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通用範文4篇

來源:巧巧簡歷站 3.17W

觀後感簡單來説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它表達方式靈活多樣,11月8號是記者節,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後你有什麼感受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2021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通用範文4篇,以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2021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通用範文4篇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1

今天,11月8日,是屬於中國記者的第十五個節日——中國記者節。應台裏要求,晚20時我觀看了由中宣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記協主辦,中央電視台協辦的《好記者講好故事》——2014中國記者節特別節目。

在近100分鐘的晚會時間裏,10位從全國各新聞單位篩選出的佼佼者們,用他(她)們的親身經歷、親身見聞,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平凡而感人、至真而至醇的好記者、好故事。

這其中有我《東北新聞網》的同事李理、有《人民日報》社焦翔、有廈門衞視林懿琳、新疆電視台海米提?買買提、上海廣播電視台藏熹、中央電視台駐西藏記者陳琴、新華社孫鐵翔、光明日報鄭晉鳴。而最為搖動我心靈帶給我影響力最大的當數湖北廣播電視台的簡然和湖北《今日女報》社的譚裏和。“各位聽友,晚上好!我是你的朋友簡然……”從1993年8月1日晚上起,湖北的蒼穹中每天都會迴盪着一位姐姐或女兒般讓人信賴、想依靠的柔美聲音。21年裏簡然和她的《夜幕下的故事》不知幫助過多少無助的心靈!記得簡然説過得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也很讓我記憶猶新,她説:“對你的話筒有愛,對你的職業有愛,對信賴你的聽眾有愛,你做起事兒來就會飽含感情。”是啊!扣問自己:作為新聞人來説,除了要具有過硬的文筆、廣泛的綜合學科知識外,什麼才是最主要的?不就是優秀的人品加上心中盪漾的那份滾燙的心和熾熱的大情與大愛嗎!只要心中燃着生生不息的大情與大愛,還怕當不好記者嗎!譚裏和—一個依靠雙枴撐起自己完美記者之路的湖北《今日女報》社的殘疾記者。10年間,他憑藉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屈不饒的精神,克服掉了身體上的不便,愣是跑遍了湖南的三湘四水,拄壞了29根枴杖,用自己聰慧的頭腦、紮實的文筆,不畏恐嚇秉承傳遞新聞“真善美、揭露“假惡醜”的新聞真理,寫就了200多萬字的深度報道,用殘缺的肢體,幫助健全人實現着生活上一個又一個美麗的願望。看過譚大哥的事蹟後,我的心好似被猛烈地、反覆地敲打着!追問自己:你的自卑、你的焦慮、你的壓力和譚大哥比,算得了什麼?譚大哥身上所放射的能量因子不正是自己在上班後苦苦尋找的能量源嗎!譚大哥不正是自己在工作方面的榜樣嗎!為什麼譚大哥能敢於做得到的,自己為什麼就不能試着甩掉害怕,嘗試邁開第一步去改變呢?跟毅力、精神、內在比起來,身體殘缺完整與否,又算得了什麼呢!

記得起初接觸“記者”這個職業還是在1999年的時候,那時《瀋陽日報》和《都市青年報》共同來採寫我和我的病情。由於歲數小,所以只是淺淺地認為記者手中的筆很神奇,可以光靠一支小小的筆端就把人生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全部濃縮在不過千字的紙質新聞稿裏,然後可以讓喜歡你的人,反覆地去閲讀、研究你。所以覺得被人關注被人報道是件很榮光的事兒!上班後,漸漸地懂得,責任、使命、任務、擔當對於新聞人的意義和重要性!

