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建軍大業觀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3.26W
建軍大業觀後感

建軍大業觀後感(一)

這部講述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史的史詩巨片,是建國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是慶祝建軍90週年的獻禮影片。該片演員陣容強大,製作精良,是一部弘揚正氣,又不乏觀賞性的紅色經典影片。我個人認為《建軍大業》是建國三部曲中最尊重歷史的一部。影片通過片中人物塑造與事件呈現,真實、客觀的再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人民軍隊的艱苦歷程。

2020建軍大業觀後感

《建軍大業》以其跌宕起伏的劇情,大氣磅礴的影像風格,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為觀影者講述了從“四 · 一二”大屠殺到南昌起義,再到朱、毛井岡山大會師,創建我黨第一隻工農武裝的歷史故事。作為一部主旋律影片,片中鮮有説教式的敍事,而是將鬥爭的殘酷、戰爭的慘烈真實地還原於大熒幕,並令觀影者羣情激奮,血脈僨張。

《建軍大業》是一部以軍人為主的影片,該片很好地詮釋了“軍人”二字的含義。作為軍人,不論其身置何黨何派,服從命令、盡忠職守是其天職。影片通過賀老總為死守南昌城而戰死沙場的敵軍團長行軍禮,國民黨高級將領錢大鈞為朱老總麾下收屍厚葬的橋段,將軍人間的惺惺相惜演繹得淋漓盡致,觀影者更是為這種超越黨派的軍人情感而淚灑熒幕,

“將軍百戰捐軀死,壯士馬革裹屍還 ”,《建軍大業》為中國軍人譜寫了一曲英雄讚歌。

《建軍大業》這部影片在人物塑造上秉承了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原則。影片在謳歌開國元勛的同時,也對一些特殊人物給予了客觀正確的評價。片中對林彪的塑造就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眾所周知九 · 一三事件後,林彪的大名就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描寫我軍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中消失殆盡。正是《建國大業》這部影片還原了歷史,讓廣大觀眾,特別是年輕觀眾對林彪有了重新認識。

《建軍大業》在演員的選用上也有別建國三部曲的其他兩部,只選用名氣大,粉絲多,高票房的明星大腕,而不論其演技、藝德、形象是否符合片中角色。在《建軍大業》這部影片中,眾多的開國元勛恰逢風華正茂,英姿勃發,“問蒼茫大地,誰住沉浮”?的年齡。而劇中飾演開國元勛的演員正是一羣與劇中人物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從影片放映效果看,劉導將這些小鮮肉訓練的不錯,而小鮮肉們也沒有辜負導演的期望,一掃濃眉大眼外加娘娘腔的熒屏美男、萌男、寵男的形象,而成為有血有肉,有理想、有抱負,敢擔當的軍人、男人。

最後,我想説的是,一位香港導演能將一部主旋律影片拍得如此震撼、感人實屬不易。這要比那些只認錢而迎合時代潮流的導演、藝人強得多。

建軍大業觀後感(二)

我看過劉偉強導演拍攝的《古惑仔》、《無間道》系列電影,他對於反叛、不羈的拍攝異常到位。這次電影展現的是意氣風發的一羣年輕人,為了信念而不斷努力,勇於獻身的無畏。脖子繫上紅巾胳膊纏着白布的戰士,鬥志昂揚,喊着口令:“河山統一”的壯志雄心,一羣年輕人拉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在影片開始的時候,工人和學生被北洋軍閥慘烈殺害,橫屍遍野,這一幕看得我觸目驚心,在歷史的方面我確實知識面太窄,對於各位偉大的戰士,不太熟悉。但就整部片子來看,氣勢磅礴,看完讓人蕩氣迴腸,先一輩的開拓者讓我們無比的敬佩,我們慶幸出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時代。

在這部影片中,兩個小時的時間裏,需要安插各個角色,着實有些困難,但坐鎮指揮的周恩來、劉伯承,還有槍指華燈震懾全場的朱德、在德勝門與藩台衙門衝鋒陷陣的賀龍與葉挺,是讓我印象深刻的。

1927年,各位革命先輩還年輕,毛澤東當時僅僅是作為湖南代表,在會上都沒有發言權,粟裕大將軍還僅僅只有19歲,只是作為守衞兵在門口鎮守。賀龍大將軍還在為入黨而苦苦掙扎。他們意氣風發,進行了武裝革命,有着捨我其誰的陽剛,憑藉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了中國革命的重擔。

