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6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07W

每次大家欣賞完一場影片後,肯定有不少啟示,可以書寫一篇觀後感,朋友們在寫觀後感的過程中,可以聯繫我們的實際情況,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6篇,供大家參考。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6篇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篇1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在廣州落下帷幕,這次大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多、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經過3天激烈角逐,一批技能“高手”脱穎而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參賽選手平均年齡不到22歲,青春的氣息、自信的面龐,“青年小匠”們在賽場上傳承技能,撐起技能人才隊伍的未來,也彰顯出“大國工匠”風範。

“青年小匠”展現的是“勞動之美”“技能之光”。

首屆職業技能大賽現場,青年一代成為賽場的“主力”,青年人展示的“絕技”令人歎為觀止。刀砌磚壘、一氣呵成,200多塊磚砌成的多孔拱橋與圖紙難差分毫;手指翻飛、精雕細琢,“魔法”般變出的各色麪包和糖藝造型;只用17個小時,近3米高水泥鋼筋房拔地而起,精度達到毫米級……在這次大賽中,選手們大展身手,既是技藝的“角逐”,更是工匠精神的“比拼”,充分展現勞動之美、技能之光。可以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職業技能展露出熱情,願意沉下心來學習技術、鑽研技能。也讓我們認識到,一些看似不起眼的職業,一旦做到技高一籌,做到極致,“物理融合”也會催生“化學反應”。全社會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人對於技能成才觀念的認同,讓更多的“青年小匠”源源不斷地成長為“大國工匠”。

“青年小匠”追求的是“精雕細琢”“精益求精”。

“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沒有“金剛鑽”,難攬“瓷器活”,每一位能拿到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入場券”的選手,無不付出了艱辛努力。新一代青年人專注本職,爭做“匠人”,要自覺培養嚴謹細緻的作風,以嚴之又嚴、慎之又慎、細之又細的工作態度為“標尺”,主動鑽研、精準操作,諳熟業務、關注細節,成為各個領域業務精通、辦事完美的“行家裏手”。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少一些私心雜念,工作中孜孜不倦、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對於從事的每一項工作,不滿足於“幹過”而是“幹好”,不定位於“完成”而是“完美”,不侷限於“出手”而是“出色”,以追求完美和極致來要求,打造出一個又一個“精品”,在工作崗位上尋發展、求突破,用“精湛技藝”書寫“精彩人生”。

“青年小匠”折射的是“中國製造”“中國傳奇”。

一毫一釐顯“匠心”,在此次大賽的擂台上,既有美髮、茶藝、砌築這樣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比賽項目,也有像飛機維修、移動機器人這樣“高大上”的比賽項目,涵蓋製造與工程技術、結構與建築技術、運輸與物流等領域。毫釐之間分高下,分秒之間展技藝,青年人默默付出,潛心工作,他們的刻苦專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創造着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蹟”,也在詮釋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至理名言。大賽已經畫上圓滿句號,但技能人才培養任重道遠。當前,我國已是全球工業門類最齊全的國家,整個製造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國製造”轉型升級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高技能人才。青年們遍佈各行各業,儼然成為各領域的“骨幹”力量,“青年小匠”要用“匠心”托起“中國製造”,懷着永不滿足的“匠人精神”締造一個又一個“中國傳奇”。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篇2

要堅持黨管人才,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

科技創新是民族發展的關鍵變量,是強國夢想的重要支撐。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科技人才的培養要以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科研精神為座標,注重人才團隊建設,在磨礪“匠能”、涵養“匠品”、凝聚“匠力”中培育好“大國工匠”,讓人才薈萃點亮科技創新的璀璨星空,最大限度激發科技創新力量,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磨礪科技創新的“匠能”。水有源而長流不息,木有本而枝幹強健。人才資源是國家發展的第一資源。科技創新需要創新人才,需要人才創新,人才既是科技發展的領路先鋒,也是科技發展的堅實後盾。有一流的人才,才有一流的科技成果;有本領高強的科研團隊,才有高精尖的技術。要在全球技術創新格局中實現技術趕超,就要注重在實踐磨礪中培育人才,將人才放置於科研攻關一線,在實踐中學知識、理念和方法,構築完備的知識結構和紮實的技能功底;在實踐中育新機、謀新路、開新局,激盪人才的創新活力。將育才環境與人才的個人成長有機結合,將人才的專業領域與應用領域深度聚合,在科技發展中厚植人才優勢,充分釋放人才潛能,增強人才培養的實際成效,構築起本領高強的“尖兵營”。