11個月333天,與《東北新聞網》並肩走過,我發現我深深地愛上了我們這個集體!愛上了這份神聖的工作!現在我只希望自己能儘快掌握並提升業務知識,真正勝任編輯這個崗位,為自己所熱愛的這份工作盡一份自己的光與熱!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2

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我是一名新聞記者。疫情發生後,充分發揮媒體人的責任擔當,快速投身“戰役”一線。作為“六類一線人員”的一線新聞記者,用我手中的鏡頭記錄珍貴的歷史瞬間,用筆寫出最樸素最平凡最真實的故事,努力“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主動取消春節假期,深入三省交界省際管控區域、鄉鎮社區等特殊位置,全面採寫拍攝一線防控工作,第一時間向羣眾真實反映武平縣的疫情發生情況及防控措施,引導羣眾客觀認識、科學預防、冷靜應對疫情。

大年初五,我來到了當時有疑似案例的鄉鎮,透過新聞告訴羣眾不要恐慌:正確看待!新聞做完準備返程時,我們隨機採訪戴口罩的羣眾,一對年輕男女説他們本來打算大年初四結婚的,為了支持疫情防控主動取消了婚禮。我的新聞敏感性告訴自己:這可是絕佳的新聞亮點啊!沒想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我趕緊尋找類似的推遲取消婚禮的例子,精選幾個典型綜合起來一氣呵成稿子。

第二天,這條半路“撿”的新聞登上“學習強國”、福建日報APP、閩西日報頭版……可把我高興壞了:付出還是有收穫的。

大年初七,一對雙警夫妻相距4公里卻不能見面的消息映入眼簾。我來到高速公路省際公安檢查站,男警正在對一輛輛的入閩車輛進行檢測排查,女警懷胎八月依然堅守在辦公室。他們隔着視頻聯繫的畫面我至今記得,説的都是一些平常的家常話,對彼此的關心卻溢出了屏幕。於是那天我寫道:回家,是最温暖最簡單最幸福的事。疫情當前,他們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他們沒有隻顧着自己回家的路,而是守護着廣大羣眾回家的路。

刺骨的寒風吹起,讓口罩內的呼吸變得困難起來。不過,我們辛苦不算什麼,只要宣傳報道能夠引導羣眾:多一個人待在家,少一個人走出門,那樣就算“冷冷的冰雨拍打在臉上”,也無怨無悔。

宣傳正面典型人物,呼籲全民戰“疫”。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一線採訪挖掘先進典型人物,報道出雙警夫妻堅守崗位、縣醫院集中留觀治療隔離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始終堅守防疫一線、縣醫院護士馳援武漢等最美“逆行者”的事蹟。通過一個個典型人物事蹟,號召廣大幹部職工堅守防疫工作第一線,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充分運用全媒體平台,聚焦權威發佈,提升引導效果。宣傳稿件在“學習強國”、央視新聞移動網、中國新聞網、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福建日報“新福建”APP、閩西日報等主流媒體以及武平縣官方公眾號“武平發佈”等平台上稿50餘篇,提升了羣眾對疫情防控、自發防護的重視程度,為壯大社會主流輿論和引導羣眾減少出行、消除羣眾疑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讓疫情防控健康知識深入人心,切實提高了羣眾自我保護意識。

回想起當年,為了新聞沒選師範,誰知學了隔壁班的廣告。畢業後當了幾年通訊員,後來又再次選擇記者崗位,我可能是真愛這行吧。説了這麼多“新聞民工”的辛酸史,為什麼我還是這麼樂在其中呢?我想借艾青的一首詩來回答: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

2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3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敬業與家業的三個小故事。

其一,我和菜販的故事。

時光回到1996年。那是一個滴水成冰的冬日,為了解城市賣菜人的生活狀況,我,一個剛工作的小女孩,獨自一人跟着陌生的菜販,深夜去批發市場購菜、白天又到農貿市場賣菜,從前一天的晚上一直跟到第二天下午,通宵未眠!

辛勞之餘,一個温暖的細節,至今印在我腦海:那天凌晨,剛剛還在為一毛兩毛精打細算的菜販在忙碌了一夜之後,熱情地邀我在小攤上吃了一頓熱乎乎的青菜面,我搶着去付錢,他卻立刻跟我翻了臉:“你瞧不起人?”