朱亞文飾演的周恩來儒雅,睿智,身姿挺拔,和我心目中的周總理形象比較吻合,他在看到4.12屠殺事件之後,站在窗邊發誓的一幕,讓我深深感動,或許這只是電影橋段,但是我覺得真實的周總理就是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不然也不會有“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壯觀景象。

葉挺將軍後人葉大鷹曾發微博成:“對於腿都站不直女裏女氣的小鮮肉來演葉挺是一種對葉挺的羞辱。”,而我作為一個觀眾的角度來説,我覺得歐豪演葉挺有功有過,他在整個片子裏的角色,是我最深印象之一。在帶領軍隊在進入南昌之時,面對城門守衞的阻攔,依然是霸氣直前,對方説沒有接到命令,他就現寫一個命令,帶着他訓練得讓人畏懼的的鐵軍進入南昌,這點演技雖然比較浮誇,但演出了那放蕩不羈的感覺;還有在面對軍痞挑釁自己的兵時,毅然站出,他感動的我的是拿起鞭子抽兵痞的模樣;南昌起義的時候,去增援賀龍將軍部隊,在那炮火煙彈中,聲嘶力竭的吼着:“放”的時候,我看到了一個將軍應有的血性與無畏體現了他的硬漢氣質。

朱德在1927年時已經40歲,在相比於其他年輕的革命者,多了一份沉穩與內斂。南昌起義前晚,他杯酒交錯的巧妙周旋,冷靜的掌握着場內所有人的動向,牽制住敵方的力量。在三河壩戰爭中,運籌帷幄,用三千兵力硬生生拖住了錢大鈞三萬兵,臨危不懼、大敵當前、英勇抗戰、大義凜然,視死如歸。

三河壩戰役第三天決定撤退的時候,朱德站在滿是屍體的戰場上,上一次的硝煙還未散去,下一次的突襲可能就要來臨,需要留下200人斷後為主力部隊爭取時間,大家都英勇獻身。在那個年代裏,都願意去送死,是為什麼?因為這些經過戰火洗禮的靈魂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他們要把生留給新生代的希望,他們有奉獻的精神,在戰火紛飛的年代,都是把頭拴在褲腰帶上的。我記得影片中有一句台詞:什麼是倖存者?倖存者就是把別人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看着影片中,被活埋、被砍頭、在三河壩裏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電影裏的爆破場景讓我無比的震撼,如果我們身臨其境,該是多麼恐怖的事情,雖然距離那次的事件已經過去90年,感覺戰爭離我們很遙遠,但是縱觀世界,不太平的國家很多,前幾年的利比亞事件、伊拉克的戰爭,傷亡慘重,而作為中國人,我們該慶幸自己出生在的是沒有戰爭的國家。

整部影片整體不錯,但是結尾比較倉促,有些動作都有戲劇程式化的感覺。

影片的最後,井岡山會師,看見中國共產黨隊伍的龐大,我的心也激動起來,那是勝利的曙光。

就像毛主席説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就像朱德元帥説的:萬難險阻、九死一生。

今年是建軍的90年,為了緬懷偉大的革命先驅,讓我們看到那年輕無敵、心懷理想、置生死置之度外的他們,八一建軍節到來之際,像解放軍人民致敬、像革命先烈致敬。

我很幸運自己出生在一個和平的年代,也慶幸自己出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家。

建軍大業觀後感(三)

我今天去影院看了這部戲,覺得《建軍大業》電影作品還是比較成功的,葉挺孫子的不滿似乎使人們更加好奇,畢竟是當年的熱血青年乾的事,都是小鮮肉,演技功夫很到位。無論是哪邊的角色都沒有臉譜化,兵痞也好,土匪也罷,就那樣。作品毫不諱言,南昌暴動“我們失敗了”。

將一次軍事譁變暴動作為建軍節,當然只是建的共軍,而非國軍,黨指揮槍,事出有理。寧漢合流,汪精衞喊出的“寧可錯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指令再也沒有栽贓給蔣介石,可是不敢張揚對李大釗判處絞刑的“罪名”,劇中有張作霖電訊蔣介石如何處置,就是臆想。被抓的、被處決的不僅有國民黨員,也有共產黨員,張大帥怎麼可能徵求蔣總司令意見?然而作品對四一二事變,寧漢合流,沒有交代清楚,讓你知其然不知道所以然,文藝作品也不可能完全真實。客觀的説,作品的亮點,還算接近歷史事實的:

