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名家:青街漫步作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2W
散文名家:青街漫步

散文名家:青街漫步作文

青街正如其名,不過是昔日一條鋪滿青石的小街而已。在一個炎炎的夏日,我慕名而來,不過是在這街道來散散步罷了。其實,這樣的街道,無非是青石鋪路,木板建樓,在中國的大地上,在以往的歲月裏,有很多很多。青街有何特別之處呢?

然而,一走在那小街道上,與人閒談上幾句,就會覺得親切,覺得有趣,彷彿熱氣裏有了一絲的涼風,很自然地讓你寧靜,讓你舒緩,讓你有興致去回味,讓你覺得時間的腳步停歇了,讓你又回到從前。

據《平陽縣誌》載,青街的“主街初建於元至正十八年(1358)”。這樣算下來,至今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經過歷史的變遷,現存的老街建築大多數為清末民初的風格,中間零星夾雜着改革開發以來翻修的兩層或三層的樓房,雖不夠協調,但也正好記錄了歷史發展的軌跡。也許是天氣太熱,街道上少有人走,兩邊的店鋪生意清淡,整個街道卻顯得愈發清靜了。

但在主街的一端,是一座古廊橋——睦源橋,那裏卻正是乘涼的好地方,有若干男人,在那裏悠然的呆着,多為老者;有的還脱光了膀子,有的在那裏下棋,也有的乾脆卧於寬大厚重的橋板上,安然入睡,欣享着這午飯後的好時光。

我很快發現,橋上涼快的原因。橋旁有棵大樹,顯現出數百年蒼桑之態,雖然樹皮有些班駁,樹幹上有的部分已經老朽,卻仍有生機,參天挺拔,綠葉婆娑,不仔細看,你還不會發現其中的祕密,這是樟抱梅的兩棵互生的樹。大樹蔭庇着木橋,廊房遮擋着烈日,再加上橋下溪流環繞,使得橋面上時有微風,根本不覺得酷熱難耐。此乃風水寶地,青街最佳避暑之處。

睦源橋上的樑間懸掛着各種匾額,彰顯着歷史的輝煌。據説現存的橋是在清道光十一年(1831)重建的,橋上共建有廊屋五間,中間為通道,兩邊是靠欄,頂部繪有山水圖畫。此橋並不大,但卻精巧玲瓏,古色古香,有種別緻的鄉村之趣。

睦源橋建在匯入青溪的一條小溪之上,與青溪平行,與青街主街相連,在青溪岸邊形成一道美麗如畫的風景。我恰恰在一處展覽裏看到過一幅畫,畫的就是睦源橋邊景色,但是畫裏面添加了溪中漂流的竹筏,溪邊浣紗的女子,岸邊嬉戲的頑童,更富有鄉土特色田園風味。

從睦源橋沿主街往溪流上游方向而行,發現青溪就在你的左手邊,所以會不時有一個岔口分出,這時你就可以發現,對岸到此有一條過溪的碇步,一塊塊大石排列過來,將兩岸相連為一體。這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青街原本就是水邊的街市。依傍着這條溪流,青街主街大致呈弧形,可以説,水就是青街的魂靈。

青溪之水,源自數公里以外的白巖山,到達青街的溪水十分清澈,我忍不住就順着碇步踱過青溪,順便在溪水裏泡了泡腳,以解疲乏和暑熱。站在水中央,向上遊望去,鴨子戲水,一位婦人坐在溪流中的竹椅上,悠然自得地織着毛線衣,旁邊有一個小孩在自由自在地玩耍,岸邊一顆高樹,遮住了太陽的光熱,在溪水裏投下一片陰影。我才發現,這也是一個得天獨厚的陰涼地。向下遊看,青溪的兩條支流在此合流,水勢漸大,青街故而有“一天兩潮水,一年四季筍”之説。

這四季之筍,均產自山間。遠看對岸便是山,近前就是山路和小片竹林。“青街的竹”與“順溪的屋”齊名。可惜,我見到也許僅是青街竹林的一角,並不浩瀚如海。青溪那邊是一條小路,與青溪平行,顯然這不是主要的交通通道,只是聯繫散落於山野間的民居的便道。不遠處的成片建築便是一座大屋,四四方方,有庭院,有山門,與著名的順溪古屋大致相仿。回到青溪主街,才發現在主街旁邊還有幾座大屋,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李氏大屋。據説此屋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有過讓當地人羨慕的輝煌和光彩。

“當户青山延秀色,環門綠水起文波”,李氏大屋門台兩邊刻着的楷書對聯,是對其周邊環境的絕佳描述。從主街進入一個並不寬大的前庭,再往裏面就是很有氣勢的內院,長方形的天井佔地就有一畝多,四面是兩層的走馬樓,正廳還掛着古舊的大燈籠。在另一側的廳房裏懸有“博士第”匾額,配有聯語:“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德為玉寶一生用之不盡”。據説此屋中出過一位僑領、一位數學博士。在四周的木板牆壁上高懸着此屋所出的尊者長者名士的畫像照片,顯示出古屋過去的榮耀。走在裏面,給人以特別幽靜安閒的感覺,彷彿可以聽到隱隱的聲響,彷彿可以悄然與逝者對話。

走出李氏大屋,腳步也變得從容許多,心態也變得淡定一點。大屋的修養之靜,其實完全隱逸於青街的街市之鬧中。街邊其他的房屋,大多是面街的鋪面,與李氏大屋相比,似乎都沒有那種詩書耕讀的氣派。再往前走一百多米,也就到了青街主街的盡頭,那裏還有一座新橋,附近處就是正在翻修的李氏祠堂,那裏也是另一條寬闊水泥路的起點,歷史與現實似乎在這裏交匯起來。

回過身,漫步在短短兩百多米長的青街街道上,望溪水不盡地流淌向前,你可以想象得到昔日商肆小販雲集,人流熙熙攘攘的青街景象嗎?而這種景象據説在青街新大街建成前,還是一如往昔。想想看,青街只不過是深藏在鰲江上游的一個小山旮旯裏,為何曾經有過讓他們自得的富足與繁華?那些過往的客人,都是從哪裏來的呢?多半是藉着水路和陸路,從鰲江下游的集鎮而來,藉着山路,從山上的農村遠道而來的。這些人又到哪裏去了呢?他們還會回來嗎?

這時讓我想起《圍城》裏的名句,城裏的人想衝出去,城外的人想走進來。青街原有的世代耕作的農民家庭中,有的已經進了中心集鎮甚至大城市,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童,青街似乎空殼化了,而古街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鬧和繁盛,而歸於平靜和安寧。這種失去浮華的寧靜,正是城市中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園。

漫步青街,一如回到了曾經遠去的家園,給我以綠意,給我以遐想,讓我回首過去,使我瞻望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