那一刻,平凡的人給我最深的感動!帶着情感一揮而就的《與菜販馮學至同行一晝夜》,讓我在工作的第一年即收穫了江蘇省好新聞一等獎。18年過去了,我還在路上,始終關注百姓的冷暖,努力打撈沉沒的聲音,成為我矢志不渝的追求。

其二,我和縣長的故事。

2007年的一天,我正在省環保廳採訪,偶然聽説廳長要去省監察廳,對治污不力的灌南縣長進行“聯合約談”。 我立刻斷定這是條“鮮活好魚”,就自己跑到廳長辦公室,死磨硬纏獲得了獨家採訪的機會

“問責政府現場直擊”見報後,在全省激起強烈反響。被問責的陳縣長此後被調任巿環保局局長。不少人戲稱我“一篇報道挑落了一個縣長”。3年後,“不打不成交”的陳局長在接受本報回訪時這樣説道,“問責的具體日期我現在都還記得很清楚”,他更發自內心地説,發展經濟一定不能給當地留下污染的爛攤子。這樣的轉變,何嘗不是對新聞價值的最好肯定?

直面熱點,直擊痛點。回望近20年職業生涯,最讓我滿足的,是自己的纖弱之筆,能夠擔當記者的應有之責,推動社會的點滴進步!

其三,我和孩子的故事。

面對6歲的女兒,我常常感到"愛不夠”的歉疚。因為她,可以説是我歷經磨難才得來的。

永遠不會忘記!2002年5月31日。那天,我已懷有84天的身孕。一大早,我趕到江浦的江灘上去採訪,鄉間小道,一路顛簸,採訪結束,我發現自己流血了……而這一次失去孩子,帶來此後多次懷孕不順,成為我人生最深的痛。

一年後,我準備再次懷孕,醫生卻給出了這樣的診斷:“因上次流產損傷嚴重,可能懷不上了”,頃刻間如五雷轟頂,短短几天,我的雙鬢竟然長出了白髮!

意外的是,在悲傷焦灼中,我卻懷上了。然而,快七個月時,這個讓我滿懷期待的孩子忽然早產了,我哭着請醫生不惜一切代價搶救,但最終孩子仍離我而去……

兩年後,好不容易收拾好心情的我又痛苦地遭遇了第三次懷孕失敗。

那些年,領導同事都勸我多注意休息,但對新聞事業的摯愛卻讓我不願懈怠:我一邊堅持繁忙的工作,一邊擠出時間看中醫,天天喝苦澀的中藥,常常揹着醫院代煎的藥包去出差……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到2008年,距離我第一次流產6年之後,我以躺在牀上8個月為代價,才換來了這個心肝寶貝。

孩子出生的剎那,我發誓一定要將全部心力撲在她身上,但很快我就食言了。女兒出生6年來,我6次獲得省級好新聞一等獎。榮譽背後,是我常常工作到女兒熟睡的深夜。一天,我晚上8點多回到家中,女兒驚喜地撲上來,“媽媽,你怎麼回來得這麼早啊!”

此愛綿綿,此憾千千。雖不能常伴左右,乖巧的女兒還是給了我最好的回報。此刻,我的腦中映現出這樣一個鏡頭:躺在爸爸懷中撒嬌的女兒,看到牀的另一頭故作妒忌的我,特意爬過來悄悄哄我:“媽媽,我不跟你睡一頭,其實是怕爸爸腳臭……”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的味道!

觀看《好記者講好故事》觀後感4

行車加走路4個小時,來到廣西目前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看一線幹部羣眾如何戰天鬥地;翻越崇山峻嶺,追尋“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黃景教的足跡;走訪毛南族的村村寨寨,與毛南族羣眾分享整族脱貧的喜悦……6月8-14日,“千名記者一線行”第一批採訪團記者,深入大化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和上林縣,俯下身子,做脱貧攻堅故事的傾聽者、記錄者、參與者,用圖文、廣播、電視、新媒體等多種形式,講述了一個個感人的脱貧故事。

“腳力”錘鍊沒有終點。第一組採訪團記者前往的第一個貧困村,是大化雅龍鄉勝利村。通村三級路在大山間盤旋環繞,一個個“回頭彎”讓人心驚膽戰。在這個深度貧困村裏,記者們採訪和記錄了一個個精彩故事——新聞特寫《一個極度貧困村的前世今生》、通訊《養殖肉牛扶貧 讓羣眾“牛”起來》等稿件,將勝利村的脱貧故事和變化娓娓道來。

