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

來源:巧巧簡歷站 1.59W

  青山如黛,綠水長流。目前,全國各地的脱貧攻堅戰已逐漸進入尾聲,但實現擺脱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是工作的終點,而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的新起點。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們整理的關於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

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一

  念好“山海經” 譜好“交響曲”

  久久為功方可滴水穿石,馳而不息才能善作善成。習近平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圍繞擺脱貧困,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鳥先飛”的脱貧思想,培育了“把心貼近人民”的幹部作風,留下了“四下基層”的工作傳統。積尺寸之功,成千秋之利。下黨鄉脱貧攻堅的奮發行動如同一部偉大的時代交響,激盪着人們的心絃,奏響出雄渾激越的山海樂章!

  山海聯動貴在有勇,奮發有為傳承“弱鳥先飛”之志。

  寧德之新,始於赤子心;弱鳥先飛,只因鴻鵠志。30年前,面對閩東這隻“弱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在一個月內奔走於寧德的九個縣,翻山越嶺、涉水登島,實地走訪、深入鄉村,制定了“飛洋過海”的戰略,勾畫了“羽翼豐滿”的藍圖,以解決思想和觀念上的貧困為突破口,創新提出了“扶貧先扶志、扶貧更扶智”的理念。30年後下黨鄉青山環野立,雙水抱村流,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注重效益”的指導思想,擺脱“等、靠、要”,充分發揮獨特的山海優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樹立先飛的意識,堅定先飛的決心,進一步挖掘潛力,在一些未受限制、有獨特優勢的地區和地方堅持特色發展和內涵發展,因地制宜探索發展經濟的新路子,通過山海聯動實現“飛洋過海”,彌補了制約發展的先天劣勢。

  山海聯動貴在有恆,久久為功堅守“滴水穿石”之毅。

  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30年前的特困鄉,如今已掙脱貧困的樊籬,大步邁向全面小康的幸福征程,在埋頭苦幹、接續奮鬥中,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與獲得感,這不僅生動詮釋了滴水穿石的深刻道理,更是印證閩東地區久久為功、砥礪前行的時代縮影。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提出:“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散漫。”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只有拿出一心為民的態度,強化攻堅克難的力度,拓展砥礪前行的深度,不棄微末,不捨寸功,才能讓高質量發展的腳步行穩致遠,變藍圖為現實、變遠景為實景,進一步走好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山海聯動貴在親民,共赴振興踐行“四下基層”之心。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不斷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勇前行的初心和使命。30年前,面對“老、少、邊、島、貧”的現實區情,習近平順應閩東人民脱貧的迫切願望,着力改善寧德基礎設施和人民生活水平,決心帶領閩東人民脱貧致富。“四下基層”便是習近平在寧德工作時親自倡導和踐行黨的羣眾路線的重要法寶。立身之道何窮,只得一敬字,便事事皆整。“身入”更要“心至”,用行動消除距離,用腳步丈量民情,在工作和生活上心,系羣眾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順應民意,關懷民生,尊重民心,體察民情,以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勇於擔當的使命精神,自覺抓住老百姓最盼、最急、最憂之事,只有做到問需問計於民,才能真正為基層解決“熱點”“難點”,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創造出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歷史的新業績!

  青山如黛,綠水長流。目前,全國各地的脱貧攻堅戰已逐漸進入尾聲,但實現擺脱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絕不是工作的終點,而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征程的新起點。未來,我們要繼續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的偉大指引,砥礪前行,共譜美麗福建的全新篇章!

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二

  他不愛多言,但事事都能看到他。脱貧攻堅有他,解決矛盾有他,發展產業有他,疫情防控有他。樸實是他,高尚也是他。他是四川省廣元市鍾嶺村第一書記李書記,在我跟他對話中,我深受啟迪。

  “李書記,你現在既是第一書記又要代村書記的工作,壓力大嗎?”