涵養精益求精的“匠品”。科研事業的長足發展與巨大進步離不開科技人才苦心孤詣、精益求精的可貴品質與探索精神。攻克非常之難需要非常之人,需要下足非常之功,這種絕非尋常的毅力是中國科技何以強的精神密碼。中國科技創新的碩果累累,不僅得益於壯碩發達的人才根系,也得益於強健有力的精神根系。無論是“兩彈元勛”鄧稼先屢敗屢試的不懈堅持,還是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終生報國不言苦的無私奉獻,一批批科研工作者即使身處一窮二白的艱苦條件下,即使面對各種“卡脖子”的技術難關,始終堅守情懷、堅持本心、堅定信念。科技人才團隊的建設,要注重精神上的建設,培養科技團隊吃苦耐勞的精神,以迎難而上之“堅”鑄就科研事業之“堅”,以自強不息之“心”鑄就科技強國之“芯”,不斷攀登科技事業高峯。

凝聚齊心逐夢的“匠力”。打造創新型人才隊伍關鍵在於不斷完善科技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擴大人才體量,凝聚起同心築夢、激流勇進的力量。在引才育才上,要致力於加大科技人才投入,暢通產學研之間的人才流動渠道,構築創新人才高地,為人才的培育與發展營造一流的生態環境,“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形成人盡其才、人才輩出的局面,充分湧流人才活力,讓科研團隊的實力成就科技實力,讓科研團隊的自信成就民族自信;在人才傳承上,要加快構建能夠充分激發人才創造力的教育體系與培育機制,給予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施展才能的舞台,在學術比拼中揭榜掛帥,在優勢互補中增益其能,營造出熱愛科學的氛圍,凝聚起團結奮鬥的力量,以高質量的人才供給進一步築牢強國之基。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篇3

?大國工匠》,講述那些勞動者用雙手匠心築夢的故事,這羣勞動者,他們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進名大學,而是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靠着傳承和鑽研,憑着專注和堅守,他們成為國寶級的頂級技工,成為一個領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這些“大國工匠”,基本都是奮鬥在生產第一線的傑出勞動者,他們以其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着一線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讓我們為之震驚,為之歎服,為之激動,為之點贊。

高鳳林——火箭的“心臟”

在中國航天,53歲高鳳林的工作沒有幾個人能做得了。他曾説過“每每看到我們生產的發動機把衞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後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火箭的“心臟”,他的作為,讓中國“神舟”系列順利升空,也讓中國科技發展到達了令人仰視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發展,同樣藴藏着較高的智慧含量,我們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極致,“品質從99%提高到99.99%”,同樣是一種巨大的事業成就、國家成就。

胡雙錢——“航空手藝人”

.鉗工胡雙錢的手,工作30多年來,創造了打磨過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驚人紀錄。在中國新一代大飛機c919的首架樣機上,有很多老胡親手打磨出來的“前無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胡雙錢憑着他對航空事業的熱愛和對民機夢想的執着,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始終奮戰在民機制造的第一線。胡雙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對品質的極致追求,用他自我的話説:“加工出一流質量的飛機產品,是我一生的追求!期望自我能再幹十年、二十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貢獻。”

管延安——深海鉗工

在工作時,管延安要進入完全封閉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裝操作儀器。按照規定,接縫處間隙誤差要小於一毫米,他卻能做到零縫隙。僅有國中文化的他,全憑自學成為這項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裝的沉管設備,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對接。他曾説過“裝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裝,這是為了手感”。因為執着,堅持,求學。

孟劍鋒——國家高級工藝美術技師

北京apec會議上,我國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國禮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是孟師傅在僅有0.6毫米的銀片上,經過上百萬次的精雕細琢才打造出的“絲巾”。航天英雄、奧運優秀運動員、汶川地震紀念等獎章都是出自孟劍鋒之手。用他自我的話説:“追求極致,超越自我”

