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範例

來源:巧巧簡歷站 2.67W

  《穹頂之下》是由範銘執導的紀錄電影,於2015年2月28日在中國上映。該片對霧霾以及深層次的環境污染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科普和解析,深度報道了現代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的環境形勢。這裏本站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範例,希望能幫到各位。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範例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1

  《穹頂之下》圍繞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進行了一系列調查,它讓人們瞭解了中國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環境污染,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必將影響着我們乃至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可持續發展更是無從談起。除了對現在大氣環境的擔憂之外,感觸更多的是,柴靜直面問題的態度,這個大調查是她辭職後,以一個前調查記者的身份完成的,她做的很認真,源自內心,觸發了萬千觀眾。

  細想一下,柴靜從國家、企業、個人幾個層面揭示了環境污染的原因,並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才能保護我們的環境,如何才能留住APEC藍。然而,不管是國家還是企業,這是一個大層面上的調控,我們能做的很少,但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我們能做的卻很多。就像紀錄片後面柴靜講的幾件事,碰到建築工地揚灰,我們可以跟老闆協商,讓他用網兜蓋起來;碰到餐館油煙太大,我們也可以建議老闆加裝吸油煙裝置;碰到加油站漏油,及時撥打12369。其實生活中我們能做的遠不止這些,譬如我們可以改變出行習慣,多坐公交少開車;節假日儘量不要燃放煙花、爆竹,選擇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儘量多種植一些樹木,增加綠化,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將為整個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面對複雜多變的霧霾污染,也許柴靜一個宣傳片起不了什麼決定作用,但是無論是作為一個公眾人物還是一個母親,她的勇敢都值得我們敬佩。在以前,我們也許認為霧霾只是一種不同尋常的天氣,不清楚他的破壞性,但是當有人站出來,理性的告訴了我們它的危害,告訴了我們應該如何去預防它,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就要改變以往的陋習,多為環境保護盡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呢?雖然我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因為這件事我能為環境保護做了一點貢獻,那麼我們心裏就會踏實很多。如果我們能夠剋制自己,節制身邊人,人人蔘與保護環境,那麼我們也一定能治理好霧霾,神州大地自會山清水秀。

  在人類與霧霾的鬥爭歷程中,穹頂之下不應該是柴靜一個人在戰鬥,我們13億人同呼吸,共命運,並肩作戰。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2

  《穹頂之下》——我認識了柴靜,也知道了這霧濛濛的天空是什麼?當我看完這個關於霧霾紀錄片時,我的感觸很深。曾經的我一直以為天空中那一層厚厚的灰色類似雲的東西叫霧,所以並沒有怎麼放在心上,有一段時間,我彷彿有些認為這並不是霧,而是霧霾。我開始關注起來霧霾,我發現霧霾的天氣並不是只有幾天就會消失,而是長時間這樣。我慢慢地重視了自己的環保,也注意起了大家的環保。直到我看完了這部紀錄片,我才真正地去認識了霧霾。

  霧霾,名副其實,就是霧和霾的總稱。但是霧和霾並不是用一種物質,它們的區別是很大的。霾,就是灰霾,也就是空氣中的一些灰塵,雜物混合在一起的渾濁現象。

  當初我和柴靜都有這麼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霧霾從哪裏來?我們應該怎麼辦?這三個問題之前困擾了我很久,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看了柴靜的霧霾紀錄片,我才解答了這些問題。

  在紀錄片中,柴靜來到一個地方調查了一位小女孩,柴靜問她:“你見過夜晚上發亮的小星星嗎?”女孩搖着頭苦笑着説:“沒有見過。”“那你見過藍天嗎?”“見過幾次。”最後,柴靜問:“那你見過藍天上的白雲嗎?”小女孩用稚嫩的聲音回答了柴靜的問題:“沒有見過。”那個時候,我的心有一瞬間被震撼住了。我驚訝極了!一個六歲的女孩怎麼會沒有見過白雲和星星呢?很快,我又為她感到悲哀,看不到白雲,看不到星星,甚至看不到藍天,這樣的生活該如何想象,那兒的天氣和環保要有多差才能這樣。對於我來説,看到藍天、白雲是件簡單的事情,是的,環境在變得惡劣。我們雖然看得見藍天白雲,可是想要看到漫天的星星在夜空中閃耀着卻是件棘手的事情。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是因為現在大家的環保越來越差,反而工廠越來越多,排出的氣體大多是有毒氣體,這樣空氣質量也會嚴重下滑。