  “要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不要畏懼壓力,壓力即是動力。”李書記説道。

  鍾嶺村是一個貧困村,村幹部結構偏老齡化,羣眾思想保守,產業發展滯後。2018年下半年,因村支部書記身體狀況欠佳,請假在外看病。多方考量之下,暫由李書記全面主持鍾嶺村工作。幫扶工作和脱貧攻堅的重擔全都壓在了肩上。在他的努力下,兩處居民點建成,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典範;2018年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圓滿完成,初步建成了520畝筍用竹產業園和200畝藤椒特色園,帶領大家積極探索出“竹下雞”“藤椒雞”循環種養殖、長短結合的優質集體產業;1200平米養牛場建成後,尋找業主進場養牛,通過收取租金的方式來壯大集體經濟收入;鼓勵老百姓發展户辦小庭院,原本週邊荒廢的土地,也種起了蔬菜,圍起了雞圈。2018年10月,村委會院壩裏開起了熱鬧的分紅大會。鍾嶺村於2018年整村脱貧。

  “李書記,這次有政策,像你這種情況可以申請回去啊!”

  “脱貧任務還沒完成,我的身體情況我清楚,放心吧。”

  李書記因身體原因,每次吃主食前都需要打針才能進食。在駐村期間,也時常因為工作忙,導致飯沒吃到點上,生病住院過幾次。本想着藉着這次可以申請回去的政策,勸説他。剛開口就被阻止了,沒有人能拗得過他執拗的性格。我們都知道他放不下在這裏的貧困户,放不下身上的脱貧擔子。舍小家顧大家,週末休息日也總能看到他在村裏忙裏忙外。他認為,只要我們先幹起來,羣眾才能跟上。

  “李書記,這次捐款,大家差不多都是捐的100——200元表示心意,你跟大家差不多就可以了。”

  “不了,他們在前線冒着生命的危險,我們至少是安全的,能夠幫點忙是應該的。”

  大年八年級,李書記即刻到村履職。在疫情防控初期,一方面口罩難買,另一方面羣眾不重視,不戴口罩攢堆堆烤火、聊天現象常見,甚至還有不聽招呼走親訪友的。對此,李書記帶着村幹部、工作隊員分別挨家挨户打招呼。同時李書記又是北廟鄉所有村中第一個組織捐款的,李書記自身既要供養女兒上大學,還住着公租房,捐了1000元。截止3月10日,李書記組織鍾嶺村共捐款7120元,支持疫情前線工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中國,有280多萬駐村幹部、第一書記身在一線,爬山路、迎風雪、戰貧困。李書記是百萬人中的一個,在扶貧路上我看到了他“最美的模樣”,老百姓信他、敬他、愛他!

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三

  感悟“對口扶貧”裏的“時代楷模”精神

  7月3日,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的先進事蹟,授予其“時代楷模”稱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要戰略決策,承載着他的殷切囑託。在脱貧攻堅的決勝決戰之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寧夏回族自治區物寶天華、人傑地靈,有着“塞上江南”的美稱,但在這樣一片寶地上,貧窮也曾是長期困擾寧夏人最大的問題。為了與貧困決戰,11批180餘名福建掛職幹部,2000餘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志願者,自1996年起扛起了對口幫扶寧夏脱貧攻堅的歷史使命。24年風雨同舟,他們用一滴滴辛勞的汗水,凝聚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迸發了鼓舞人心的強大動力。他們是習近平親自開創的“閩寧協作”事業的堅定踐行者,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接續奮鬥者,是社會扶貧創新的發展先行者,是全球減貧治理中國智慧的積極探索者。

  從福建到寧夏,儘管相隔千里,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牢記囑託,辛勤付出,不僅為當地帶去了項目、資金和技術,也帶去了東部開放發展的理念和經驗,在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中,打贏了一場又一場硬仗。他們用實踐探索真知,為全力打贏脱貧攻堅戰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為全國的脱貧攻堅工作樹立了很好的標杆、榜樣。“閩寧協作”是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戰勝貧困的成功典範,“時代楷模”榮譽稱號實至名歸。

  在決勝決戰之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羣體”依然在堅持,他們努力克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以敢拼敢闖的勁頭,一手抓已脱貧人口鞏固提升,一手抓未脱貧人口穩定脱貧,持續發力穩固脱貧成效。全國各地要從“時代楷模”羣體身上汲取前進力量,學習他們身先士卒的勇氣、久久為功的堅持、持之以恆的拼搏、無私奉獻的努力,以及他們“功成不必在我,但建功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努力為高質量完成脱貧目標而奮鬥。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大戰略。唯有緊緊全力推動對口協作項目實施,依託當地自然資源,把“輸血”與“造血”、“硬件”與“軟件”結合起來,不斷強化對口地區的“造血”功能,推動當地產業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發展之路,才能幫助對口幫扶地脱貧摘帽,創造更多的“閩寧協作”故事。

