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巧巧簡歷站 8.73K

孔子,春秋戰國時期之文人,其作《論語》流芳百世,流傳至今,幾乎無人不知,無鬼不曉。這裏本站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論語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

論語學習心得體會

01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一行行聖人言映入我的眼簾。對,今日,我讀了《論語》,這本書雖然言語簡略,卻是意義非凡,耐人尋味。

就如這麼一句話“温故而知新”,如此簡短幾個字,卻是精確明瞭地概括了學習的精髓。這讓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節課後,我們會在自由活動課中複習當天重要又深奧的知識點,就在這時間中,雖説是自由活動時間,可在旁的幾個同學心血來潮,聊天聊得熱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學習效果是天壤之別。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在我們身上得到實際驗證。

而那一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闡明瞭學習要講誠信的真諦。雖然能人懂得的學問很多,但也總會有“有所不知”的事情。這也正是我們平時講的通俗語“不懂裝懂就是飯桶”,這些自認“無所不知”的人錯失了“求問”的體驗,不懂謙虛並耐心地向比人請教。正如“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嘛,這也反襯出那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些話在中國是家喻户曉,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這樣做呢?回想我剛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那時的我不懂“問”的意義,只是上課專心致志地聽講,課後温習一下了事,沒有真正領悟到“問”問題的重要性,害得我沒有完全跟上老師的節奏,甚至有些知識還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師的步伐。直到二年級,我漸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需要調整學習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識點會課後抓緊複習,虛心請教老師或同學,很意外,成績在班上從前二十名衝到前十名。三、四年級,我發現學習越來越輕鬆,成績也顯著提高,每次考試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謙虛嚴謹的求學態度也被後人所稱道。同伴間的學習,各有特點,也總是各有成就,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而當今社會,總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沒有任何發展。

《論語》這本書膾炙人口,教會了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成為有學問的人,全面發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為父母效勞,為國家做貢獻,讓讀者受益匪淺,你願意讀一讀嗎?

02

作為一名教師已不是第一次與《論語》打交道了,《論語》在我看來像是一位變幻莫測的朋友,每次接觸都使我有不同的感想,更有新的發現.這個假期在校領導的建議下,我再次走進《論語》,與它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它交給了我們很多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它告訴我們做任何事都應講原則,更應該把握原則裏的分寸.我們今天總是在説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什麼事是好什麼事是壞,其實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的判斷不單單是好壞之分,只是看你什麼時間做這件事,或者把這件事做到什麼程度,只要把握好這個尺度,就不會出現問題的.孔子的一個學生曾經問過他,有一個人説:以德報怨何如.以德報怨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我們經常説生活裏頭有這樣的人,無論別人怎樣對不起他,他還是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那裏是得到讚賞的,可沒想到,孔子反問他了一句,“何以報德?”孔子的意思是説一個人他已經用德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人家的恩德呢?

讀到這,我猶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以德報怨是大度是豁達的表現,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這裏孔子又教會了我一個做人的道理: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就是説一個人,如果他有負於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對待他,去處理這件事,但是你要留着你的恩德和你的慈悲去回饋那些真正有恩於你的人!

孔子説:“天人合一”.于丹老師解釋説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身為一名教師,那麼我的和諧是什麼?我想最根本的應該是教師與學生的和諧,教師和學生在我看來是相輔相成的一個組合,而不是對立的組合.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我作為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的是一張張稚嫩渴望知識的小臉,他們年齡還小,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識的能力比較慢,這就要求我在教育學生的時候能夠心態平和,而且要對他們有信心,能夠發自內心的肯定他們. 在我的職業道路上,我也會抱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與同事和平相處,做好我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説“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所以一個教師的心靈思想直接影響一批學生的思想觀念.于丹老師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説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因此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即使有什麼不開心的事降臨,我也要儘量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學生.因為我堅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的過去,這樣我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我才會活得更有效率. 我想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有一個好的心態,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傳播出去教育學生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是多麼的重要.要使他們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無論對朋友領導還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誰人背後無人説?哪個人前不説人?”人活一世,毀與譽,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名氣越大,越是難以避免.今天把你捧上了天,明天又將你狠狠地踩在腳下.豈只是活着的人,即便是蓋棺之人,也難以定論.孔子曰:“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別人的攻訐也好,吹捧也罷,全不必當回事的.假如有人捧你捧得太厲害了,其背後一定隱藏着某種目的.就拿孔子本人來説吧,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們之所以如此推崇他,不過是利用他的學説,用以禁錮民眾思想,作為鞏固其階級統治的工具罷了.所以做人一定要腳踏實地,做事一定要問心無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要認清糖衣裹着的往往是炮彈.贊也好,貶也罷,嘴巴是生在別人身上的,誰都有説話的權利,豈是誰能左右得了的?

孔子有這樣的名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己所不能也.”“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天乎!”意思是説別人不瞭解你,嫉妒你、攻擊你,你也不惱怒,而是時常反省自己,我還有哪些不足之處?與其浪費時間去反擊別人的指責,倒不如埋頭做自己的事,不怨天,不尤人,努力充實和完善自己.要堅信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孔子曾説過,看一個射箭手技術的高低主要是看他是否射中了靶心,而沒有必要非要到靶子後面去看看他是否射穿了靶子沒有.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其實向我們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道理:對他人不能太苛刻,寬容別人其實更是寬容自己.

