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甲午!觀後感5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8W

一份有價值的觀後感是需要我們經過深思熟慮的,只有將自己的感悟及時記錄才能寫出優秀的觀後感,本站小編今天就為您帶來了甲午!甲午!觀後感5篇,相信一定會對你有所幫助。

甲午!甲午!觀後感5篇

甲午!甲午!觀後感篇1

清朝光緒皇帝曾垂淚撰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這副聯的對象,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鄧世昌!自古以來,犧牲在戰場上,一向是愛國軍人引以為自豪的志向。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永遠有那麼一大批人,他們明明白死亡在眼前,但他們為了民族的存亡、國家的榮譽,依然視死如歸,勇敢赴難,彰顯了中華兒女的民族氣節和拳拳的愛國之心。鄧世昌就是這樣一位令人傾佩的人。

他是資質聰穎勤奮好學的人。從小他便進入了教會學校。師從歐洲人學習英語,數學。他理解本事很強,學業上提高很快。外國教師都對他讚賞有加。這也為他在之後的船政學堂學習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做了很好的鋪墊。在船政學堂之時,他更是奮發圖強,深得外教好評。紮實地掌握了駕駛艦艇技術以及管理船艦的高超技能。所以在黃浦海戰中,臨危不亂。

他是為數不多睜眼看世界的人。因為他好學,在英國接艦的日子裏,他利用各種機會,遊歷英國的著名工業城市,看到了機器大生產的宏偉場面,參觀了英國海軍主要基地,並瞭解了每一種戰艦配置與功能,領略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的力量。他研究了英國皇家海軍的訓練項目,感受到了中國與英國的巨大差距,並在回國後,立即制定新的作戰方針。

他是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人。黃海大戰的那一天,為了掩護中艦,他命令

“致遠號”橫在中艦前,應對日本的挑釁,他頑強鬥爭,浴血奮戰,奮勇殺敵。日兵懼怕,紛紛向“致遠艦”開炮。在遭受重創,沒有彈藥的情景的緊急情景下,他命令士兵將“致遠艦”衝向敵人的主艦“吉野號”,選擇擇了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方式,在“致遠艦”被擊沉後,他毫不猶豫地跳進了茫茫大海,以身殉國。

古人説“讀書能夠醫愚,讀書能夠勵志”,讀了《甲午海戰》一書,我心潮澎湃,感慨萬千。沒有讀這本書前,我一向以為,鄧世昌是那種很勇猛的將領,不怕流血,無畏死亡。讀書後明白了,他是一位很有才華,很有遠見卓識的將領。心中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學識對他以後的人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豐富的知識使他有了精忠報國的志向和過人的膽實。看到鄧世昌和全體戰士,冒着槍林彈雨,駕駛殘艦,撞向敵人,心中真是蕩氣迴腸,真想跟着這位大將,手持鋼刀,衝上敵艦,屠盡倭寇。

一百多年已過去,我們不能忘卻黃海中留下的那六百多名將士的忠骨,懷念那伴隨大潮起落的壯烈英雄。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輩也要飽讀詩書,掌握現代化科技,以知識為力量,奮發圖強,為了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有所擔當,以慰英魂!

甲午!甲午!觀後感篇2

?甲午海戰》觀後感

“每一場海戰,都決定着兩個國家的命運。”鄧世昌的這句話一直在我頭腦回蕩。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18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也已成歷史,就在人們對百年國仇漸漸淡忘之時,馮小寧導演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再一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加上近日來釣魚島主權衝突愈演愈烈,這部電影來的正是時候。