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四

  “雲端鵲橋”讓教育扶貧“燃”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直指致貧落後的根源,是徹底穩定脱貧的重要推手。發揮“互聯網+”的強大優勢,用心用情用力助燃教育扶貧之火炬,支持貧困地區教師提升專業能力,為孩子提供平等、開放的遠程教育平台,縮小城鄉、東西部教育資源差距,補齊農村教育短板,成為提高教育脱貧質量、完成好東西協作扶貧和對口支援這項硬任務的重要推手。

  架好“雲端鵲橋”,千里情緣一網牽。今年疫情期間,視頻會議讓工作部署快速落地,健康大數據讓跨地域排查變得迅捷,網絡直播帶貨為滯銷農產品打開銷路,在線學習讓廣大師生停課不停學。增強教育扶貧的後勁,需要發掘雲端網絡優勢,築牢結對幫扶平台,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向教育落後地區的持續快速流通。架好“雲端”鵲橋,受援地政府應抓住實施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大力推進“新基建”的契機,加快互聯網+教育平台建設,支持受援學校與支援校實現“鵲橋”匹配對接。支援地要通過調研把握受援地教師“雲端”交流需求,精選教育資源,優化交流方式,構築互聯互通的網絡立交“車道”;要緊扣受援地教育的動態發展需求,對本地教育雲的功能進行拓展升級,讓“雲端”鵲橋穩固耐用、功能強勁。

  開好“雲端”學堂,隔空相會續情緣。“雲端鵲橋”擔負着優質教育資源互聯共享的使命,承載着受援地教育振興的希望。增強“鵲橋”承載力,發揮其巨大優勢,需要開設好多樣的“雲端”學堂。要賦予優質教育資源查閲調取的最優權限,讓受援地師生的自學隨時隨地、各取所需;要制定結對幫扶地區之間、結對校之間的“雲”教研製度,定期舉辦網絡協同備課、在線教研,讓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經驗時時在線、交流不斷;要建立“雲端”教師研修工作室,發揮骨幹教師“頭羊”作用,帶動受援地教師的團隊建設與專業成長;要開展遠程互動課堂,讓受援地孩子跨越空間阻隔,與同齡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從而讓“雲端鵲橋”有説不完的教育話題,有講不完的暖心故事,演繹綿綿不斷的教育情緣。

  做好“鵲橋”養護,攜手同行不打烊。“鵲橋”要耐用,時刻需養護。要做好網絡安全防範,既防止有害信息的嵌入、傳播,也防止師生個人信息的泄露,還要警惕外來“黑客”的干擾,確保“雲端鵲橋”堅固耐用;要不斷更新完善優質教育資源,滿足受援地師生的發展性、多樣性需求,幫助他們跟上教育發展的時代節拍;要不斷完善“鵲橋”上的交流方式,充分發揮5G優勢,讓“雲端”溝通更流暢、更接地氣;要同心協力提升“雲端”活動品質,用高質量學習增強“鵲橋”相會的愉悦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讓“雲端鵲橋”成為受援地師生髮展的空中“加油站”,儘快補齊農村教育的短板,讓受援地教師早日攀上專業發展的五彩祥雲,為受援地孩子們播撒更多甜潤的成長甘露,打通教育扶貧的“最後一公里”。

觀看山海情有感範例五

  在平凡人物的身上,時代的高度耀目可見

  《山海情》收官,豆瓣評分高達9.4分;戳心、動情、耐品,是觀眾在彈幕上自發給出的評價。一部“扶貧”題材電視劇竟能破壁破圈引發全年齡層觀眾的追劇熱潮,這對當下現實題材主題劇的創作具有值得討論的標杆意義。

  生活顯影,夯實現實的厚度

  毋庸諱言,主題劇創作容易形成用藝術圖解主題的套路,造成主題與故事的遊離,影響觀眾的接受。《山海情》關乎“扶貧”這一重大主題,但觀眾卻沒有感覺自己在看“扶貧劇”,“劇”本身的藝術魅力讓“扶貧”這一主題成為了潛藏在其中的後景,而生活自身則浮出了水面。