  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一抬頭便能看見湛藍的天空,一呼吸便能擁有最神清氣爽的空氣。可是光想有用嗎?我們得做出行動來,綠色環保出行,不亂扔垃圾,看見違法排放毒氣隨手撥打12369舉報。也許你的一個小小舉動就會讓世界更加美麗、乾淨。容我們用雙手創造出一片藍天,同呼吸,共命運!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3

  我個人感覺柴靜的整個紀錄片講解得還 是比較全面和客觀的,當然昨晚點擊率能超過3千萬次這麼高主要還 是名人效應。

  紀錄片裏邊有些觀點可能講解得不是特別清晰,比如北上廣深杭州之類的汽車限購,人均汽車保有量其實是遠低於東京的。不過後邊分析洛杉磯時特別講了油品質量和排放標準是關鍵,而非汽車數量。

  中國目前每10人才1.1輛汽車,其中北上廣深總人口占全國6%,汽車佔10%,大概5人1輛。歐美日澳每2人有汽車1輛以上,紀錄片中提到的東京1200萬人約800萬輛車,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羅斯每4人1輛,印度40人才1輛,全球平均7人1輛。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遠低於中國,日韓歐明顯高於中國的139人/平方公里,與中國的可比一性一更強。

  我想,柴靜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喚一起民眾關注並用輿論向政一府和排污企業施壓,而非為節能減排建言獻策,這個目標肯定是很好地達成了。但套用富蘭克林的一句話,如果你想要説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一性一。

  紀錄片除了喚醒民眾關注污染,也應該重點分析污染原因和解決辦法。比如中國石油和天然氣消費佔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儲量不低,她沒有提到開採成本和技術。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領導説提標準會斷供社會不穩定成本高,她可以對比下美國的油品和價格,很明顯壟斷導致的中國煉油水平低是關鍵。其實紀錄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眾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説解決方案和投資機會,清潔能源的推廣肯定共識,其中包括能源結構的調整。但按蓋茨在ted的演講來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並徹底解決問題。

  水和核電目前和未來應該都有很好的投資回報這已經是市場共識,風電目前回報最差,太一陽一能目前回報不錯但未來有巨大的上網價格下調壓力。火電雖然目前盈利狀況很好但缺乏成長空間,煤炭我估計只有反彈而沒有反轉的機會。

  垃圾發電現在的回報非常好,因為不但上網電價有收入,還 有垃圾處理費收入,每噸收費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絕對是非常剛一性一的,這導致它不單盈利好而且現金流強勁。

  過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調研走訪了幾十家節能環保企業,發現環保的社會需求和意識已經很明確,但賺錢特別是現金流好的企業很少,除了政一府體制和各種利益的鉗制外,主要還 是大部分企業自身的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不強,因為我也有碰到好幾家盈利狀況和現金流很好且發展潛力一陽一光的企業。

  比如柴靜的紀錄片裏提到的污染源在線監測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錯的企業並且正準備投資它,它存在的意義類似於這個紀錄片導致的輿論壓力,讓民眾和政一府能監督排污企業,並且是有客觀標準的。

  正如紀錄片裏的英國能源大臣所説,節能減排會讓很多傳統企業倒閉工人失業,但也能讓更多的新企業成長,我想這裏邊一定會有很多的投資機會,在中國大部分實體經濟行業和企業不景氣的長期趨勢下,這個機會顯得更加珍貴。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4

  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視前主持人柴靜又回到了公眾視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頂之下》,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這部時長103分鐘的霧霾紀錄片,成為當天社交媒體熱議話題。

  與其他霧霾報道相比,《穹頂之下》延續了柴靜作品一以貫之的審視、追問和投入: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我們該怎麼辦?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實之外,不再有無謂的指責與旁逸斜出的纏繞,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問題上,紀錄片以翔實的數據與權威的演示,不迴避,不演繹,直指問題的癥結所在,即我國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一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路徑的問題。這不僅關乎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也關乎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及產業結構。

