一個學生思維的牢籠,我們常常説要以“學生為主”,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教育,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培養學生心中的責任感、自豪感,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備課中除了重視知識技能外,還因加強學生的情感教育,擁有豐富、細膩的情感也是學生一生受用的財富。

引用書中的一段話“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曾經遇到過一個好老師,那麼,他即使壞,也一定有限;相反,假如不曾遇到過一個好老師,那他的存在對於社會就可能是一個巨大的危險。”一名教師的好壞將會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啟到如此重大的作用,我自認肩上的擔子很重,但我既然選擇了這一神聖的職業,我將會為之奮鬥、奮鬥、再奮鬥!

人生方與圓讀後感篇8

路遙,出生於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衞國,陝西清澗人,中國當代作家,路遙的小説以農村題材為主,描繪了農村與城市發生的事,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弘的其實和史詩般的品格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作品主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難的日子裏》《我和王叔六次相遇》《黃葉在秋風中飄落》《風雪臘梅》等。

路遙出生在陝北山區的一個貧困家庭,七歲因家裏貧困被過繼到伯父家,文革開始後受影響到69年回到家務農,在期間做了許多臨時性工作,路遙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即帶着農村味又帶着城市味,他始終堅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創造的過程,而不在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生才活得更充實。他始終深深的糾纏在故鄉情結和生命的沉重中感受生活。

路遙在寫這篇文章的背景是:他早在大學讀書時,路遙閲讀了大量名著,對新中國文學成就一番巡視,他發現以前的小説帶有臉譜化傾向,而人的思想是複雜多變的,絕不能把人性簡單劃分,之這一點深刻地體現在《人生》中。

路遙年輕時不停奔波在城市和農村中,他最為熱愛的生活即是“城市交叉帶”,充滿生氣和機遇的生活對於他那樣身處封閉而又貧困的農村知識青年構成了雙重刺激。路遙思考並理解這一現象。在城市化波濤洶湧的衝擊中,他提出農村知識青年何去何從。

人生的路經歷過,才知道有長有短。不經歷風雨,又怎會見到彩虹,不經歷寒冬又怎會體會春光的温暖。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時好,學會在生命的沉浮中體會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豁達。

人生,有的時候它把夢想變成現實,有時卻把現實變成夢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