張冬偉——十三裏焊縫全手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難的焊接技術,殷瓦板牛皮紙一樣薄,一條lng船上的手工焊縫長達13公里,一個針眼大小的漏點,都有可能帶來致命後果。張冬偉的焊接技術不但質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觀上也完美無缺。用他自我的話説:“我暗暗下決心,技術必須要超越師傅,期望,我帶的徒弟必須超越我”。

呈現他們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既專業又敬業的精神內核,倡導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的“工匠精神”,而此刻的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他們奮鬥的目標,爭做國家的棟樑,而在學習中我們要更加努力的學知識,我們要不斷地提高,爭取做好自我。態度決定一切,僅有奮鬥的青春才美麗,永不放棄,生命才精彩。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篇4

一瓶啤酒,一支煙,頭戴安全帽,光着身子,挽起褲管,腳蹬一雙覆蓋着厚厚塵土的涼拖,蹲在地上一邊喝酒,一邊抽煙。其他的看見了,便陸續湊過來,圍成一個圈,天高地闊地攀談起來,彷彿在召開緊急會議。很是愜意!偶爾,你會發現他們對着自己的勞動成果,指手劃腳地評論着,彷彿在説:“城市的美跟我們息息相關。反過來講,如果沒有我們的辛勤勞作,城市也不會呈現出現在這樣欣欣向榮的局面,我們這些勞動者,整天頂着烈日暴曬,迎着瑟瑟的寒風,不怕髒,不怕累,這就是我們——民工。

越是高温,就越感覺到民工的辛苦,掙錢的不容易。他們頭上的汗珠如雨下,身上的衣服沾滿塗料,而且被鐵絲鈎的窟窿層出不現,緊緊貼在他們瘦弱的身軀上,胳膊被烈日烤得不知掉過多少層皮。他們任勞任怨,就是為把城市建設好,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燦爛奪目。別看他們幹活時衣衫破爛不堪;別看他們身上髒兮兮的;別在乎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別聽他們説話粗俗。若是下雨天,他們休息了。

個個西裝裹腹,都是精明能幹、帥氣十足的小夥子,或是貌若天仙的姑娘們。他們的錢夾鼓鼓的。到了公共場合,他們出財時你推我搡的那股仗義勁兒,是無人能及、無人能比的。雖然他們花的都是自己的血汗錢。有時你還會聽到他們互相議論着:’誰掙錢也不容易。我們能消費得起,就應該能出得起錢。因為我們是堂堂正正的人嘛!”多麼樸實的話語!多麼善良的人呀!我不得不由衷地感謝我們黨,使它養育了這羣中華兒女。我堅信,只有在黨的正確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將會湧現出一批又一批這樣的民工。民工朋友們,你們是美的締造者,是祖國和人民的驕傲,是社會進步的中流砥柱。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篇5

“榫卯”一詞想必大家應該有所耳聞,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卻是大國工匠一代又一代淬鍊出的精粹。“榫卯”工藝給我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實用上的價值,更是大國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黨員領導幹部應該以“匠”為鏡,琢煉“爍金以為刃”的巧勁、凝鍊“凝土以為器”的韌勁、錘鍊“作車以行陸”的驍勁,爭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榫”與“卯”。

精明強幹,做鬥“榫”合縫的實幹家。

“紙上談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幹工作最忌做虛功、出虛招,使假把戲、搞走過場,再詳密的計劃,再宏偉的藍圖,如果不落實,也只是水中月、鏡中花。實幹精神,橫亙古今,就像一個紐帶,維繫着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變化,滄海桑田,直至今日,依然是國家大力推崇的重要精神。工作“狂人”楊漢軍用10天,1.8萬公里,3趟航班,24場公務活動等一連串數字構成了“鐵軍”部長人生最後的“忙碌曲”。作為黨員領導幹部,應該學做一隻會捕鼠的“貓”,真正把心思用在幹實事上,把精力灑在抓落實上,把功夫花在解難題上,不鶩虛聲做人,不馳空想做事,定下來的事情堅決執行,部署的工作一抓到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黨旗添光彩。