故事發生在19世紀末,當時的中國清政府當權者驕奢淫逸,地方政權割據混戰,百姓生活水生火熱,外國列強肆意侵略,逼迫中國簽下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成了清政府唯一的選擇。李鴻章作為洋務運動的倡導者,積極創建中國的近代海軍。1877年一批懷揣強國夢的少年登上了遠赴英國的海輪,進入了皇家海軍學院。在那裏他們登上了最新式的軍艦,學習到最先進的知識,並親自駕駛清政府買下的鐵甲艦回到祖國。就是這麼一支優秀的海軍,由於長期沒有新式戰艦的補充,沒有炮彈補給,最終導致了艦隊實力的衰敗,就如同一頭垂死的雄獅,任人宰割。

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爆發,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氣機鐵甲艦隊的大海戰,而這場戰爭也成為了改變中國命運的戰爭。海戰中日本的快速炮相比中國七年前的火炮顯出絕對優勢,而中國的炮彈卻經常命中敵艦而不炸,甚至出現彈藥和炮筒不匹配,士兵們只能一邊挫彈一邊還擊。面對北洋艦隊的連連被擊沉,關鍵時刻,鄧世昌駕駛“致遠”號衝出層層彈雨,挾着濃濃黑煙,直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衝去,決意與敵同歸於盡。但是在敵艦上百門快速炮的轟擊下,“致遠”號最終爆炸沉沒。悲忿交加的鄧世昌拒絕了戰友的救援,誓與“致遠”號共存亡。

在感慨於鄧世昌為國英勇獻身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反醒自己,為什麼昔日的雄獅會被一個彈丸小國打敗?一邊是日本天皇帶頭捐款,全國官員捐出10%的工資購買最新式的戰艦;一邊是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光緒問太監一個雞蛋多少銀子,太監回十兩一個,官員腐敗至此,可見一般。日本天皇為了籌措軍糧,每天只吃一頓飯,號召全國節省開支;而我們大清國呢,不僅把購買軍艦的銀子用在了修建頤和園,甚至連購置彈藥的銀子也被官員私吞。更據諷刺的是慈禧口口聲聲的説“大清祖訓有個規矩,各代皇上,凡失寸土者,不得入列祖靈位。” 而最後只因怕日本打到北京丟了政權,就毫不猶豫的簽下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影片中,鄧世昌回家探親,兒子問他,他的艦為什麼叫“致遠”,鄧世昌回答“中國守着三萬六千里海岸線,從鄭和之後就再也沒有向大海深處駛去,一個放棄海權的民族必然要在海上吃虧。致遠,就是走向大海深處,走向深藍。可整個民族仍然處在一個渾渾噩噩的病態之中,也許需要一場更慘痛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鄧世昌代表着一批愛國志士,他們不畏艱難,不畏犧牲,勇於為國獻身,他們有崇高偉大的理想,併為之奮鬥終身的決心。他們的愛國精神引導我們追隨他們的道路,為自己國家的強盛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不能不提的是,影片中詳盡地説明了日本對釣魚島覬覦的由來,並用鄧世昌率艦隊巡遊釣魚島、台灣及南海諸島這一情節表述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的。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它記錄了我們的先輩對於疆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同樣體現在1945年民國海軍南海宣示主權,同樣體現在1974年人民海軍西沙海戰和1988年南沙海戰,以及此後許多次的保釣、護漁、對峙事件中。無論到什麼時候,這種責任感在真正的華夏子孫的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絕不退讓,這是我們的海洋,我們的釣魚島!

?甲午大海戰》觀後感

2012-8-15 10:08:07 來源: 作者:施寅躍 閲讀:43973次 字體:大 中 小

本網訊 每一場海戰,都決定着兩個國家的命運。——《甲午大海戰》經典台詞 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距今已經118年了,戰火的硝煙早已消失,喪權辱國的時代也已成過去,就在人們漸漸忘卻百年前的國仇家恨之時,《甲午大海戰》再一次地為過着安定幸福生活的我們敲響了警鐘——落後就要捱打。這個道理永遠不變。

