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建軍大業》後感

來源:巧巧簡歷站 2.42W

觀《建軍大業》後感

這是建國三部曲的第二部(按建立的時間先後順序排列),它依然延續着《建黨偉業》的大氣磅礴、氣勢恢宏的特點。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已經完全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內外形勢極其複雜,各種反動勢力夾雜帝國主義勢力在苦難的中華大地上競相角逐。袁世凱死後,中國大地上軍閥林立,狼煙四起,各個軍閥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又相繼投靠了帝國主義,這樣一來,軍閥就成為了各帝國主義在華的“代理人”,這一時期的中華大地上是軍閥混戰,相互攻擊,搞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人民大眾已在生與死的邊緣苦苦掙扎。

在這樣複雜的局勢下,年輕的共產黨人曾天真的、輕易的相信了國民黨反動派,真心誠意的開始了國共兩黨歷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共建黃埔軍校,想再造共和、救民於水火。正當北伐軍節節勝利,相繼消滅了吳佩孚和孫傳芳兩個大軍閥時,蔣介石獨裁的野心逐漸露了出來,以他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排擠共產黨員,並最終演變成“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影片一開始講述的就是這一段歷史。當反動派高高舉起屠刀時,手無寸鐵的學生和已經被收繳了武器的工人就只能像待宰的羔羊一般,任人宰割。

在經歷了慘痛的屠殺之後,共產黨人痛定思痛,毛澤東在會上挺身而出,指出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後來還總結出了“槍桿子裏出政權”的道理,誓要組建一支真正屬於人民的軍隊,為此,影片着重重現了南昌起義、三河壩戰役,為我們真實的還原了人民軍隊建立初期的“千難萬險,九死一生”,而這句話也是朱德在井岡山會師時和毛澤東説的八個字。

我個人認為,影片有可取之處,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影片讓我感動的地方有四處,同時,也有一個地方是我不敢苟同的。

感動一:南昌起義時,粟裕那一聲漂亮的喊“殺”聲,賀龍看似滿口粗話的自負,朱德設計成功後難忘的微笑,周恩來對着天空發射的那三聲槍聲,這一系列的動作,按時着一個新的黎明時代的到來,南昌起義的槍聲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陣的序幕,它喚醒了一個時代,一個民族。

感動二:秋收起義前,毛澤東告別妻兒,他走一步,停一步,在孩子不斷的呼喊聲中,他忍不住想回頭看,此時,楊開慧一邊流淚一邊對着毛澤東説“別回頭,走吧”。就這樣,望着毛澤東遠去的背影,為了中國革命,為了新中國她無怨無悔。

感動三:當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攻打長沙失敗後,“第一次問戰士們,革命苦不苦?大家都不敢説話,當第二遍問的時候,大家都説苦”。本片不再像某些主旋律電影一樣,而是逼真的展現了大部分戰士面對失敗時的真實想法,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沒有天生的強者,面對死亡和挫折人們會動搖、會喊苦,這永遠都是大多數人的真實想法。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後,毛澤東當機立斷,認識到當前中心城市敵我力量的懸殊對比,於是,毛澤東毅然決然的放棄了農村,到敵人力量更薄弱的農村去、到羣眾基礎更好的農村去,最終,他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闢了一條正確的武裝革命道路,為日後中國革命成功奠定了基礎。

感動四:三河壩戰役後期,為了掩護主力部隊撤退,朱德下令留下兩百人殿後,並説“父子或兄弟都在隊伍裏的,父親和兄長留下”。面對死亡,慷慨激昂的、主動請纓的戰士確實讓人心生敬佩,但是兄弟之間爭相赴死而把活着的希望留給對方卻更加的催人淚下。面對死亡,想活着,這是人的本能想法,能慷慨赴死把活着的機會留給親人甚至是和自己非親非故的其他人,這種精神着實震撼人心。

我個人不滿意之處是歐豪飾演的葉挺,影片中歐豪扮演的葉挺感覺過於浮誇,那個時候的葉挺可以狂,他也完全有理由狂,畢竟那時的葉挺只有30歲,年紀輕輕就當上軍長,但是,歐豪在影片中的各種造型,各種動作卻讓我難以接受。

當“井岡山上朱毛合”的歡呼響徹雲霄的時候,兩位偉人相握、相擁,朱德先説了“千難萬險,九死一生”的八字感慨,隨後,毛澤東同樣也用八個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膽而又堅定的對未來的中國革命做出了準確的判斷。最終,通過共產黨人的不忘初心,堅持不懈的鬥爭,共產黨人最終平定了四海,趕走了國民黨反動派,改天換地,建立了新中國。

總之,看完影片我感觸頗多,當年一羣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堅持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當時朱德41歲,劉伯承35歲,毛澤東33歲,賀龍31歲,葉劍英30歲,周恩來29歲,陳庚24歲,粟裕19歲,林彪19歲),而處於生活安逸的新時代的我們,當我們在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困難時候,我們怎麼還能有理由輕言放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