1922年,孫文越飛發表宣言,蘇俄保證“絕不移植共產制度於中國”,孫中山同意了“聯俄容共”,允許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中共在蘇俄代表的領導下“借殼發展”,宣傳共產主義,壯大自己。1925年3月,孫中山病逝後,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兩次東征統一了兩廣,與汪精衞、胡漢民並列國民黨領袖。身兼國民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主席的汪精衞當時傾向於蘇俄與中共。

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召開,中共的奪權計劃在此次會議上得以完全實現。國民黨中央常委、中央執委和中央委員中,共產黨身份者和國民黨親俄親共的“左派”分子,已分別佔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中,中共黨員佔了大多數,國民黨中央的重要領導職務幾乎全部是共產黨。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大”上提出的北伐建議,遭到了全體蘇俄顧問和中共的反對。蔣介石在國民黨“二大“後,為限制共產黨權力的擴張,在“中山艦事件”後,提出了整理黨務案,就任國民黨中央常委會主席等職。此後,蔣介石開始着力於北伐,統一中國。北伐軍於1926年開始出征,不斷取得勝利。在擁有兩廣、湖南、湖北、江西、福建、貴州7省的省城和主要城市後,國民政府和國民黨黨部遷往武漢。蘇俄和中共及國民黨左派趁蔣介石駐節南昌的機會,發動政變,將蔣介石的重要職務免去,汪精衞復任國民政府主席。

1927年初,北伐軍攻克了上海和南京,由中共策劃的攻擊外國領事館、教堂、商社的“南京事件”,迫使蔣介石、蔡元培等主持清黨。四一二事變,是駐滬守軍協同地方勢力與赤化武裝的報復性衝突,大批中共黨員和激進份子被捕,逾百人喪生。4月18日,南京國民政府正式成立,胡漢民為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會議主席,它標誌着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分裂。而此時的武漢國民政府也開始了“分共”。雖然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衞仍竭力主張容共,但武漢政府內部的反共情緒越來越明顯,共產黨掀起的農民運動過火,禍及國民黨北伐軍中下層軍官的家屬,共產國際也感到武漢的國民黨靠不住,因此密令中共自己組織“工農革命軍”,改組國民黨武漢政府,沒收地主的土地實行公有制,審判反革命軍官,共產國際代表(印度人)魯易將此密令轉交武漢的中共中央。

但1927年6月1日魯易到達武漢後,先交到了汪手中。汪精衞看到《五月指示》大驚失色,這才明白共產黨加入國民黨是為了從內部顛覆瓦解國民黨,根本沒有和國民黨合作的誠意。汪精衞由擁共180度轉為反共。汪找到在武漢的蘇聯最高顧問鮑羅廷進行質詢,並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分共”,主張採用和平方式,讓共產黨退出國民黨。然而,中共周恩來等決定以武裝暴動迴應。8月1日,在中共的策劃下,與張發奎第二方面軍所轄的二十軍軍長賀龍等人,在南昌發動了武裝暴動,割據建國,使武漢國民政府徹底放棄了和平分共的政策,開始明令討伐共產黨。8月6日,汪精衞公開向社會認錯;8月8日,汪精衞召開了國民黨中央緊急擴大會議,將跨黨及任職的中共黨員一併開除黨籍並免職,並通過了“武力分共”決議案,在武漢大肆逮捕處死共產黨人,所謂的“國共合作”徹底破裂。此後,武漢與南京兩個政府合併,史稱寧漢合流。

很明顯,作品將南昌暴動的矛頭指向蔣介石,而有意或無意為汪精衞開脱。作品過多的渲染戰鬥場面,而掩蓋了驚心動魄政治路線鬥爭的大戲。作品的尾聲用蔣宋美齡的表演:一個兵痞、一個農民、一介書生,憑什麼跟我鬥?導演可能漏掉了台詞:一個鬍子。國民黨重新登記黨員,國共第一次假合作瓦解,蘇共領導中國共產革命,處於低潮。然而,星星之火可以燎燃,割據與反割據,統一與反統一的內戰持續多年,直到抗戰全面爆發,兩個冤家又來一次假合作,共軍收編為國民革命軍。容共也好,招安也罷,兩次分裂也極為相似。蔣經國開放黨禁,按既定方針辦,解除戒嚴,再次結束訓政,實行憲政,國民黨沒有了軍隊,所以第三次國共合作,子虛烏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