跟隨着歷史的腳步,我重新回到19世紀末期的中國。清政府當權者驕奢淫逸;地方政權割據混戰;底層老百姓渾渾噩噩;外國列強肆意侵略中國,逼迫簽訂多個不平等條約,賠款割地成為了中國唯一的選擇。這一幕幕觸目驚心的場景,令人感到多麼悲憤和焦急。不犯同一個錯誤的方法就是牢記上一個教訓,牢記教訓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忘歷史。

甲午大海戰,我們擁有當時世界領先的海洋艦隊,但是結局卻是一敗塗地,全軍覆沒。個人愚見以為:

一、一味求和,喪失戰機,只會被動挨打;

二、腐敗盛行,國庫耗盡,軍力喪失。

俗話説,先發者制人,後發者制於人。在變幻莫測的戰局中,戰機很重要。清政府一味求和,保存實力,寄希望於列強調停,來避免戰爭的想法,事實證明是行不通的。當敵人準備充足,謀劃得當時,才發現自己的軍隊還沒開始準備,那時已經晚了。我們應該牢記這個教訓,我們不窮兵黷武,但是我們的軍隊會時刻準備,整裝待發。如今,我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軍隊建設也不能落下,面對主權問題,亮劍、迎戰是我們第一、唯一的選擇。

“腐敗”是每一個政府都要面對的問題。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有清官就有貪官,貪官就像蛀蟲一樣隱藏在社會這棵茂密的大樹裏。暴風雨來臨之際,大樹出人意料的轟然倒下,全拜他們所賜。所以反腐倡廉是我們黨執政的永久方針。我們應該進一步提高領導能力和執政水平,進一步提高拒腐防變、抵禦風險的能力。近年來,多位部級、廳級幹部相繼落馬,這也正體現了我黨嚴厲打擊腐敗分子,保證黨員隊伍純潔、可靠的決心和恆心。

我們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要想團結統一,一致對外,就應該首先團結各個民族的人民,在全國團結穩定的條件下,才能全身心的抵禦外侮,沒有後顧之憂。民族的大團結,離不開文化建設,文化建設很重要,中國之所以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倖存的國家,離不開祖先們淳樸、厚重的文化精神,以及一脈相承的文化氛圍。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是我國的基本外交策略,剛柔並濟中充分表現了一個大國的風度和情操。我們始終把經濟建設放在首要位置,但是我們不害怕戰爭,如果必須通過戰爭獲得和平和尊嚴,新時代的我們也一定會像先烈們一樣用生命去保衞我們的祖國和人民。

以上內容就是一祕為您提供的5篇《甲午海戰觀後感》,希望可以對您的寫作有一定的參考作用,更多精彩的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一祕。

甲午!甲午!觀後感篇3

看完《甲午大海戰》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心都不能平靜下來。這是一部能夠滌盪我的靈魂的電影,它讓我知道了這一段歷史背後的故事,那個叫中國人不願回首不願提的時代——現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簡單明瞭地展現在我的面前,讓我對中國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也許以我的資格,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事實,但是多重線索的交織,簡明的敍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愛國的信仰是它的大腦,不降的堅守是它的心臟,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被迎奉進祠堂裏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這些便構成了活生生的歷史。或許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遠艦沉沒的時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國人或許都應該擁有這樣的感性,歷史不是你在學校不學習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身體裏流着中華祖先的血液。我們的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去警醒與自己流着同樣的血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為了祖國犧牲了自己。我們就有責任去了解我們的國家的每一段歷史,更有義務去熱愛我們的國家。

歷史不應該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該用來警醒世人。鄧世昌並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並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箇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事實上,在致遠艦沉沒之後,鄧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這和當時那個官員各種中飽私囊各種花天酒地各種結黨營私要反差很大,這一切皆是因為他們信仰與理念的差異。

從某種意義上説,那些整日燈紅酒綠的官員並沒有明白:人活一世,並不是非要在乎錢在乎名在乎命,更應該是尋求一種氣節,去追逐靈魂深處的堅持。但是像鄧世昌這樣的人意識到了這些,並且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英勇無畏。