人生在世,總是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也總會產生各種不快與摩擦,在處理問題上,有的人會三思而後行,而有的人卻採取了極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時候我們寬容了別人,別人就會寬容我們,善待我們;而我們對別人苛刻,別人也會反過來以更加惡劣的態度來回擊我們.讓我們用寬容對待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消極或懦弱的表現,而是真正的君子之度,是大家之風.

是《論語》使我對人生有了新的看法,對工作燃起了新的激情,它教會我最多的就是寬容.人與人之間需要寬容、需要理解.寬容是催化劑,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寬容是潤滑劑,可以調節關係,避免碰撞;寬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温馨,感到自信.寬容是一種豁達的風範,更是一種幸福.它是一盞綠燈,幫助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通行.選擇了寬容,便選擇了財富!讀懂了《論語》,便讀懂了人生!

03

古人云,今人説:“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後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閲讀一番。

《心得》裏的字裏行間無不説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説,是具有色彩和温度的,色彩在於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温度在於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麼,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於“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灰色的色彩感不強,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於“温度”的定義。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温度。所謂“沒有温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温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温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鬥,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於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台曾經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着就不要憋着!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説出來,好事啊!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於是兩人都準備向對方道歉。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説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裏!

有些人,每天看着那些經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後!“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係,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係。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於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心願望。你的內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捨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説回去——“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誒,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籲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已經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於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樑,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天氣的晴轉多雲,你的笑容依就是那麼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恆心、合羣,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隻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04

《論語》,記載的是孔子與他的學生的對話。它是一部對我們很重要,教我們如何做人,學習,是我們必讀的名著。論語裏有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講出了做人的幾個道理和學習的方法,給予我們啟迪,也指引我們學習的方向,目標。而“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告訴了我們要孝敬父母,盡孝的方法。説明了做人要知恩圖報,孝敬父母。許許多多,説都説不完。人只要按照《論語》裏所要求的,做到其中的一點就比許多人好多了。

總之,《論語》記載了仁,孝,信等道德範疇,是我們須認真閲讀、學習的一部典籍。作為一個略知一點中國歷史的中國人,我認為,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夠《論語》這樣長久而深遠地影響着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樣,我對《論語》的態度一向是隻敢仰視而不敢觸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讀,也從不敢隨便發表什麼評論。據中學的歷史課本記載,從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開始,一直到清末,《論語》作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認可的正統思想,統治了中國思想界達兩千年之久。

事實上,這兩千年中,官家推行論語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統治的工具。因為論語講“禮”、講“仁”;講“忠”,將“孝”;或許也因為《論語》中講“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有人説我的這種言論是在抹殺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其實不然。我主張打-倒的,是那個作為思想枷鎖的《論語》,是那個用所謂的“仁義道德”(魯迅語)來禁錮人們的思想的《論語》。將其打-倒,反而有助於我們從全新的角度認識《論語》。首先,論語源自生活。和西方的很多道德_著作不一樣,他沒有對某一個問題的深入專門的論述,他只是一個個生活中的片斷,並且其中的角色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言語將被記錄下來。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正是因為《論語》來自生活,是生活鮮活的再現,所以我們才應該用一種獨特的方法去讀它。個人認為,與其風格比較像的一部書是晉代的《世説新語》。

我們怎樣讀《世説新語》的我想大多數人如果不是出於學術目的(例如需要寫一篇論文或讀書報道什麼的),一定不會去分析它的中心,分析某段話是多麼曲折地表達了一個多麼深刻的學術理論——我們大都會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紀錄,以一種閒心來讀它。我覺得,其實閒談的心境才是最適合讀這樣的書的。讀到會意處,拊掌一笑,自然就理解了他要表達什麼。或許比條條框框地分析加分解來得好一些。若要用一句話來歸納《論語》講了什麼,我覺得應該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學問是不同的。做學問也許還能在紙上做,做人卻只能到生活中去做了。讀教人做人的書,自然要放到生活中去讀而不是僅僅在紙上讀,到故紙堆中去尋找疑問的解答。

05

《認語.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這裏的“天命”,不妨理解為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即所謂萬事皆有定數,佛家有皆有因果也是此意。“大人”可以解釋為長輩、長官、長者或也可以理解為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一點“敬畏”的常識。這種敬畏,不是畏首畏尾,而是對自己、對世界的清醒認識,始終保持一種謙虛求實的態度。阿Q常説的一句話是:“老子先前比你闊得多了。”那是無根據的妄自尊大。比較起來,手裏有權,口袋裏有錢,或者有那麼一技之長的人,更容易犯狂妄自大、忘乎所以的毛病。思想家王夫之説得很是透徹:“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故山不流而水不止;聖人有所不敢,故禹、湯不以天下與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於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中。”這裏的“不敢”,便是“敬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