一心為民,做丁“卯”合位的貼心人。

“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民生問題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人民才是立國之本,興國之源。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作為黨員領導幹部,不能只將人民羣眾掛在嘴邊、寫在稿上,要繫於心間,見於行動。我們只有走出辦公室,走向田間地頭,走進農家田舍,才能千淘萬漉“解”民情;只有始終保持暖心解憂的熱情、耐心解釋的擔當、用心解決的行動,將心比心,才能萬家報德“民心”歸;只有常樹責任心、常懷仁愛心、常敦好學心、常攜律己心,切實營造出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才能百尺竿頭“民政”興;要始終保持“千磨萬擊還堅韌”的闖勁,把責任扛在肩上,把困難踩在腳下,始終如一堅守為民情懷。

開拓創新,做獨具“匠”心的創造者。

創新是一種推陳出新的選擇,創新是一種敢為人先的鋭力,創新是一種不忘初心的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小到一個企業,大到一個國家,創新都能成為改變其命運的關鍵。”作為黨員領導幹部,要有捨我其誰的壯志,具備不斷拼搏的境界,不能拘泥於“本本”,不能禁錮於“條條”,不能侷限於已有成績,不能依賴於成功模式,只有打破墨守成規,才能闊步向前,只有捨棄循規蹈矩,才能大展鴻圖。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廣泛深入基層一線,拜羣眾為師,從羣眾中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徑,用羣眾的方法解民之“難”,用羣眾的智慧便民之“利”,用羣眾的觀念優民之“生”。

大國工匠大會觀後感篇6

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人才強則事業強,人才興則科技興。各級黨委和政府當厚植技能人才成長“沃土”,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

“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

工匠常懷“傳世之心”才能稱之為大國工匠,在大國工匠身上必然都會有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愛國情懷,正是這種高尚的情懷激勵一代又一代大國工匠為了祖國的前途命運而不懈奮鬥。“這輩子沒有虛度,一生都屬於核潛艇、屬於祖國,我無怨無悔!”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把個人的人生志願同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為我國核潛艇事業奉獻了一生。“航天精神的核心就是愛國,用汗水報效祖國是我的追求。”神技天焊高鳳林始終懷揣着一顆愛國的赤子之心,堅守一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斷實現自我價值突破,為祖國科技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培養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就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第一課、必修課,把愛國主義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引導廣大人才把家國共榮辱的價值觀鐫刻心中,發揚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玉不琢,不成器。”

從某種意義來説,高技能人才和大國工匠就是國之重器,需要進行一番“精雕細琢”。眼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重大顛覆性技術層出不窮,能否抓住和用好這一重要機遇,人才起決定性的重要戰略資源。因此,必須加快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培訓培養體系,積極打造有利於技能人才脱穎而出的良好工作局面,讓技能人才工作出色、人生出彩。注重培養專業精神,推動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進企業學校、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引導各行業各領域技術人才自覺用心鑽研技術、追求提高技能。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加強一流技工院校建設,深化校企合作,讓更多人能夠端上“技術碗”,吃上“技術飯”。同時,在惠及“絕大多數”的前提下,有計劃地培養一批“頂尖少數”,為那些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過硬的技能人才“開小灶”,實行一對一的“師徒制”,讓名師帶出高徒。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

必要的激勵關懷有助於激發高技能人才建功立業的活力動力。堅持為人才搭建幹事的舞台、暢通上升的渠道、完善評價的機制,努力營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氛圍。精心為高技能人才搭建實現價值的廣闊平台,進一步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的無縫銜接,提供與高技能人才專業相匹配的項目或產業,讓其有所學、有所為、有所為,真正做到一展所長、成就自我。進一步優化評價機制,推動建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增強評價工作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切實把高技能人才考準評實。健全容錯機制,釐清人才在推動工作過程中失誤與錯誤的界限,旗幟鮮明地為大膽創新、踏實幹事、不謀私利的高技能人才撐腰鼓勁,讓他們放下包袱放心幹、放手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