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4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2.12W
《好記者講好故事》裏面每位記者講的都非常棒!他們講的每個故事都非常感人,不知你們觀看完後有什麼感想呢?以下是本站和大家分享的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四篇的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閲。
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4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1

我覺得從此次《好記者講好故事》的節目中,我學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把新聞實事求是的報道出來。從節目的十個優秀記者的分享中,我看到了一個共同點,她們在分享她們的故事的時候,她們的眼裏都放着光,她們都很深情。我在想,她們在調查在採訪這個故事的時候,她們

應該都投入了自己百分百的精力和情感,她們都參與了其中,她們都引起了共鳴,她們都被感動了,因此她們才能説出來感動更多的人。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個西藏電視台的記者澤仁拉姆,她在去採訪的途中險些遇難,險些為了新聞事業而犧牲,由此我能看出記者對採訪的態度和信念,我也能領會到

一個好記者所該有的擔當。其次,比較觸動我的是山東廣播電視台的崔真真記者,她提到了“融媒體”,是的!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人才就是這種全媒體型的人才,可發掘新聞線索,可聯繫,可採訪,可編寫,可報道,可錄像……一個人可以完成整個新聞的生產過程,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這樣的全媒體人

才。我對習近平所説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的理解,就是培養全媒體的全方位的新聞人才!而作為新聞專業大學生的我們,要努力學習新聞生產的一系列知識,多思考,多實踐,不怕苦,不怕累。真正做到眼睛能看,腦子能想,手能寫,肩能扛,腳能走。最後,我們要做人民的記者,用平實的語言去講好我們的新聞故事,深入老百姓,參與到老百姓之中,與老百姓引起共鳴,最後我們始終都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始終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2

歷時3年,17名記者,跑53個小區,寫61個版面……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再次走向全國。

為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宣傳思想戰線不斷增強“四力”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中央網信辦、國家廣電總局、中國記協今年繼續舉辦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6月23日14:30,巡講活動將以網絡直播形式“全國開講”。人民日報社、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枱等在內的全國15家媒體的15名記者在線直播,講述他們在踐行“四力”新聞採訪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最近3年,大河報記者團隊接力聚焦“懸空老人”,持續追蹤河南老舊小區加裝電梯進程,推動河南省、市、區三級加梯政策的出台。特別是_年的系列追蹤報道,獲得中宣部表揚和河南新聞獎一等獎。網絡直播現場,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報記者楊書貞將代表河南媒體同仁以《解救懸空老人》為題,講述河南黨委政府的民生情懷和媒體的責任擔當,再現一批心繫民生的新聞人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奔走的姿態和為民的初心。

據瞭解,記者楊書貞去年10月參加全國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經層層選拔躋身“全國30強”,榮膺“優勝選手”。去年12月,楊書貞作為全國巡講團成員前往北京、石家莊、太原、商丘、新鄉、洛陽等地現場講述“河南好故事”,傳遞“大河好聲音”。先後走進新華社、北京大學等單位,與宣傳文化部門、當地黨政機關、高校師生分享《解救“懸空老人”》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河南新聞工作者努力踐行“四力”的精神風貌,展示了河南新聞戰線取得的豐碩成果。

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3

行車加走路4個小時,來到廣西目前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看一線幹部羣眾如何戰天鬥地;翻越崇山峻嶺,追尋“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黃景教的足跡;走訪毛南族的村村寨寨,與毛南族羣眾分享整族脱貧的喜悦……6月8-14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一批採訪團記者,深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上林縣,俯下身子,做脱貧攻堅故事的傾聽者、記錄者、參與者,用圖文、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形式,講述了一個個感人的脱貧故事。

“腳力”錘鍊沒有終點。第一組採訪團記者前往的第一個貧困村,是大化雅龍鄉勝利村。通村三級路在大山間盤旋環繞,一個個“回頭彎”讓人心驚膽戰。在這個深度貧困村裏,記者們採訪和記錄了一個個精彩故事——新聞特寫《一個極度貧困村的前世今生》、通訊《養殖肉牛扶貧讓羣眾“牛”起來》等稿件,將勝利村的脱貧故事和變化娓娓道來。

在現場,記者們看到,為了不影響舊房改造進度,當地政府請人將建材用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一點運過塌方點,再通過三輪摩托運進屯裏。弄豪屯老懞的夢想被記者們用各種新聞語言“講”成了故事——老懞是弄豪屯貧困户,他的夢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讓十幾年前耗時數年才建起的石頭房也留下來。板升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貧困羣眾的訴求,從資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們建起了新房;同時從留住鄉愁出發,保留了如今還結實的石頭房子。老懞終於圓了安居夢。

