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2篇 《逐夢太陽旗,浴火復興軍》: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來源:巧巧簡歷站 2.84W

本文以“《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為主題,旨在為教師們提供一個針對中學生的教學設計方案。通過深入探討這場戰爭的背景、原因、影響等方面的內容,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這一歷史事件,激發他們對國家命運和外交政策的思考。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2篇 《逐夢太陽旗,浴火復興軍》: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第1篇

教師寄語:以史為鑑,勿忘國恥;牢記歷史,開創未來。

1、瞭解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的概況,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黃海海戰,威海衞潰敗,中日《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其影響。

2、使學生認識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的失敗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妥協退讓造成的。

3、讓學生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指的民族英雄是誰?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中國是怎樣失敗的?

1、年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後簽訂《 》條約。

4、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中,日本在 對中國居民進行野蠻的大屠殺。

7、“中國台灣今已歸日本,頤和園又搭天棚”這副對聯中,中國台灣歸日本在《 》中規定的,頤和園又搭天棚是要 , 這説明了。

?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在內容、危害、影響上的異同。

1、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爆發時,執掌清政府實權的是( )

2、某電視台要拍攝歷史劇《北洋水師》,編寫劇本時應該首先閲讀下列哪個人物的傳記。( )

a、(1)(2)(3) b、(1)(2)(4) c 、(1)(3)(4) d、(2)(3)(4)

5、下列四條約中,規定賠款白銀二億兩給一國的是( )

a 、《南京條約》 b、《 瑗琿條約》 c、《馬關條約》 d、《辛丑條約》

6、19世紀80—90年代簽訂的中外不等條約與19世紀40—50年代相比,最根本的區別是( )

c、被迫開放的通商口岸越來越少 d、獲取在華投放資本的特權

7、下列條約中,內容涉及到割佔中國一行省的是( )

a、《馬關條約》 b、《北京條約》 c、《南京條約》 d、《瑗琿條約》

本節課學完你有哪些收穫?有什麼困惑?請都寫下來吧。

1、甲午時期的中日戰爭中清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2、《馬關條約》中,對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礙最為嚴重的是( )

3、下列哪些説明《馬關條約》對中國造成的影響( )

4、在《馬關條約》簽訂後,有人説“李鴻章是賣國賊,他的一生是罪惡的一生”請你判斷一下,這種説法是否正確?如何評價李鴻章?

今年是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週年,中國台灣是1895年被日本割佔的,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回到祖國的懷抱,被日本侵佔整整50年,請結合歷史上大陸與中國台灣的聯繫,給中國台灣中學生寫一封信,談一下對今日中國台灣問題的看法。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2篇 《逐夢太陽旗,浴火復興軍》: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 第2張

第2篇

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為什麼把鬥爭的矛頭對準孔教?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哪些嘗試?結果如何?(洋務運動“師夷長技”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鼓吹民權,革命派主張共和,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2、辛亥革命已經推翻了清朝,為什麼還説它的任務沒有完成?(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所竊取,中國人民仍然處於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之下。)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這些運動和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怕失敗,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在思想上同當時的反動思潮展開激烈鬥爭,率領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新文化運動。(佈置學生閲讀38——41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稱等做出醒目的閲讀標記,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要求人人過關。)

1、根據38頁“動腦筋”:新文化運動“是幾個青年憑空捏造出來的”嗎?(不是)新文化運動的鬥爭鋒芒為什麼會指向孔教?(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了新文化運動必然興起。理由如下[可啟發學生從辛亥革命在思想觀念上的影響、袁世凱統治的實質、進步知識分子的奮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 辛亥革命後,民主、平等、自由、博愛等思想觀念逐漸深入人心,這些思想觀念對於以青年學生為主的知識分子所產生的震撼力特別巨大。

b.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妄圖維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為復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動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鬥爭鋒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 進步知識分子奮起抗爭,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朝着“獨裁專制、迷信盲從、舊道德、舊文學”發起勇猛衝擊,掀起了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內容是什麼?(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對”;引用語文科關於“反義詞”的概念,練習“對號入座”。)

小結、過渡:“提倡民主、科學和新道德”屬於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學”屬於文學革命。思想革命決定了文學革命的方向,文學革命則擴大了思想革命的影響。但是,就在新文化運動興起時,第一次世界大戰也如火如荼地進行着,資本主義大國互相廝殺,資本主義制度弊端畢露。人們需要尋找更好的出路,馬克思主義就被引進到了中國。

1、你知道當年引進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嗎?(組織學生“接龍”,當堂掌握陳獨秀、李大釗[強調“釗”字的讀音和字形特點];掌握《新青年》和《每週評論》;掌握《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強調“庶”字的讀音和字義]。)

2、你怎樣評價新文化運動?(提醒學生要堅持運用“兩分法”:

a.意義:它是我國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b.缺陷:運動中對於中西文化存在着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了後來。)

3、根據40——41頁“活動與探究”和“自由閲讀卡”的內容,小組討論如何評價胡適對於“文學革命”的主張,然後由小組代表在班上發言。(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後,在提問時採用“剝筍法”層層分解。例如:他主張新文學要首先解放什麼?他還主張新文學要反映什麼內容?他這些主張都實現了嗎?等等。最後,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歸納——他主張的文學革命,首要任務是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同時也注意到文學作品的內容必須反映平民中的社會問題。這些在今天都已經成為現實。但是,他沒有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層面上,並沒有主張徹底的革命。)

1、按照“背景→標誌→代表人物→基本內容→鬥爭矛頭→發展情況→歷史意義和歷史缺陷”的線索梳理本課知識。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40頁選擇題:應選a(陳獨秀)。

3、提醒學生預習第10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