在現場,記者們看到,為了不影響舊房改造進度,當地政府請人將建材用螞蟻搬家的方式,一點一點運過塌方點,再通過三輪摩托運進屯裏。弄豪屯老懞的夢想被記者們用各種新聞語言“講”成了故事——老懞是弄豪屯貧困户,他的夢想就是既能住上新房,又能讓十幾年前耗時數年才建起的石頭房也留下來。板升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貧困羣眾的訴求,從資金、人力、物力上全面扶助他們建起了新房;同時從留住鄉愁出發,保留了如今還結實的石頭房子。老懞終於圓了安居夢。

好眼力發現好故事。精準脱貧攻堅戰開展4年多,新聞報道數不勝數,記者如何避免眼力“疲勞”發現好新聞?採訪團記者緊扣中央和自治區的最新精神,緊盯活動宣傳重點,挖出了一個個好角度,寫出了一篇篇好新聞。習近平總書記對毛南族實現整族脱貧作出重要指示,環江和毛南族成近期報道的熱點。在按既定路線採訪的同時,採訪團記者主動將目光對準正在建設的貴南高鐵,從高鐵建設促脱貧、鞏固脱貧成果角度,採寫出了一個個好故事——下南鄉的譚曉瓊因疫情影響無法到廣東務工,就到家門口的貴南高鐵項目五號合拌站應聘,經過技術培訓後,她成為一名攪拌機操作員,學得一門過硬的技術;川山鎮東山村一片120畝荒地,由於高鐵施工便道的修建成了黃金寶地,村民們將其開發成扶貧產業園,種上旱藕、毛竹等,拓寬了增收路子。

都安瑤族自治縣“貸牛還牛”“貸羊還羊”、養蜂產業已屢有報道,如何才能寫出新意?廣西日報記者將三個產業“串”起來看,敏鋭地發現三個產業都有完整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寫成了角度新穎的採訪手記——《利益聯結好 產業快步跑》。

好腦力寫出新高度。7天行程下來,廣西日報記者農芝深受教育。在都安的深度貧困村,“雄心征服千層嶺,壯志壓倒萬重山”的不屈精神讓她驚歎;在環江,貧困羣眾為了擺脱貧困過上富裕的生活,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牛羊養殖、種桑養蠶等產業,讓毛南族實現整族脱貧,“人民羣眾是時代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農芝深有感觸。年輕記者張安然,以前對脱貧的理解,就是讓貧困羣眾變得有錢。隨着採訪活動的深入,她結合所見所聞,不斷感悟思考,對脱貧有了新認識:脱貧不僅是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改變,貧困羣眾變得更自信更勤勞,精神上的“富裕”與錢包裏的“富裕”都一樣重要,她以“青年記者一線行VLOG”的形式,採寫了《儲存希望的一個個水櫃,“長”在大化深山裏》《記者“桃花源”裏失聯3個小時,被一隻“致富牛”扯住了……》等生動的報道。

好筆力讓故事更精彩。全團記者們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克服舟車勞頓,用羣眾的視角和語言,寫出一篇篇鮮活的、吸引人、打動人的精品佳作。《家有讀書郎 貧窮不會長》,講述都安下坳鎮高王村殘疾家庭蒙炳周堅持讓3個孩子讀書,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故事;《“四兩”撥“千斤”》用民間俗語為標題,形象闡述了粵桂兩省區協作培育創業致富帶頭人所產生的強大引領示範作用……

6月14日,在上林縣北林村蛋雞養殖基地,村民正在分揀、包裝雞蛋外運。

習近平總書記説,脱貧攻堅是幹出來的,靠的是貧困地區幹部羣眾齊心協力苦幹、巧幹。此行採訪,記者們所行之處,見證和感受着廣大幹部羣眾同心勠力斬窮根的決心和勇氣,堅信廣西如期打贏脱貧攻堅戰,與全國人民一同奔小康,指日可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