從演員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員將這位英雄人物的悲壯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海軍是一個紳士的軍種,講求知識、堅毅與風度。而陸毅扮演的鄧世昌恰是一名極優秀的海軍將領,據説是“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因此,一個長相清秀,又略帶書生意氣的演員可以很好地刻畫這位海軍英華的風采。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陸毅對鄧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極成功的。這也使我們明白:英雄不應該只為歷史記,更要為天下人記。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情節線中詳盡地説明了日本對釣魚島覬覦的由來,並讓鄧世昌率艦隊巡遊釣魚島、台灣及南海諸島。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這些情節並不相去史實太遠,它記錄了我們的先輩對於疆域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同樣體現在1945年民國海軍南海宣示主權,同樣體現在1974年人民海軍西沙海戰和1988年南沙海戰,以及此後許多次的保釣、護漁、對峙事件中。無論到什麼時候,這種責任感在真正的華夏子孫的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絕不退讓,這是我們的海洋!

甲午!甲午!觀後感篇4

甲午、戊戌、庚子、辛丑、辛亥……這些中國傳統的紀年在默默地訴説着這個古老民族的苦難與榮光。120年前的甲午戰爭像是壓在每一箇中國人心頭的巨石,這種壓抑和屈辱,促使我們反思和覺醒。而今,甲午海戰的硝煙散去近兩個甲子,那段屈辱的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曾經遍體鱗傷的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復興。

以史為鑑,回望硝煙,不禁讓我想起埃及盧克索神廟法老像上兩句名言:“我看見了昨天,我知道明天”。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給養,只有不斷反觀和思考,痛定思痛,吸取歷史教訓,正視歷史啟迪,開拓走向未來,這是一個民族對待歷史,尤其是對待失敗歷史的正確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不走覆轍,發展的更加穩定,強大的更加真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丁一平説,“失敗歷史是一面雪亮的鏡子,可以照出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心態,也可以照出一個國家、民族的自信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

在桂林當兵鍛鍊時,我用空閒時間,把金一南少將編寫的《苦難輝煌》看了一遍,結合這次紀錄片的觀看,對甲午戰爭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甲午戰爭前夕,清王朝經歷了戰爭、割地賠款,原來的天朝上國面對“數千年來未有之變局”,為求救亡圖存,開展了洋務運動,在變革軍隊,興起軍工,尤其是發展近代海軍方面取得明顯的成就。打造了號稱亞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師。其中就包括被日方歎為“東洋巨擘”的“定遠”、“鎮遠”號鐵甲艦,以及先進的25艘軍艦。陸軍也聘請顧問,購置裝備,積極促進近代化。

就在清政府沉浸在師夷長技的蜜水中時,日本這個數次犯境無果的蕞爾小國卻讓這個貌似強大的東方睡獅一敗塗地,水軍陸軍幾近覆滅,想到這不得不令人痛惜。

正如歐亨利式結尾那樣,一切意料之外,早在意料之中。對於清政府而已,失敗是必然的,但失敗得如此落魄和滑稽,發人深思。

洋務運動是不徹底的改革,是隻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觸及腐朽統治階級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廢的改革。軍風敗壞,政治內鬥,外交孱弱,缺乏軍事思想種種弊端與惡習也不可避免地束縛、影響着北洋艦隊。

究其根本,政治上的,體制上的落後是導致甲午戰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一步步加深,主權逐步淪喪的根本原因。面對日本等列強的進攻,腐朽的清廷或是盲目主戰消極防守或是寄希望於西方列強,一次又一次的喪失優勢。國難當頭,慈禧為慶生享樂,挪用軍費修建頤和園,極盡驕奢淫逸,翁李兩黨勾心鬥角,派系林立。軍隊更是浮誇墮落,軍風殆盡。試問有這樣的統治者有這般的軍隊又怎能不敗