  讓主題“隱形”,從而讓生活自己展開對主題的説明,是《山海情》給人的突出印象。也就是説,故事雖然被置於國家東西部協作扶貧攻堅的政策環境中,但電視劇並沒有採用通常依靠外部人物和動力來推動敍事,相反整個故事的展開都建立在村民從西海固到玉泉營、閩寧鎮,從湧泉村到金灘村歷史命運的變化中。從一開始吊莊移民政策實施遭遇的困難,到依靠福建對口幫扶輸出勞動力和尋找到養菇產業,再到行政區劃轉移導致閩寧鎮諸多新問題的解決,觀眾看到的是在這塊貧瘠土地上艱難討生活的人們,是如何在黨的政策的引導下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步擺脱貧窮的全過程。電視劇沒有強行創設過多的離奇情節,也沒有塑造任何全能的扶貧英雄,甚至沒有一般意義上的主角和配角的明確區分。劇中矛盾衝突都來自現實生活本身,許多人物本身也有生活原型。如凌一農教授的原型是獲得2017年“全國脱貧攻堅貢獻獎”的菌草研究專家林佔熺,劇中凌教授為打消菇民種植怕虧損的疑慮,説出“賺錢歸你,虧了我賠”的承諾,林佔熺在現實中也説過。

  由於有豐厚的生活基礎,電視劇擺脱了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實的兩種常見創作取向,以一種正劇的藝術樣態深入細膩地講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內生”故事,讓農民成為主體與觀眾的生活經驗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題劇中可貴的別樣風景。

  細節可感,增強故事的密度

  如果説深入生活給《山海情》打下了一個穩固的基礎,那麼豐富可感的細節則讓該劇形成了一種高品質電視劇獨特的質感。

  電視劇營造了西海固和戈壁灘獨特的地理空間,為人物的出場和故事的展開提供了典型環境。封閉乾旱的湧泉村,飛沙走石的金灘村,黃土壘砌的簡陋房屋,塵土飛揚的國小操場,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到了故事規定的時空環境中。而隨着故事的展開,土坯房變成了磚房,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小汽車,破舊的衣服也換成了洋氣的西服。同時,在這些環境中還有相應的時代細節來豐富支撐,如馬得福報到時玉泉營吊莊辦公室牆上的海吉縣和寧安縣的地圖,儲水的水窖,送海吉縣女工赴福建打工的汽車車牌(寧D屬固原),閩寧村奠基的日期等,都和現實實際完全一致。

  電視劇除了在大的環境細節上頗為考究之外,在具體環節上也體現出“細節控”的追求,這突出體現在人物的服飾粧容和行為細節上。在該劇的前半段,由於處於多風沙的環境中,我們看到所有人物的破舊衣服上幾乎都沾滿了黃土沙塵;由於缺水缺蔬菜,嘴脣乾裂面色黝黑成為村民的普遍樣子,沒有一個白淨的面孔;甚至得寶給麥苗信封上的地址059户與之前吊莊移民登記表上的簽字畫押都是一致的。兄弟三人只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為一個水窖,一頭驢,兩隻羊,兩籠雞就把女兒嫁了;馬喊水鞭打得寶時用泥漿水沾鞭子……種.種細節對西海固地區的貧困境況進行了生動還原。而陳金山第一次與馬得福相遇時的雞同鴨講,在風沙中勸得福時因吃沙而頻繁吐口水和捋頭髮,李大有脱鞋砸兒子時揚起的灰塵和半截不同顏色的小腿等,也都和具體環境和時代嚴絲合縫。

  豐富可感的細節增強了電視劇的信息密度,形成了高度可信的故事場域和樸實的藝術質感。而時空環境的物理轉換與故事世界的藝術推進、人物精神世界的無形昇華又形成一種同構關係,從而給予觀眾一種沉浸式的藝術觀賞氛圍,體現出電視劇藝術創作的手工匠心所能帶來的強烈藝術感染力。

  表演入微,挖掘人物的深度

  電視劇始終是人的藝術,是電視劇的生命之所在。而角色自身的生命則要由演員來具體賦予。因此,演員能否在生活基礎和細節支撐下開掘人物的心靈深度,塑造出典型人物形象,是電視劇與觀眾共情的核心。《山海情》並非通常意義上有明確主角的電視劇,而是隨着劇情的進展形成不同階段的故事主體。但由於演員陣容的強大和演技的突出,反而為觀眾塑造出了眾多讓人稱道的人物。