  從歷史、他國的治理經驗來看,英美等國“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現實,不僅帶給人們希望的曙色,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了治理霧霾的緊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別是面對管理與執法的困境,應該有所突破。

  蔚藍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語文 課本中,生命的意義正在於一代代的血脈關聯。治理霧霾不僅是科技問題,也不僅是政府行為,還應該成為這個社會波瀾壯闊而又委婉細緻的公民行動。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都有責任將緊迫感化為切實的行動力。

  走過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幾十年,中國社會盡管目前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利益訴求,但在穹頂之下,每一個人、每一個地方都無可逃避。因此,霧霾最嚴重的時期,固然意見有分化、表達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達成共識的時期。霧霾可以倒逼政府調整發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個公民反思自己的行為,而種.種訴求最終都會歸結到改革這一層面。

  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義行動起來。從完善立法到調整公共政策再到調適公民個人作為,充分發揮每一個人、每一個機構、每一個組織“心底有愛惜”的力量,改變我們的大氣環境,進而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讓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讓全球每年35萬至50萬人早死這樣慘烈的數字消失,讓霧霾成為歷史,這是宿命,也是責任。

紀錄片穹頂之下觀後感5

  《穹頂之下》本是一部電影,講述的國外的一個小鎮,被天外飛來的一個穹頂籠罩,鎮上的人怎麼也出不去的故事。而記者柴靜把她自費拍攝的有關環境污染的節目,取名為《穹頂之下》,因為柴靜阿姨説,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一個穹頂之下,我們無法離開這個被污染了的穹頂。

  《穹頂之下》是一部真實的類似於紀錄片的節目,柴靜阿姨先講述了她的女兒因污染問題沒出生就患上了腫瘤,無數人因為環境污染跌入病魔的陷阱,接着延伸到霧霾和PM2.5的嚴重超標,然後她指出煤和油是這種情況的罪魁禍首,又慢慢講述煤、油帶給人類的巨大危害和環保部門不受重視等問題,用一個個真實的事例:英國倫敦的“大煙霧”事件、河北煤廠煙霧沖天……告訴人們:中國在環境污染的進攻下已經淪陷。她用一個個鮮活的例子讓人們懂得環境污染的嚴重性,最後,她開始講國家這些年針對這些問題作出的應對方法,然後她又講了每個人都能為環保做什麼事。

  看完後,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個電話:“12369“和柴靜阿姨的結束語:“所以,我凝視它,正如我凝視你……”一直以來,環境污染都是一個人類不敢面對,而又必須面對的問題。但這些人,國人一味的逃避和自我安慰,只是讓形勢愈加嚴峻。而現在柴靜阿姨勇敢地站出來,指出了中國環境污染的嚴重,所以,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了,別以為環保不關你的事,環保和我們息息相關,環境污染威脅着我們自己和我們身邊人的健康與生命。

  就拿我們一家來説吧,我們璧山區是全國所有區縣中擁有汽車最多的區縣,空氣質量可想而知;柴靜阿姨在節目中就説過廣州白雲機場PM2.5含量相當高,而我的一個表姐就在白雲機場當空姐;我媽媽一次出差,要從煙台乘飛機回重慶,卻因為要轉機的石家莊霧霾天氣嚴重,航班取消;而我去年去了一個空氣質量差得出名的城市——天津參加比賽,空氣質量差帶給我的直接影響就是:頭暈、嗅到的氣味讓人想要嘔吐、厭食、脾氣暴躁……更可怕的是潛在的影響——無數PM2.5進入了我的肺部。所以,我們不能再逃避了,我們不能再沉默了,我們不能再猶豫了,我們不能在碌碌無為了。

  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為環保出力,這不是空談,這是行動。原來,看着污水排到了璧南河,我無動於衷,如今,我明白了可以打“12369“舉報這種行為;原來,我不論遠近,都主張坐汽車,現在,我只要能低碳出行就低碳出行;原來,我以為環保不關我的事,污染也不關我的事,現在,我在向我身邊的人宣傳綠色出行,低碳生活,我在強調污染的嚴重程度,我也在以身作則;原來,我……

  這是一種正能量,正能量不論大小,我相信,無數股力量匯聚在一起,就一定能佔勝PM2.5,戰勝環境污染,讓我們不再生活於穹頂之下。

 

熱門標籤