好眼力發現好故事。精準脱貧攻堅戰開展4年多,新聞報道數不勝數,記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勞”發現好新聞?採訪團記者緊扣中央和自治區的最新精神,緊盯活動宣傳重點,挖出了一個個好角度,寫出了一篇篇好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脱貧作出重要指示,環江和毛南族成近期報道的熱點。在按既定路線採訪的同時,採訪團記者主動將目光對準正在建設的貴南高鐵,從高鐵建設促脱貧、鞏固脱貧成果角度,採寫出了一個個好故事——下南鄉的譚曉瓊因疫情影響無法到廣東務工,就到家門口的貴南高鐵項目五號合拌站應聘,經過技術培訓後,她成為一名攪拌機操作員,學得一門過硬的技術;川山鎮東山村一片120畝荒地,由於高鐵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黃金寶地,村民們將其開發成扶貧產業園,種上旱藕、毛竹等,拓寬了增收路子。

都安瑤族自治縣“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養蜂產業已屢有報道,如何才能寫出新意?廣西日報記者將三個產業“串”起來看,敏鋭地發現三個產業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寫成了角度新穎的採訪手記——《利益聯結好產業快步跑》。

好腦力寫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來,廣西日報記者農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貧困村,“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不屈精神讓她驚歎;在環江,貧困羣眾為了擺脱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牛羊養殖、種桑養蠶等產業,讓毛南族實現整族脱貧,“人民羣眾是時代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農芝深有感觸。年輕記者張安然,以前對脱貧的理解,就是讓貧困羣眾變得有錢。隨着採訪活動的深入,她結合所見所聞,不斷感悟思考,對脱貧有了新認識:脱貧不僅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變,貧困羣眾變得更自信更勤勞,精神上的“富裕”與錢包裏的“富裕”都一樣重要,她以“青年記者一線行VLOG”的形式,採寫了《儲存希望的一個個水櫃,“長”在大化深山裏》《記者“桃花源”裏失聯3個小時,被一隻“致富牛”扯住了……》等生動的報道。

好筆力讓故事更精彩。全團記者們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克服舟車勞頓,用羣眾的視角和語言,寫出一篇篇鮮活的、吸引人、打動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讀書郎貧窮不會長》,講述都安下坳鎮高王村殘疾家庭蒙炳周堅持讓3個孩子讀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故事;《“四兩”撥“千斤”》用民間俗語為標題,形象闡述了粵桂兩省區協作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所產生的強大引領示範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縣北林村蛋雞養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揀、包裝雞蛋外運。

習近平總書記説,脱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貧困地區幹部羣眾齊心協力苦幹、巧幹。此行採訪,記者們所行之處,見證和感受着廣大幹部羣眾同心勠力斬窮根的決心和勇氣,堅信廣西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與全國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好記者講好故事直播觀後感4

在情懷與專業之間

好記者就要做這個有心人。怎樣的記者才是好記者呢?

好記者可能需要具備很多品質。

好記者需要勇氣。好記者常常需要走進常人不願踏足的地方,走進麻風村,與麻風病人近距離接觸;走進戰區,去記錄那些被戰火毀滅的無辜生靈;走進災區,在那些地震、泥石流、颱風發生的時刻,與英勇救援的戰士們並肩作戰。好記者需要走進,當不幸發生的時刻,好記者與大多數人奔跑的方向相反,一個向着生,一個衝向死。

好記者需要堅忍不拔。好記者需要用腳丈量土地,走遍沙漠、草原、雪地;好記者需要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下跑新聞;好記者習慣了被拒絕,同時又習慣了想盡辦法不被拒絕。

好記者永遠保持敏鋭。他們在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尋找閃光點;他們在偏僻和喧囂之間發現新聞;他們對工作永遠報以熱情,熱情之中還有謹慎。

好記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好記者需要善於觀察,需要有良好的新聞採寫能力,用自己的文字來展現新聞真實,保證客觀,但要打動人心。新聞攝像要記錄現場,新聞圖片要還原事件。

好記者需要有良好的表達能力。他們要能清晰地幫我們還原現場,清晰到即使沒有字幕,我們也能聽清。好記者説話要凝練,一針見血,直擊要害。好記者説話還要委婉,撫慰傷者,傳遞温暖。

好記者還要善於學習。他們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科學素質,對自己採訪的領域有見解,對未知的領域主動學習。他們需要綜合多學科、多領域,設想各種可能面臨的問題,對報道的內容做介紹。好記者是時代的記錄者,需要走在時代的前沿,察覺時代的變化,書寫時代的變革。

要成為好記者很難,幾乎要把自己鍛鍊成“完人”。要成為好記者又不是很難,只要我們不忘初心,堅守奮鬥,我們都是“好記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