  祖峯飾演的白老師甚至都不是劇中的重要角色,但卻用他精湛的演技給觀眾奉獻了一個可親的父親和可愛的老師形象。在送別女兒和勸返打工學生以及帶領學生合唱的兩段戲中,祖峯通過恰到好處的表情動作,在舉手投足之間把一個對女兒有愧疚又愛得深的爸爸,一個把學生當孩子還要忍受誤解的校長的無奈和堅韌演繹得蕩氣迴腸,看哭了觀眾。黃覺飾演的凌一農教授也讓他一洗長期以來在觀眾心中形成的文藝片男主角的刻板印象,把一個傾心為民、誠懇率真、脾氣火爆的專家刻在觀眾心裏。熱依扎飾演的水花,樸實善良聰明敢幹但卻遭受生活的折磨。漂亮沒有成為她的包袱,反而成就了極具反差的人物效果。在種菇的重頭戲中,年輕演員白宇帆飾演的得寶和黃軒飾演的得福也可圈可點。當菇棚里長出了第一茬蘑菇的時候,在兄弟倆用手和眼睛撫摸蘑菇的動作中,觀眾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們的快樂,甚至形成了和兄弟倆一起“雲養菇”的進程式收看。

  其餘人物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尤勇智把事事都要三思、處處都想佔便宜、得了好處就嘚瑟但關鍵時候不含糊的大有叔塑造得有血有肉;張嘉益、郭京飛、姚晨、閆妮等人飾演的角色,雖然是故事的外圍,但也都各有自己的人格特點。馬喊水對村子的情況熟悉在心,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幫助兒子們的事業;陳金山點子多敢想敢幹足智多謀,才能逼迫凌教授教村民種菇;吳月娟和楊縣長作為福建援寧和寧夏當地的領導幹部,在關鍵時刻推動了故事向前發展。

  這些演員卸下了偶像包袱,拋開了顏值管理,全情投入到這些黃土地上的人物內心深處,以細膩入微的表演塑造了一批充滿泥土味兒的熒屏形象。有了這些飽滿的人物,電視劇就有了情感温度,觀眾也才能與通過他們所傳達的道德人格、思想觀念和時代精神進行認同。

  價值昇華,體現時代的高度

  主題劇當然有明確的思想主題和價值追求,但如何讓它們走進觀眾的心中卻並非易事。《山海情》在激活觀眾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電視劇的藝術創意讓價值昇華,在和觀眾情感的相互激盪中實現價值傳遞。

  劇名就頗有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創作者價值傳達的一種理念。山和海,分別代表了東西協作扶貧的兩方:寧夏和福建。雖然是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讓雙方走到了一起,但真正牽動他們的,還是對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深情。這樣,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宏大追求、東西協作扶貧的使命責任就轉換成具體可感的人物命運。

  這首先是得寶得福兩兄弟的命運。得寶從因家裏窮讀不起書試圖離家出走,到中間從新疆回來種菇致富,再到後半段幹工程發財與心上人麥苗結婚;哥哥得福則因父親抓鬮讓自己讀書吃了公家糧,但卻失去了心上人水花,於是致力於吊莊移民事業,最終在大家的努力下讓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自己也家庭圓滿。兩兄弟的人生跌宕與國家扶貧攻堅的歷史進程相互遞進,形成一種同頻共振的緊密關係。觀眾從兄弟倆的人生境遇中自然能體會到國家發展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這也是湧泉村和閩寧鎮村民的命運。從一開始抵制吊莊移民,到後來主動移民搬遷,從家徒四壁食難果腹到福建打工蓋新房種蘑菇脱貧致富,以大有叔為代表的村民從生活的實際改變中體會到了究竟是什麼讓他們的生活發生瞭如此巨大的改變,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沖刷和革命。而白校長的堅持與遭遇,也形象地説明了脱貧不僅僅關乎賺錢,還是一個與讀書無用論等落後觀念長期鬥爭的歷史過程。

  這還是陳金山、凌教授、楊縣長、張書記等領導幹部的命運。他們是扶貧攻堅的執行者和推動力。他們將自己的智慧、才情與青春熱血奉獻給了這個地球上最偉大的事業,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再確認。當凌教授離開金灘村的時候,村民們對他依依不捨的送別就是最好的證明,而他不過是要再赴新疆開始另一段同樣的旅程。

  在這些平凡人物的身上,時代的高度便耀目可見。黨的領導,國家發展,東西扶貧,父女情,兄弟義,男女愛,都在歷史敍事中昇華成為現實價值,讓電視劇情理交融,入眼入心。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