歷史的鐘聲仍在迴盪,一個民族只有從這刻骨銘心的歷史教訓中不斷自省和反思才能進步強大。隨着中國夢,強軍夢的提出和實踐,中國的發展推向歷史的新起點,從嚴治軍,從實訓練,正氣正風。在中華民族中國人民逐夢發展的路上,我們這些時代青年、後備軍官更要練就本領,成為軍隊高素質高技能的軍隊現代化人才。

甲午!甲午!觀後感篇5

看完電影《甲午海戰》,感慨頗多,心情久難平復。今早醒來,那些海戰的鏡頭以及感人的故事依然縈繞在我心頭。其實當時的北洋海軍實力是不弱的,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六,而日本集合全國之力才組建一支聯合艦隊。但日本卻相當團結,沒軍費了,明治天皇帶頭捐款,命令全國官員捐出10%的工資購買最新式戰艦;沒糧食了,天皇宣佈每天只吃一頓飯,全國都節省開支。

日本人的意志和團結不得不讓人佩服,反觀清朝政府,北洋水師七年沒添臵新艦,彈藥不足,以次充好,軍費被貪污,難怪李鴻章無奈的説:“大清每年的錢財如果有十分之一用在正經地方就相當不錯了。”光緒有心奮發,以前每天吃三個雞蛋,知道物力維艱後每天只吃一個,身邊的太監總管告訴他:一個雞蛋十兩銀子。他問李鴻章:“市面上雞蛋怎麼賣的?”李答:“一兩銀子大概可買800個左右。”官員腐敗至此,可見一般。光緒有心強國,怎奈大權旁落慈禧,慈禧還教育光緒説:“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陵寢。”可惜後來一下子丟掉了1080裏領土,很諷刺!

一聲炮響,日軍不宣而戰,突然襲擊。北洋官兵也奮勇抵抗,兩邊的戰艦和指揮官實力其實差不多,但北洋的彈藥實在太差,經常打中而不炸。否則至少可以擊沉兩艘日艦鬆島指揮艦和赤城號。海戰歷時兩個小時,日軍三艘戰艦重創退出戰鬥,北洋被擊沉四艘,其中包括鄧世昌的致遠艦,鄧世昌本來可以活下來的,當時致遠艦彈藥打完了只剩魚雷,世昌沒有選擇逃避,而是掛起衝鋒旗開足馬力向日指揮艦鬆島號撞去,把日軍指揮官嚇出一身冷汗,匆忙指揮附近所有日艦來攔阻炮擊。在眾多日艦的夾擊下,致遠艦沉沒了,鄧世昌及其他官兵落入水中,此時鄧世昌依然可以選擇生還的,但是他們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學到一種理念“艦在人在,艦忘人亡”,所以他選擇了犧牲,永沉大海,同致遠號一起,伴隨他的還有他那隻忠心的德國犬—太陽。這是最讓我感動和震撼的一幕,之後北洋的節節敗退,附近的軍隊見死不救,乃至北洋軍艦龜縮不出導致全軍覆沒,都是題中應有之義。

甲午之敗,僅僅是慈禧和那些官僚導致的嗎?不然,時也勢也。用《陰符經》中的話來解釋:“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政治腐敗,政府愚昧妥協,人心盡失,愛國之士難以伸展,焉有不敗之理。

鄧世昌説:“讓血液來警醒世人吧。”“致遠,是到達遠方的意思,希望我們的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可以走向深藍。” 歷史上每一次大海戰,都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電影反覆提到這句話。

想到現在歷史教育的缺失,也許我們這代人對歷史的傳承太過缺失。有些東西,並非我們不瞭解它就不存在了。先人的夢,先人的理想,先人的光輝在我們身邊還剩下多少?並非我輩無能,只是遺忘了我們民族的信仰和堅持,因而我們沒有辦法去傳承。

致遠,鎮遠,定遠,平遠,濟遠,這些有着厚重歷史的艦名應當傳承沿襲下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